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存世书迹和书诗看李杜书法审美趣尚
1
作者 豆红桥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1年第5期65-68,共4页
李杜书迹虽然大多已佚,但从各自存世的书诗来看,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书法造诣,也表现出各自的书法审美趣尚。总体来说,李白崇清真、尚潇洒,杜甫尚瘦硬、崇古、重法。李杜书学审美趣尚的差异在于四个方面:李白重天然、重个性,杜甫尚功力、尚... 李杜书迹虽然大多已佚,但从各自存世的书诗来看,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书法造诣,也表现出各自的书法审美趣尚。总体来说,李白崇清真、尚潇洒,杜甫尚瘦硬、崇古、重法。李杜书学审美趣尚的差异在于四个方面:李白重天然、重个性,杜甫尚功力、尚法;李白喜新,杜甫慕古;李白崇清真,杜甫贵瘦硬;李白飘逸张扬,杜甫沉实含蓄。导致李杜各自审美趣尚的根本原因,乃是基于各自思想性格和人生经历,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人格之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杜 审美趣尚 清真 瘦硬
下载PDF
黄庭坚论书诗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蔡显良 《书画世界》 2006年第3期70-71,共2页
从黄庭坚的论书诗中可以看出,崇晋尚韵、尚意反俗是黄庭竖书学观的两个最为根本的方面,亦即法古与创新。其中崇晋尚韵是手段、是方法, 而创新、尚意、脱俗才是目的。以禅喻书、论悟、学问修养等诸多内容亦在其论书诗中有所体现,这些书... 从黄庭坚的论书诗中可以看出,崇晋尚韵、尚意反俗是黄庭竖书学观的两个最为根本的方面,亦即法古与创新。其中崇晋尚韵是手段、是方法, 而创新、尚意、脱俗才是目的。以禅喻书、论悟、学问修养等诸多内容亦在其论书诗中有所体现,这些书学思想均是以上述两个主题思想作为根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晋韵 脱俗
下载PDF
马叙伦论书诗中的书学观
3
作者 王礼楠 《书画艺术》 2024年第2期72-80,F0002,共10页
马叙伦是清末民国重要书家,一生寄情于翰墨,留下了诸多兼具文学与艺术性质的论书诗。通过梳理,文章从马叙伦论书诗中的执笔运笔之法、风格旨趣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期对其论书诗中蕴含的“悬肘腕、运五指以及翻绞之法”“崇古不泥古、重神... 马叙伦是清末民国重要书家,一生寄情于翰墨,留下了诸多兼具文学与艺术性质的论书诗。通过梳理,文章从马叙伦论书诗中的执笔运笔之法、风格旨趣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期对其论书诗中蕴含的“悬肘腕、运五指以及翻绞之法”“崇古不泥古、重神采”“拙媚相生忌甜俗”等重要的书学思想展开分析讨论,以便对马叙伦书学思想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叙伦 学思想
下载PDF
论“书贵瘦硬方通神”理论及影响
4
作者 鲁黎恋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7期132-134,共3页
唐代不仅是诗歌繁荣的时代,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杜甫,作为一名在诗歌和书法上皆具造诣的艺术大家,论书诗的创作极为丰富。他在诗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书法创作见解,如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提到“书贵瘦硬方通神”,以“... 唐代不仅是诗歌繁荣的时代,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杜甫,作为一名在诗歌和书法上皆具造诣的艺术大家,论书诗的创作极为丰富。他在诗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书法创作见解,如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提到“书贵瘦硬方通神”,以“瘦硬”为美,以“通神”为书法创作的极高境界,揭示了其独特的书法审美观。这一理论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瘦硬
下载PDF
篆书久号中书虎能将规矩入方圆——从邓散木《论书杂诗》看其对“篆分遗意”观的继承
5
作者 赵晓娇 许若琳 《荣宝斋》 2024年第5期160-165,共6页
邓散木一生勤于艺事,其书被赞誉“江南祭酒”,然学界对其书法研究及书学思想关注甚少。尤其是其所遗存的《论书杂诗》所蕴内容丰富。从中可以发现邓散木依据包世臣“篆分遗意”的理论,得出北碑的意义不仅在于能融合篆隶的方圆,还体现出... 邓散木一生勤于艺事,其书被赞誉“江南祭酒”,然学界对其书法研究及书学思想关注甚少。尤其是其所遗存的《论书杂诗》所蕴内容丰富。从中可以发现邓散木依据包世臣“篆分遗意”的理论,得出北碑的意义不仅在于能融合篆隶的方圆,还体现出“雍容”的书体形象。他认为得碑之“雍容”气象当推李瑞清,篆草同源的达极者为吴昌硕,“能将规矩入方圆”者推沈增植。无论是碑之“雍容”的气象,还是篆草同源、真草同源的笔法,皆是对“篆分遗意”旨意的释解和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散木 篆分遗意
原文传递
宋徽宗茶书诗画及其茶道精神探析
6
作者 刘礼堂 范钰翎 李敏瑞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8,共9页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且爱好饮茶的帝王,宋徽宗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宋代崇尚风雅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茶书诗画作品,如茶书《大观茶论》、茶画《文会图》以及多首描绘茶事活动的茶诗。这些作品充分...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且爱好饮茶的帝王,宋徽宗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宋代崇尚风雅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茶书诗画作品,如茶书《大观茶论》、茶画《文会图》以及多首描绘茶事活动的茶诗。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和“中澹闲洁”的茶道精神,反映了宋人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追求,在茶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徽宗 茶道精神
下载PDF
读《吕碧城词笺注》拾零(一) 被引量:2
7
作者 祖保泉 《巢湖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7,共7页
论证吕碧城祖籍为旌德,但她毕生从未到过旌德。不可以以讹传讹;碧城初闯天津,乃时势造英雄,英雄本人局限性较大;碧城在沪,经商致富平议;杂评碧城皈依佛法后的言行;选析碧城异域风光词、咏物词、题画词、本事词、和韵词若干首,以见她的... 论证吕碧城祖籍为旌德,但她毕生从未到过旌德。不可以以讹传讹;碧城初闯天津,乃时势造英雄,英雄本人局限性较大;碧城在沪,经商致富平议;杂评碧城皈依佛法后的言行;选析碧城异域风光词、咏物词、题画词、本事词、和韵词若干首,以见她的填词本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安 来安 大公报 奢华 雪橇 白莲 中国 近现代文学研究 临终 《吕碧城词笺注》 清末民国年问. 女词人 吕碧城
下载PDF
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侧书”诗诗义新证 被引量:2
8
作者 彭砺志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55,共6页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两首关于"侧书"的五言诗,道出了"侧书"之难读和难写。本文检讨以往学界对"侧书"诗的不同解释,分析诸家释义难合诗义的缘由;认为诗中所言的"侧书"实为反写之书,因适合以左手...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两首关于"侧书"的五言诗,道出了"侧书"之难读和难写。本文检讨以往学界对"侧书"诗的不同解释,分析诸家释义难合诗义的缘由;认为诗中所言的"侧书"实为反写之书,因适合以左手书写,南梁时因称"反左书"。唐代侧书是前代"反左书"的孑遗,它反映了当时民间流行杂体书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 吐番文 反左
原文传递
米芾论书诗及其书学思想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阁祥 傅如明 《大学书法》 2020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在书法史与书论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米芾的论书诗也是研究米芾书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文章以解析"论书诗"为中心,重点梳理米芾在诗中提出的书学理论与书学思想,以此窥探米芾论书诗的价值,以期能对米芾...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在书法史与书论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米芾的论书诗也是研究米芾书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文章以解析"论书诗"为中心,重点梳理米芾在诗中提出的书学理论与书学思想,以此窥探米芾论书诗的价值,以期能对米芾论书研究提供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芾 学审美
下载PDF
从陶濬宣《稷山论书诗》看其与阮元、包世臣碑帖观念的异同——兼论清代碑帖理论之嬗变
10
作者 赵睿婕 《中国书画》 2023年第5期20-22,共3页
陶濬宣(1842-1916),又名陶浚宣,原名祖望,字心云、心耘,号稷山、文冲,别号东湖居士,会稽陶堰人,晚清教育家、书法家,著有《稷山论书诗》《金石随笔》《稷山所见金石目》。《稷山论书诗》写于光绪壬辰六月(1892),其中收录了论书绝句9首... 陶濬宣(1842-1916),又名陶浚宣,原名祖望,字心云、心耘,号稷山、文冲,别号东湖居士,会稽陶堰人,晚清教育家、书法家,著有《稷山论书诗》《金石随笔》《稷山所见金石目》。《稷山论书诗》写于光绪壬辰六月(1892),其中收录了论书绝句9首并附有自注,诗作前后附有俞樾、李慈铭等多位金石碑刻同好的题跋和信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句 陶濬宣 碑帖 包世臣 李慈铭
下载PDF
宋代画赞研究
11
作者 劉佩偉 《新国学》 2005年第1期119-140,共22页
书赞在中国文学研究上向来少人问津。自日人青木正儿把梁江淹的《云山赞四首并序》当作'由书赞逐渐转移到题书诗的过渡时期值得重视的一个例子',学者们就纷纷上推至汉乃至战国,寻找证据以证明'题书诗之渊源起于战国以来的书... 书赞在中国文学研究上向来少人问津。自日人青木正儿把梁江淹的《云山赞四首并序》当作'由书赞逐渐转移到题书诗的过渡时期值得重视的一个例子',学者们就纷纷上推至汉乃至战国,寻找证据以证明'题书诗之渊源起于战国以来的书赞'。然而人们多因此把目光投向了题书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云山 学者 目光 战国
原文传递
从论书诗看康有为的碑帖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洁 《中国书法》 CSSCI 2019年第22期107-109,共3页
自阮元《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枯论》发碑学之先声,碑学入缩大统。包世臣《艺舟双楫》广播碑学'阐释碑学笔法,何绍基在实践上进行了笔法探索,丰富了碑学法则。而康有为进一步推广了碑学,其所著《广艺舟双揖》从源流走向'审美... 自阮元《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枯论》发碑学之先声,碑学入缩大统。包世臣《艺舟双楫》广播碑学'阐释碑学笔法,何绍基在实践上进行了笔法探索,丰富了碑学法则。而康有为进一步推广了碑学,其所著《广艺舟双揖》从源流走向'审美流变'名迹品评、学书技法等各方面对碑学进行了阐释,尤其是甘北碑收罗无遗,使碑学有了系统性的理论依据。本文从论书诗的角度来看康有为以『六经注我』的方式将经典枯学转为我所用及其碑帖观的创新性、进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碑枯观 『六经注我』
原文传递
南宋诗学“中兴”的书画元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毅 《文学与文化》 2017年第3期4-17,共14页
南宋诗学的"中兴",由陆、杨、范、尤"四大诗人"至姜夔而告完成。陆游不仅"草书歌"别具一格,也是南宋的书法大家,他的行草书以劲逸稚拙的体态和神驰意造的气格名扬天下。杨万里表现生活小情趣和自然灵性的... 南宋诗学的"中兴",由陆、杨、范、尤"四大诗人"至姜夔而告完成。陆游不仅"草书歌"别具一格,也是南宋的书法大家,他的行草书以劲逸稚拙的体态和神驰意造的气格名扬天下。杨万里表现生活小情趣和自然灵性的"活法"诗,在构思上与折枝小景画有太多的相同之处。范成大、尤袤和姜夔皆是精通书法的诗人,其崇尚自然高妙的诗意追求,亦体现在书法评论和书谱著作里。他们创作的论诗诗、论书诗和题画诗,除了表现别样的情怀、兴味和格调外,也将书画艺术的审美元素融入到创作构思和表现技法上,为诗书画的会通提供了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画
下载PDF
唐宋论书诗的文化特质 被引量:1
14
作者 由兴波 《华夏文化论坛》 CSSCI 2013年第1期42-48,共7页
唐、宋两朝是中国诗歌与书法的高峰时期,论书诗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唐代论书诗中多为诗人对书家、书法作品的主观感悟,宋代论书诗中融入对书法艺术的理论思考,使诗歌更具艺术气息。由唐及宋文艺思想也趋向理性化。通过考察唐、宋论书... 唐、宋两朝是中国诗歌与书法的高峰时期,论书诗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唐代论书诗中多为诗人对书家、书法作品的主观感悟,宋代论书诗中融入对书法艺术的理论思考,使诗歌更具艺术气息。由唐及宋文艺思想也趋向理性化。通过考察唐、宋论书诗之全貌,可透视出两个时代的文艺思想脉络,亦昭示出两朝文艺思想的嬗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宋代 文化特质
原文传递
林散之论书诗选
15
作者 林散之 《中国书画》 2023年第11期96-103,共8页
题蔡易庵印存并序(选一)。书家,宜从笔法追溯刀法;刻石家,宜从刀法追溯笔法。二者相倚相生,同期并进,是以知今古刻石名家,无不知书法也。今观易庵先生为启明所治前后八十余印,和平敦厚,刚健娜,虽出入秦汉,而能自具机格,不徒以形势炫人,... 题蔡易庵印存并序(选一)。书家,宜从笔法追溯刀法;刻石家,宜从刀法追溯笔法。二者相倚相生,同期并进,是以知今古刻石名家,无不知书法也。今观易庵先生为启明所治前后八十余印,和平敦厚,刚健娜,虽出入秦汉,而能自具机格,不徒以形势炫人,实能悟书家用笔之妙。余不能刻,而略知书法如是,质之易庵,想不河汉斯言。并题二绝句,以博一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散之 笔法 刀法 刻石 用笔 易庵
下载PDF
米芾论书诗丛考
16
作者 方文博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7-21,共5页
作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以书法家为世人所熟知。由于米芾《山林集》于北宋末年即已散佚,故其文学作品传世有限,其文学地位一定程度上亦为其书法家身份所遮蔽。米芾现存诗作中仍存数十首论书诗,对研究米芾的书法、交游以及文学都是十... 作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以书法家为世人所熟知。由于米芾《山林集》于北宋末年即已散佚,故其文学作品传世有限,其文学地位一定程度上亦为其书法家身份所遮蔽。米芾现存诗作中仍存数十首论书诗,对研究米芾的书法、交游以及文学都是十分重要的资料,然学术界关注仍然较少。对于这些论书诗的初步考证,是开展对米芾综合研究的重要基础准备。通过对米芾论书诗逐一考证,能更加清晰勾勒出米芾的书画观,对一些现行观点进行质疑与勘误,也有助于对米芾的交游与文学做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芾
下载PDF
书家本色是诗人--从沈延毅的论书诗看其碑学思想的生成轨迹
17
作者 杨宝林 《书画艺术》 2023年第6期60-69,F0002,共11页
沈延毅是中国现当代碑派书法大家,影响甚巨,就连启功先生都对他赞赏有加,曾赋诗云:“白山黑水气葱茏,振古人文大地同。不使龙门擅伊洛,如今魏法在辽东。”魏碑出自洛阳,《龙门二十品》在伊水岸边,“伊洛”,魏碑诞生之地。而如今魏碑的... 沈延毅是中国现当代碑派书法大家,影响甚巨,就连启功先生都对他赞赏有加,曾赋诗云:“白山黑水气葱茏,振古人文大地同。不使龙门擅伊洛,如今魏法在辽东。”魏碑出自洛阳,《龙门二十品》在伊水岸边,“伊洛”,魏碑诞生之地。而如今魏碑的传承人却在辽东,是白山黑水孕育了一代巨匠沈延毅。沈延毅是书法大家,更是一位杰出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延毅 启功先生 魏碑 法大家 《龙门二十品》 碑派 碑学思想
下载PDF
皎然论书诗研究
18
作者 赵琳 王荣 《艺术科技》 2023年第3期115-117,共3页
文章研究中唐诗僧皎然的论书诗,通过其四首论书诗来探讨其论书诗的描写内容、描写方法与情感表达,综合分析其论书诗所表达内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关键词 唐代 皎然
下载PDF
漫话论书诗
19
作者 张国忠 《阅读与写作》 2000年第10期7-8,共2页
唐朝是诗的王国。书法家们在书论、书评中也以诗代替枯燥冗长的评述。这种形式被宋、元、明、清和近代的书法家所效仿,有许多论书诗出现。这些诗抓住书法的特点,言简意赅,画龙点睛,易于记取,耐人寻味。
关键词
下载PDF
从翁同论书诗探其学书观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洁 《中国书法》 CSSCI 2019年第10期83-85,共3页
翁同龢是中国近代史上研究的热点人物之一,他作为晚清重臣常处于变幻无常的政治漩涡之中,翁同龢在书画上的成就大多被其政绩所掩盖。从文学角度对翁同龢的思想及其生平事迹已有诸多研究,从书法视角对翁同龢的研究尚少,本文即从论书诗这... 翁同龢是中国近代史上研究的热点人物之一,他作为晚清重臣常处于变幻无常的政治漩涡之中,翁同龢在书画上的成就大多被其政绩所掩盖。从文学角度对翁同龢的思想及其生平事迹已有诸多研究,从书法视角对翁同龢的研究尚少,本文即从论书诗这一新视角对翁同龢的"崇王习颜"观、对汉碑的取法、碑帖观三方面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同龢 晚清 碑帖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