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文化论:解析与重构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勇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98,共13页
"日本文化论"是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中外学者提出过各种学说和假设:有人注重其固有传统而认为属于"东方文化",有人着眼于西化层面而主张属于"西方文化";有些学者强调其"模仿"特色,有些学者... "日本文化论"是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中外学者提出过各种学说和假设:有人注重其固有传统而认为属于"东方文化",有人着眼于西化层面而主张属于"西方文化";有些学者强调其"模仿"特色,有些学者渲染其"独创"倾向;加藤周一倡导"杂种文化"学说,石田一良提出"变形玩偶"假设。作者对上述各领风骚的论说逐一解析,在此基础上渐次展呈"组装文化"、"嫁接文化"的构想。最后以"书籍之路"为视点重构"日本文化论",指出日本通过从中国输入书籍培植东方传统文化基因,由此创造文化的机制既非模仿也非独创,作者名之为"再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文化论 模仿与独创 组装与嫁接 书籍之路 再生文化
原文传递
遣唐使时代的“书籍之路”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4,共6页
研究汉唐以来中外关系史,学界大多套用"丝绸之路"的思维模式。但如果着眼于古代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丝绸往往不是主要的流通物品,而书籍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勾勒出中国江南始发、经朝鲜半岛百济、再至日本列岛的早... 研究汉唐以来中外关系史,学界大多套用"丝绸之路"的思维模式。但如果着眼于古代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丝绸往往不是主要的流通物品,而书籍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勾勒出中国江南始发、经朝鲜半岛百济、再至日本列岛的早期"书籍之路"航线,接着论证日本遣隋唐使肩负购求书籍之使命、从而开拓中日直航"书籍之路"的存在,继而梳理中国书籍东传的各种渠道,最后论及佚书回归的史实以证明"书籍之路"具有双向互流乃至东亚环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籍之路 遣隋使 遣唐使 唐代中日关系
下载PDF
从“汉籍”到“域外汉籍”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1,共7页
在现代文献中,"汉籍"一词出现频率颇高,却罕有辞书收录之。学界均以"汉籍"指称中国典籍,然此义项非中国固有。在中国语境里,扬雄《方言》最早使用"汉籍",尔后从魏晋至隋唐,再经宋元至明清,汉籍即"... 在现代文献中,"汉籍"一词出现频率颇高,却罕有辞书收录之。学界均以"汉籍"指称中国典籍,然此义项非中国固有。在中国语境里,扬雄《方言》最早使用"汉籍",尔后从魏晋至隋唐,再经宋元至明清,汉籍即"汉代典籍"之义项传续有千余年。在日本文脉中,"汉籍"相对"国书"而言指中国书籍,相对"和书"则泛指汉文典籍,又相对"佛书"专指儒学经典。现代汉语中的"汉籍"既传承古汉语基因,又吸纳日语词血液,熔铸出一个新词——不仅包括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还涵盖佛经及章疏乃至简帛、碑刻、尺牍、图赞之属。当今方兴未艾的"域外汉籍"研究,论者各自定义、随意取舍,呈现种种乱相。若从"汉籍"乃中华文明结晶推演,"域外汉籍"应定义为凝聚域外人士心智的汉文书籍,是在中华文明浸润下激发的文化创新,构成东亚"和而不同"的独特文明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籍之路 和制汉语 和而不同 和刻本 “域外汉籍”
下载PDF
《华夷变态》与清代史料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勇 孙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41-147,共7页
"唐船风说书"是日本江户时代以中日贸易为背景形成的一种口述史料,自其被江户幕府儒官林恕、林凤冈父子汇编为《华夷变态》以来,就被日本学者应用于清初中国史、唐船贸易史及日本对清关系史的研究中。国内学界因语言和文本解... "唐船风说书"是日本江户时代以中日贸易为背景形成的一种口述史料,自其被江户幕府儒官林恕、林凤冈父子汇编为《华夷变态》以来,就被日本学者应用于清初中国史、唐船贸易史及日本对清关系史的研究中。国内学界因语言和文本解读的困难,至今未能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份珍贵史料。"风说书"作为江户幕府海外情报搜集制度和清日贸易的产物,其史料价值是多方面的。除其本身所具有的文献学价值之外,不独对清初中日关系史、中日贸易史、文化交流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对清初政治史以及中国沿海地域社会经济史、航海史研究,甚至日本对外关系史研究来说,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史料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说书” 清代中日关系史 海外史料 书籍之路
下载PDF
《御药院方》的东亚环流
5
作者 杨东方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元许国祯《御药院方》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宫廷医药处方集。自明以来,传本渐稀,幸存有张金吾、陆心源等递藏的元至元刊本。晚清时,该本随陆氏藏书一起流入日本,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早在高丽朝,该书就已传入朝鲜半岛。李氏朝鲜... 元许国祯《御药院方》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宫廷医药处方集。自明以来,传本渐稀,幸存有张金吾、陆心源等递藏的元至元刊本。晚清时,该本随陆氏藏书一起流入日本,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早在高丽朝,该书就已传入朝鲜半岛。李氏朝鲜王朝非常重视,将之列为医科取才时考讲书之一,并活字印刷。朝鲜活字十一卷本传入日本,佐伯侯高标收藏之,丹波元简借阅抄录,千贺芳久又从丹波元简手中借读,发现价值颇高,于日本宽政十年将之活字印刷。该版本经由商人捎带、书坊贩卖、学人访书等渠道逐渐传入我国,成为国内的主要版本。《御药院方》一书在中、朝、日往返环流,使其多次佚而复显,这既显示出东亚汉字文化圈中医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也证明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御药院方》 书籍之路 朝鲜本 和刻本 书籍
下载PDF
“书籍之路”视域下的《随求自在陀罗尼功德经》考论
6
作者 王杰 《海交史研究》 2024年第1期83-92,共10页
以《随求自在陀罗尼功德经》的考证为例,说明中日间存在一条“书籍之路”。《随求自在陀罗尼功德经》实为《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的略名,译者为唐代僧人宝思惟,他来洛阳译经之前曾在长安西明寺。结合中日两国后世的佛经目录... 以《随求自在陀罗尼功德经》的考证为例,说明中日间存在一条“书籍之路”。《随求自在陀罗尼功德经》实为《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的略名,译者为唐代僧人宝思惟,他来洛阳译经之前曾在长安西明寺。结合中日两国后世的佛经目录,分析该经的译者、译时、译地、内容、同经异译状况。最后,从论证经文引用的文献入手,考察中日两国间“书籍之路”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求自在陀罗尼功德经 书籍之路 宝思惟
下载PDF
中日“海上丝路”与唐诗东传 被引量:5
7
作者 潘伟利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与通往中亚、西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不同,通往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除运载香料、瓷器外,还是一条"书籍之路"。从汉至唐,中日主要交通路线有三条:汉代开始经壹岐、对马后途径朝鲜半岛的陆路,412年开通的中... 与通往中亚、西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不同,通往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除运载香料、瓷器外,还是一条"书籍之路"。从汉至唐,中日主要交通路线有三条:汉代开始经壹岐、对马后途径朝鲜半岛的陆路,412年开通的中日"海上丝路"北线,702年开通的中日"海上丝路"南线。其中南线与唐诗关系最大,顺着南线,唐诗被遣唐使、留学生、入宋僧和往来商人等大量携至日本。唐诗到达日本后,为适应日本读者的需要,经历了一个"日本化"的过程,主要包括:重新抄写以扩大传播、重新编纂以优中选优、加训点以符合日文习惯,还将诗意画成绘卷以使其意象、意境更形象具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路” 书籍之路 平安时代 遣唐使 唐诗传播
下载PDF
黑水城出土宋刻《初学记》残页版本考——兼论宋元时期江南至塞外的“书籍之路” 被引量:4
8
作者 秦桦林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38,共11页
出土刻本主要发现于丝绸之路沿线,特别是集中在敦煌、吐鲁番、黑水城三地。大量出土刻本残页的存在,说明伴随"丝绸之路"的发展,曾产生过一条以传播刻本为主的"书籍之路"。黑水城出土的一组宋刻《初学记》残页便是&q... 出土刻本主要发现于丝绸之路沿线,特别是集中在敦煌、吐鲁番、黑水城三地。大量出土刻本残页的存在,说明伴随"丝绸之路"的发展,曾产生过一条以传播刻本为主的"书籍之路"。黑水城出土的一组宋刻《初学记》残页便是"书籍之路"上保存下来的具体而微的文化遗存。黑水城出土《初学记》与日藏南宋本《初学记》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版本关系,前者的刊刻地点应为福建建阳,刊刻时间的上下限在南宋绍兴四年至十七年(1134—1147)。宋元时期由江南通往塞外的西北线"书籍之路"的形成过程是中原文明向西域地区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籍之路"在西域华化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时期 丝绸之路 书籍之路 出土文献 《初学记》 版本 刻本残页 西域
原文传递
绘画东传与古代日本的文化受容——“书籍之路”与绘画 被引量:4
9
作者 丁莉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1-10,共10页
在中日"书籍之路"上,流通传播的不仅只是以汉字为媒介的书籍,还包括以图像为媒介的绘画作品。遣唐使、入唐僧及赴日"唐人"携带的除书籍以外,还有佛画、屏风等。十二世纪至十四世纪,通过僧侣携带及商船运输,出现了... 在中日"书籍之路"上,流通传播的不仅只是以汉字为媒介的书籍,还包括以图像为媒介的绘画作品。遣唐使、入唐僧及赴日"唐人"携带的除书籍以外,还有佛画、屏风等。十二世纪至十四世纪,通过僧侣携带及商船运输,出现了中国绘画东传的高峰。中国绘画融入日本成为"唐绘",从文学直视图像,可以发现日本"汉文学"与"唐绘"的发展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平安时代的屏风诗、五山僧侣的题画诗都是以"唐绘"为媒介而产生的;从图像反观文学,绘画欣赏中的"和汉并立""和汉搭配"在文学上则表现为"和"与"汉"两大文学体系的并存及复杂的互动关系。打破文学与绘画的藩篱,会发现平安时代对"本文"的摘取、对诗歌的"摘句"与中世日本对中国画的裁剪、摘选虽分别是对"文"和"图"的摘选,但方法同出一辙,是古代日本接受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籍之路 绘画 文化受容 文学与图像
原文传递
从布帛到黄金:试论古代东亚的国际货币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6,共12页
日本遣唐使入唐后获得书籍的途径多种多样,等价购书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东亚古代货币史一直是备受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领域。虽然国别货币史研究已有丰赡的学术成果积累,但有关东亚各国通用的国际货币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宋明时期中国货... 日本遣唐使入唐后获得书籍的途径多种多样,等价购书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东亚古代货币史一直是备受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领域。虽然国别货币史研究已有丰赡的学术成果积累,但有关东亚各国通用的国际货币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宋明时期中国货币的域外流通,很少有人论及隋唐时代东亚朝贡贸易圈内的通用货币问题。日本学术界流行一种说法:从8世纪开始,遣唐使就携带大量黄金到中国消费,给唐人造成日本盛产黄金的印象,这一印象又通过唐人传给伊斯兰商人,从而促使9世纪黄金之国"外克瓦克(al-Wāqwāq)"传说在亚洲的流行。事实上,日本到8世纪中叶才首次发现黄金,之前百余年的黄金消费完全依赖进口,之后约半个世纪所产黄金仅供内需。公元804年派往中国的第18次遣唐使首次携带黄金在中国作为货币使用,而整个8世纪东亚流通的货币是布帛,这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引进中国的"租庸调"制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书籍之路 遣唐使 买求书籍 黄金之国 国际货币
原文传递
最后一次遣唐使的特殊使命——以佚存日本的唐代文献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99,共8页
日本承和六年(838)成行的遣唐使,作为唐代中日使节往来的收尾之作,具有多元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随同使团入唐的天台僧圆仁,因撰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而名垂青史;然而他还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即携带日本天台宗的疑问请求唐人解答,在... 日本承和六年(838)成行的遣唐使,作为唐代中日使节往来的收尾之作,具有多元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随同使团入唐的天台僧圆仁,因撰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而名垂青史;然而他还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即携带日本天台宗的疑问请求唐人解答,在天台宗开创者智顗灵前供奉日本皇室的祭品,抄写日本所缺的佛教书籍等。本文聚焦于此项特殊使命,考证出圆仁的使命系受天台座主圆澄托付,而圆澄则为完成开山最澄的"遗命",汇总本宗教义疑问30条遣使入唐"请决";圆仁受托拟赴天台山国清寺寻访名师,但其赴国清寺寻师请益未获唐朝敕准,于是将使命托付给同船入唐且获准留学的圆载。圆载在履行这一使命的过程中,与当地官府、佛教界、民众广泛接触,其间产生多种传存至今的唐代珍贵文献,包括《维蠲书状》《唐决集》(《圆澄问广修答》《圆澄问维蠲答》《义真问维蠲答》等)、台州刺史滕迈的《书状》及《判印》、圆载写并跋《法华经五百问论》、唐人写经《金光明经》残卷等。上述中国失传而日本留存的文献史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遣唐使 书籍之路 天台宗 唐决集 维蠲 滕迈 唐人写经
下载PDF
“朝天”“燕行”与文化博弈——兼论明清与朝鲜半岛间的“书籍之路”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乃禹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5-185,共11页
"朝天""燕行"是李氏朝鲜派遣使臣出使明清的朝贡活动。"贡道"所承载的政治文化内涵丰富,若从书籍流播的角度切入,可发现"一带一路"之外播撒中华文明种子的"书籍之路"。汉籍藉由朝鲜... "朝天""燕行"是李氏朝鲜派遣使臣出使明清的朝贡活动。"贡道"所承载的政治文化内涵丰富,若从书籍流播的角度切入,可发现"一带一路"之外播撒中华文明种子的"书籍之路"。汉籍藉由朝鲜使臣在明清与朝鲜半岛间的"东传"及其"回流",是在以中华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共同体内发生的文化转移现象。"汉籍东传"引起了政治层面的"书籍辩诬"和对"华夷观"的反思,文学层面的诗文衍变,思想层面的实学思潮和"北学派"兴起等。伴随这些阅读回响,李氏朝鲜文化心态亦随之发生变化。在"尊周思明"理念的支配以及"慕华"与"自尊"心理冲突的影响下,李氏朝鲜与清朝展开了"中心"与"边缘"的文化博弈。而在清朝武力与德化的恩威并施下,在对明历史记忆渐趋消退,对清先进文化重新审视的基础上,李氏朝鲜与清朝的宗藩关系基本保持稳定。虽然表面的臣服姿态与内心的鄙夷情绪依然混杂在李氏朝鲜的文化心理之中,但文化转移还是通过贯穿东北亚的"书籍之路"最终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天 燕行 书籍之路 文化体认 文化转移
下载PDF
鉴真东渡与书籍之路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7-111,共5页
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影响广泛,由他开创的律宗列"南都六宗"之一,在日本佛教史上意义重大自不待言,还涉及建筑、美术、工艺、书法、医学等,甚至连传播豆腐、香木、砂糖、纳豆、茶道、酱菜之类也算在鉴真的功劳薄上。鉴真携往日... 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影响广泛,由他开创的律宗列"南都六宗"之一,在日本佛教史上意义重大自不待言,还涉及建筑、美术、工艺、书法、医学等,甚至连传播豆腐、香木、砂糖、纳豆、茶道、酱菜之类也算在鉴真的功劳薄上。鉴真携往日本的书籍,真实地反映出他的精神信仰及理想抱负。鉴真及其弟子通过"书籍之路"及设坛授戒,极大地传播了宗教文化。他们携带的这些经卷对最澄开创日本天台宗有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真东渡 书籍之路 唐代中日文化交流 最澄 日本天台宗
下载PDF
六朝文化东渐与书籍之路开启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5-9,共5页
在中国语境里,六朝以文学著称。然在当时的文化交流中,东亚各国,尤其是地处边缘的倭国(日本),尚未充分具备摄取、接纳、消化六朝时期最辉煌文学精华之能力与条件,而与日常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工具器皿等,络绎被日本... 在中国语境里,六朝以文学著称。然在当时的文化交流中,东亚各国,尤其是地处边缘的倭国(日本),尚未充分具备摄取、接纳、消化六朝时期最辉煌文学精华之能力与条件,而与日常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工具器皿等,络绎被日本社会所吸纳。大概出于上述原因,"六朝文化"的术语在日本学术界更为通行。六朝时期正值日本文明开化之初,日本文献往往以"吴"统称六朝,说明促成日本摆脱野蛮社会的大陆文明,具有明显的江南地缘特征。从这个角度观察书籍之路通往日本列岛的过程,可以描摹出如下线路图: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六朝文化,首先传播到朝鲜半岛,然后通过百济延伸至日本;最早传到日本的书籍,应该是《千字文》之类的童蒙读物,然后才是《论语》之类的儒教书籍;百济派遣王子及博士为日本皇室启蒙,带有百济特色的六朝文化极大地影响了日本文明进程,遂于5—6世纪之际,日本列岛呈现"俗渐洙泗之风,人趋齐鲁之学"的文明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风藻》 书籍之路 中日文化交流 儒学东传 王仁
下载PDF
中日“海上书籍之路” 传播中华文明和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涂师平 《宁波通讯》 2011年第12期48-49,共2页
中国文物流传海外,影响深远的应该是古籍文献。其实,“海上书籍之路”远比“海上丝绸之路”意义重大。因为“海上丝绸之路”仅是物质贸易,而“海上书籍之路”则是文明和思想传播。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学者王勇先生认为:“书籍之路”... 中国文物流传海外,影响深远的应该是古籍文献。其实,“海上书籍之路”远比“海上丝绸之路”意义重大。因为“海上丝绸之路”仅是物质贸易,而“海上书籍之路”则是文明和思想传播。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学者王勇先生认为:“书籍之路”凝聚着更多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创意,因而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可以超越时空惠及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书籍之路 中华文明 思想传播 中日文化交流 古籍文献
下载PDF
“书籍之路”与东亚武籍交流
16
作者 蔡艺 谭飞 唐群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36,共6页
为探明中国武术古籍于何时经何途径传播至朝鲜和日本,对东亚武籍再生产生何种影响,实现怎样的交流等问题,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方法,在呈现古代东亚“书籍之路”历史样态基础上,对古代中国、朝鲜、日本的相关史料展以分析。研究认为... 为探明中国武术古籍于何时经何途径传播至朝鲜和日本,对东亚武籍再生产生何种影响,实现怎样的交流等问题,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方法,在呈现古代东亚“书籍之路”历史样态基础上,对古代中国、朝鲜、日本的相关史料展以分析。研究认为:《纪效新书》《武备志》等绝大多数中国武术古籍由中国与朝鲜、日本之间的“书籍之路”,集中在明清时期传播至朝鲜和日本。中国武术古籍东传异域之后,通过原本再刊、摘抄部分内容成书、翻译与注解、以中国武籍为参考新编武籍等形式实现本土化再生,从而助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东亚的广为传播。这些再生的域外武籍,又有部分经由“书籍之路”回流中国,形成循环往复的东亚武籍双向交流通道,丰富了中国对域外武籍的历史认识,为孕育具有同质性的东亚武术文化创造稳定的互动空间。基于“书籍之路”所呈现的东亚武籍交流史,可以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置于更为广阔的历史向度,从而彰显其在东亚的源头地位,明晰中国武术文化的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史 书籍之路 武艺 武籍 东亚
下载PDF
《八字文殊仪轨》考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杰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50-56,共7页
《八字文殊仪轨》实为密宗经典《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的略名,净智金刚是天竺僧人菩提仙。该经属文殊类经典之一,从此角度我们对汉地的文殊信仰略作介绍,重点探讨华严宗和密宗在文殊信仰中所起的作用。... 《八字文殊仪轨》实为密宗经典《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的略名,净智金刚是天竺僧人菩提仙。该经属文殊类经典之一,从此角度我们对汉地的文殊信仰略作介绍,重点探讨华严宗和密宗在文殊信仰中所起的作用。本经中土久佚,清末杨守敬旅日,国内始得有传本,我们就此问题展开对中日"书籍之路"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字文殊仪轨 文殊信仰 书籍之路
下载PDF
明代中日书籍之路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东映 《科教文汇》 2008年第30期220-220,222,共2页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精神层面则主要是书籍交流。明代,中日之间的书籍交流是广泛而深远的,由于明代大量汉籍的东传,中国文化对日本各方面都产生了影响,日本通过汉籍的输入不断吸收中国文化。本...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精神层面则主要是书籍交流。明代,中日之间的书籍交流是广泛而深远的,由于明代大量汉籍的东传,中国文化对日本各方面都产生了影响,日本通过汉籍的输入不断吸收中国文化。本文拟从交流的方式、交流的路线、交流的内容来对明代中日书籍之路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中日交流 书籍之路
下载PDF
释应之《五杉集》撰于庐山及其“书籍之路”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勤合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26-29,共4页
《五杉集》的重新发现,佐证和丰富了有关释应之生平的记载。结合其他资料,可以推知:应之早年随栖隐在庐山一带学诗,得南唐烈祖、元宗知遇,后随元宗迁居南昌西山,又曾住庐山东林寺,元宗为建五杉阁。应之在东林寺五杉阁所撰《五杉集》在... 《五杉集》的重新发现,佐证和丰富了有关释应之生平的记载。结合其他资料,可以推知:应之早年随栖隐在庐山一带学诗,得南唐烈祖、元宗知遇,后随元宗迁居南昌西山,又曾住庐山东林寺,元宗为建五杉阁。应之在东林寺五杉阁所撰《五杉集》在中国江南流传广泛,并在宋代传播到朝鲜半岛,近代流传到日本,是“书籍之路”上的一段佳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杉集》 应之 庐山 书籍之路
下载PDF
公元8世纪的中日“书籍之路”——基于第12次遣唐使求书历程的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110,128,共8页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趋于鼎盛,书籍之路盛况空前。日本正仓院文书中所存的4份与第12次遣唐使有关联的书目,表明遣唐使携归日本书籍并非个人任意行为,而是举国之力有计划地搜求阙本,所抄写的经书均为日本国内所缺书籍。以举国体制编制...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趋于鼎盛,书籍之路盛况空前。日本正仓院文书中所存的4份与第12次遣唐使有关联的书目,表明遣唐使携归日本书籍并非个人任意行为,而是举国之力有计划地搜求阙本,所抄写的经书均为日本国内所缺书籍。以举国体制编制阙本目录、遣唐使极力搜集书籍、朝廷直接参与写经事业、佛教界精心保管珍贵的唐本,这一切使日本的佛教书籍与时俱增,从而催生奈良时代"一切经"数目巨大的奇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8世纪 书籍之路 遣唐使 正仓院文书 一切经 坤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