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被引量:558
1
作者 龙花楼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19-1028,共10页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了乡村空间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及其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和资源利用集约3个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探讨了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类型及助推机制;结合农用地整治、"空心村"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提出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以及依托土地整治的以"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根基的乡村空间其重要性和基础平台作用应受到足够重视,乡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优化重构,有赖于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乡村空间重构 乡村转型发展 土地利用转型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城乡一体化发展 乡村地理学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被引量:363
2
作者 刘彦随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3-570,共8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广大农村地区,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1978-2005年,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由23.3%降为7.9%...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广大农村地区,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1978-2005年,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由23.3%降为7.9%,第三产业比重由19.8%升为40.5%,农业劳动力比重则由90.8%降为47.9%。模拟分析表明,沿海地区农业产值与农业就业份额仍将持续下降,2010年、2020年农业产值比重将降为8.0%和6.0%,农业劳动力比重将降为44.5%和32.2%。1990-2005年,沿海地区劳耕弹性系数为1.84,反映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劳动力效益在稳步提高。同期,乡村人口由3.06亿人降为2.19亿人,而农村人均居住用地规模却在增大,未能实现农村人口转移与农村居民点的减少相挂钩。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须遵循乡村转型发展规律,重在科学规划、分区推进,通过优化城乡用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经济,提升农村生产力,促进沿海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农业结构 新农村建设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下载PDF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 被引量:350
3
作者 龙花楼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特点的相关研究篷勃开展。土地利用形态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影响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形态的概念内涵被不断拓展。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特点的相关研究篷勃开展。土地利用形态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影响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形态的概念内涵被不断拓展。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形态概念内涵的发展演变基础上,提出将其分为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两种形式,并以此诠释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模式,进而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耕地和农村宅基地这两种地类乃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重要源头。随后探讨了乡村转型发展与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提出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研究方向,涉及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格局与地域类型、互馈作用机理与动力机制、资源与环境效应、优化调控模式和途径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地理学
原文传递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 被引量:344
4
作者 龙花楼 张英男 屠爽爽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37-1849,共13页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涵及其...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涵及其互馈关系,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区域实施路径。最后,就未来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与讨论。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为应对乡村内部要素的流失与衰退,通过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等手段激发内部动力和吸纳外部资源来重新组合、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发展要素,从而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地域功能、重塑乡村形态,实现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全面复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2)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要激活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关键发展要素,统筹物质空间振兴与精神内核提升;(3)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与区域自然本底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按照分区统筹、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框架下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模式与路径;(4)未来有必要重塑土地整治的价值取向,在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下统筹土地整治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大力发展土地整治与多功能农业相结合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 土地整治 土地利用转型 发展要素 区域模式
原文传递
乡村转型发展特征评价及地域类型划分——以“苏南-陕北”样带为例 被引量:113
5
作者 龙花楼 邹健 +1 位作者 李婷婷 刘彦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5-506,共12页
以"苏南-陕北"样带为案例区,评价分析了该区2000~2005年、2005~2008年乡村转型发展态势,并揭示了样带乡村转型发展的地域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05年期间,样带各县乡村发展度普遍较低但转型度普遍较高,低水平的乡... 以"苏南-陕北"样带为案例区,评价分析了该区2000~2005年、2005~2008年乡村转型发展态势,并揭示了样带乡村转型发展的地域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05年期间,样带各县乡村发展度普遍较低但转型度普遍较高,低水平的乡村发展度与较高转型度造成样带各县不同程度的城乡不协调发展;2005~2008年期间,样带乡村系统普遍较快发展,各地城乡系统间的差异化发展局面得到初步改善;(2)"苏南-陕北"样带乡村转型发展呈现显著的地带性演变特征,各地转型发展的特征与结果同其所处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模式、政策要求等基本属性相匹配;(3)基于样带乡村转型发展评价结果,将样带划分为8个乡村转型发展地域类型区,各类型区之间因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而选择不同乡村转型发展模式,并由此驱动资源环境和城乡经济系统的差异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城乡协调 评价体系 地域类型 “苏南—陕北”样带
原文传递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 被引量:110
6
作者 龙花楼 李婷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1-210,共10页
土地利用转型,即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某一区域在一段时期内由一种土地利用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土地利用形态的过程。在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乃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源头。本文综合利用2000年和2008年两期LandsatTM影像解译土地利... 土地利用转型,即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某一区域在一段时期内由一种土地利用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土地利用形态的过程。在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乃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源头。本文综合利用2000年和2008年两期LandsatTM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及2000-2008年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①2000-2008年期间,中国耕地面积与农村宅基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921,呈现出明显的增减逆协同演进格局;②耕地—宅基地变化相关系数与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率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农村宅基地利用的变化起主导作用;③通过计算全国各省2000-2008年间的耕地—宅基地变化耦合系数,发现期间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耦合程度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部。社会经济—生物自然—土地管理三维驱动因素通过"农村人口—耕地—农村宅基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驱动着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的转型。然而,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现象及其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耕地 农村宅基地 耦合机制 乡村转型发展 中国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98
7
作者 龙花楼 戈大专 王介勇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47-2559,共13页
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演变的重要特征,系统开展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耦合过程及互动机理研究有利于揭示乡村演变的内在规律。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为深化乡村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 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演变的重要特征,系统开展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耦合过程及互动机理研究有利于揭示乡村演变的内在规律。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为深化乡村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深入开展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可为因地制宜制定乡村发展战略,适时调控乡村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当前,针对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的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内在机理等尚缺乏系统的建构,基于耦合研究优化乡村转型重构的路径仍显不足。为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耦合理论分析框架、"格局-过程"耦合和梯度分异导向的耦合三个层面提出针对性的研究展望,以期丰富乡村地理学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耦合机理 乡村地理学
原文传递
我国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与优化对策的典型分析 被引量:92
8
作者 龙花楼 李婷婷 邹健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080-2085,共6页
选取能源开发、粮食安全和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等问题较为突出的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中部传统农区和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区,分别对其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这三大典型类型区乡村转型发展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①乡村转... 选取能源开发、粮食安全和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等问题较为突出的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中部传统农区和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区,分别对其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这三大典型类型区乡村转型发展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①乡村转型发展受内在因素和外援驱动力的共同作用,形成各异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进而呈现不同的城乡关系,而城乡关系作为乡村转型发展优劣的重要衡量标准,反过来依此可审视内在因素与外援驱动力是否合理配套。②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呈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的城乡非均衡极化发展;中部传统农区呈现城乡低水平均衡发展;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其城乡系统呈现较高发展水平的均衡发展。③为了顺利实现未来各典型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中西部能矿资源富集区应强调增强其乡村内生发展能力;中部传统农区应侧重推进其产业分工协作与城乡土地资源统筹配置;东部地区则应注重培育乡村新型产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动力机制 优化对策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人口—土地—产业”视角的乡村转型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78
9
作者 李婷婷 龙花楼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9-155,138,共8页
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人口、土地、产业三个核心要素,进行了乡村转型发展的理论剖析和发展要素转型的互馈作用分析,梳理了山东省不同区域乡村发展要素转型互馈作用分异特征,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控模式。结论如下:1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内生... 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人口、土地、产业三个核心要素,进行了乡村转型发展的理论剖析和发展要素转型的互馈作用分析,梳理了山东省不同区域乡村发展要素转型互馈作用分异特征,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控模式。结论如下:1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内生发展的推动力与城市发展的外部拉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共同推动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并以此为基础,助推乡村的人口转型、土地利用转型和产业发展转型;21990—2010年期间,山东省"人口—土地—产业"之间的互馈作用机制尚不完善,各要素转型之间存在不协调现象。土地利用转型与产业发展转型和人口转型之间的互馈作用均明显不足,这与研究期间我国的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开发导向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有关。产业发展转型和人口转型之间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互馈作用机制,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两者之间的互馈作用将逐步增强;3山东省乡村发展要素转型互馈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宜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主导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转型路径和转型模式,从而实现区域发展的持续高效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人口转型 土地利用转型 产业发展转型 互馈作用机制 优化调控对策
原文传递
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 被引量:69
10
作者 程哲 蔡建明 +1 位作者 崔莉 刘彦随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3-150,共8页
乡村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乡村转型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众多,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和生态环保的特征,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空心村治理、农村剩余人口的... 乡村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乡村转型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众多,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和生态环保的特征,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空心村治理、农村剩余人口的就地安置、农民增收和农村空间重构。在乡村转型发展驱动机制研究成果系统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对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分析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辽宁盘锦某乡村旅游规划案例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创新型乡村度假地产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二种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识别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立足资源禀赋,结合时代需求,注重产业融合,加强城旅联动,重视用地平衡,加强生态环保,开发模式创新,重视公共参与。探索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模式在东北地区乡村发展和区域发展中的可行性与未来前景,为全国其他类似乡村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旅游开发 旅游规划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乡村转型发展格局与驱动机制的区域性分析 被引量:59
11
作者 王艳飞 刘彦随 李玉恒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5-142,共8页
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统计和地理加权回归对2000年以来中国各地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区域性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区域,低值区集中在西南部地区。2000—2010年,区域间乡... 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统计和地理加权回归对2000年以来中国各地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区域性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区域,低值区集中在西南部地区。2000—2010年,区域间乡村转型发展相对差异减小,但空间差异格局固化。2乡村转型发展受自然因素、区位条件、经济及社会变化的综合影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投资带动是主要驱动力,耕地资源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制约性不显著。3经济社会因素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强度存在区域差异,工业化、城镇化对东部地区乡村转型发展推动作用高于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对平原地区和西北部畜牧区乡村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明显。4应根据乡村发展基础和转型态势,制定区域差别化的措施和政策,改善区际协同环境及完善城乡互动机制,尤其提升中西部乡村地区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区域响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驱动机制 地理加权回归 区域分析 中国
原文传递
江苏省乡村性及乡村转型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53
12
作者 周华 王炳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8-55,共8页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基于力学的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并通过乡村性与其耦合关系的研究,发现21世纪初江苏省乡村性在0.148 8-0.898 9之间,空间上呈现从南向北逐渐增高趋势;...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基于力学的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并通过乡村性与其耦合关系的研究,发现21世纪初江苏省乡村性在0.148 8-0.898 9之间,空间上呈现从南向北逐渐增高趋势;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发现,76.9%地区受困于农村居民点管理,农村居民点的无序扩张成为乡村转型协调发展的最主要阻碍力;江苏乡村地区发展采取的是一种不均衡发展模式,农村人口的转移是目前主要目标,乡村转型发展首先实现了生产空间的转移,而生活空间和身份空间依然滞留于农村地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源于我国独特的"三元"社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乡村转型发展 耦合机制 三元结构 江苏省
下载PDF
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时空格局 被引量:49
13
作者 李婷婷 龙花楼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0-500,共11页
依据乡村转型度、"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的两两协调度及乡村协调度,定量刻画了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类型,揭示了1990-2009年期间各转型发展类型的特征和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普遍存在5种类型... 依据乡村转型度、"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的两两协调度及乡村协调度,定量刻画了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类型,揭示了1990-2009年期间各转型发展类型的特征和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普遍存在5种类型,依次为:产业低速转型低度协调型、要素平稳转型较低协调型、产业转型趋近土地转型中度协调型、产业转型超越土地转型较高协调型与土地和产业加速转型高度协调型。②乡村转型度与乡村协调度随协调转型度的增加呈现出对称分布特点;乡村转型度与乡村协调度呈现出局部周期性变动、总体趋势增加的变化特征。③产业转型与土地转型表现出很高的协调性;人口转型与土地转型之间的协调性及人口转型与产业转型之间的协调性均随转型程度加深而同步上升。④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时空格局表现为:"八五"时期,山东省乡村地区加速转型,以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为该时期主要特征;"九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类型普遍向转型速度较低的类型转变;"十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速度呈现出中心地区较低、边缘地区较高的特点;"十一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呈现空间均质化的稳定转型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时空格局 人口-土地-产业 小波分析 山东省
原文传递
基于转型与协调视角的乡村发展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47
14
作者 李婷婷 龙花楼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1-541,共11页
在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各发展要素转型之间往往存在不协调现象,超前转型或滞后转型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乡村乃至整个城乡地域系统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基于此,分析研究区域乡村发展要素间转型的协调性对制定乡村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 在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各发展要素转型之间往往存在不协调现象,超前转型或滞后转型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乡村乃至整个城乡地域系统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基于此,分析研究区域乡村发展要素间转型的协调性对制定乡村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综合集成传统地理学调查分析、数量模型模拟及"3S"决策支持等技术方法,构建乡村协调转型度模型,基于"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搭建"乡村转型度—综合协调度—协调转型度"三维平台,从"转型"与"协调"视角分析了1990-2009年间山东省乡村发展过程中乡村整体转型速度与乡村发展要素间转型协调性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乡村转型度空间结构逐渐由局部集聚向全局分散转变;综合协调度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协调转型度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与乡村转型度和综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不同的耦合特点;②乡村转型度和综合协调度与协调转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61,表明山东省乡村系统与城市系统之间"人口—土地—产业"要素的全面流动促使了其乡村系统的协调转型;③"转型"与"协调"分别代表了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的"量"与"质",乡村转型发展应秉着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持续稳定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人口转型 土地利用转型 产业发展转型 协调转型 山东省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整治的内涵重构与系统特征 被引量:40
15
作者 乔陆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58-65,共8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提出的长远战略部署,目标导向十分明确,关键在于选择可行路径。农村土地整治是地方主体对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能动响应,其本质在于协调乡村人地关系,核心内容是调整土地权属和组织土地利用,提高...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提出的长远战略部署,目标导向十分明确,关键在于选择可行路径。农村土地整治是地方主体对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能动响应,其本质在于协调乡村人地关系,核心内容是调整土地权属和组织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聚焦土地利用问题,以土地整治为切入点,注重激活与整合乡村人口、土地、产业、政策等关键要素,形成"土地利用转型→农村土地整治→乡村空间重构→乡村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的逻辑机制链,可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技术路径。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被赋予新的内涵、价值与功能,实践中需重视土地权属调整和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土地整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外界持续输入物质要素才能正常运行,客观上要求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加强配套制度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乡村振兴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人地关系 土地权属调整
下载PDF
平原农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协同机制 被引量:35
16
作者 孙婧雯 刘彦随 +2 位作者 戈大专 陆玉麒 牛博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971-1986,共16页
平原农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协同有利于缓解平原农区经济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育等多重压力,保障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本文以“问题研判—策略梳理—机制构建—实证检验”为研究主线,探讨两者协同... 平原农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协同有利于缓解平原农区经济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育等多重压力,保障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本文以“问题研判—策略梳理—机制构建—实证检验”为研究主线,探讨两者协同机制。研究表明:(1)平原农区“三生”空间利用冲突显著,生产空间低值低效、生活空间无序空废、生态空间污损衰退共同制约乡村转型发展;(2)面向土地价值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产业融合发展的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策略,有利于推动乡村转型发展;(3)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由“以地为本”单要素调控转向“人、地、业、权”多要素协同综合整治,权利重组、空间重构、产业重塑是推动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协同的核心机制;(4)平原农区典型地区禹城市,聚焦土地权属调整、空心村整治和现代产业培育,实现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协同推进。本文有利于深化平原农区人地系统科学新认知,为构建现代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综合整治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地域系统 协同机制 平原农区
原文传递
旅游驱动下乡村转型发展的微尺度研究——以西安市上王村为例 被引量:28
17
作者 吴孔森 芮旸 +3 位作者 陈佳 张丽琼 杨新军 张佰刚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47-1059,共13页
基于多要素综合视角,论文从土地与生计2个维度构建微观尺度的乡村地域系统概念模型;融合遥感影像数据、问卷调查数据及访谈资料等多源数据,以西安市上王村为例,探究"城郊村"在旅游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和农户生计转型,并对其与&qu... 基于多要素综合视角,论文从土地与生计2个维度构建微观尺度的乡村地域系统概念模型;融合遥感影像数据、问卷调查数据及访谈资料等多源数据,以西安市上王村为例,探究"城郊村"在旅游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和农户生计转型,并对其与"景边村"的转型发展进行案例较析。结果表明:①伴随乡村旅游发展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上王村的土地利用日益多样化、复合化、旅游化,农户生计方式组合渐进更替,家庭就业、收入、消费与旅游的相关性不断提高,由传统农业村转型为乡村旅游目的地。②上王村的转型发展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其前提和基础,政府的适时调控是"稳定器"和"方向盘",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壮大和农户的理性选择是外源拉动力和内在驱动力。③"城郊村"和"景边村"因区位不同而在地形条件、依托资源、客源市场等方面存在差异,引致两者乡村旅游开发的分化,同时深刻影响了各自的转型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转型发展 土地利用 生计变迁 西安市上王村
原文传递
苏北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转型的耦合分析——以沛县为例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志江 马晓冬 孙姗姗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36-39,共4页
以沛县为例,分析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苏北乡村转型发展与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耦合特征.研究表明:2006~2012年间,沛县乡村土地利用变化以生产用地向生活用地转变为主,具体体现在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耕地-城镇用地的转变.计算结果表明,... 以沛县为例,分析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苏北乡村转型发展与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耦合特征.研究表明:2006~2012年间,沛县乡村土地利用变化以生产用地向生活用地转变为主,具体体现在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耕地-城镇用地的转变.计算结果表明,沛县全县乡村性指数较高,为0.06~0.70,其中〉0.50的有8个乡镇,〈0.20的只有2个.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耦合系数与乡村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等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 乡村土地利用转型 沛县 苏北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人口迁移对乡村转型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6
19
作者 佟伟铭 郭加新 +1 位作者 苏飞 徐维祥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2-669,共8页
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已经进入乡村转型发展的快速转型阶段,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分化与趋势。科学认知国内外人口迁移对乡村转型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整城乡人口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 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已经进入乡村转型发展的快速转型阶段,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分化与趋势。科学认知国内外人口迁移对乡村转型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整城乡人口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城乡人口迁移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视角基础上,从农村劳动力迁出与回流、逆城市化视角阐述了人口迁移对乡村转型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最后基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提出了人口迁移与乡村转型发展关系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人口迁移 乡村转型发展
下载PDF
重庆市县域乡村类型划分及格局特征——基于乡村发展水平和转型评价 被引量:16
20
作者 郑祖艺 廖和平 +1 位作者 杨伟 赵振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4-112,共9页
2005年以来,我国乡村进入迅速发展并逐步转型阶段,为明确重庆市乡村发展阶段、划分乡村转型发展类型、刻画乡村转型空间格局,通过建立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和转型类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断裂法、系统聚类法等方法,将重庆市乡村聚类为6个... 2005年以来,我国乡村进入迅速发展并逐步转型阶段,为明确重庆市乡村发展阶段、划分乡村转型发展类型、刻画乡村转型空间格局,通过建立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和转型类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断裂法、系统聚类法等方法,将重庆市乡村聚类为6个乡村转型综合类型区.结果显示,2004-2015年重庆市总体乡村发展差异明显,两极化较严重,但统筹城乡等措施已初见成效,乡村自身发展动力得到明显增长;类型区呈现出一定空间分异规律:乡村发展水平由都市区至"两翼"地区逐步降低,都市区外围区县发展迅速;转型类型由距都市区向外呈圈层结构,由近及远表现为"以城带乡-城乡协调-以城带乡转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分析其发展特征和转型路径,提出乡村发展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水平 乡村转型发展 类型划分 空间格局 重庆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