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籍大学生城市社会化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微 翟居怀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8年第2期47-48,共2页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学子涌入城市中的大学学习,他们怎样适应城市生活,他们的乡土背景与城市生活的体验如何衔接,他们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城市社会化,是我们本文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乡村意识 城市体验 大学生 社会化
下载PDF
空灵·幽静·简淡——贾平凹散文禅意美说略
2
作者 杨振雄 《九江师专学报》 1993年第4期28-33,共6页
贾平凹是一位神奇的作家。国外誉他是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国内作家称他是“鬼才”,“因笔端有神鬼厮扯,果然其情泣血,其味澹澹,有别于各位文坛大家。”(张敏《贾平凹早期小说精选·前言》) 贾平凹喜老庄,释《周易》,读《道藏... 贾平凹是一位神奇的作家。国外誉他是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国内作家称他是“鬼才”,“因笔端有神鬼厮扯,果然其情泣血,其味澹澹,有别于各位文坛大家。”(张敏《贾平凹早期小说精选·前言》) 贾平凹喜老庄,释《周易》,读《道藏》,到终南山参加禅学训练班,“跟一位禅师学禅”。 (《四十岁说》)他推崇《清源帷信禅师语录》中的一段著名文字:“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并把它手书成条幅,悬挂在书房墙上。 (《四十岁说》)他宣扬马祖道一提出的“平常心是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散文 禅意 乡村意识 空灵境界
全文增补中
英国文学乡土意识研究
3
作者 王晓华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53-57,共5页
乡土意识是孕育、发轫于农业文明,并在工业文明之下持续发酵,不断成熟的一种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它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是文化思考的起点。英国文学中乡土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单纯对特定地域中风土人情、自然景物的描写... 乡土意识是孕育、发轫于农业文明,并在工业文明之下持续发酵,不断成熟的一种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它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是文化思考的起点。英国文学中乡土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单纯对特定地域中风土人情、自然景物的描写,并以此抒发情感;二是将乡土意识与机器文明对立,并以乡土意识为价值判断标准对机器文明进行批判;三是乡土意识以潜在的形式呈现出对机器文明的反抗,乡土意识成为人们抗御机器文明对传统文明侵蚀的精神堤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意识 英国文学 机器文明 精神堤坝
下载PDF
延边州乡村意识形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4
作者 赵异 《延边党校学报》 2023年第2期80-82,共3页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乡村意识形态建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延边州乡村意识形态建设主要面临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不足、乡村意识形态建设条件有限等风险挑战。延边州乡村意识...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乡村意识形态建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延边州乡村意识形态建设主要面临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不足、乡村意识形态建设条件有限等风险挑战。延边州乡村意识形态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抓好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紧紧依靠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发挥“1带n”包保工作机制作用;严格依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风险 乡村意识形态建设 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原文传递
意识形态建构与乡村救赎——从《中国在梁庄》到《生死十日谈》 被引量:2
5
作者 叶君 《郑州师范教育》 2015年第5期72-77,共6页
作为近年"非虚构"的代表性作品,《中国在梁庄》和《生死十日谈》都以社会学调查的方式深入乡村,呈现了今日局部乡村触目的荒野景观。除表现贫病、伦理危机以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而来的乡村"空心化",作品也让人看... 作为近年"非虚构"的代表性作品,《中国在梁庄》和《生死十日谈》都以社会学调查的方式深入乡村,呈现了今日局部乡村触目的荒野景观。除表现贫病、伦理危机以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而来的乡村"空心化",作品也让人看到了乡村可怕的"精神黑洞"。而农民的精神困境,还有他们为达成心灵救赎而做的努力,更提示构建一种新的乡村意识形态的迫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在梁庄》 《生死十日谈》 乡村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新时代乡村意识形态建设的旨趣追求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燕 任旺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5-90,共6页
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方针是对新时代乡村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方位和运行机理的科学把握,旨在增强中国共产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做好新时代乡村意识形态工作,利益认同是根本依托,价值观认同是灵魂支柱,历史逻辑认同是基因认... 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方针是对新时代乡村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方位和运行机理的科学把握,旨在增强中国共产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做好新时代乡村意识形态工作,利益认同是根本依托,价值观认同是灵魂支柱,历史逻辑认同是基因认证。因此,必须突破乡村利益关系分化、思想浮躁喧嚣、传统叙事方式式微等困境,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乡村特色的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立为本 立破并举 乡村意识形态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提升研究
7
作者 胡立刚 《黑河学刊》 2021年第1期46-48,共3页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提升乡村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面临着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式需创新、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需加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需从...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提升乡村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面临着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式需创新、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需加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需从压实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方法、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使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等方面下功夫进行完善和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意识形态 凝聚力 引领力 提升
下载PDF
乡村主流意识形态培育与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融合研究——基于云南省陆良县的调研 被引量:3
8
作者 王自红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38-44,共7页
构建村民充满正能量的主流意识形态,促成乡村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凝聚强大的乡村力量,是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陆良县乡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基于实证研究、文献研究的方... 构建村民充满正能量的主流意识形态,促成乡村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凝聚强大的乡村力量,是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陆良县乡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基于实证研究、文献研究的方式,系统梳理在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村民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受社会、组织、家庭、个体等因素的影响,对乡村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存在偏差,需建立乡村话语权体系,完善舆论引导策略,构筑乡村精神德育体系,实现乡村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为乡村社会"治理有效"打好舆论和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乡村主流意识形态 话语权 舆论引导 乡村精神
下载PDF
阶层分化下乡村责任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9
作者 苑帅民 李子涵 王凡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54-56,共3页
伴随着社会转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乡村公共精神塑造在乡村治理中尤显重要。从人学视角,重视重点人群,注重培育方式,探索新型培育模式,启迪村民形成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和诚信宽容、主体参与的现代品格,形成村民命运共同体意... 伴随着社会转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乡村公共精神塑造在乡村治理中尤显重要。从人学视角,重视重点人群,注重培育方式,探索新型培育模式,启迪村民形成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和诚信宽容、主体参与的现代品格,形成村民命运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村民公共精神塑造与社会责任承担的良好生成,可促进村民自治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层分化 乡村责任意识 乡村治理 村民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川西北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意识培育
10
作者 马雪 《区域治理》 2021年第25期18-20,共3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并体现为不同层次的共融、共同发展的具有相近的生产生活模式、伦理价值取向、以及精神文化诉求的价值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培育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意识,需活用地方特色优...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并体现为不同层次的共融、共同发展的具有相近的生产生活模式、伦理价值取向、以及精神文化诉求的价值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培育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意识,需活用地方特色优势资源,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民生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增强民族大团结活力,强化民族乡村共同体意识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川西北民族地区 乡村共同体意识 培育
下载PDF
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意识培养途径探讨
11
作者 刘芳 《河北农机》 2021年第6期116-117,共2页
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是乡村振兴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意识直接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但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涉农专业高职学生存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意识不强,专业职业认同感不高、实践能力... 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是乡村振兴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意识直接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但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涉农专业高职学生存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意识不强,专业职业认同感不高、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应从构建多层次的认知体系,拓宽政策宣传渠道,完善实践机制等方面,强化涉农专业大学生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心理认同、政策认识和行动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涉农专业 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意识 培养途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