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氮影响下的蓝藻Anabaena 7120乙炔还原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因 方大惟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1989年第3期245-250,共6页
经分子氮预处理的蓝藻乙炔还原活性下降。分子氮对乙炔还原的抑制作用可因CO_2的加入而削弱,氮浓度增高时,CO_2的此种有益作用即消失。在5% CO_2条件下:(1)光照强度大时,经分子氮预处理的蓝藻乙炔还原活性比未经处理的(氮气中)高些,弱... 经分子氮预处理的蓝藻乙炔还原活性下降。分子氮对乙炔还原的抑制作用可因CO_2的加入而削弱,氮浓度增高时,CO_2的此种有益作用即消失。在5% CO_2条件下:(1)光照强度大时,经分子氮预处理的蓝藻乙炔还原活性比未经处理的(氮气中)高些,弱光下则削弱,暗中削弱更大;(2)它受到光合抑制剂的抑制较大;(3)对CO_2和O_2的敏感度比未经氮预处理者小;(4)分子氢对其支持与来经氮预处理的相差甚微,但对其受O_2损伤时的保护作用则大些;(5)MSX对分子氮预处理的蓝藻乙炔还原也有明显的抑制,且比单加CO_2的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藻 分子氮 乙炔还原 光合作用
下载PDF
福建共生固氮植物资源调查(三) 50种豆科绿肥或牧草的分布、生长性特、结瘤固氮及主要用途
2
作者 黄维南 蔡克强 +1 位作者 蔡龙祥 吴以德 《武夷科学》 1985年第1期293-306,共14页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加肥源、节约能源、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的豆科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报道,在我国已发现的豆科植物约有160属1400种(杨民权,1983)。虽然,我国是世界...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加肥源、节约能源、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的豆科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报道,在我国已发现的豆科植物约有160属1400种(杨民权,1983)。虽然,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豆科绿肥最早的国家,而且栽培面积也很广(孙醒东,1958),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固氮 亚洲热带地区 山绿豆 豆科植物 印尼绿豆 伸长期 三尖叶猪屎豆 乙炔还原 蔓草虫豆 根瘤固氮 热带非洲 植物资源 三裂叶野葛
下载PDF
乙炔还原-MPN(最可能数)法测水稻根系固氮菌数的研究
3
作者 吴文礼 黄鹏 陈汉清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29-131,共3页
本文重点介绍了乙炔还原-MPN法测定水稻根系固氮菌数的结果,并与经典方法滤纸条-MPN法及TTC-MPN法进行了比较。乙炔还原-MPN法具有实验周期短、专一性强和判断客观等优点,是一种快速准确地测定水稻根系固氮菌数及初步筛选高活性固氮菌... 本文重点介绍了乙炔还原-MPN法测定水稻根系固氮菌数的结果,并与经典方法滤纸条-MPN法及TTC-MPN法进行了比较。乙炔还原-MPN法具有实验周期短、专一性强和判断客观等优点,是一种快速准确地测定水稻根系固氮菌数及初步筛选高活性固氮菌株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还原 MPN法 固氮菌数
下载PDF
非豆科固氮体系综述
4
作者 R.H.伯里斯 张炳星 《世界农业》 1980年第6期27-31,共5页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植物与微生物的结合问题。这里所讲的微生物为细菌、放线菌和兰绿藻。这些微生物与多种植物结合,共同进行生物固氮。
关键词 微生物 固氮体系 贝氏固氮菌 固氮作用 非豆科 光合产物 乙炔还原 绿藻 生长物质 螺菌
下载PDF
高寒地区燕麦根际联合固氮菌研究 Ι固氮菌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66
5
作者 姚拓 张德罡 胡自治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结合气相色谱仪,利用乙炔还原等方法对高寒地区重要饲用植物——燕麦(Avenasativa)根际联合固氮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该地区燕麦根际联合固氮菌株较少(8株),菌株分布以根系表面(RP)最多,根表土壤(RS)次之,距根系较远的土壤(NRS... 结合气相色谱仪,利用乙炔还原等方法对高寒地区重要饲用植物——燕麦(Avenasativa)根际联合固氮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该地区燕麦根际联合固氮菌株较少(8株),菌株分布以根系表面(RP)最多,根表土壤(RS)次之,距根系较远的土壤(NRS)和根内(HP)最少,即:RP>RS>NRS≥HP;菌株固氮酶活性相差较大(C2H4112.5~1147.9nmol/mL·h),具有较高固氮酶活性的菌株较少(C2H4大于500nmol/mL·h只有2株);菌株均为革兰氏阴性菌,经鉴定分属Azotobacter(3株)、Pseudomonas(3株)和Azospirillus(2株)3个属。相对于其它生境和植物,高寒地区燕麦根际联合固氮菌种类较为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燕麦 根际 联合固氮菌 乙炔还原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固氮活性 被引量:23
6
作者 吴楠 张元明 +3 位作者 王红玲 张静 陈荣毅 聂华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785-3793,共9页
利用乙炔还原法对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的固氮活性(nmolC2H4m-2h-1)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不仅采样时段和结皮类型对生物结皮的固氮活性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二者的交互效应... 利用乙炔还原法对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的固氮活性(nmolC2H4m-2h-1)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不仅采样时段和结皮类型对生物结皮的固氮活性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二者的交互效应同样对生物结皮的固氮活性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各类型生物结皮固氮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3~5月间,藻结皮(2.26×103)>地衣结皮(6.54×102)>苔藓结皮(6.38×102)。6~10月份,各类型生物结皮的固氮能力显著提高(p<0.05),藻结皮的固氮活性最高(9.81×103),依次为地衣结皮9.06×103、苔藓结皮2.03×103。11月~翌年2月间,月均温都低于0℃,抑制了生物结皮的固氮活性,藻结皮、苔藓结皮的固氮活性降幅极显著(p<0.01),分别低达4.18×102、5.43×102,地衣结皮降低至2.78×103。生物结皮成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除豆科植物外重要的氮源,为该沙漠1年生浅根系草本植物的种子萌发与植物体的生长提供丰富的有机质源,从而有利于这些植物种群的繁衍与更新,并与之共同促进对沙面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固氮活性 乙炔还原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下载PDF
青香茅和五节芒内生固氮菌的分离与生理生化鉴定 被引量:22
7
作者 谭志远 傅琴梅 +3 位作者 彭桂香 原红娟 程艳波 江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3-649,共7页
为研究青香茅(Cymbopogon caesius)和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内生固氮菌的多样性,基于两种无氮培养基结合乙炔还原法从这两种牧草中分别分离到30株和36株菌.采用SDS-PAGE(Dodecyl sulfate sodium salt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 为研究青香茅(Cymbopogon caesius)和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内生固氮菌的多样性,基于两种无氮培养基结合乙炔还原法从这两种牧草中分别分离到30株和36株菌.采用SDS-PAGE(Dodecyl sulfate sodium salt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全细胞蛋白电泳和IS-PCR(Insertion sequence-based PCR)指纹图谱将这66株内生固氮菌聚类为10个类群(I-X,每群3株以上,共61个聚群菌株)和3个未归类小组(共5个未聚群菌株).从10个聚类群和3个未归类小组中各选1株菌作为代表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它们与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固氮植物菌(Phytobacter diazotrophicus)、阿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织片草螺菌(Herbaspirillum seropedicae)、阪崎克洛诺菌(Cronobacter sakazakii)、水稻肠杆菌(Enterobacter oryzae)、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溶解肠杆菌(Enterobacter dissolvens)、无乳固氮螺螺(Azospirillum amazonense)、都柏林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 dublinensis)等的相似性分别达97%以上,表明所分离内生固氮菌多样性高.进一步对它们进行生理生化测定,结果表明有些菌株具泌氨能力、产吲哚、解磷、解钾效果,在农业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还原 全细胞蛋白电泳 IS-PCR 内生固氮菌 固氮酶活性 微生物多样性 青香茅 五节芒
原文传递
三种荒漠灌木根际可培养固氮细菌类群及其固氮和产铁载体能力 被引量:18
8
作者 杨鸿儒 袁博 +5 位作者 赵霞 高敏 杨杉杉 李蘅 孟建宇 冯福应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66-2373,共8页
【目的】揭示西鄂尔多斯荒漠孑遗灌木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根际可培养固氮细菌类群,分析固氮酶活性和产铁载体能力,以期为认识和利用荒漠植物根际促生细菌提供依... 【目的】揭示西鄂尔多斯荒漠孑遗灌木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根际可培养固氮细菌类群,分析固氮酶活性和产铁载体能力,以期为认识和利用荒漠植物根际促生细菌提供依据。【方法】以Ashby无氮培养基、采用涂布划线法分离纯化根际固氮细菌;基于16S r RNA基因分析类群组成;以乙炔还原方法测定固氮酶活性;以铬天青S蓝色平板定性筛选产铁载体菌株,以分光光度计法定量产铁载体能力。【结果】共分离出固氮细菌22株,分别属于3个门与9个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2%)为绝对优势门,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27.27%)为优势属;Rhizobium和Bacillus分别是沙冬青和四合木的独有属,而白刺独有属有Enterobacter、Stenotrophomonas和Paenibacillus;10株在无氮培养基上生长迅速,它们的固氮酶活性在871.71-3 383.09 nmol C2H4/(H·Culture)之间,并且其中有7株具有产铁载体能力,其产铁载体的As/Ar值范围为0.35-0.79。【结论】鄂尔多斯荒漠珍稀孑遗灌木植物根际固氮细菌类群多样,植物间差异明显,包含多种高固氮酶活性和产铁载体能力的固氮细菌,可作为植物生长促进根际细菌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细菌 乙炔还原 产铁载体能力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固氮活性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苏延桂 李新荣 +2 位作者 赵昕 李爱霞 陈应武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2-338,共7页
利用乙炔还原法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3种生物土壤结皮(藻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的固氮活性及生物结皮固氮活性对模拟不同降雨量(1、3和5 mm)、温度(13、24和28℃)和光强(0、400和1 000μmol/(m2.s))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 利用乙炔还原法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3种生物土壤结皮(藻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的固氮活性及生物结皮固氮活性对模拟不同降雨量(1、3和5 mm)、温度(13、24和28℃)和光强(0、400和1 000μmol/(m2.s))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生物结皮的固氮活性差异显著,依次为:藻结皮(16.6 mmol/(m2.h))>地衣结皮(6.9 mmol/(m2.h))>苔藓结皮(2.6 mmol/(m2.h));水分和温度对生物结皮的固氮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光强无显著影响。生物结皮的固氮活性在3和5 mm降雨显著高于1 mm降雨;在24℃下显著高于13℃;并且,3种生物结皮的固氮活性对环境因子变化的敏感性不同。生物结皮具有固氮能力,特别是结皮演替早期的藻结皮,它们对荒漠生态系统土壤氮素输入具有重要贡献,而降雨量和温度是控制生物结皮固氮活性的2个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C2H4产量 结皮类型 固氮活性 乙炔还原
原文传递
八株芽孢杆菌菌株的分类及固氮活性的测定 被引量:11
10
作者 许齐放 黄秀梨 陈廷伟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53-258,共6页
从8个省市的不同土壤分离了200个菌株,筛选出8株(JR1,JR2,JR5,ZZ3,ZZ12,ZZ16,M1,K4)能在无氮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典型的芽抱杆菌,其中6株(JR1,JR2,JR4和ZZ3,ZZ12,ZZ16)具有较高固氮活性。根据形态学和36个生理主化实验... 从8个省市的不同土壤分离了200个菌株,筛选出8株(JR1,JR2,JR5,ZZ3,ZZ12,ZZ16,M1,K4)能在无氮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典型的芽抱杆菌,其中6株(JR1,JR2,JR4和ZZ3,ZZ12,ZZ16)具有较高固氮活性。根据形态学和36个生理主化实验及G+C含量测定,3株(JR1,JR2,JR5)鉴定为固氮芽孢杆菌(Bacillusazotofixans),但过氧化氢酶反应弱阳性,水解淀粉能力强,产结晶糊精;对0.001%溶菌酶具有抗性等特征不同于ATCC35681;其余3株(ZZ3,ZZ12,ZZ16)在形态学L和生理生化反应上与两标准菌株的性质差别较大,11个特性不同于ATCC35681,7个特性不同于ATCC842;1株(M1)在所有测试项目上都与ATCC842相符,因而将其归人激Bacilluspolymyxa;K4细菌糖发酵弱,水解淀粉、酪素,抗盐性弱不同于ATCC35681。JR1与ATCC35681有相同的生长曲线,而ZZ12延缓期短,具有不同的生长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还原活性 芽孢杆菌 分类 固氮活性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生物土壤结皮的固氮活性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鹏 李新荣 +2 位作者 贾荣亮 胡宜刚 黄磊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06-913,共8页
氮是除水分之外影响干旱区生态系统生物活性的关键因子。生物土壤结皮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地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荒漠生态系统氮素的主要贡献者。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利用开顶式生长室,模拟不同降水梯度,采用乙炔还原法连续测定了沙坡... 氮是除水分之外影响干旱区生态系统生物活性的关键因子。生物土壤结皮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地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荒漠生态系统氮素的主要贡献者。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利用开顶式生长室,模拟不同降水梯度,采用乙炔还原法连续测定了沙坡头地区典型生物土壤结皮(藻类结皮、地衣结皮和藓类结皮)在其主要固氮活跃期(6-10月,湿润期)的固氮活性,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试验期三类生物土壤结皮的固氮活性介于2.5×103-6.2×104 nmol C2H4·m-2·h-1之间,其中藻类结皮的最高(平均达2.8×104 nmol C2H4·m-2·h-1),地衣结皮的次之(2.4×104 nmol C2H4·m-2·h-1),藓类结皮的最低(1.4×104 nmol C2H4·m-2·h-1),差异显著(p<0.001)。在模拟降水3mm时,三类结皮均可达到最大固氮速率,当发生>3mm的降水事件时,它们的固氮速率无显著增加;不同结皮的固氮活性与温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藻类结皮=-0.711,r地衣结皮=-0.732,r藓类结皮=-0.755,p<0.001),藻类和藓类结皮的固氮活性的最适温度区间为25-30℃,地衣结皮为20-30℃。三类结皮之间的这种固氮差异主要归因于结皮组成生物体即隐花植物的差异,藻类结皮主要成分为大量的蓝细菌和一些绿藻,地衣结皮也由大量的固氮藻和真菌共生形成,而藓类结皮的主要组成部分苔藓植物并不具有固氮作用,其微弱的固氮量是结皮中混生的少量蓝细菌或地衣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还原 生物土壤结皮 环境因子 固氮 固氮活性
原文传递
pH、温度、NH_4^+和盐度对圆果雀稗内生固氮菌固氮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申磊 曾凤云 谭志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4,共5页
采用乙炔还原法对从圆果雀稗(Paspalum orbiculare)根、茎中分离到的5株内生固氮菌(POJy11、POG12、POGy22、POGy612、POG4)的固氮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OGy612、POG4固氮的pH适应范围是6.0-10.0,其余3株菌为6.0-8.0;POGy22固氮的... 采用乙炔还原法对从圆果雀稗(Paspalum orbiculare)根、茎中分离到的5株内生固氮菌(POJy11、POG12、POGy22、POGy612、POG4)的固氮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OGy612、POG4固氮的pH适应范围是6.0-10.0,其余3株菌为6.0-8.0;POGy22固氮的最适温度为35℃,其余4株菌为30℃;随着NH4+浓度和NaCl浓度的升高,菌株固氮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POGy22的固氮活性受NH4+抑制最明显,NH4+浓度为1.0 mmol/L时,已无固氮活性,但POGy612在NH4+浓度为2.5 mmol/L时的固氮活性最高,达到1 045.0 nmol ml-1h-1,POJy11、POGy22在NaCl浓度为0.5%时的固氮活性最高,分别达到735.5 nmol ml-1h-1、703.0 nmol ml-1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固氮菌 圆果雀稗 乙炔还原活性 固氮
下载PDF
Diversity and high nitrogenase activity of endophytic diazotrophs isolated from Oryza rufipogon Griff. 被引量:14
13
作者 TAN ZhiYuan PENG GuiXiang +4 位作者 XU PeiZhi AI ShaoYing TANG ShuanHu ZHANG GuoXia ZENG FengY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6期2839-2848,共10页
Diversity and nitrogenase activity of endophytic diazotrophs colonized in the wild rice Oryza rufipogon Griff grown in Boluo, Huilai Coun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Lingshui County in Hainan Province were studied. Th... Diversity and nitrogenase activity of endophytic diazotrophs colonized in the wild rice Oryza rufipogon Griff grown in Boluo, Huilai Coun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Lingshui County in Hainan Province were studied. Thirty-seven isolates obtained from Oryza rufipogon were identified as putative endophytic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by ARA (acetylene reduction assay) test and further confirmed by PCR amplification of nifH gene fragments. All obtained strains have ARA activity and the same sized nifH gene fragments. Above the similarity level of 80%, the obtained isolates were assigned as Group Ⅰ to Ⅷ by the clustering of IS-PCR fingerprints. The SDS-PAGE whole-cell protein patterns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IS-PCR fingerprints. Components and contents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FAMEs) were used to differentiate the representative strains (Ls13, Ls8, BL1, BL12, HL6, Ls4) from Group Ⅰ to Group Ⅵ. The six representative strain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ntents and components of cellular fatty acid methyl ester. 16S rDNA sequenc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strains of Group Ⅰ to Ⅶ were located in Enterobacteraceae (γ-proteobacteria). Strains of Group Ⅰ and Group II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Klebsiella sp.; Strain Ls8 of Group Ⅱ was a little far away from the genus of Pantoea (homology level 96% with Pantoea agglomerans), which may represent a new species or genus in Enterobacteraceae; Strains of Groups IV and V belonged to different Enterobacter sp.; Strain Ls4 and Ls 9 representing Group Ⅵ were close to Citrobacter amalonaticus with 98% sequence similarity; Strain Ls15 of Group Ⅶ showed 98% sequence identity with Pantoea sp.; Strains of Group Ⅷ were assigned to the genus Ideonella (β-proteobacteria).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endophytic diazotrophs isolated from O. rufipogon showed great diversity and some diazotrophs showed high nitrogenase activity with 42.52 μmol/mL·h C2H4. Inoculation to rice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isolated endophytic diazotroph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rice grow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高固氮酶 固氮生物 乙炔还原试验
原文传递
湿润持续时间对生物土壤结皮固氮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鹏 李新荣 +3 位作者 胡宜刚 黄磊 冯丽 赵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6116-6124,共9页
土壤可利用氮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中除水分之外的关键限制因子,研究湿润持续时间和温度变化对温性荒漠藻类结皮和藓类结皮固氮活性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和准确评价全球变化大背景下生物土壤结皮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氮贡献至关重要。通过... 土壤可利用氮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中除水分之外的关键限制因子,研究湿润持续时间和温度变化对温性荒漠藻类结皮和藓类结皮固氮活性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和准确评价全球变化大背景下生物土壤结皮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氮贡献至关重要。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在一次较大降水事件发生后,利用开顶式生长室,采用乙炔还原法连续测定了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区和天然植被区两类典型生物土壤结皮固氮活性的变化,分析了湿润持续时间和模拟增温对其固氮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经历31d持续干旱,降水发生后第4天两类结皮的固氮活性达到最大,此后随样品水分含量下降,至第10天其固氮活性将至最低;结皮固氮活性与水分含量之间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其固氮活性随水分含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藻类结皮的固氮活性显著高于藓类结皮;短期模拟增温并不能显著提高其固氮活性,增温主要通过加速结皮水分散失来影响其固氮活性。上述结果反映了水分是控制生物土壤结皮固氮活性的关键因子,而实验前样品所经历的环境条件则决定了降水发生后其到达最大固氮速率的时间,野外长期观测结合控制严格的室内实验才能准确评价生物土壤结皮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氮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乙炔还原 湿润持续时间 固氮活性 固氮
下载PDF
温带荒漠区藻结皮固氮活性沿时间序列的变化 被引量:9
15
作者 苏延桂 李新荣 +2 位作者 贾小红 李爱霞 陈应武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1-427,共7页
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定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不同年代建植的人工植被固沙区和相邻自然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及其对水分和温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在4.31~16.6mmol.m-2.h-1;人工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 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定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不同年代建植的人工植被固沙区和相邻自然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及其对水分和温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在4.31~16.6mmol.m-2.h-1;人工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与植被恢复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然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显著小于52龄人工植被区,但显著高于16龄人工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与叶绿素a含量和盖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模拟降雨量<1.1~1.5mm,不同人工植被区和自然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随着模拟降雨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但当1.1~1.5mm<模拟降雨量<5mm时,藻结皮的固氮活性随模拟降雨量的增加无显著增加;不同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13℃时,藻结皮的固氮活性显著低于最热月的均温(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结皮 乙炔还原 C2H4产量 固氮 固氮活性
原文传递
土壤联合固氮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田宏 张德罡 姚拓 《草原与草坪》 CAS 2004年第2期3-7,共5页
面临人类社会普遍出现的粮食、人口、环境、能源、资源等问题的困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生物固氮逐渐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测试技术的进步及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出现使生物固氮的研究日趋深入。通过阐述生物固氮中细胞... 面临人类社会普遍出现的粮食、人口、环境、能源、资源等问题的困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生物固氮逐渐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测试技术的进步及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出现使生物固氮的研究日趋深入。通过阐述生物固氮中细胞联合固氮的研究现状及其方法与手段,为与之相关的研究者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固氮 乙炔还原
下载PDF
火烧对内蒙古草原中坚韧胶衣固氮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清凤 刘华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08-913,共6页
坚韧胶衣(Collema tenax)是干旱和半干旱草原中常见的一种固氮地衣,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氮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火烧作为一种干扰因子,是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持的重要... 坚韧胶衣(Collema tenax)是干旱和半干旱草原中常见的一种固氮地衣,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氮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火烧作为一种干扰因子,是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持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采用乙炔还原法(Acetylene reduction assay),研究了火烧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中坚韧胶衣固氮活性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在个体尺度上,与对照相比,火烧区中地衣体烧损的坚韧胶衣固氮活性降低了42.3%,而无烧损的个体固氮活性则升高了28.4%。这表明火烧对坚韧胶衣的固氮功能在个体尺度上具有双重影响:1)通过烧损地衣体、恶化地表温度和水分条件,而抑制个体的固氮活性;2)通过改善光照条件,使表土养分呈现脉冲式增高,而促进未烧损个体的固氮活性。在种群尺度上,火烧与对照之间固氮活性并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火烧在个体尺度上对坚韧胶衣的固氮活性的双重影响相互抵消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系统 火烧 地衣 固氮活性 乙炔还原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坚韧胶衣固氮活性对冻融的响应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华杰 吴清凤 +1 位作者 房士波 刘洪升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8-233,共6页
坚韧胶衣Collema tenax是干旱和半干旱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组分,其固氮作用对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具有重要影响。该地衣生长于温度和水分条件变化剧烈的土壤表面,但在我国北方其固氮活性对冻融的响应尚不清楚。采用乙炔还原法研... 坚韧胶衣Collema tenax是干旱和半干旱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组分,其固氮作用对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具有重要影响。该地衣生长于温度和水分条件变化剧烈的土壤表面,但在我国北方其固氮活性对冻融的响应尚不清楚。采用乙炔还原法研究了坚韧胶衣固氮活性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湿冻组:地衣体含水量>200%干重;干冻组:地衣体含水量<20%干重)和4次冻融处理之间的差异。坚韧胶衣固氮活性为2,371.0-8,701.8nmolC2H4/m2·h,湿冻组固氮活性低于干冻组,对照组固氮活性最高,湿冻组和干冻组的固氮活性(对照的百分比)均与冻融次数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干冻组:R2=0.916,p<0.001;湿冻组:R2=0.965,p<0.001),但湿冻组的斜率绝对值(25.05)明显高于干冻组斜率绝对值(7.60)。结果表明低温对坚韧胶衣固氮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干燥条件下坚韧胶衣固氮活性对于低温胁迫的敏感性比地衣体湿润条件下更低,这种较低的敏感性可能是该地衣对我国北方干燥和冷热变化剧烈的气候特点的生理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 乙炔还原 低温生物学 固氮酶活性
原文传递
大豆根际高效自生固氮菌分离鉴定与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超群 刘帅 +3 位作者 王晓璐 陈慧文 吴勇军 王志刚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0-854,共5页
采用无氮培养基,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4株具有固氮能力的菌株:LS01、LS04、LS05和LS06。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及16S r D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LS01属于Microbacterium sp.,LS04属于Streptomyces sp.,LS05属于Micromonospora sp.,L... 采用无氮培养基,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4株具有固氮能力的菌株:LS01、LS04、LS05和LS06。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及16S r D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LS01属于Microbacterium sp.,LS04属于Streptomyces sp.,LS05属于Micromonospora sp.,LS06属于Sarocladium sp.,在无氮液体培养基中培养64 h生物量均达到最大且能够分泌吲哚乙酸(IAA)。利用乙炔还原法对4种菌的固氮酶活性进行测定,固氮酶活测定结果表明4种菌均具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因此,Microbacterium sp.LS01,Streptomyces sp.LS04,Micromonospora sp.LS05和Sarocladium sp.LS06具有一定的固氮能力并能分泌IAA,在制备大豆生物菌肥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自生固氮菌 固氮酶活性 乙炔还原 吲哚乙酸
下载PDF
相思根瘤菌培养基优化及其固氮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尚军红 康丽华 +2 位作者 罗玉萍 江业根 马海宾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2-74,共3页
研究了 2株相思根瘤菌在 4种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正交实验L9(34 )对相思根瘤菌进行优化培养基研究 ,筛选出相思根瘤菌优化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 :MZ菌株与YM2菌株在各自优化培养基的菌体数量高达 8.2× 10 9个 mL... 研究了 2株相思根瘤菌在 4种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正交实验L9(34 )对相思根瘤菌进行优化培养基研究 ,筛选出相思根瘤菌优化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 :MZ菌株与YM2菌株在各自优化培养基的菌体数量高达 8.2× 10 9个 mL与 6 .3× 10 9个 mL ,分别为原有培养基的 3.6 4倍与 1.14倍 ;另外用乙炔还原法测得它们的最高固氮酶活性分别为 0 .96 3μg .mL- 1 .d- 1 与 0 .2 80 μg .mL- 1 .d-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思根瘤菌(MZ、YM2) 培养基优化 正交实验 固氮酶活性 乙炔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