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5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967
1
作者 梁晓峰 陈园生 +8 位作者 王晓军 贺雄 陈丽娟 王骏 林长缨 白呼群 严俊 崔钢 于竞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55-658,共4页
目的了解中国现阶段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现状和评价自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策略所取得效果。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保留的血清开展乙肝血清学检测。以美国Abbott乙肝酶联免... 目的了解中国现阶段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现状和评价自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策略所取得效果。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保留的血清开展乙肝血清学检测。以美国Abbott乙肝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为金标准选择中国乙肝ELISA检测试剂,并用固相放射免疫方法校对检测结果。结果中国≥3岁人群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HBV流行率经调整后分别为9.09%、37.48%、50.04%;3~12岁儿童分别为5.03%、45.33%、29.10%。≥3岁城市人群HBsAg阳性率、HBV流行率分别为4.61%、43.51%,农村人群分别为9.41%、56.77%。3~12岁城市儿童HBsAg阳性率、HBV流行率分别为2.10%、20.45%,农村儿童分别为8.25%、39.22%。结论中国≥3岁人群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已发生改变,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效果显著,人群HBsng阳性率、HBV流行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3~12岁儿童下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血清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疫苗 免疫接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城市人群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HBSAG阳性率 抗-HBS阳性率
原文传递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in China 被引量:660
2
作者 LU Feng-min ZHUANG Hu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3-4,共2页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 billion people worldwide have been infected with HBV, and among them 350400 million a...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 billion people worldwide have been infected with HBV, and among them 350400 million are chronic HBV carriers. Hepatitis B causes about 1 million deaths of HBV related liver failure,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nu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 肝硬变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被引量:511
3
作者 王贵强 +10 位作者 段钟平 王福生 庄辉 李太生 郑素军 赵鸿 侯金林 贾继东 徐小元 崔富强 魏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48-2669,共22页
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 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药物疗法 综合预防 诊疗准则(主题)
下载PDF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347
4
作者 姚光弼 王宝恩 +2 位作者 崔振宇 姚集鲁 曾明德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拉米夫定(lamivudine)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322例慢性乙肝病人用拉米夫定治疗(100mg/d),107例病人服用安慰剂... 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拉米夫定(lamivudine)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322例慢性乙肝病人用拉米夫定治疗(100mg/d),107例病人服用安慰剂作对照.共治疗12周。在12周治疗结束后,拉米夫定组和安慰剂组病人均继续服用拉米夫定100mm治疗至52周。疗效评估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和HBV复制指标。结果治疗12周,拉米夫定组HBVDNA累计阴转率(低于1.6un/L)和最终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92、2%对14.1%,P<0.01;78.5%对11.1%,P<0.01)。第52周末,拉米夫定治疗组的HHV DNA最终阴转率与安慰剂/拉米夫定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71.0%对77.7%,P>0.0到。治疗结束时,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安慰剂/拉米夫定对照组病人HBeAg并伴有抗-HBe阳性的血清转换率差异无显著性(7.5%对5.2%,P>0.05)。无1例发生HBsAg阴转。第12周时拉米夫定组ALT的复常率高于安慰剂组(60.3%对27.5%,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病人**T的最终复常率差异无显著性(709%对74.%,P>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拉米夫定 药物疗法 疗效
原文传递
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45
5
作者 蔡雄 王国俊 +3 位作者 瞿瑶 樊成辉 张瑞祺 徐文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验证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4例,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CPH)1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42例,CAH伴早期肝硬化(CAH+LC)9例;与α干扰素(IFN-α)治疗的慢性乙型肝... 目的:验证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4例,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CPH)1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42例,CAH伴早期肝硬化(CAH+LC)9例;与α干扰素(IFN-α)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52例(CPHS例,CAH38例,CAH+LC6例)比较。结果:苦参素组丙氨酸转移酶复常率81.6%,胆红素复常率69.9%,IFN-α组分别为73.7%和64.0%(P>0.05)。苦参素组HBeAg阴转率44.4%,HBVDNA阴转率45.3%;IFN-α组分别为48.0%和51.9%(P>0.05)。苦参素组中CAH患者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1.0%和61.9%,而CPH分别为15.4%和15.4%,CAH+LC分别为11.1%和11.1%(P<0.05)。苦参素治疗患者除肌注部位轻度疼痛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苦参素注射液有希望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苦参素注射液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我国8城市HBsAg阳性和阴性乙肝患者的病毒血清型和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202
6
作者 范金水 庄辉 +7 位作者 李远贵 朱晓洁 徐德忠 马为民 王跃民 陈雅洁 娄国强 马廷贤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对我国8个城市的43株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52株HBsAg阴性血清进行乙肝病毒(HBV)DNA扩增及其血清型和基因型分型,并对该两类血清的乙肝病毒型别构成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比较。方法对长春、大同、杭... 目的对我国8个城市的43株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52株HBsAg阴性血清进行乙肝病毒(HBV)DNA扩增及其血清型和基因型分型,并对该两类血清的乙肝病毒型别构成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比较。方法对长春、大同、杭州、深圳、青岛、西安、昆明和拉萨等8个城市共计43例HB-sAg阳性和52例HBsAg阴性的乙肝病人血清进行HBVDNAPCR扩增(S基因第33~533位核苷酸)并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HBV血清型和基因型。结果HBsAg阳性和阴性乙肝的HBV血清型均以adrq+为最多,分别为58.1%和40%;其次是adw2,分别为25.6%和32.7%。HBsAg阴性乙肝组ayw3(19.2%)明显多于HBsAg阳性乙肝组(2.3%,P<0.05);而ayw1前者(0%)显著少于后者(11.6%,P<0.01)。HBsAg阳性和阴性乙肝的HBV基因型均以C型为主,分别为62.8%和61.5%;其次为D型,分别为14%和26.9%;B型,分别为20.9%和9.6%;A型,各1株。各城市间两类乙肝的HBV血清型和基因型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看,两类乙肝的HBV主要型别构成基本一致。结论HB-sAg阴性乙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HBSAG 血清型 基因型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2015年版) 被引量:232
7
作者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384-384,I0001,I0002,共3页
1.临床诊断 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 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 Ag和(或)HBV 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根据HBV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HBV感染分为: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组织学检查 免疫耐受期 携带者 肝纤维化 DNA 炎症坏死 纤维间隔 肝细胞癌 辅助检查结果
下载PDF
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 被引量:177
8
作者 闫永平 徐德忠 +5 位作者 王文亮 刘斌 刘志华 门可 张景霞 徐剑秋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392-395,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并追踪HBV经胎盘传播的途径和胎儿宫内感染的时间。方法共收集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131例,其中孕早期人工流产胎盘24例、孕中期引产胎盘和胎儿各6例...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并追踪HBV经胎盘传播的途径和胎儿宫内感染的时间。方法共收集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131例,其中孕早期人工流产胎盘24例、孕中期引产胎盘和胎儿各6例、足月分娩胎盘和新生儿各101例。孕妇和新生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胎盘的HBsAg、HBxAg、HBcAg检测和HBVDNA检测分别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原位杂交法。结果孕早期、孕中期和足月分娩胎盘的HBV感染率分别为4.2%(1/24),1/6,和44.6%(45/101)。1例孕中期引产胎儿的肝脏中检测到HBV蛋白和DNA,其胎盘从母面到胎儿面各层细胞也均受染。101例新生儿中,8例(7.9%)发生了宫内感染。胎盘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HBV感染发生宫内传播的相对危险度比值为18.46(95%可信限=2.83~152.78)。结论胎盘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感染是宫内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HBV经胎盘感染胎儿的途径可能是通过胎盘细胞至细胞的传递而实现的。宫内感染可发生在孕中期,但主要的发生时间是孕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疾病传播 胎盘 宫内传播
原文传递
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作用 被引量:180
9
作者 闵福援 孙桂珍 +1 位作者 王健 辛永梅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了解前S1蛋白 (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复制的关系 ,及诊断乙型肝炎的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对 32 4 3例携带乙型肝炎不同病毒标志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PreS1测定并与HBVDNA做对比分析。检测 ... 目的 了解前S1蛋白 (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复制的关系 ,及诊断乙型肝炎的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对 32 4 3例携带乙型肝炎不同病毒标志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PreS1测定并与HBVDNA做对比分析。检测 5 8例急性发病的经肝活检病理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 ,分析其不同病程的PreS1,HBeAg和HBVDNA三者间的关系。根据肝活检病理的肝组织炎症情况分为G1~G4级 ,对 4 9例PreS1和HBVDNA阳性病例进行分析比较。检测 39例不同病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分析PreS1和HBVDN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间的关系。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HBcAb)阳性组与PreS1和HBVDNA符合率分别为 86 %和 88% ,P >0 .0 5 ,不同病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1、HBeAg和HBVDNA检出率高度符合。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与PreS1和HBVDNA符合率分别为 36 %和 35 % ,说明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不同病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1和HBVDNA与ALT之间的关系 ,PreS1与ALT相比符合率高 ,P >0 .0 5。HBVDNA与ALT相比符合率较低 ,P <0 .0 1。病理肝组织G1~G4炎症分级与PreS1和HBVDNA高度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S1蛋白 乙型肝炎 诊断 预后
原文传递
中国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预防 被引量:179
10
作者 刘崇伯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515-516,共2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流行病学 预防
下载PDF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49
11
作者 庄辉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4年第3期133-135,138,共4页
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60亿人口中,约1/2人口生活在HBV高流行区,约20亿人证明有HBV感染,3~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其中25%~40%最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前10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7位... 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60亿人口中,约1/2人口生活在HBV高流行区,约20亿人证明有HBV感染,3~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其中25%~40%最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前10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7位,每年因乙肝死亡约75万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感染分布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肝癌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957例血清学标志分析 被引量:167
12
作者 孙南雄 黄祖瑚 +3 位作者 刘雁雁 韩亚萍 刘婷 张永祥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CSCD 1999年第5期296-298,共3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 H B V) 血清学标记的表现模式。方法 共957 份乙肝患者血清标本,均以 Abbott 多功能全自动酶免疫快速分析仪进行检测。以聚合酶链反应( P C R) 检测 H B V D N A。为表...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 H B V) 血清学标记的表现模式。方法 共957 份乙肝患者血清标本,均以 Abbott 多功能全自动酶免疫快速分析仪进行检测。以聚合酶链反应( P C R) 检测 H B V D N A。为表述方便,设定血清病毒学标记检测项目第1 ~5 项的排列顺序为(1) 乙肝表面抗原( H Bs Ag) ,(2) 乙肝表面抗体( 抗 H Bs) ,(3) 乙肝e 抗原( H Be Ag) ,(4) 乙肝e 抗体( 抗 H Be) 和(5) 乙肝核心抗体( 抗 H Bc) ,并以出现阳性项目的序号为该模式的代码。结果 本组血清病毒学标记模式可分为感染期模式组和恢复期模式组,两组共16 种模式。感染期模式组以“145”和“135”模式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7 % 。恢复期模式组以“245”和“25”模式为主,占全部病例的356 % 。随访结果表明,模式改变大致可分为5 种类型。结论 本组 H B V 血清免疫学标记的模式较为复杂。除了检验误差外,产生少见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低滴度抗 H Bc ,低滴度抗 H Bs 等。推测 H B V 血清免疫标志模式转换的顺序依次为e 系统的转换,s 系统的转换,抗 H Be 消失或抗 H Be 和抗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血清学标记 HBV 检验
原文传递
中国乙型肝炎的流行及控制进展 被引量:143
13
作者 崔富强 庄辉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57-264,共8页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造成的疾病负担更为严重。我国自1992年将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孕产妇住院分娩,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和全程接种率,减少了因母婴传...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造成的疾病负担更为严重。我国自1992年将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孕产妇住院分娩,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和全程接种率,减少了因母婴传播导致的乙肝病毒感染;加强了献血员筛查和诊疗、检测、消毒等方面的规范管理,医源性HBV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这些策略的实施,使HBV新发感染率显著下降,提前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提出的2017年将5岁以下人群HBsAg携带率降至1%以下的目标。此外,通过实施健康促进,提高公众对乙肝防控的认知水平,下发文件以减少入学和就业环节乙肝歧视问题的发生。然而,我国新生儿中还有相当部分的儿童难以实现HBV母婴传播阻断,成人中尚有部分高危人群感染HBV,社区HBsAg阳性者的健康意识较低,其规范化随访体检和规范治疗仍面临挑战。总之,乙肝在我国感染率高,造成的疾病负担重。为从根本上控制乙肝的传播,必须坚持预防接种为主、防治结合的控制策略,保持新生儿优先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逐步将儿童查漏补种和成人高危人群接种纳入常规免疫。除加强医源性感染的控制外,提高人群的知晓率,加大对HBsAg携带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实现WHO制定的2030年工作目标,是今后控制乙肝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流行病学 控制 策略
原文传递
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96周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34
14
作者 杨年欢 袁国盛 +8 位作者 周宇辰 刘俊维 黄华萍 胡承光 熊玲 李园 周福元 杨淑玲 周元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5-779,共5页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索具有协同治疗作用、促进CHB肝纤维化逆转的联合治疗方案。方法 2010年6月~2015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接受抗病毒治疗的CHB肝纤维...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索具有协同治疗作用、促进CHB肝纤维化逆转的联合治疗方案。方法 2010年6月~2015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接受抗病毒治疗的CHB肝纤维化患者197例构成随访队列,按年龄、性别、LSM配对后分为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下简称A组,n=98例)和单用恩替卡韦治疗组(以下简称B组,n=99例),每12周随访1次。检测两组患者HBV DNA定量、血清学指标、血生化指标,肝脏硬度值(LSM)采用Fibro Scan检测,并转换为Metavir分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LSM均明显降低(P〈0.05),A组与B组Metavir分级下降中位时间分别为72周、96周,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A组和B组ALT复常中位时间分别为12周、24周,AST复常中位时间分别为24周、3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两组HBV DNA阴转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能进一步改善CHB肝纤维化患者的总体疗效;对CHB肝纤维化具有协同治疗效应;复方鳖甲软肝片尚具有独立的护肝降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恩替卡韦 复方鳖甲软肝片 联合
下载PDF
新的肝癌血清标记物GP73在肝癌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2
15
作者 毛一雷 杨华瑜 +7 位作者 徐海峰 桑新亭 卢欣 杨志英 张锦春 钟守先 黄洁夫 张宏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948-951,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蛋白组学结果获得的GP73在以乙肝为基础的HCC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本研究共收集173例血清,其中健康人99例,非肝病患者12例,HBV携带者25例,肝癌患者37例。采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各组人群血清中GP75蛋白的表达,并... 目的初步探讨蛋白组学结果获得的GP73在以乙肝为基础的HCC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本研究共收集173例血清,其中健康人99例,非肝病患者12例,HBV携带者25例,肝癌患者37例。采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各组人群血清中GP75蛋白的表达,并定量分析结果;确定对照组人群的正常基线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相应人群血清中AFP的量。计算GP73在诊断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AFP结果进行对比。同时检测了少量的HCC患者的围手术期GP75的表达,其他肝脏良、恶性病变GP73的表达和GP73同HCC大小分级间的关系等。结果正常人群和非肝病患者的GP75水平相当(P=0.2925),可共同作为对照组。肝癌组血清GP73水平与对照组及乙肝携带者组相对值相比显著增高(40.56±64.43vs2.80±5.19和7.82±10.72,P=0.0015和0.0058)。GP73诊断HCC的敏感性达到76.9%,特异性达到92.8%,与本组患者AFP的敏感性(48.6%)相比,前者有显著增高。有限的病例还提示,GP73在HCC患者术后1周内仍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而术后1年半~2年下降明显,可能提示了GP73蛋白在血中的降解情况;GP73在其他肝脏良性疾病中不增高;在胆管细胞型肝癌中,有部分(4/6)增高,增高程度介于肝癌组和HBV携带者组之间;与肿瘤大小和分级没有明显关联。结论国内初步研究揭示GP73在以乙肝为基础的HCC患者中的高敏感性,它有可能成为我国临床上一个新的更有效的肝癌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细胞肝癌 AFP GP73 血清肿瘤标记物
原文传递
中国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 被引量:123
16
作者 陈园生 梁晓峰 +10 位作者 陈丽娟 贺雄 王骏 王晓军 周玉清 郭飚 林长缨 白呼群 严俊 崔钢 于竞进 《中国计划免疫》 2006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了解中国现阶段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现状,评价乙肝疫苗(HepB)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所取得的效果。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保留的血清开展HBV相关指标血清学检测。以美国Abbott公司乙肝酶... 目的了解中国现阶段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现状,评价乙肝疫苗(HepB)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所取得的效果。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保留的血清开展HBV相关指标血清学检测。以美国Abbott公司乙肝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LSA)试剂为标准选择我国乙肝ELISA检测试剂,并用固相放射免疫(SPRIA)方法校对检测结果。结果①中国3~12岁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HBV感染流行率经调整后分别为5.03%、29.10%;疫苗免疫人群分别为3.63%、26.88%;未接种疫苗人群分别为11.19%、47.03%。②中国3~12岁儿童城市、农村HBsAg阳性率分别为2.07%、8.17%;疫苗免疫人群分别为1.96%、6.65%;未接种疫苗人群分别为2.39%、10.84%。结论我国3~12岁儿童HgsAg阳性率、HBV流行率明显下降,HepB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血清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疫苗 预防接种
原文传递
复方861对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83
17
作者 尤红 王宝恩 +2 位作者 王泰龄 马雪梅 张晶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研究HSC在体外和体内的增殖和凋亡及中药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研究对象为HSC系。细胞增殖采用MTT比色法,细胞凋亡采用电镜观察、流式细胞仪和TUNEL法检测。临床研究对象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结果复方861显著抑制... 目的研究HSC在体外和体内的增殖和凋亡及中药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研究对象为HSC系。细胞增殖采用MTT比色法,细胞凋亡采用电镜观察、流式细胞仪和TUNEL法检测。临床研究对象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结果复方861显著抑制体外培养的HSC增殖,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HSC的凋亡明显增多,凋亡率增加,呈剂量和时间依赖。 TUNEL法检测,用 5 mg/ml复方 861作用 48 h后, HSC凋亡率为 25.9%,对照组为9.2%,差异有显著性。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星状细胞大量活化增生。复方861治疗6个月后,活化的星状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可观察到其凋亡。结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存在凋亡,促进其凋亡在肝纤维化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 乙型肝炎 中医药疗法 复方861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肝衰竭发生机制中的三重打击 被引量:111
18
作者 叶一农 高志良 《传染病信息》 2009年第5期276-279,共4页
HBV导致的肝衰竭依次经受了免疫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和内毒素血症的三重致死性打击。"三重打击"假说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肝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推动机制,结合肝衰竭的时相分析,将有助于更客观准确地制定肝衰竭的治疗... HBV导致的肝衰竭依次经受了免疫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和内毒素血症的三重致死性打击。"三重打击"假说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肝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推动机制,结合肝衰竭的时相分析,将有助于更客观准确地制定肝衰竭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乙型肝炎 免疫损伤 缺血缺氧 内毒素血症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乙肝抗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0
19
作者 陈小松 王国俊 +2 位作者 蔡雄 余宏宇 胡以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746-748,F003,共3页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ICR-TgN(HBVadr1.2)SMMU 为动物模型,运用ELISA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小鼠肝脏内乙肝抗原含量...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ICR-TgN(HBVadr1.2)SMMU 为动物模型,运用ELISA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小鼠肝脏内乙肝抗原含量。结果:分别予氧化苦参碱100, 200, 300 m g/kg 腹腔注射,1次/d,30 d 后,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肝脏内HBsAg 和HBcAg 的含量较空白对照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均有明显的下降,且对两者作用一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氧化苦参碱200 m g/kg 作用10 d,20 d 时小鼠肝脏内HBsAg 和HBcAg 的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结论:氧化苦参碱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肝脏内HBsAg 和HBcAg 的含量,有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转基因小鼠 乙型肝炎 HBSAG HBCAG
下载PDF
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研究 被引量:93
20
作者 姚光弼 朱玫 +4 位作者 王宇明 徐道振 谭德明 陈成伟 侯金林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91-895,共5页
目的以拉米夫定(LVD)为对照,评估恩替卡韦(ETV)治疗中国成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26个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对照研究。519例核苷类初治的CHB患者,随机分为ETV组(0.5mg/d)258例和LVD组(100mg/d)261... 目的以拉米夫定(LVD)为对照,评估恩替卡韦(ETV)治疗中国成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26个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对照研究。519例核苷类初治的CHB患者,随机分为ETV组(0.5mg/d)258例和LVD组(100mg/d)261例,用药时间至少52周。应用两种HBV定量法(bDNA和PCR)于12、24、36和48周检测血清病毒载量,每隔4周随访患者,记录不良事件和实验室异常的数据,以监测研究药物的安全性。结果ETV和LVD两组患者的基础人口学、临床和病毒学特征相似。经过48周的治疗,到达主要疗效终点者,ETV组为90%,LVD组仅69%(P<0.0001)。HBVDNA的载量(PCR定量),ETV组平均下降5.9lg拷贝/ml,LVD组平均下降4.3lg拷贝/ml,二者相差超过1.5lg拷贝/ml(P<0.0001)。用PCR法,ETV组中有76%的患者测不到病毒(<300拷贝/ml),而LVD组中仅为43%。ALT的复常,ETV组也优于LVD组,分别为90%和78%(P=0.0003)。两组患者HBeAg的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5%和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基本相似,分别为60%和56%,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和5%。在治疗期间,没有死亡病例。结论ETV治疗核苷类初治CHB患者,抑制病毒和改善肝脏生化功能方面均优于LVD,安全性与LVD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炎病毒 乙型 病毒载量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