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卤簿制度的几点研究——兼论周五路乘舆制度特点 被引量:8
1
作者 张仲立 《文博》 1994年第6期83-91,82,共10页
车马自从进入统治阶级礼仪的编缀,就一直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商周时代至明清一直存在下来的乘舆制度是其特殊角色的最恰当不过的说明.车马乘舆制度的发展演变,不仅是礼仪文化发展的晴雨表。
关键词 舆服制度 铜车马 礼仪制度 乘舆 《吕氏春秋》 车舆制度 五时 装饰 楚王墓 车马坑
下载PDF
战国秦汉漆器铭文浅论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如森 《天津社会科学》 1987年第5期60-63,53,共5页
战国秦汉漆器往往在其底部内外烙印、针刻和漆书少者一、二字,多者几十字的铭文。它们大多是制作时戳印上去的,但也有少数为使用者刻写的。这些铭文、题记不仅对研究漆器手工业的性质、生产程序和产品销路等提供了确切的文字依据,而且... 战国秦汉漆器往往在其底部内外烙印、针刻和漆书少者一、二字,多者几十字的铭文。它们大多是制作时戳印上去的,但也有少数为使用者刻写的。这些铭文、题记不仅对研究漆器手工业的性质、生产程序和产品销路等提供了确切的文字依据,而且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宝贵文献。我们根据出土该时期的漆器铭文,将其内容大体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带“亭”、“市”、“工官”戳记;二是写有使用者姓氏或兼吉祥祝福之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器 工官 耳杯 战国秦汉 漆盘 卒史 “市” 针刻 乘舆 护工
原文传递
安车与车舆制度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强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1996年第1期51-56,共6页
安车与车舆制度李强车制的研究包涵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用车制度,大体说来,它是属于社会学史问题;另一方面是车体形制,一般说来,是属于物质文化史或科学技术史方面的问题。此二者密不可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这里,我们首... 安车与车舆制度李强车制的研究包涵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用车制度,大体说来,它是属于社会学史问题;另一方面是车体形制,一般说来,是属于物质文化史或科学技术史方面的问题。此二者密不可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这里,我们首先廓清汉代乘用安车的制度。一、安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舆制度 后汉书 舆服制度 《汉书·郊祀志》 《史记·平准书》 乘舆 盐铁论 《吕氏春秋·察今》 左传 等级制度
原文传递
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述略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毓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99-102,共4页
汉长安城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出土的骨签,经报纸、广播和电视报道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目前正在进行骨签的技术处理和资料整理工作。本文仅就骨签出土情况、骨签概况以及出土骨签的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布局形制与... 汉长安城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出土的骨签,经报纸、广播和电视报道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目前正在进行骨签的技术处理和资料整理工作。本文仅就骨签出土情况、骨签概况以及出土骨签的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布局形制与性质等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官 未央宫 汉长安城 遗址布局 卒史 年号 文字 郡国 护工 乘舆
下载PDF
尹湾汉简释读短札──读《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显成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年第4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乘舆 传世典籍 《尹湾汉墓简牍》 汉简 车器 集簿 联绵词 器物 武库 楼车
下载PDF
《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 被引量:3
6
作者 姚小鸥 《中州学刊》 CSSCI 2001年第5期114-118,123,共6页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句 ,于《离骚》大意及屈原早期思想的探索关系甚大。古来研究屈骚各家多将“先路”一词解为“前面的道路” ,从而影响到诗句的解释并及屈子身份及经历的推测。本文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 ,辨明“先路”为...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句 ,于《离骚》大意及屈原早期思想的探索关系甚大。古来研究屈骚各家多将“先路”一词解为“前面的道路” ,从而影响到诗句的解释并及屈子身份及经历的推测。本文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 ,辨明“先路”为先秦时期天子诸侯的专用乘舆。又据金文《令鼎》与《穆天子传》的有关材料 ,论证了导“先路”者的身份及其乘骑之良骥等其他相关问题。以此为出发点 ,本文又论证了左徒之职约相当于《周礼》中的《太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先路 乘舆
下载PDF
从“车”到“轿” 被引量:1
7
作者 孙顺霖 《寻根》 1998年第3期24+26-27,共3页
从“车”到“轿”□孙顺霖我国古代的一般代步工具是车马。轿,作为特殊的代步工具产生较车为晚,从代步工具到最后发展成为显贵等级的标志更经历了长时期的演变。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古代人靠双足走路、双肩负... 从“车”到“轿”□孙顺霖我国古代的一般代步工具是车马。轿,作为特殊的代步工具产生较车为晚,从代步工具到最后发展成为显贵等级的标志更经历了长时期的演变。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古代人靠双足走路、双肩负重,而到黄帝时已知作车。《事物原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清明上河图》 《史记》 《朱子语类》 春秋战国 大禹治水 汉高祖 轿子 少数民族地区 乘舆
原文传递
论汉代官方的所有权形态——以汉简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1
8
作者 季立刚 张燕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67,共7页
在汉初律简中,"县官"一词源于天子之意,与汉初地方行政体系的铺开密不可分,将其冠以财物之前,便代表了汉代最广泛的官方所有权;"官"作为官有权的补充标识被载入汉初律法,但却广泛应用于其他汉简文书之中,亦成为官... 在汉初律简中,"县官"一词源于天子之意,与汉初地方行政体系的铺开密不可分,将其冠以财物之前,便代表了汉代最广泛的官方所有权;"官"作为官有权的补充标识被载入汉初律法,但却广泛应用于其他汉简文书之中,亦成为官方所有权的主要标识;"乘舆"取天子尊意,强调皇室财产的专有权;另汉初律简中明确地将"皇帝"冠于玺印之前,用以标识皇权的至高无上,是秦汉以来玺印之制收归皇室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有权形态 县官 乘舆 皇帝玺印
下载PDF
《孟子·梁惠王下》解读(六)
9
作者 陈来 《文史知识》 2018年第2期100-102,共3页
下面就是第16章。前面是讲邹国,讲滕国,而第16章则讲鲁国了。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日:"将见孟子。"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 下面就是第16章。前面是讲邹国,讲滕国,而第16章则讲鲁国了。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日:"将见孟子。"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臧仓 寡人 滕国 日君 乐正子 孟轲 五鼎 嬖人 乘舆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两种特殊的政治广告形态初探
10
作者 张剑 《文化与传播》 2016年第6期73-77,共5页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广告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视为古代社会国家机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统治者权力延伸的一种工具。从使用的媒介和信息流通的渠道不同来看,古代社会的政治广告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政府发布的公告及各类下行性的政令、文...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广告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视为古代社会国家机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统治者权力延伸的一种工具。从使用的媒介和信息流通的渠道不同来看,古代社会的政治广告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政府发布的公告及各类下行性的政令、文书等;二是具有象征、识别意义的标志、事物、行为等。本文着眼于政治广告的第二大类,试着对明清时期的两种特殊的政治广告形态——仪卫和乘舆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政治广告 仪卫 乘舆
下载PDF
古代案例选论(二)
11
作者 乔伟 徐波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1年第4期83-91,共9页
《张释之依法断案》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扑,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 《张释之依法断案》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扑,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例选 廷尉 中渭桥 乘舆 罚金 用法 手足 汉文帝 贵族官僚 封建统治
下载PDF
新都县梓潼村出土东汉乘舆画像砖的附记
12
作者 胡顺利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73-74,共2页
张德全同志在《四川文物》1988年第4期上发表《新都县发现汉代纪年砖画像砖墓》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就四川省新都县文物管理所于1987年6月间在新都县新民乡梓潼村七星墩调查的汉代墓藏群内一座标为胡家墩的墓坑中出土“永元元年三... 张德全同志在《四川文物》1988年第4期上发表《新都县发现汉代纪年砖画像砖墓》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就四川省新都县文物管理所于1987年6月间在新都县新民乡梓潼村七星墩调查的汉代墓藏群内一座标为胡家墩的墓坑中出土“永元元年三月三日造此”纪年砖和一批画像砖,提出初步研究的看法。在对这些画像砖内容的考释中,对于三块表现着乘舆情景的画像砖,是分别称名为《轺车》图、《斧车》图和《棚车》图(见封二《新都出土画像砖》图版之图一、三、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砖 新都县 乘舆 梓潼 县令 棚车 中二千石 后汉书 斧柄 武氏祠
下载PDF
南宋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取向——南宋书判初探 被引量:77
13
作者 王志强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17-130,共14页
南宋书判是以当时司法裁判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法律史文献,反映了法律制度在社会中的操作状况和执法者的法律观念。本文结合社会历史背景,运用综合统计和个案分析法,研究书判中各种裁判理由的性质、地位和相互关系,分析书判以情理为中... 南宋书判是以当时司法裁判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法律史文献,反映了法律制度在社会中的操作状况和执法者的法律观念。本文结合社会历史背景,运用综合统计和个案分析法,研究书判中各种裁判理由的性质、地位和相互关系,分析书判以情理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再从哲学基础、思维模式、历史渊源和现实条件诸方面论述其成因,并全面评价其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取向 司法裁判 书判 《清明集》 法律史 《刑统》 法律思想 指斥乘舆 司法实践 法律依据
原文传递
再现“三代”——试论清宫旧藏仿古铜器“乘舆缶”的年代与装饰
14
作者 郝丽君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0,共6页
本文通过同铭器的通览比较,对原清宫旧藏汉代仿古青铜器——“乘舆缶”的年代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其属于西汉中期、尤以武帝初的可能性最大。在此基础上,对其纹饰风格与细节进行仔细观察,从其表现出的对三代纹饰极力模仿的特征,并结合... 本文通过同铭器的通览比较,对原清宫旧藏汉代仿古青铜器——“乘舆缶”的年代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其属于西汉中期、尤以武帝初的可能性最大。在此基础上,对其纹饰风格与细节进行仔细观察,从其表现出的对三代纹饰极力模仿的特征,并结合社会背景,综合判断其仿古内涵和性质并不具有政治意涵,而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舆缶” 西汉 复古
下载PDF
兽之美者:滇象北往与贡象南来(之六)——基于历史民族学的人象伦理关系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郝时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2-70,183,共20页
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研究线索,对《尔雅》中“有梁山之犀象焉”的经典之论进行了地理方位及其含义的考辨;从中国历史时期朝贡体系的视角,对中央王朝崇尚象牙制品、宫廷卤簿陈布驯象仪仗... 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研究线索,对《尔雅》中“有梁山之犀象焉”的经典之论进行了地理方位及其含义的考辨;从中国历史时期朝贡体系的视角,对中央王朝崇尚象牙制品、宫廷卤簿陈布驯象仪仗的传统进行了探讨;行文遵循了依时叙事的脉络和古今知识融通的书写,突出了唐宋以降诸朝在象牙聚敛和驯象利用方面的史实,就域内外“南蛮”之地驯象之贡象征的天朝威仪及其对五方之民互动关系产生的影响,展开历史民族学的研究。述及诸如契丹索驯象、女真掳驯象以效法中原卤簿威仪的“礼乐文章”认同,元朝统治者驭象以乘、往返两京的壮举及其对明清两代的影响,明清宫廷驯象之尚在域外“东夷”藩属的蛛丝马迹,乾隆赐驯象于卫藏的治边理念,以及南越象奴留驻宫廷的境遇等历史故事,其中不乏对相关资料和观点的辨析;在较充分地利用正史、野史有关人象关系的资料基础上,指出了以“象齿焚身”为代表的生态伦理扭曲及其对社会观念的误导,揭示了殷商史鉴之“象箸玉杯”、天子美德之“不贵远物”的实践悖论,析述了历代王朝衰败于“象牙筷定律”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大象资源的南却和锐减,杀象拔牙、宫廷驯象利用是不可回避的动因。这一源自皇朝宫廷“贡品”效应的所谓“象文化”传统,对民间社会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以至现代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象牙制品消费市场之一。自中国全面禁止象牙交易和象牙制品加工销售以来,保护大象的意识和行动形成气候,并集中体现为对滇象北上和返回栖息地的全程精心呵护。中国倡导国际社会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践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需要以史为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贡象南来 乘舆驭象 升平仪卫 太平有象 象齿焚身
下载PDF
《唐律》“十恶”罪刑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永康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1999年第6期34-38,共5页
关键词 《唐律》 十恶 《疏议》 外祖父母 《唐律疏议》 谋大逆 指斥乘舆 《唐会要》 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统治秩序
下载PDF
兽之美者:滇象北往与贡象南来(二)--基于历史民族学的人象伦理关系考察
17
作者 郝时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71,184,共11页
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研究线索,对《尔雅》中“有梁山之犀象焉”的经典之论进行了地理方位及其含义的考辨,并从中国历史时期朝贡体系的视角,对中央王朝崇尚象牙制品、宫廷卤簿陈布驯象仪... 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研究线索,对《尔雅》中“有梁山之犀象焉”的经典之论进行了地理方位及其含义的考辨,并从中国历史时期朝贡体系的视角,对中央王朝崇尚象牙制品、宫廷卤簿陈布驯象仪仗的传统进行了探讨。行文遵循了依时叙事的脉络和古今知识融通的书写,突出了唐宋以降诸朝在象牙聚敛和驯象利用方面的史实,就域内外“南蛮”之地驯象之贡象征的天朝威仪及其对五方之民互动关系产生的影响,展开历史民族学的研究。述及诸如契丹索驯象、女真掳驯象以效法中原卤簿威仪的“礼乐文章”认同,元朝统治者驭象以乘、往返两京的壮举及其对明清两代的影响,明清宫廷驯象之尚在域外“东夷”藩属的蛛丝马迹,乾隆赐驯象于卫藏的治边理念,以及南越象奴留驻宫廷的境遇等历史故事,其中不乏对相关资料和观点的辨析;在较充分地利用正史、野史有关人象关系的资料基础上,指出了以“象齿焚身”为代表的生态伦理扭曲及其对社会观念的误导,揭示了殷商史鉴之“象箸玉杯”、清明美德之“不贵远物”的实践悖论,析述了历代王朝衰败于“象牙筷定律”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大象资源的南却和锐减,杀象拔牙、宫廷驯象利用是不可回避的动因。这一源自皇朝宫廷“贡品”效应的所谓“象文化”传统,对民间社会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以至现代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象牙制品消费市场之一。自中国全面禁止象牙交易和象牙制品加工销售以来,保护大象的意识和行动形成气候,并集中体现为对滇象北上和返回栖息地的全程精心呵护。中国倡导国际社会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践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需要以史为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贡象南来 乘舆驭象 升平仪卫 太平有象 象齿焚身
下载PDF
兽之美者:滇象北往与贡象南来(一)——基于历史民族学的人象伦理关系考察
18
作者 郝时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7-81,184,共16页
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研究线索,对《尔雅》中“有梁山之犀象焉”的经典之论进行了地理方位及其含义的考辨,并从中国历史时期朝贡体系的视角,对中央王朝崇尚象牙制品、宫廷卤簿陈布驯象仪... 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研究线索,对《尔雅》中“有梁山之犀象焉”的经典之论进行了地理方位及其含义的考辨,并从中国历史时期朝贡体系的视角,对中央王朝崇尚象牙制品、宫廷卤簿陈布驯象仪仗的传统进行了探讨。行文遵循了依时叙事的脉络和古今知识融通的书写,突出了唐宋以降诸朝在象牙聚敛和驯象利用方面的史实,就域内外“南蛮”之地驯象之贡象征的天朝威仪及其对五方之民互动关系产生的影响,展开历史民族学的研究。述及诸如契丹索驯象、女真掳驯象以效法中原卤簿威仪的“礼乐文章”认同,元朝统治者驭象以乘、往返两京的壮举及其对明清两代的影响,明清宫廷驯象之尚在域外“东夷”藩属的蛛丝马迹,乾隆赐驯象于卫藏的治边理念,以及南越象奴留驻宫廷的境遇等历史故事,其中不乏对相关资料和观点的辨析;在较充分地利用正史、野史有关人象关系的资料基础上,指出了以“象齿焚身”为代表的生态伦理扭曲及其对社会观念的误导,揭示了殷商史鉴之“象箸玉杯”、清明美德之“不贵远物”的实践悖论,析述了历代王朝衰败于“象牙筷定律”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大象资源的南却和锐减,杀象拔牙、宫廷驯象利用是不可回避的动因。这一源自皇朝宫廷“贡品”效应的所谓“象文化”传统,对民间社会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以至现代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象牙制品消费市场之一。自中国全面禁止象牙交易和象牙制品加工销售以来,保护大象的意识和行动形成气候,并集中体现为对滇象北上和返回栖息地的全程精心呵护。中国倡导国际社会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践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需要以史为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贡象南来 乘舆驭象 升平仪卫 太平有象 象齿焚身
下载PDF
兽之美者:滇象北往与贡象南来(之三)——基于历史民族学的人象伦理关系考察
19
作者 郝时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94,184,185,共15页
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研究线索,对《尔雅》中“有梁山之犀象焉”的经典之论进行了地理方位及其含义的考辨;从中国历史时期朝贡体系的视角,对中央王朝崇尚象牙制品、宫廷卤簿陈布驯象仪仗... 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研究线索,对《尔雅》中“有梁山之犀象焉”的经典之论进行了地理方位及其含义的考辨;从中国历史时期朝贡体系的视角,对中央王朝崇尚象牙制品、宫廷卤簿陈布驯象仪仗的传统进行了探讨;行文遵循了依时叙事的脉络和古今知识融通的书写,突出了唐宋以降诸朝在象牙聚敛和驯象利用方面的史实,就域内外“南蛮”之地驯象之贡象征的天朝威仪及其对五方之民互动关系产生的影响,展开历史民族学的研究。述及诸如契丹索驯象、女真掳驯象以效法中原卤簿威仪的“礼乐文章”认同,元朝统治者驭象以乘、往返两京的壮举及其对明清两代的影响,明清宫廷驯象之尚在域外“东夷”藩属的蛛丝马迹,乾隆赐驯象于卫藏的治边理念,以及南越象奴留驻宫廷的境遇等历史故事,其中不乏对相关资料和观点的辨析;在较充分地利用正史、野史有关人象关系的资料基础上,指出了以“象齿焚身”为代表的生态伦理扭曲及其对社会观念的误导,揭示了殷商史鉴之“象箸玉杯”、天子美德之“不贵远物”的实践悖论,析述了历代王朝衰败于“象牙筷定律”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大象资源的南却和锐减,杀象拔牙、宫廷驯象利用是不可回避的动因。这一源自皇朝宫廷“贡品”效应的所谓“象文化”传统,对民间社会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以至现代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象牙制品消费市场之一。自中国全面禁止象牙交易和象牙制品加工销售以来,保护大象的意识和行动形成气候,并集中体现为对滇象北上和返回栖息地的全程精心呵护。中国倡导国际社会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践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需要以史为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贡象南来 乘舆驭象 升平仪卫 太平有象 象齿焚身
下载PDF
兽之美者:滇象北往与贡象南来(之四)——基于历史民族学的人象伦理关系考察
20
作者 郝时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70,183,184,共13页
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研究线索,对《尔雅》中“有梁山之犀象焉”的经典之论进行了地理方位及其含义的考辨;从中国历史时期朝贡体系的视角,对中央王朝崇尚象牙制品、宫廷卤簿陈布驯象仪仗... 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研究线索,对《尔雅》中“有梁山之犀象焉”的经典之论进行了地理方位及其含义的考辨;从中国历史时期朝贡体系的视角,对中央王朝崇尚象牙制品、宫廷卤簿陈布驯象仪仗的传统进行了探讨;行文遵循了依时叙事的脉络和古今知识融通的书写,突出了唐宋以降诸朝在象牙聚敛和驯象利用方面的史实,就域内外“南蛮”之地驯象之贡象征的天朝威仪及其对五方之民互动关系产生的影响,展开历史民族学的研究。述及诸如契丹索驯象、女真掳驯象以效法中原卤簿威仪的“礼乐文章”认同,元朝统治者驭象以乘、往返两京的壮举及其对明清两代的影响,明清宫廷驯象之尚在域外“东夷”藩属的蛛丝马迹,乾隆赐驯象于卫藏的治边理念,以及南越象奴留驻宫廷的境遇等历史故事,其中不乏对相关资料和观点的辨析;在较充分地利用正史、野史有关人象关系的资料基础上,指出了以“象齿焚身”为代表的生态伦理扭曲及其对社会观念的误导,揭示了殷商史鉴之“象箸玉杯”、天子美德之“不贵远物”的实践悖论,析述了历代王朝衰败于“象牙筷定律”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大象资源的南却和锐减,杀象拔牙、宫廷驯象利用是不可回避的动因。这一源自皇朝宫廷“贡品”效应的所谓“象文化”传统,对民间社会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以至现代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象牙制品消费市场之一。自中国全面禁止象牙交易和象牙制品加工销售以来,保护大象的意识和行动形成气候,并集中体现为对滇象北上和返回栖息地的全程精心呵护。中国倡导国际社会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践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需要以史为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贡象南来 乘舆驭象 升平仪卫 太平有象 象齿焚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