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文印章校釋例舉——兼談古文考釋應注意的問題
1
作者 李春桃 《出土文献》 CSSCI 2018年第1期192-201,共10页
《尚書正義》:'科斗書,古文也。所謂蒼頡本體,周所用之,以今所不識,是古人所爲,故名古文。形多頭麤尾細,狀腹圑圓,似水蟲之科斗,故曰科斗也。'謂古文是倉頡本體,固不可信,但對古文筆畫特徵的描述是比較貼切的。文字學上的古文... 《尚書正義》:'科斗書,古文也。所謂蒼頡本體,周所用之,以今所不識,是古人所爲,故名古文。形多頭麤尾細,狀腹圑圓,似水蟲之科斗,故曰科斗也。'謂古文是倉頡本體,固不可信,但對古文筆畫特徵的描述是比較貼切的。文字學上的古文是指經後人輾轉傳寫而得以保留的古文字形體,其中主體是戰國文字。因其筆畫像蝌蚪之形,古人或稱之爲蝌蚪(或作科斗)文,現今學界又稱爲傳抄古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斗 文字 筆畫 古人 蝌蚪
下载PDF
鏡喻之境:《莊子》中的主體轉化與倫理關懷
2
作者 陳慧貞 《诸子学刊》 2020年第1期148-162,共15页
在傳統心學的詮釋範式下,《莊子》中的鏡喻向來被視爲心體(道體)的隱喻,並形成身心二元、主客二分的静態式美學觀照模式,而近年來臺灣當代莊學鋪陳出身體、語言、氣學與跨文化哲學對話的研究脉絡,希望藉此路徑重新思考與挖掘《莊子》之... 在傳統心學的詮釋範式下,《莊子》中的鏡喻向來被視爲心體(道體)的隱喻,並形成身心二元、主客二分的静態式美學觀照模式,而近年來臺灣當代莊學鋪陳出身體、語言、氣學與跨文化哲學對話的研究脉絡,希望藉此路徑重新思考與挖掘《莊子》之鏡喻的現代意涵。首先,本文將檢視傳統對鏡喻的詮釋模式,認爲其主要落在純粹静態式的審美觀照上,忽視了主體與他者及其互動之向度;其次,從鏡之"虚""明"的隱喻特質出發,面對心知(是非之見與立場視角)的差異,發現《莊子》的主體展現出"以明"與"兩行"的動態式思維觀照方式;同時,將進一步從修養工夫的面向闡釋,由鏡之虚明所開顯的主體活力與生命氣象有着倫理關懷的意涵。由此,《莊子》之鏡喻不僅可以被理解爲傳統所詮釋的内在心性修養或超越式的道體隱喻,同時也藴含着關於主體對是非知見的溝通轉化、他者倫理關懷等公共層面的開放性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莊子 用心若鏡 倫理
下载PDF
國粹學派與墨學——以章太炎、劉師培為中心
3
作者 張永春 《诸子学刊》 2012年第2期237-258,共22页
20世紀初,以章太炎、劉師培、黄節、鄧實等人為代表的晚清國粹學派1,基於'保種、愛國、存學'的獨特認識,倡導'保存國粹'和古學復興,以改變歐化日熾而舊學懸隔的局面2。他們不僅孜孜以復興中國文化為己任3,而且鮮明地提... 20世紀初,以章太炎、劉師培、黄節、鄧實等人為代表的晚清國粹學派1,基於'保種、愛國、存學'的獨特認識,倡導'保存國粹'和古學復興,以改變歐化日熾而舊學懸隔的局面2。他們不僅孜孜以復興中國文化為己任3,而且鮮明地提出了以先秦諸子學說為重心,以中國固有文化為主體,積極整合西方文化,發展民族新文化的'循古開新'之軌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國 軌轍 國粹 國粹學派 文化 民族 循古 愛國
下载PDF
清華簡《周公之琴舞》“文非易帀”解
4
作者 石小力 《出土文献》 2015年第2期98-102,共5页
清華簡第三輯收有一篇《周公之琴舞》,主體部分由十篇頌詩構成,性質類同《詩經》的《周頌》,這爲我們研究《周頌》提供了全新的材料,但其中的九首皆亡佚,只有成王所作的第一首詩還保存在今本《詩經》當中,即《周頌·敬之》。將簡本... 清華簡第三輯收有一篇《周公之琴舞》,主體部分由十篇頌詩構成,性質類同《詩經》的《周頌》,這爲我們研究《周頌》提供了全新的材料,但其中的九首皆亡佚,只有成王所作的第一首詩還保存在今本《詩經》當中,即《周頌·敬之》。將簡本和今本比較,可以發現二者差異較大,如今本'命不易哉'一句,簡本作'文非易币',區區四字,竟有三字爲異文,且'易'字諸家解釋也存在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質類 成王 琴舞 差異 部分 詩構 詩經
下载PDF
前言
5
作者 曾海軍 《切磋集系列》 2014年第1期1-3,共3页
中國哲學前推諸子,後重宋明,自上世紀初以來,已經走過了上百年的歷程,這期間顯得既艱難、曲折又古怪、乖張。諸子思想紛呈,宋明觀念迭起,這正是哲學之最愛。
关键词 中國 理性 之日起 學人 觀念 中土 哲學 邏輯
原文传递
帝王與宋代儒家經書地位的確立
6
作者 方笑一 《新宋学》 2015年第1期162-170,共9页
關於宋代儒學復興或經學革新的討論,一般會在兩個共識的基礎上展開。其一是,復興的過程始于仁宗慶曆之際。這一觀點來源於南宋人吳曾和陸游的追述。吳氏云:“慶曆以前,學者尚文辭,多守章句注疏之學。”~①陸氏則說:“自慶曆後,諸儒發明... 關於宋代儒學復興或經學革新的討論,一般會在兩個共識的基礎上展開。其一是,復興的過程始于仁宗慶曆之際。這一觀點來源於南宋人吳曾和陸游的追述。吳氏云:“慶曆以前,學者尚文辭,多守章句注疏之學。”~①陸氏則說:“自慶曆後,諸儒發明經旨,非前人所及。”~②二人的説法被採録于清人皮錫瑞的《經學歷史》一書中,皮氏並據以斷言:“經學自漢至宋初未嘗大變,至慶曆始一大變也。”~③第二個共識是,宋代儒學復興或經學革新的主體,是士大夫階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觀點 注疏 共識 經書 革新 經學
原文传递
《莊子》“心齋”詮解——一個經典詮釋的思想史事件
7
作者 黄燕强 劉書淇 《诸子学刊》 2022年第2期138-155,共18页
《莊子》“心齋”的詮解是一個有趣的思想史事件,它呈現的是一種“《莊子》注我”的哲學現象。古今解“心齋”者所應用的方法,并非是以追求實事求是地還原經典本義爲目的的文獻學或歷史學詮釋,而基本上是以創構新的哲學認識或建立新的... 《莊子》“心齋”的詮解是一個有趣的思想史事件,它呈現的是一種“《莊子》注我”的哲學現象。古今解“心齋”者所應用的方法,并非是以追求實事求是地還原經典本義爲目的的文獻學或歷史學詮釋,而基本上是以創構新的哲學認識或建立新的哲學體系爲主的哲學詮釋。因詮釋者的思想立場或儒或釋或道或西,所以古往今來而論説不休。本文旨在詮解《莊子》的“心齋”,并嘗試通觀古今學者的注解,分析這一思想史事件的典型意義,然後回到《人間世》“顔回適衛”的故事語境,從孔、顔的對話討論“心齋”如何出場,進而以“以氣説心”爲例,闡發“心齋”在消解主體性的同時,又隱含挺立主體之意,在這辯證的吊詭中提示莊子哲學與儒家之間的某種關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莊子 心齋 事件
下载PDF
新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經部寫本殘頁録校研究
8
作者 許建平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13年第1期63-78,共16页
國家圖書館收藏之敦煌遺書的主體部分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製成縮微膠卷發行,但新字號與臨編號部分一直没有正式公佈,使我們難窺國圖藏卷之全豹。經過編纂組專家們八年的艱辛努力,到2012年5月,146册的皇皇巨著《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國家圖書館收藏之敦煌遺書的主體部分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製成縮微膠卷發行,但新字號與臨編號部分一直没有正式公佈,使我們難窺國圖藏卷之全豹。經過編纂組專家們八年的艱辛努力,到2012年5月,146册的皇皇巨著《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全部出版,終於使我們能看到世界上敦煌遺書最大宗收藏之完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豹 敦煌 世紀 部分 遺書
下载PDF
論《莊子》如何從“棄知去己”建構“至人無己”的論述
9
作者 吴惠龄 《道家文化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292-311,共20页
《莊子》裹有許多以對話的形式展開的寓言或論述。基於《莊子》對辯者與名家的了解,本文的研究動機在於,《莊子》是否可能是因爲批評“歷物”或“指物”,而產生了“齊物”的思想,如“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齊物論》)。本文以這樣... 《莊子》裹有許多以對話的形式展開的寓言或論述。基於《莊子》對辯者與名家的了解,本文的研究動機在於,《莊子》是否可能是因爲批評“歷物”或“指物”,而產生了“齊物”的思想,如“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齊物論》)。本文以這樣的情境構作思考《莊子》的論述,從“有真人而後有真知”的線索,將研究的焦點回到認知主體進行探究,進而以“去己”與“無己”的研究進路展開:第一,由《莊子》與辯者對於認知能力的分析,以及對於“棄知去己”的反思,説明《莊子》爲什麽認爲知識不能成爲永恒的認知目的;第二,由於《莊子》認爲知識的追求是永無止盡的,因而將認知理論討論的焦點,回到人作爲認知主體的問題上,由此將有助於説明《莊子》爲何要建立“至人無己”的觀點,這不僅可以作爲“齊物”感通模式的基礎,更可説明《莊子》思想中具有認知目的的轉折;第三,透過《莊子》關於認知主體、認知目的的解析,可以逐步説明《莊子》爲何以認爲“真知”、“天鈞”才是人要追求的真理。本文以此結構處理《莊子》關於“真人”與“真知”的論述,特色在於,突顯《莊子》“齊物”的認知觀具有一種認識萬物與自我認識的歷程,而不需要涉及《莊子》的工夫理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 論述 焦點 真知 目的 辯者 思想 齊物
下载PDF
從“方知”到“真能”——朱子對曾子窮理處事之學的詮釋
10
作者 陳榮開 《历史文献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52-76,共25页
智識的探求與實踐,對於德性主體(在儒家而言,就是上天所賦與的仁、義、禮、智的天性)的自我實現,究竟有何意義?對於這個問題,朱子本人又持何種看法?是否如一般所言,他視智識爲自外而至的道德規範、實踐爲將此規範來約制自己?倘若如是,... 智識的探求與實踐,對於德性主體(在儒家而言,就是上天所賦與的仁、義、禮、智的天性)的自我實現,究竟有何意義?對於這個問題,朱子本人又持何種看法?是否如一般所言,他視智識爲自外而至的道德規範、實踐爲將此規範來約制自己?倘若如是,智識與德性主體,在朱子工夫論的體系當中,便成截然二分,兩者之間並無有機的聯繫,而前者對於後者,非但無所助益其成長,甚或根本否認其實存。本文即以此爲問題意識,篇分七節,前三節集中於朱子對《孟子·公孫丑上》“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章與《告子上》“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章的詮釋,主要論證其並未持上述看法,反之,實以智識的探求與實踐爲德性主體最終得以充量推廣與圓滿落實所必不可少的導引與助力。至於後四節,則更以朱子對《論語·里仁》所載曾子的默契“一貫”的解釋爲具體例子,除了細緻整理其對曾子窮理處事之學的各種特點的看法,還進而指出曾子“隨事精察而力行之”的學問,在朱子的心目之中,正是德性主體得以徹底明盡與充分體現的方法與步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充量推廣 圓滿落實 窮理處事 出發 個别入手 重末輕本 重博輕約 用功之徹 態度之誠
原文传递
《詩》《騷》同參:中國原生抒情傳統
11
作者 楊儒賓 《中国文化》 2023年第1期21-43,共23页
抒情論是1949之後影響中國文學研究甚深的一套叙述,兩位主要倡議者陳世驤與高友工都有比較文學的背景,都有漢字“抒情”西洋文學lyricism的對照背景。然而,“抒情”此詞語原本源自屈原辭賦,而詩以抒情,情以證道,此爲儒家的詩教要義。《... 抒情論是1949之後影響中國文學研究甚深的一套叙述,兩位主要倡議者陳世驤與高友工都有比較文學的背景,都有漢字“抒情”西洋文學lyricism的對照背景。然而,“抒情”此詞語原本源自屈原辭賦,而詩以抒情,情以證道,此爲儒家的詩教要義。《詩》《騷》是中國詩歌的原型,本文同參《詩》《騷》,探討詩教藴含的詩、道與人格修養的關係。《詩經》强調詩人之心即一國之心,即天下之心,詩用以體現人性的文化風土性格;《楚辭》則體現了人性的幽深與超越的向度。《詩》《騷》的抒情義建立在形氣主體的基礎上,詩的展開即介入自然與人性的氣化氤氲。本文稱《詩經》學與《楚辭》學所主張的情論爲原生抒情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詩經 楚辭 詩教 抒情 形氣
原文传递
《莊子·應帝王》的以道克巫——壺子四示與遊化主體 被引量:1
12
作者 賴錫三 《诸子学刊》 2022年第1期48-75,共28页
本文解讀《莊子·應帝王》,尤其集中對“壺子四示”所展現的“遊化主體”,進行細部詮解。然本文所延伸討論的相關課題還包括:一、《莊子》“以道克巫”的思想源流之説明。二、真人“遊化”主體與神巫“恍惚”主體的分判。三、《莊... 本文解讀《莊子·應帝王》,尤其集中對“壺子四示”所展現的“遊化主體”,進行細部詮解。然本文所延伸討論的相關課題還包括:一、《莊子》“以道克巫”的思想源流之説明。二、真人“遊化”主體與神巫“恍惚”主體的分判。三、《莊子》面對“命”與“化”的核心態度。四、命“得而被相”與“不可得相”的關鍵。五、遊化主體的變化莫測。六、以“波隨委蛇”和“不住渾沌”重解“渾沌鑿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莊子·應帝王》 以道克巫 壺子四示 遊化
下载PDF
書法風格:是“主體顯現”還是“被動追認”——僧安道壹書刊《崔幼妃墓志》探討
13
作者 張强 《书法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92-105,共14页
我們首先確認了這是僧安道壹爲昭信皇后李祖娥的母親崔幼妃所書刊的墓志,係筆者在發現了僧安道壹爲李祖娥二哥李祖勛(廢后李難勝的父親、崔幼妃的二子)墓志之後,又一次重大的發現。而且更爲巧合的是,這個墓志也是在同一天,武平七年(576... 我們首先確認了這是僧安道壹爲昭信皇后李祖娥的母親崔幼妃所書刊的墓志,係筆者在發現了僧安道壹爲李祖娥二哥李祖勛(廢后李難勝的父親、崔幼妃的二子)墓志之後,又一次重大的發現。而且更爲巧合的是,這個墓志也是在同一天,武平七年(576)十一月七日由僧安所書刊。不過,這個墓志却被當時的考古報告斥爲“書寫拙劣、刻工亦差、草率從事”。然而,作爲一代大師的壯年力作,却被如此評價,讓我們感嘆對其書刊美學價值分辨與風格生成因素考量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安道壹 崔幼妃 墓志 顯現 被動追認
原文传递
《莊子》身體技藝中的天理與物性
14
作者 (臺灣)賴錫三 《诸子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92-111,共20页
本文探討《莊子》技進於道的經驗中之天理與物性。除了技藝經驗中的身體感之外,本文特别着重身體與物性遭遇的雙重轉化過程,尤其細部描述身體主體的内在之天與物性天理的外在之天,進入到主客相互中介與彼此轉化的以天合天之過程。此一... 本文探討《莊子》技進於道的經驗中之天理與物性。除了技藝經驗中的身體感之外,本文特别着重身體與物性遭遇的雙重轉化過程,尤其細部描述身體主體的内在之天與物性天理的外在之天,進入到主客相互中介與彼此轉化的以天合天之過程。此一因循天理的過程,不僅讓人可以養生達生,也讓殊異萬物保有其自然天性。本文也檢討這種官止神行、以天合天的經驗,不宜用純粹的精神超越的合一論去理解,應調整爲人與物的雙重轉化,其中物性的陌異與阻力並不完全被消除,反而一直是促成身體不斷因循順任的他者化力量,只是此時的物性他者,已成爲身體活動的内在他者性之一環。最後,本文檢討了法國《莊子》學者畢來德的天人機制轉化和本文的差異,希望將跨文化的莊學對話帶入漢語學界,也期許將《莊子》帶入跨文化語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莊子 天理 養生 轉化 跨文化
下载PDF
“子藏學”研究的主體認識、核心問題及發展路徑
15
作者 李小白 《诸子学刊》 2021年第1期307-319,共13页
作爲子學發展的新階段,“子藏學”研究新局面的開闢,意味着研究主體需要從認識論的角度賦予這一領域新的學術價值。這是因爲,“子藏學”研究的主體認識應從主體意識結構、主體意識參與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研究群體認識的一致性等方面進行理... 作爲子學發展的新階段,“子藏學”研究新局面的開闢,意味着研究主體需要從認識論的角度賦予這一領域新的學術價值。這是因爲,“子藏學”研究的主體認識應從主體意識結構、主體意識參與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研究群體認識的一致性等方面進行理解,才能彰顯“子藏學”認識主體的存在價值。與此相應,“子藏學”根基於子學史料客體,透過子學認識主體與子學認識客體的對象性認識結構,發揮其作爲子學研究的中介客體作用。處於動態發展過程中的“子藏學”認識客體,只有在實際的研究活動中與主體構成對象性關係,才能獲其作爲認識客體的存在價值。最後,文章針對“子藏學”研究的發展路徑,給出深化“子藏學”理論探討、提供研究路徑和豐富研究主體學術素養等建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藏學” 子學認識 子學認識客 意識結構 發展路徑
下载PDF
“新子學”與中華文化認同
16
作者 劉潔 《诸子学刊》 2022年第1期398-413,共16页
諸子學參與了中華文化的早期構建,中國歷史上不少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的思想和著作受到諸子學的熏陶,諸子學在國學發展過程中佔據重要位置,是國内外國學經典的重要構成,是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來源。多元性是諸子學的特徵之一,表現爲... 諸子學參與了中華文化的早期構建,中國歷史上不少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的思想和著作受到諸子學的熏陶,諸子學在國學發展過程中佔據重要位置,是國内外國學經典的重要構成,是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來源。多元性是諸子學的特徵之一,表現爲存於“異”和求於“異”,即對多元化發展的認同和從其他文化中吸取優勢從而發展自身。戰國是當今世界文化多樣化環境的雛形,諸子學的多元性是中華文化的優點,是中華文化被認同的價值所在。反省是中華文化自我更新的動力,與多元性一起構成中華文化的優勢。諸子各家的最終目的是以“治”爲要,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和人民的安居樂業,以“治”爲要亦是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特點之一,也能爲世界其他文化類型提供一種參考價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學 中華文化認同 多元性
下载PDF
論白石詞審美觀照的三重維度
17
作者 劉天禾 黄仁生 《词学》 2021年第2期83-102,共20页
白石詞的審美觀照根據對象與方式的差異可劃分爲三重維度。首先是對於静態世界,詞人以略帶距離的間隔式形態進行感知,他將色彩作爲人與物的溝通介質来摹寫,以冷覺觸感渲染心象與物象間距之遠,這些筆觸皆似與人有隔。其次是在面對時刻變... 白石詞的審美觀照根據對象與方式的差異可劃分爲三重維度。首先是對於静態世界,詞人以略帶距離的間隔式形態進行感知,他將色彩作爲人與物的溝通介質来摹寫,以冷覺觸感渲染心象與物象間距之遠,這些筆觸皆似與人有隔。其次是在面對時刻變幻的外部環境時,白石以客體化觀望的方式對時空遷移進行審美建構,客寓意識集中體現於地理及心靈意義上的空間層面,以及時間層面上因心理錯位而似客寓於今的無奈立場。其三是就主體自性而言,詞人時或以局外身份對自我加以審視,當事者姿態舆旁觀者視角的割裂、抒情力度與冷静筆觸的碰撞,促進了詞作藝術張力感的建構。這三重維度總體而言都帶有遠距離與陌生化傾向,皆有裨於白石詞清空疏宕、空靈雅致之審美效果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石詞 審美觀照 静態世界 外部變幻 自性
原文传递
淺説“新子學”之實踐
18
作者 揣松森 《诸子学刊》 2019年第1期303-311,共9页
"新子學"理念提出以來,影響日益深廣,學者們從不同的面向對其内涵進行理論闡釋和廓清,使之更加充實和豐富。我們認爲,"新子學"不僅是一種理念,而且更是一種實踐。經過數年的積澱,對"新子學"之實踐方面的... "新子學"理念提出以來,影響日益深廣,學者們從不同的面向對其内涵進行理論闡釋和廓清,使之更加充實和豐富。我們認爲,"新子學"不僅是一種理念,而且更是一種實踐。經過數年的積澱,對"新子學"之實踐方面的探討就十分必要和迫切。"新子學"上承先秦諸子精神,而先秦諸子皆"務爲治者也"(《論六家要指》),其所追求的是一種天、人和社會的秩序性,這就啓示我們今天的人文研究不能把"人"排除出研究的各個環節,也不能以"天人關係"似或虚無縹緲而棄之不理、置之不論。在理清以上兩點的基礎上,"新子學"之實踐應特别提點出主體性和禮義闡發及禮制建設等,並着重在學術與教育等領域深耕細作,從而積極推動社區乃至社會的建設和完善。在"新子學"理念的引領下,學者們既就各自專長着力用功,又在一些交叉領域、公共領域通力合作,再加上廣泛社會力量的凝聚,那麽不難建設一個心靈有安頓、學術有歸宿、社會有秩序、未來止於善的學術共同體和生活共同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學 先秦諸子 先王經典 經世之治 禮義闡釋 創造性轉化
下载PDF
‘德·言·文’意義建構下的另類意外——《樂章集》中柳永多重自我的文化邏輯
19
作者 楊吉華 《词学》 2021年第1期16-34,共19页
宋代社會對道德操守的重視,以及‘德言之辯’的思想傳統,對文學領域内的價值判斷具有重要影響。柳永因其行爲模式和文學創作都悖離了儒家道德倫理規範,而使自己在現實道德困境中陷入了人生失意的窘境。他以一個落魄文人的心境,在文學世... 宋代社會對道德操守的重視,以及‘德言之辯’的思想傳統,對文學領域内的價值判斷具有重要影響。柳永因其行爲模式和文學創作都悖離了儒家道德倫理規範,而使自己在現實道德困境中陷入了人生失意的窘境。他以一個落魄文人的心境,在文學世界中努力消弭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裂縫,形成了《樂章集》中‘屯田體’個性色彩鲜明的第一人稱抒情模式,不但爲宋詞發展作出了開創性功績,也形成了其較爲可信的三重文學形象:浪子詞人、落魄、又人和風流才子,表現了北宋初期中下層文人内心世界的複雜性與人生價值取向的矛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言之辯 儒家人格 抒情 柳永形象
原文传递
《逍遥游》經典文本的五種詮釋視角
20
作者 施海平 《诸子学刊》 2021年第2期57-64,共8页
《逍遥游》是《莊子》中最重要的篇章,“逍遥”作爲整部《莊子》的核心和靈魂,也是被學界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逍遥游》誕生於蒙地,但又不局限於此,它開啓了《莊子》整個文本,同時也代表着中國哲學思維方式的另一種範式。從歷史文化... 《逍遥游》是《莊子》中最重要的篇章,“逍遥”作爲整部《莊子》的核心和靈魂,也是被學界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逍遥游》誕生於蒙地,但又不局限於此,它開啓了《莊子》整個文本,同時也代表着中國哲學思維方式的另一種範式。從歷史文化的角度探尋《莊子》的起源,要追溯到神話和宗教,因爲這是走向形上學詮釋的前提;逍遥的主體不僅僅是個體精神的逍遥,逍遥的主體作爲游化主體是物我形成的整體場域的顯現,它的呈現離不開主體的條件,主體的修養工夫越高,其顯現得越充分;《逍遥游》文本是隨着“小大之辯”“有待與無待”“有用與大用”三組經典命題而層級展開的,具有重要的意義;莊子的語言富有特色,語言是道之載體,莊子“三言”不是人對道的言説,而是道在言説自身;“逍遥”作爲一種自發性深層自然秩序,可推延到社會政治場域之内,爲社會秩序的建立提供某種範式,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空間。這五種詮釋視角,把《逍遥游》編織成一幅思想地圖,“逍遥義”通過這幅思想地圖獲得鋪陳和顯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游 游化 語言 秩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