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声手法(上)——《大提琴协奏曲》(1976)简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罗新民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2-43,共12页
尹伊桑(1917-1995)是在西方享有盛誉的德籍韩国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成了20世纪音乐创作中独特的现象。他所创立的“主要音”作曲技法之观念来自古老的中国道家哲学,而他据此观念创作的音乐之形态又与东亚、尤其是朝鲜以及中国的民间音... 尹伊桑(1917-1995)是在西方享有盛誉的德籍韩国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成了20世纪音乐创作中独特的现象。他所创立的“主要音”作曲技法之观念来自古老的中国道家哲学,而他据此观念创作的音乐之形态又与东亚、尤其是朝鲜以及中国的民间音乐密切相关,其中也融会了西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之精华。可以说,尹伊桑是一位东西方音乐文化的集大成者。尹伊桑的音乐成就正逐步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尹伊桑 大提琴协奏曲 反和声 主要 支声
原文传递
细川俊夫无伴奏混声合唱《圣母颂》音高组织研究
2
作者 张泽艺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5-168,共4页
作为一名亚洲作曲家,细川俊夫一直在当代音乐创作的道路上寻求着"属于自己的声音"。他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与亚洲哲学、美学观念和日本雅乐、能乐等本土传统艺术相互结合,终于形成了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对于音高组织高度凝练的... 作为一名亚洲作曲家,细川俊夫一直在当代音乐创作的道路上寻求着"属于自己的声音"。他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与亚洲哲学、美学观念和日本雅乐、能乐等本土传统艺术相互结合,终于形成了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对于音高组织高度凝练的使用,是他继承尹伊桑"主要音"技法与之延伸、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他的无伴奏合唱作品《圣母颂》音高组织结构的分析研究,来探索亚洲作曲家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独特的创新性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川俊夫 《圣母颂》 主要 高组织
下载PDF
尹伊桑音乐作品中的“恨”文化因素
3
作者 方权一 《黄河之声》 2021年第10期52-54,58,共4页
"恨"文化是朝鲜民族特有的心里特征,古老的朝鲜民族传统音乐中有着浓厚的"恨"文化因素。而"恨"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解释。尹伊桑多年的音乐创作始终关注朝鲜民族传统音乐,并从中受到启... "恨"文化是朝鲜民族特有的心里特征,古老的朝鲜民族传统音乐中有着浓厚的"恨"文化因素。而"恨"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解释。尹伊桑多年的音乐创作始终关注朝鲜民族传统音乐,并从中受到启发和影响。尹伊桑将这些因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提炼出全新的音乐语汇,并将其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作品之中。本文以"恨"文化因素与尹伊桑作品的结合与体现为切入点,研究"恨"文化因素对作曲家个人创作思维的影响,并挖掘尹伊桑作品中蕴藏的"恨"文化精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尹伊桑 主要 传统 创作技法 “恨”文化
下载PDF
音类的音征与语音演变
4
作者 陈忠敏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1-579,共19页
本文提出音征概念和定义,认为音征是音类(音段)的下位单位。音征的提出是语音研究的深入,对于音变有很强的解释力,增加音征这一单位可以避免音段或音类命名的分歧。本文提出音征的多种分类视角和维度,用音征的变化来讨论卷舌音的音变问... 本文提出音征概念和定义,认为音征是音类(音段)的下位单位。音征的提出是语音研究的深入,对于音变有很强的解释力,增加音征这一单位可以避免音段或音类命名的分歧。本文提出音征的多种分类视角和维度,用音征的变化来讨论卷舌音的音变问题、浊辅音清化的进程,以及声调产生的机制。音征可以独立自主转移到邻近音段,使得邻近音段的性质发生变化。本文还提出音变是渐变的观点,音变肇始于音征的渐变,因此言语交际在几代人之间是连续性的、无障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 次要 内质 外依 气嗓 正常发声
下载PDF
浸染着东方文化观念中的“主要音技法”——简评尹伊桑的创作 被引量:3
5
作者 林成进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4-117,共4页
作为20世纪最出名的亚裔作曲家之一,尹伊桑在音乐创作中将东方文化与西方音乐技法相结合,独创了“主要音技法”。本文就其创作与东方文化(包括道家思想、中国文学、书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全述,并辅以谱例分析,说明只有将东方思维与... 作为20世纪最出名的亚裔作曲家之一,尹伊桑在音乐创作中将东方文化与西方音乐技法相结合,独创了“主要音技法”。本文就其创作与东方文化(包括道家思想、中国文学、书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全述,并辅以谱例分析,说明只有将东方思维与西方现代技法相融合,才是韩国乃至亚洲音乐走向世界的完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尹伊桑 东方文化 主要技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