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主要产沙区近年降雨及下垫面变化对入黄沙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晓宇 刘晓燕 李焯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53-1259,1268,共8页
近几年,黄河来沙量锐减原因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天然产沙量约占流域入黄沙量90%的黄河潼关以上主要产沙区为研究范围,优选了降雨因子和模型的函数型式,改进或构建了各支流在天然时期的降雨-产沙相关模型,进而分析了该区... 近几年,黄河来沙量锐减原因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天然产沙量约占流域入黄沙量90%的黄河潼关以上主要产沙区为研究范围,优选了降雨因子和模型的函数型式,改进或构建了各支流在天然时期的降雨-产沙相关模型,进而分析了该区近35年不同时段的降雨和下垫面因素的减沙作用。研究表明,若以各支流1956—1975年前后的降雨-产沙响应关系为基准,1980年以来下垫面减沙作用越来越大,近十多年最为突出。近10年研究区降雨总体偏丰、其中近5年明显偏丰,因此降雨变化不是黄河该时段来沙锐减的原因;2005—2014年和2010—2014年,下垫面因素的实际总减沙量分别为13.87-15.45亿t/a和15.70-18.70亿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主要沙区 降雨 下垫面 减沙作用
原文传递
未来极端降雨情景下黄河可能来沙量预测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晓燕 党素珍 张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17,共5页
目前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的侵蚀产沙环境较20世纪70年代大幅改善,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不再出现"大沙"年份。基于过去百年实测数据,设计了两种极端降雨情景,分析了黄河主要产沙区的可能产沙量,结果表明:如果黄河主要产沙区普降高... 目前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的侵蚀产沙环境较20世纪70年代大幅改善,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不再出现"大沙"年份。基于过去百年实测数据,设计了两种极端降雨情景,分析了黄河主要产沙区的可能产沙量,结果表明:如果黄河主要产沙区普降高强度暴雨,那么在循化以下水库和淤地坝不拦沙且不水毁情况下,潼关年来沙量有可能达到13.1亿t,龙门达到9.0亿t、张家山达到2.6亿t;如果该降雨情景发生在"泾河流域连续干旱11 a"之后,那么潼关来沙量甚至可能达到16亿t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 可能来沙量 预测 主要沙区 黄河
下载PDF
黄河主要产沙区近年降水变化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晓燕 李晓宇 党素珍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3-472,共10页
采集整理了1966—2014年黄河潼关以上主要产沙区604个雨量站的逐年逐日降水,并基于GIS制作了1966—2014年不同时期的年降水量和日降水大于10、25、50、100 mm的年降水总量空间分布图,进而分析了该区不同雨强量级的年降水总量和大暴雨发... 采集整理了1966—2014年黄河潼关以上主要产沙区604个雨量站的逐年逐日降水,并基于GIS制作了1966—2014年不同时期的年降水量和日降水大于10、25、50、100 mm的年降水总量空间分布图,进而分析了该区不同雨强量级的年降水总量和大暴雨发生频次等降水因子的变化。研究认为,该区日降水大于50 mm的降水总量占年降水量的比例为2.3%~7.8%,其产洪产沙量占年水沙量的比例分别为20%和44%;在潼关来沙较天然时期减少约88%的2005—2014年,河龙间大部、泾河上中游和汾河上游等日降水大于10、25、50 mm的年降水总量总体偏丰;2010—2014年,日降水大于25 mm和50 mm的年降水总量偏丰程度更高,其偏丰程度大于5%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6.9%和69.6%;近年降水偏枯区主要分布在祖厉河和渭河上游西北部。2012—2013年几乎是1966年以来研究区降水最丰的时段。2001年以来,河龙间大部和泾河上中游地区大暴雨发生频次偏高,其它区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主要沙区 降水 大暴雨 变化
原文传递
黄河主要产沙区雨沙关系及泥沙变化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王万忠 焦菊英 魏艳红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47,共7页
针对黄河中游雨沙关系分析中普遍存在的研究区选择、基准期判定和降雨因子优选等问题,以黄河主要产沙区(河龙区间+北洛河、泾河中上游)为研究区域,以1957-1969年为基准期,对21个降雨因子与来沙量的关系及其相关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站网... 针对黄河中游雨沙关系分析中普遍存在的研究区选择、基准期判定和降雨因子优选等问题,以黄河主要产沙区(河龙区间+北洛河、泾河中上游)为研究区域,以1957-1969年为基准期,对21个降雨因子与来沙量的关系及其相关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站网密度、面雨量计算方法、特异点处理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7-8月降雨量为降雨因子,建立了雨沙关系式并应用于分析泥沙变化原因。2000-2015年降雨量对来沙量减少的影响程度由1957-1979年的85.3%减少到23.2%。人为活动对来沙量减少的影响程度由1957-1979年的14.7%提高到76.8%,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退耕还林还草(GFG)为主体的大规模坡面治理工程和以淤地坝为主体的沟道治理工程,大幅度提高了人为活动对来沙量减少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沙关系 泥沙变化 降雨因素 人为因素 主要沙区
下载PDF
黄河中游主要产沙区下垫面变化减沙作用评估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玲玲 左仲国 +3 位作者 肖培青 董飞飞 王昌高 侯欣欣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6-150,共5页
2000年以来,黄河上中游干支流来沙量明显减少。为了揭示黄河中游主要产沙区土壤侵蚀特征和水土保持措施使下垫面变化的减蚀和减沙作用,基于GIS与RS技术,利用CSLE模型,定量分析了主要产沙区2000-2013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异特征,并在多年平... 2000年以来,黄河上中游干支流来沙量明显减少。为了揭示黄河中游主要产沙区土壤侵蚀特征和水土保持措施使下垫面变化的减蚀和减沙作用,基于GIS与RS技术,利用CSLE模型,定量分析了主要产沙区2000-2013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异特征,并在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以1980年的下垫面为基准,评估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下垫面变化的减沙效果。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在降雨侵蚀力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呈下降趋势,但遇到强降雨年份,仍然可能产生较为剧烈的土壤侵蚀;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坡长、降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研究区强烈及以上等级的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土石山区土壤侵蚀强度相对较低;在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与1980年相比,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水土保持措施使下垫面变化造成的减蚀量分别为1.22亿、1.95亿、3.29亿、3.45亿t,减蚀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下垫面变化 水土保持措施 减沙作用 主要沙区 黄河中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