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获奖修订版”生成与当代主流文学话语的规范/妥协机制——以《沉重的翅膀》和《白鹿原》的修订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吴秀明 章涛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9,182,共12页
作为特定历史语境的产物,《沉重的翅膀》、《白鹿原》两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修订版"的生成,同时包含了政治性修订与非政治性修订两个层面,需要从"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种视角进行解读。首先,通过版本比... 作为特定历史语境的产物,《沉重的翅膀》、《白鹿原》两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修订版"的生成,同时包含了政治性修订与非政治性修订两个层面,需要从"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种视角进行解读。首先,通过版本比较与校勘的实证分析,可以揭示它们在"思想越界"情形下如何修订,以及修订留下的无法弥合的内在裂隙。其次,借鉴李奇的话语结构理论和布迪厄的话语场理论,从版本修订与当代文学场域存在的"互文关系",可以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分析它与主流文学话语规范/妥协之间的复杂关联,进而对主流文学话语所在的"后三十年"当代文学的空间场域迁移做一番整体的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奖版本修订 主流文学话语 规范/妥协机制
原文传递
论萧红创作对主流文学话语的反思——从《生死场》《呼兰河传》到《红玻璃的故事》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2-119,163,共9页
《红玻璃的故事》所关注的主题与《生死场》《呼兰河传》颇为一致,都是聚焦东北乡村农民的生存状况与农民的精神改造。将三部小说在此主题上联系起来,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萧红对农民生存状态和农民精神改造这一主题的思想转变。从中不难推... 《红玻璃的故事》所关注的主题与《生死场》《呼兰河传》颇为一致,都是聚焦东北乡村农民的生存状况与农民的精神改造。将三部小说在此主题上联系起来,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萧红对农民生存状态和农民精神改造这一主题的思想转变。从中不难推断出萧红对主流文学话语的态度并非仅仅是陷于矛盾与纠结之中,而是最终走向了对启蒙与左翼文学历史功利性意图的自觉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主流文学话语 反思 《红玻璃的故事》
原文传递
"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生成
3
作者 武善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8-123,共6页
"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生成,是对建国初基本话语规范的突破和发展,它经历了萌芽 期、萌芽后的阻遏期、萌芽后的发展期以及全面形成和定型期四个阶段。
关键词 “文革”主流文学话语 话语规范 生成
下载PDF
站在“文革文学”的里面向外看——评武善增《文学话语的畸变与覆灭》
4
作者 莫先武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22-25,共4页
作为第一部研究文革文学的专著,武善增既借鉴了福柯的考古学立场,坚守文学自律性,从文学内部为我们勾勒了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叙事形态与抒情形态;又借鉴了福柯的谱系学知识,能"从内向外看",揭示了权力因素对文革文学的介入与... 作为第一部研究文革文学的专著,武善增既借鉴了福柯的考古学立场,坚守文学自律性,从文学内部为我们勾勒了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叙事形态与抒情形态;又借鉴了福柯的谱系学知识,能"从内向外看",揭示了权力因素对文革文学的介入与控制,并仔细分析了文革主流文学话语的生成、运作与覆灭过程,对文革文学的现代性进行了追问与考察,将"文革文学"研究提升到一个独立而又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善增 文革文学 文革主流文学话语 畸变与覆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