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输穴的主治特点谈五输穴原理 被引量:24
1
作者 赵百孝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7-419,共3页
目的 :通过分析输穴的分布及其主治特点 ,探讨五输穴理论的原理。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 ,以《内经》《难经》等经典关于五输穴尤其是输穴的主治规律的论述为基础 ,结合现代临床资料 ,对比分析了阴经、阳经输穴、三阴经的荥穴、奇穴... 目的 :通过分析输穴的分布及其主治特点 ,探讨五输穴理论的原理。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 ,以《内经》《难经》等经典关于五输穴尤其是输穴的主治规律的论述为基础 ,结合现代临床资料 ,对比分析了阴经、阳经输穴、三阴经的荥穴、奇穴等的分布部位和临床主治特点。结论 :输穴主治“体重节痛”作用在阳经和阴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该经的输穴是否位于掌指关节或足跖趾关节后密切相关。在此发现的基础上 ,《内经》《难经》所描述的不同经脉的五输穴具有相似主治特点的原理之一在于它们在四肢末端分布部位的相似性 ,所激发经气层次的相似性 ,以及针灸刺激所形成的针感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输穴 主治特点 阴阳经 手三阴
下载PDF
足三里穴证治机理探讨 被引量:23
2
作者 宋书昌 卢智 +2 位作者 陈华 王利春 张全围 《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第22期38-40,共3页
本文就足三里穴的主治特点、常用配伍以及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足三里归属于足阳明胃经,胃的下合穴,临床不仅用于胃脘痛、呃逆、腹痛等脾胃疾病的治疗,而且对于癫狂、中风不省人事、心悸、气短、胸闷、下肢痿痹等,均可配伍施治。足三里... 本文就足三里穴的主治特点、常用配伍以及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足三里归属于足阳明胃经,胃的下合穴,临床不仅用于胃脘痛、呃逆、腹痛等脾胃疾病的治疗,而且对于癫狂、中风不省人事、心悸、气短、胸闷、下肢痿痹等,均可配伍施治。足三里又为人体强壮保健要穴,对于虚劳羸瘦诸症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主治特点 配伍应用 作用机理
下载PDF
上巨虚穴证治机理浅探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采益 王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534-2536,共3页
文章就上巨虚的古今证治特点、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临床不仅用于肠道病症的治疗,而且对下肢病症以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头面部等病症均有疗效。现代研究主要围绕其对肠道病症的作用与机理,从肠道、... 文章就上巨虚的古今证治特点、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临床不仅用于肠道病症的治疗,而且对下肢病症以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头面部等病症均有疗效。现代研究主要围绕其对肠道病症的作用与机理,从肠道、脊髓、脊髓上中枢各个层面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巨虚 主治特点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印度阿育吠陀药典》所载169味单味药的介绍 被引量:6
4
作者 孙铭 贾敏如 +3 位作者 王张 邝婷婷 张艺 曾勇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075-2091,共17页
目的:分析《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169味单味药的特点,为我国拓展新药源和增添新主治提供参考。方法:全面介绍《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169味单味药的梵语药名、植物学名(科名)、中文药名、药用部位、在阿育吠陀中的治疗用途、在印度的分... 目的:分析《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169味单味药的特点,为我国拓展新药源和增添新主治提供参考。方法:全面介绍《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169味单味药的梵语药名、植物学名(科名)、中文药名、药用部位、在阿育吠陀中的治疗用途、在印度的分布情况、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分布或栽培(引种)情况以及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治疗病种,从而分析169味单味药的分布情况、科名特点、药用部位和主治特点。结果:169味单味药中的药味大都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有116味单味药在印度各地都有分布(含引种或栽培)和药用,51味单味药仅在印度有分布,21味单味药在我国有分布且有药用,10味单味药在我国有分布但没有药用,1味单味药在我国有药用但没有分布。在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是分布和使用阿育吠陀单味药较多的几个省(区);斯里兰卡、越南、马来西亚等是种植和使用阿育吠陀单味药较多的几个国家。169味单味药的原植物来源于大戟科、豆科、伞形科和桑科等。药用部位多为根及根茎。常用于治疗的疾病类别有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血液疾病等;特色诊治的疾病有体风素失衡引起的疾病、间歇热、黏液素失衡引起的疾病、三病素失衡引起的疾病等。结论:本文所涉及的169味单味药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该研究可为我国引种和栽培阿育吠陀单味药以及为我国拓展新药源和新用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育吠陀 印度阿育吠陀药典 单味药 分布情况 药用部位 主治特点 科名特点
下载PDF
透穴刺法的古代文献源流与问题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宝金 黄龙祥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77,共7页
金元医家窦汉卿为透穴刺法初创者已为学界共识,本文从《窦太师针经》入手梳理元明清时期多个针灸文本的透穴内容,探讨透穴刺法的体例、应用腧穴及基本要素、主治病症特点等,尝试从技术哲学角度辨析其与透刺法之关系。发现《窦太师针经... 金元医家窦汉卿为透穴刺法初创者已为学界共识,本文从《窦太师针经》入手梳理元明清时期多个针灸文本的透穴内容,探讨透穴刺法的体例、应用腧穴及基本要素、主治病症特点等,尝试从技术哲学角度辨析其与透刺法之关系。发现《窦太师针经》28例"透、向"体例之透穴刺法的规范和数量足以为后世模范,为元明清透穴刺法的源头文献,此后针灸文本基本沿用此体例和内容并各有发展,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大成》《针方六集》等版本之《玉龙歌》,而《针方六集》37例居各本之首,《循经考穴编》31例记有窦氏、杨氏、凌氏三位医家之透穴特色,凌氏在窦氏一针透穴基础上发展出两针或多针相向透穴刺法。透穴刺法有针刺分寸(深度)、角度、方向、起点穴(施透穴)、终点穴(被透穴)5项基本要素,《窦太师针经》透穴刺法大多主治局部病症,肘膝以下部分腧穴兼治远端病症。透穴刺法是一种以腧穴为特定意向结构的特殊透刺法,与透刺法二者不可混同一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穴刺法 《窦太师针经》 体例 基本要素 主治特点
原文传递
背腧穴临床应用方法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何玲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2-63,共2页
通过论述背腧穴主治特点 ,配伍选择 ,操作技巧等 ,进一步探讨了背腧穴的临床应用方法。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背俞穴 主治特点 配伍选择 操作技巧
下载PDF
傣医方剂的品种、用药和主治特点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光丽 孙位军 +8 位作者 王张 孙铭 梁源 邝婷婷 曾勇 程树华 黄婧 江道峰 范刚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1-145,共5页
本文统计《中国药典》《傣医方剂学》《民族药成方制剂》收载的227个傣医方剂,对方剂名称、批准文号、类别、剂型、药味数、药物类别及数量、常用药及使用频率、主治、送服物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方剂命名采用"药材名+功效... 本文统计《中国药典》《傣医方剂学》《民族药成方制剂》收载的227个傣医方剂,对方剂名称、批准文号、类别、剂型、药味数、药物类别及数量、常用药及使用频率、主治、送服物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方剂命名采用"药材名+功效+剂型""药材名+主治+剂型""功效+剂型"等11种形式; 26个方剂获得国药准字批文,主要由云南省18家医药企业所生产;方剂主要分为水塔不足方、土塔壅塞过盛方、调四塔总方等14种类别;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等17种;方剂的药味数最多达30味,最少为单味,药味数为3、4味的最多;使用432味药物,其中植物药404味,动物药17味,矿物药5味,辅料3味,成药2种,其他1味;用药频率排前十位的药物依次为红花丹、姜黄、胡椒、百样解、水菖蒲、山大黄、腊肠树、小姜、旱莲草、宽筋藤;送服物质有水、蜂蜜、姜汁、胡椒、米汤、淘米水、猪油、芝麻油等10种;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特色用药方法有睡药法、坐药法、磨药法等。由此可知,傣医方剂分类方式独特,特色剂型丰富,临床应用广泛,对其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有利于促进傣医药及中医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医 方剂 品种 用药 主治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