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主客间性”到“主体间性”的刑法解释观 被引量:14
1
作者 聂立泽 庄劲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1-73,共13页
由于存在决定认知,刑法解释学要平息方法论上的争议,就必须转向本体论,关注刑法的意义如何存在。在本体论范式上,传统刑法学的预设范式是"主客间性",将刑法意义视为使用者意识之外存在的客体,但该范式无法合理说明刑法的解释... 由于存在决定认知,刑法解释学要平息方法论上的争议,就必须转向本体论,关注刑法的意义如何存在。在本体论范式上,传统刑法学的预设范式是"主客间性",将刑法意义视为使用者意识之外存在的客体,但该范式无法合理说明刑法的解释实践。从诠释学原理和刑法解释实践出发,刑法解释必须遵循"主体间性"的本体论范式,这意味着:刑法意义是使用者与文本"主体间"对话的产物,使用者天然是刑法意义的创造者。据此,刑法的解释目标应是:在文本的意义界限内,立足于读者全部的案例经验,最大化地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的罪刑等价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解释 主体间性 主客间性 解释目标
原文传递
人物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及其教育意蕴 被引量:4
2
作者 安世遨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7,共7页
人物主体间性实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与整全,建构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物主客间性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而人物主体间性则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之道。人物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道法自然”的宇宙根本... 人物主体间性实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与整全,建构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物主客间性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而人物主体间性则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之道。人物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道法自然”的宇宙根本法则、“关系本体”的先验之根、“众生平等”的万物主体性、“人物共生”的生存之道以及“人物感通”的人类情怀。确立人物主体间性,就为教育确立了一种新的自然伦理向度,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人”的人学理念,并有利于建构一种新的生态教育观和培养人“天地境界”的美学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间性 主体间性 人物主体间性 自然伦理 生态人 生态教育观
下载PDF
从主客间性到主体间性:权力监督的思维转向 被引量:6
3
作者 吴永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2-67,共6页
日益普遍的权力监督既体现和巩固了国家和社会的分化,推动着权力运行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又加快了监督主客体的分化。但是,监督主客体的分化并未显著提高双方的公民素质,持续提升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却面临着监督主体的主体意识膨胀、监督... 日益普遍的权力监督既体现和巩固了国家和社会的分化,推动着权力运行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又加快了监督主客体的分化。但是,监督主客体的分化并未显著提高双方的公民素质,持续提升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却面临着监督主体的主体意识膨胀、监督客体的主体潜能湮没、权力的功能和属性隐匿不彰的困境。因此,立足发展和规范的视角,权力监督不应仅满足于监督主客体的分化,而应运用哲学思维,将双方关系从主客间性提升至主体间性,以凸显监督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行为理性,强化监督客体的权利意识和职业担当,进而激发双方的公共精神,实现其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保障权力监督和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发挥权力的双重功能和基本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监督 主客间性 主体间性 权力功能 权力属性
下载PDF
环境法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从主客间性到主体间性 被引量:6
4
作者 夏雪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9-157,共9页
环境法作为联系人与自然的部门法,其制订和适用都应当有着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法哲学观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人类本身已经成为影响生态的重要力量。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维持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面... 环境法作为联系人与自然的部门法,其制订和适用都应当有着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法哲学观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人类本身已经成为影响生态的重要力量。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维持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主客间性范式下所形成的环境法学使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处于分裂的状态,应该从主体间性的交往理性视角去审视当下的生态问题,重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环境法学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必须转向,用"主体—主体"关系代替"主体—客体"关系进行交往理性的重建,从而在人与自然作为平等主体的交往对话中重塑生态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环境 主客间性 主体间性 交往理性
下载PDF
20世纪艺术美学理论的维度转换——从主客间性与主体间性所作的考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承华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126,共6页
艺术美学研究发端于古希腊,并形成客体性的本体论传统,其代表性的理论是模仿说。自17世纪起,主体性意识开始自觉,美学的本体论逐渐向主体性转移,代表性理论则是表现说和情感说。这两个阶段在认识论上都表现为作品中心主义,将作品视为不... 艺术美学研究发端于古希腊,并形成客体性的本体论传统,其代表性的理论是模仿说。自17世纪起,主体性意识开始自觉,美学的本体论逐渐向主体性转移,代表性理论则是表现说和情感说。这两个阶段在认识论上都表现为作品中心主义,将作品视为不依赖接受者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进入20世纪后,艺术美学在主体性提升的过程中将其从本体论拓展到认识论,走向主客间性,注重在主体心理的参照下研究艺术形式。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抽象的主体逐渐具体化,不同文化、民族、国家、地区、时代等因素介入美学,于是进入主体间性阶段。当前艺术美学的研究应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基础,综合此前各阶段的理论和方法,不可偏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 客体性 主体性 主客间性 主体间性 20世纪 艺术美学 维度转换
下载PDF
走向主体间性的音乐美学——兼及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文化学维度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承华 《艺术学研究(辑刊)》 2007年第1期320-332,共13页
音乐美学的历史发展主要有两大时期,并分别体现着两种不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在第一个时期中先后形成音乐美学的两个阶段:客体本体论阶段和主体本体论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共有着一个认识论模式,即客体中心或作品中心的模式。第二个时期是... 音乐美学的历史发展主要有两大时期,并分别体现着两种不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在第一个时期中先后形成音乐美学的两个阶段:客体本体论阶段和主体本体论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共有着一个认识论模式,即客体中心或作品中心的模式。第二个时期是在20世纪,音乐美学开始由客体中心转向主客共建,主体在认识中的意义逐渐凸显,体现了主客间性的新理路;20世纪后期,又进一步生发出主体间性,解决了由主客间性所带来的客观性危机。同时,一种向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诉求的浪潮在音乐学中逐渐形成,既体现了人文科学的一种新动向,也昭示着音乐美学发展的某种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性 主体性 主客间性 主体间性 文化学 音乐美学
下载PDF
真理效用论及其与符合论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建漳 洪燕 《中州学刊》 CSSCI 2001年第3期40-44,58,共6页
本文认为 ,思想在经验世界中的有效性乃是真理的源始意义和真实意谓 ,符合论则是关于这一有效性事后给出然而逻辑在先的本体论解释。针对长期以来关于真理效用论的种种误解 ,本文一一加以辨正 ,并在此基础上进而论证了效用论与符合论在... 本文认为 ,思想在经验世界中的有效性乃是真理的源始意义和真实意谓 ,符合论则是关于这一有效性事后给出然而逻辑在先的本体论解释。针对长期以来关于真理效用论的种种误解 ,本文一一加以辨正 ,并在此基础上进而论证了效用论与符合论在“主客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效用论 符合论 主客间性
下载PDF
知识与知识对象关系上的主客间性
8
作者 周海涛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2008年第1期219-223,共5页
知识是主客体在个体活动基础上双向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任何一方都不占有第一性的决定性优势,而是以个体活动、中介性地处于开放性的动态格局中,知识与知识对象在这种开放性的动态格局中运演着主客体的同化、... 知识是主客体在个体活动基础上双向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任何一方都不占有第一性的决定性优势,而是以个体活动、中介性地处于开放性的动态格局中,知识与知识对象在这种开放性的动态格局中运演着主客体的同化、顺应和自我调节的主客间性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主体性 客体性 主客间性
原文传递
“车”也载“道”——论现代文化符号汽车其审美风格的变化传递的主客间性
9
作者 秦红艳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99-101,共3页
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性符号,汽车已成为现代文明乃至现代文化的最重要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它从最初的"代步工具"已渐渐进入艺术领域并成为不可或缺的艺术符号,成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生命... 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性符号,汽车已成为现代文明乃至现代文化的最重要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它从最初的"代步工具"已渐渐进入艺术领域并成为不可或缺的艺术符号,成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生命于它的生存空间发生关系、对话交流的必不可少的中间媒介,载着人行走与漫游渐渐从肉体在空间的穿梭升华为一种精神灵魂的"漫游"与追寻,甚至成为现代文明得以延展开来的重要原因以及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部汽车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人与世界与道路关系的发展史。其造型艺术中的美学风格的变化史正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主客间性的认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 汽车 审美 风格 主客间性
下载PDF
传播与人类活动的辩证法——兼论大众传播的主客体间性
10
作者 方延明 《社会科学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164,282,共14页
传播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样态,全部人类生活在本质上都是人的实践传播。“人的传播”和“传播的人”是深层意义上的主客体间性关系,它们构成和实现了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联,最终实现价值整合,推动现代社会健... 传播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样态,全部人类生活在本质上都是人的实践传播。“人的传播”和“传播的人”是深层意义上的主客体间性关系,它们构成和实现了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联,最终实现价值整合,推动现代社会健康发展。传播技术和融媒体的发展,成就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深入研讨传播与人类活动的辩证法,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传播 传播理论 人类活动 价值整合 主客间性
原文传递
论“师生共同体”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3
11
作者 葛续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11-115,共5页
"师生共同体"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二者在共同体内扮演着不同角色,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实践特性决定了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教育客体。在"师生共同体"内在逻辑理路上,共同体成员间结成“主体间性”... "师生共同体"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二者在共同体内扮演着不同角色,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实践特性决定了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教育客体。在"师生共同体"内在逻辑理路上,共同体成员间结成“主体间性”、“主客体间性”和“客体间性”三种运行关系,其中师师间的“主体间性”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前提和保障,师生间的"主客体关系"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和关键,生生间的"客体间性"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拓展和延伸。"师生共同体"有效蕴含了成员在差异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创造和谐、在和谐中推动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共同体" "主体间性" "主客间性" "客体间性" 逻辑
下载PDF
也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苏茂芳 邹亚楠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81-84,共4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有效性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实质上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价值关系的揭示。分析影响思想政治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有效性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实质上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价值关系的揭示。分析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因素,继而转变教学观念,找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增强课程的有效性,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效性 主客间性
下载PDF
论高等教育评价的主客体间性
13
作者 谭光兴 罗琼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113-115,119,共4页
高等教育评价实际上是各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的过程。因此,对高等教育评价主客体间性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探讨高等教育评价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对应、利益冲突关系及如何协调不同主客体间的利益奠定了基础。"主客体间... 高等教育评价实际上是各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的过程。因此,对高等教育评价主客体间性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探讨高等教育评价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对应、利益冲突关系及如何协调不同主客体间的利益奠定了基础。"主客体间性"是对"主体间性"的一种改进,它注意到了客体的能动性,即客体对主体的影响,注意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利益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评价 主客间性 主体间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