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转移型熄弧装置长馈线重载应用问题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刘健 田晓卓 +2 位作者 李云阁 张志华 权立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05-1110,共6页
为分析明确主动转移型熄弧装置在长馈线重载运行时是否存在熄弧困难的问题,建立了单相接地故障时变电站内故障相接地后的等效电路,理论推导了流过故障点的电流表达式。基于ATP-EMTP,对变电站内故障相接地后流过实际接地点的电流进行了... 为分析明确主动转移型熄弧装置在长馈线重载运行时是否存在熄弧困难的问题,建立了单相接地故障时变电站内故障相接地后的等效电路,理论推导了流过故障点的电流表达式。基于ATP-EMTP,对变电站内故障相接地后流过实际接地点的电流进行了数字仿真,得出了流过实际接地点的电流与单相接地过渡电阻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国外实验结果和行业标准要求等途径得出了实际当中单相接地过渡电阻的范围。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搭建实验电路,在实际中可能遇到的最不利熄弧条件下,对主动转移型熄弧装置的熄弧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当单相接地故障点的电弧长度超过1.5 mm时主动转移型熄弧装置就能熄灭电弧。综合上述分析结果表明主动转移型熄弧装置在长馈线重负载的情况下不存在熄弧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 主动转移 长馈线 单相接地 熄弧
下载PDF
配电网弧光接地主动转移型消弧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景丽 任俊跃 赵子敬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3,132,共9页
我国城市中低压配电网电容电流急剧上升且消弧线圈补偿效果欠佳,单相接地故障电弧难以自熄易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及扩大事故,探究弧光接地故障的快速有效熄弧方法是保障配网稳定安全运行的基础。首先根据主动转移型消弧技术的工作原理,... 我国城市中低压配电网电容电流急剧上升且消弧线圈补偿效果欠佳,单相接地故障电弧难以自熄易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及扩大事故,探究弧光接地故障的快速有效熄弧方法是保障配网稳定安全运行的基础。首先根据主动转移型消弧技术的工作原理,建立熄弧过程的等效电路,利用叠加定理推导熄弧时故障点电流计算公式,分析其与故障点位置、接地点过渡电阻、线路负荷电流等因素的关系;然后采用Matlab/Simulink搭建10 kV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模型,其中采用控制论电弧模型模拟单相弧光接地故障;最后通过设置典型的故障点位置、故障点过渡电阻、线路负荷电流作为故障条件,分析不同故障条件及存在高次谐波分量时主动转移消弧过程中的故障点电流、故障点电压波形。分析表明:在单相高阻接地故障时,主动转移消弧技术能够将故障电流转移至站内处理,有效减小故障点电流;在低阻接地故障时,过渡电阻较小导致故障点电流分流较大时,主动转移消弧技术能够限制故障点电压在电弧重燃电压之下;并可有效减小接地故障点的高次谐波分量,从而有效熄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接地故障 主动转移消弧 快速接地开关 故障点电流 熄弧
原文传递
边支斑块主动转移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申华 杨丽霞 +7 位作者 王志坚 纪征 刘斌 李学奇 贾绍斌 杨清 吕赛 周玉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49-553,共5页
目的比较边支斑块主动转移(ATP)技术与即兴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共入选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安贞医院等6家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136例分叉... 目的比较边支斑块主动转移(ATP)技术与即兴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共入选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安贞医院等6家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136例分叉病变患者,PCI术后根据术式分为ATP组(560例)和即兴支架术组(576例).主要研究终点为1年内靶病变血运重建,次级终点为1年内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卒中和再发心绞痛.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TP组边支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1.6%(9/560)比7.5%(43/576),P<0.01]、边支急性闭塞[1.3%(7/560)比7.1%(41/576),P<0.01]和边支置入支架的发生率[1.8%(10/560)比7.8%(45/576),P<0.01]明显低于即兴支架术组.术后12个月时,ATP组与即兴支架术组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26/560)比4.0%(23/576),P=0.66].结论ATP与即兴支架术治疗分叉病变均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由于ATP可以有效降低靶分支血管置入支架的发生率,故其在治疗分叉病变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分叉病变 边支斑块主动转移技术
原文传递
论主动式产业转移及相关政策建议 被引量:2
4
作者 余斌 陈秋贵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5,共5页
产业转移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空间转移方式,实现了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重新配置,对促进我国产业更新换代、技术进步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传统的产业转移方式大多属于被动式产业转移,这种模式需要靠发达国家的施舍,只能远远地跟在发达国... 产业转移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空间转移方式,实现了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重新配置,对促进我国产业更新换代、技术进步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传统的产业转移方式大多属于被动式产业转移,这种模式需要靠发达国家的施舍,只能远远地跟在发达国家后面。相比之下,主动式产业转移更能满足我国的利益诉求和促进产业升级。但是,主动式产业转移不是随意进行的,它需要引进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而我国已经符合这样的条件,因而我们应该通过改善政策环境、整合国内资源、培养各类人才等政策来促进主动式产业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自发式产业转移 被动式产业转移 主动式产业转移
下载PDF
主动斑块转移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运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胡铂 汪云开 +4 位作者 王小东 罗裕 康晟 陈旼 周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13期43-45,共3页
目的观察主动斑块转移技术与边支导丝保护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我院行冠脉介入治疗的90例分叉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主动性与被动性保护边支技术,将其回顾性分为A组(主动斑块转移技术)和... 目的观察主动斑块转移技术与边支导丝保护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我院行冠脉介入治疗的90例分叉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主动性与被动性保护边支技术,将其回顾性分为A组(主动斑块转移技术)和B组(边支导丝保护),每组各45例。比较两组的病变特点及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结果两组的病变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6.7%)低于B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支架策略(必要时分支置入支架)治疗分叉病变时,主动斑块转移技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技术,能有效降低边支闭塞的风险,降低住院期间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分叉病变 主动斑块转移技术 边支导丝保护技术
下载PDF
宫颈癌全段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解剖分布和CTV边界
6
作者 程淑霞 王君怿 +4 位作者 张明川 陈慧敏 马一鸣 武豪 张福泉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21-1126,共6页
目的明确宫颈癌全段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解剖学分布,探讨临床靶区(CTV)的勾画边界。方法回顾分析86例宫颈癌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患者。应用CT增强影像、淋巴结与周围结构的三维重建图像,明确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的解剖学边界... 目的明确宫颈癌全段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解剖学分布,探讨临床靶区(CTV)的勾画边界。方法回顾分析86例宫颈癌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患者。应用CT增强影像、淋巴结与周围结构的三维重建图像,明确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的解剖学边界。结果86例左肾静脉以下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分叉处至左肾静脉上缘之间,沿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分布,在十二指肠出现后,下腔静脉右前方未发现肿大淋巴结。所有转移淋巴结均位于双侧卵巢血管和输尿管内侧,肠系膜下静脉紧邻其左前方;自上而下位于肾静脉、十二指肠、肠系膜血管后方;位于腰椎体和腰大肌前方。27例左肾静脉以上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位于双侧膈脚后方,在腹主动脉后方沿奇静脉、半奇静脉上行,25/27例位于食管贲门交界水平(平第11胸椎)之下,5/27例伴有下腔静脉后内侧和右侧膈脚之间转移淋巴结,上界至腹腔干水平。结论推荐全段腹主动脉旁淋巴结CTV勾画边界:上界,平第11胸椎(食管贲门交界水平);左肾静脉以下侧界,肠系膜下静脉、卵巢血管和输尿管的内侧缘;左肾静脉以上侧界,双侧膈脚;前界,肾静脉以上腹主动脉的侧后壁、肾静脉、十二指肠、肠系膜血管的后缘;后界,腰椎体和腰大肌的前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 左肾静脉上下段 临床靶区
原文传递
在钙原子共振滤波器中主动波长转移方法的应用
7
作者 刘金霞 丁迎春 赵力勋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58-61,共4页
本文介绍了在进行原子共振滤波器方案设计时的主动波长转移的原因和方法 ,并介绍了主动波长转移的方法在
关键词 钙原子 原子共振滤波器 主动波长转移
下载PDF
腹主动脉旁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梁昉 梁军 赵品婷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7年第9期1298-1299,共2页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腹主动脉旁转移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主动脉旁转移瘤患者31例,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20例,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11例。γ-刀选择50%剂量曲线DT2.8-4.5Gy,3f/w,8-...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腹主动脉旁转移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主动脉旁转移瘤患者31例,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20例,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11例。γ-刀选择50%剂量曲线DT2.8-4.5Gy,3f/w,8-10f。X-刀选择90%剂量曲线,DT3.0-4.5Gy,3f/W,8-10f。结果:治疗后1年CT瘤体缩小率占62.6%。治疗后腹痛不同程度减轻,治疗1周后减轻19例,占61.29%,治疗后2-3周疼痛症状减轻27例,占87.09%。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FI)肿块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10例,占32.25%,血供减少或散在血流信号者17例,占54.83%,仍有丰富血流信号4例,占12.90%。所有病人治疗过程顺利,无血压下降及休克发生。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主动脉旁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旁转移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