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3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225
1
作者 孙立忠 刘志刚 +6 位作者 常谦 朱俊明 董超 于存涛 熊辉 刘晋萍 王古岩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812-816,共5页
目的 总结采用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2 0 0 3年 4月~ 2 0 0 4年 3月 ,对我院连续收治的 4 0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 ,其中... 目的 总结采用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2 0 0 3年 4月~ 2 0 0 4年 3月 ,对我院连续收治的 4 0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 ,其中男性 35例、女性 5例 ,平均年龄 5 3( 2 8~ 78)岁 ,急性主动脉夹层 2 3例、慢性夹层 17例。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手术。单纯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 2 5例 ;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3例 ,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 (Bentall术 ) 5例 ,主动脉瓣成形术 7例 (同时行主动脉窦重建 3例、行CABG 3例 )。急诊手术13例。结果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 16 6± 38)min ,平均心肌阻断时间 ( 10 7± 2 8)min ,选择性脑灌注时间 ( 30± 15 )min。住院死亡 2例 ( 5 % ,2 / 4 0 ) ,1例术后 2周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另 1例术后 2个月死于多发脑梗死。术后截瘫 1例 ( 2 % ,1/ 4 0 ) ,病因不清 ;血管吻合口出血二次开胸止血 3例 ;乳糜胸3例 ,治疗后痊愈。 38例存活患者出院前行电子束CT检查 :升主动脉及弓部人工血管血流通畅 ,支架“象鼻”段降主动脉假腔完全消失 ,主动脉管壁结构恢复。在支架“象鼻”远端 ,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 ,假腔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血管假体置人 支架 主动脉
原文传递
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108
2
作者 黄连军 孙立忠 +5 位作者 朱俊明 张岩 杨剑 俞飞成 程卫平 蒋世良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 总结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 胸主动脉夹层 4 9例 ,男 4 4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5 1 6± 1 8)岁。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或左侧股动脉置入带膜血管内支架 ,封堵原发破... 目的 总结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 胸主动脉夹层 4 9例 ,男 4 4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5 1 6± 1 8)岁。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或左侧股动脉置入带膜血管内支架 ,封堵原发破口。置入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电子束CT检查。结果 支架置入全部成功 ,术后即刻造影 4 0例无内漏 ,9例见少量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 ,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例因支架置入位置过高 ,行外科升主动脉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术后死于中毒性休克。术后随访 :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 ,术后造影 9例有内漏者 ,无加重 ,4例患者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 ,余者夹层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结论 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满意 ,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膜血管内支架置人 治疗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疾病
原文传递
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64
3
作者 赵绍宏 宋志巍 +1 位作者 蔡祖龙 范家栋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42例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了螺旋CT增强扫描,其中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缩窄和离断、大动脉炎。应用5mm床进速度和3或5mm层厚(螺距=1.67或...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42例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了螺旋CT增强扫描,其中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缩窄和离断、大动脉炎。应用5mm床进速度和3或5mm层厚(螺距=1.67或1)进行扫描,在工作站进行各种重建。结果14例主动脉夹层,多平面重组(MPR)较好地显示夹层和血栓范围以及弓部血管受累情况;表面覆盖显示(SSD)见内膜片呈螺旋状剥离,不能区分真假腔;最大密度投影(MaxIP)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22例腹主动脉瘤(AAA),SSD清晰显示动脉瘤的范围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MPR显示壁内血栓的范围;MaxIP则显示了血管壁的钙化和血管内支架的位置及支架周围情况。MPR较好显示了假性动脉瘤与管腔的关系及动脉破口。3例先天性主动脉病变,SSD能清晰显示血管的连接关系,而MaxIP和MPR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评价主动脉病变较好的影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CT 螺旋CT 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李茂亭 翁心植 胡旭东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85-387,共3页
本组研究了70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病理、影像学诊断、治疗与预后。31~70岁者占93%.男女患病率之比为3.7:1。近端型与远端型之比为0.8:1。高血压者占67%,马凡综合征占18%.病理检查表现... 本组研究了70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病理、影像学诊断、治疗与预后。31~70岁者占93%.男女患病率之比为3.7:1。近端型与远端型之比为0.8:1。高血压者占67%,马凡综合征占18%.病理检查表现为中层弹力纤维稀疏、断裂、粘液性变、囊性坏死。80%患者无发病诱因,76%有胸痛、69%为剧痛。胸片、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CT)磁共振显像(MRl)结合临床可确诊本病。超声检查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94%.近端型外科与内科治疗住院病死率分别为14%与22%.远端型分别为63%与27%.死亡原因68%瘤体破裂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 诊断
原文传递
主动脉夹层诊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5
作者 董平栓 《医学综述》 2005年第3期229-231,共3页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诊断 手术 介入治疗 硝普钠
下载PDF
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2
6
作者 刘崎 陆建平 +4 位作者 王飞 王莉 田建明 金爱国 汪剑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60-1264,共5页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用屏气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行3DCEMRA检查,工作站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用屏气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行3DCEMRA检查,工作站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仿真内镜(VE)。其中,21例行手术治疗,32例因接受腔内隔绝术行DSA造影。结果(1)136例均能显示明确的真假腔及内膜片,Ⅰ型夹层27例,Ⅱ型2例,Ⅲ型107例。(2)105例可见到明确的初始破裂口。与DSA比较,3DCEMRA对初始破裂口的显示率为100%,对总体破裂口的显示率为91.4%。初始破裂口以在VR及MPR像上显示为佳,尤其是VR像,可立体显示破裂口形态、大小及与主动脉分支的关系,对手术或血管腔内隔绝术帮助较大。(3)Ⅰ型夹层中,10例(10/27)右无名动脉受累;Ⅲ型夹层中,10.3%(11/107)的左锁骨下动脉受累。腹主动脉分支受累中,32.1%(43/134)的肾动脉受累,14.9%(20/134)的腹腔动脉干受累;40.3%(54/134)仅累及1支,12.7%(17/134)累及2支或3支。(4)22.8%(31/136)的假腔完全被血栓充填,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结论3DCEMRA是无创、快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最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能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对手术及腔内隔绝术具有较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夹层 主动脉疾病 磁共振成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原文传递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救治 被引量:40
7
作者 孟庆义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8年第1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急诊救治 主动脉夹层动脉 主动脉疾病 夹层血肿 主动脉 主动脉 临床急症
下载PDF
精准护理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1
8
作者 乔杰 赵婵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年第7期941-944,共4页
目的探讨精准护理应用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9)和对照组(n=28),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目的探讨精准护理应用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9)和对照组(n=28),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主动脉疾病精准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122.5±12.8)mmHg,舒张压(69.3±7.2)mmH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综合征2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护理模式可有效控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后血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动脉 夹层 围手术期护理 并发症 精准护理
原文传递
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39
9
作者 马翀奕 赵旭 王莉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94-895,共2页
总结了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的经验。术前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给予患者镇静、止痛、制动,保持排便通畅及控制高血压等;术后密切观察病情,严格控制高血压、预防感染及栓塞等并发症,并做好出院健康指导。本组中18... 总结了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的经验。术前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给予患者镇静、止痛、制动,保持排便通畅及控制高血压等;术后密切观察病情,严格控制高血压、预防感染及栓塞等并发症,并做好出院健康指导。本组中18例痊愈出院,手术死亡3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截瘫1例。主动脉夹层手术是心血管外科高难、复杂手术,术后的并发症和病死率较高,围手术期护理非常重要,是保证患者手术成功、术后恢复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人工血管 支架 围手术期护理
原文传递
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1
10
作者 常谦 孙立忠 +3 位作者 吴清玉 朱晓东 冯钧 罗国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9期1187-1189,共3页
目的 总结DeBakeyI、Ⅱ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 ,探讨其手术指征、基本方法和手术技术。方法 对 131例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其中 2 5例行升主动脉 +部分主动脉弓替换术 ,83例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 (Bentall... 目的 总结DeBakeyI、Ⅱ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 ,探讨其手术指征、基本方法和手术技术。方法 对 131例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其中 2 5例行升主动脉 +部分主动脉弓替换术 ,83例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 (Bentall′s手术 ) ,10例行升主动脉替换 +全弓替换术 ,4例行细胞感升主动脉替换 +主动脉瓣替换术 (Wheats) ,3例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 +全弓替换术 ,4例行“象鼻手术”(ElephantTrunk) ,2例行主动脉根部替换 +象鼻技术。结果 本组死亡 4例 ,死亡率 3.0 5 %。急诊手术 44例 ,死亡 3例 ,死亡率 6 .81%。择期手术 87例 ,死亡 1例 ,死亡率 1.1%。结论 早期手术治疗是降低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右锁骨下动脉插管 ,深低温停循环结合选择性脑灌注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脑保护方法 ,有利于降低该病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夹层 外科手术 治疗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主动脉夹层患者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表现及其与院内死亡的关系 被引量:31
11
作者 肖子亚 王豪俊 +7 位作者 姚晨玲 顾国嵘 薛渊 尹俊 陈杰 张晨 童朝阳 宋振举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7-222,共6页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表现,并探讨其与患者院内死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的429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AD患者分为2组,手术组接受外科手术和介入...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表现,并探讨其与患者院内死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的429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AD患者分为2组,手术组接受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370例),非手术组接受内科保守治疗(59例)。分析患者的主动脉多层螺旋CTA影像学表现,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AD患者院内死亡的关系。结果手术组AD患者院内死亡12例(3.24%),非手术组AD患者院内死亡28例(47.46%),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病变累及不同的分支血管,多层螺旋CTA可以清楚地显示AD的真假腔,363例(84.62%)患者可见内膜破口,63例(14.69%)患者可见外壁钙化,227例(52.91%)患者可见血栓形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累分支血管数(OR=1.374,95%CI 1.081~1.745,P=0.009)和假腔范围(OR=2.059,95%CI 1.252~3.385,P=0.004)是AD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手术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受累分支血管数(OR=1.600,95%CI 1.062~2.411,P=0.025),非手术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假腔范围(OR=2.315, 95%CI 1.019~5.262,P=0.045)。结论多层螺旋CTA能够显示AD全程、真假腔、内膜破口、外壁钙化和血栓形成等情况。分支血管累及数量和假腔范围是AD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预后
原文传递
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主动脉疾病诊治指南解读 被引量:30
12
作者 罗建方 刘华东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6期691-696,共6页
伴随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主动脉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而随着影像学诊断方法的进步与普及以及腔内治疗的发展,主动脉疾病的诊治水平也得到迅速发展.继200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首次公布主动脉夹层指南、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 伴随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主动脉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而随着影像学诊断方法的进步与普及以及腔内治疗的发展,主动脉疾病的诊治水平也得到迅速发展.继200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首次公布主动脉夹层指南、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实践指南课题组等组织联合发布《2010胸主动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后,欧洲心脏病学会于2014年会议期间再次更新并公布了《主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本指南专家组全面回顾了已往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最新研究数据对旧指南进行了修正、升级,极大地拓展了主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范围,推动主动脉疾病诊治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诊断 治疗 指南解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诊断和治疗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27
13
作者 孙立忠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5-6,共2页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内膜破口 STANFORD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根部 假腔 左锁骨下动脉 带膜血管内支架 DISSECTION 腔内修复术
原文传递
主动脉病变螺旋CT三维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8
14
作者 宋云龙 张挽时 +3 位作者 熊明辉 时惠平 王东 鲁晓燕 《空军总医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9-21,24,共5页
目的 探讨螺旋 CT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 材料与方法  2 2例主动脉疾病 (11例主动脉瘤、1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大动脉炎、2例主动脉缩窄 )者行螺旋 CT增强检查 ,以表面覆盖显示(SSD)、... 目的 探讨螺旋 CT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 材料与方法  2 2例主动脉疾病 (11例主动脉瘤、1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大动脉炎、2例主动脉缩窄 )者行螺旋 CT增强检查 ,以表面覆盖显示(SSD)、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密度投影 (MIP)、血管 CT仿真内窥镜成像 (CTVE)等多种方式重建。 结果  SSD均能很好显示病变的全貌 ,动脉瘤的大小、范围 ,夹层内膜片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等 ;MPR可较好显示附壁血栓 ,真假腔和内膜片 ;MIP可清楚显示管壁钙化和动脉瘤形态 ;CTVE可清晰显示内膜片、真假腔及血管的狭窄。 结论 诊断主动脉疾病综合应用螺旋 CT的各种技术可基本取代 X线血管造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主动脉疾病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3
15
作者 罗建光 杨东益 +3 位作者 杨树仁 李德泰 沈树斌 谭长连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837-840,共4页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比较SCTA各种成像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患者进行了SCTA成像,17例与手术对照,其中4例又与血管造影对照。结果⑴SCTA良好...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比较SCTA各种成像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患者进行了SCTA成像,17例与手术对照,其中4例又与血管造影对照。结果⑴SCTA良好地显示了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23例)和主动脉弓异常(8例)。17例与手术对照,SCTA诊断符合率94%。⑵对解剖关系复杂的主动脉弓分叉区域病变的显示及表面阴影显示(SSD)较理想。⑶在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中,横断面影像准确、可靠,而三维及多平面重建(MPR)在空间关系的显示上具有优势。结论SCTA二维和三维重建影像的联合应用可以较明确地诊断多种主动脉疾病,可帮助和指导手术,可望取代常规血管造影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CT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 主动脉疾病诊断及治疗指南(部分)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端 张扬春 王引利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4年第5期617-621,共5页
1介绍主动脉疾病是除外冠状动脉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又一大动脉系统疾病,包括主动脉瘤、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其中又包括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主动脉创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破裂、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 1介绍主动脉疾病是除外冠状动脉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又一大动脉系统疾病,包括主动脉瘤、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其中又包括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主动脉创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破裂、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炎、遗传性疾病如马凡综合征,以及先天性疾病包括主动脉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欧洲心脏病学会 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 治疗指南 疾病诊断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动脉系统疾病 外周血管疾病
下载PDF
双源CT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2
17
作者 姜亮 王利伟 +1 位作者 殷信道 顾建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38,40,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128层螺旋CT双能量扫描模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行双源CT扫描的AAD患者的资料,扫描模式为双能量,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 目的探讨双源128层螺旋CT双能量扫描模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行双源CT扫描的AAD患者的资料,扫描模式为双能量,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金标准",观察分析原始图像及三维重建图像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双源CT平扫诊断AAD的正确率为37.1%(43/116)。MPR对夹层初始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分别为93.1%、100.0%、100.0%。VR与MIP的初始破口显示率较低,分别为33.62%、6.90%。MIP的真假腔显示率为23.28%。MPR的综合显示能力明显优于VR和MIP(P<0.01),VR的显示能力优于MIP(P<0.01)。双源CT增强检查诊断AAD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为100.0%。结论双源CT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具有快捷、可靠的诊断价值。胸腹痛患者行CT平扫时应高度重视血管表现;三维重建时选择薄层MPR和VR,可不必做MIP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夹层 主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成像 三维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麻醉中国专家临床路径管理共识(2017) 被引量:22
18
作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09-1013,共5页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是指主动脉壁内膜和部分中层撕裂形成内膜裂口,主动脉腔内血液经此内膜撕裂口进入中层,受到强有力的血流冲击,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形成不同程度和范围的中层剥离,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急性主动脉夹...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是指主动脉壁内膜和部分中层撕裂形成内膜裂口,主动脉腔内血液经此内膜撕裂口进入中层,受到强有力的血流冲击,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形成不同程度和范围的中层剥离,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进展快速的急性主动脉疾病。如不进行恰当和及时的治疗,破裂的风险大,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主动脉夹层 临床路径管理 外科手术 急性主动脉夹层 专家 中国 麻醉 主动脉疾病
下载PDF
床旁超声心动图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诊断和院内死亡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豪俊 肖子亚 +6 位作者 顾国嵘 薛渊 邵勉 邓至 陶振刚 姚晨玲 童朝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54-957,共4页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心动图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诊断和院内死亡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CT血管成像确诊的22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心动图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诊断和院内死亡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CT血管成像确诊的22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191例)和死亡组(38例)。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床旁超声心动图表现,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1)死亡组接受手术治疗的比率小于存活组[60.52%(23/38)比85.34%(163/191),P〈0.01];存活组与死亡组的年龄、性别、Debakey分型、合并高血压病史和马凡综合征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床旁超声心动图显示,死亡组主动脉瓣受累和主动脉瓣重度反流比率均高于存活组[分别为65.79%(25/38)比34.03%(65/191)和44.74%(17/38)比14.14%(27/191),P均〈0.01];死亡组的主动脉根部直径大于存活组[(55.5±6.4)mm比(42.3±7.8)mm,P〈0.01];心包积液、主动脉窦部扩张比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动脉瓣受累(OR=3.275,95%CI 1.290~8.313,P〈0.05)、主动脉根部直径(OR=1.202,95%CI 1.134~1.275,P〈0.01)和接受手术(OR=0.224,95%CI 0.079~0.629,P〈0.01)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床旁超声心动图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有重要诊断价值;主动脉瓣受累、主动脉根部直径增大和未接受手术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超声心动描记术 预后
原文传递
“单向”导丝技术结合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植入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 被引量:19
20
作者 孙玉桂 张显岚 孙江滨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6期68-73,共6页
背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是目前临床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术式,术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非常必要,如何快速有效地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避免内漏发生是支架研发的难点,而国产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目的探... 背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是目前临床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术式,术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非常必要,如何快速有效地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避免内漏发生是支架研发的难点,而国产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目的探讨“单向”导丝技术结合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植入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8月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桂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桂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单向”导丝技术结合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植入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58例,患者夹层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均≤15 mm。记录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及预后,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的真、假腔直径。结果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8.3%(57/58),术中出现内漏2例,经隔绝瘤腔完全血栓化治疗而达到治愈;急性心肌梗死1例,抢救成功;左锁骨下动脉起始端闭塞1例。患者术后3个月胸主动脉真腔直径较术前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缩小(P<0.05);患者术后3个月腹主动脉真、假腔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向”导丝技术结合国产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植入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15 mm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效果满意,术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运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夹层 主动脉疾病 Stanford B型 “单向”导丝技术 新型Castor分支支架 支架植入 主动脉腔内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