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感:有体验也有判断——与傅谨同志商榷
1
作者 姜开翔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54-55,共2页
读了傅谨同志发表在《文艺研究》90年第3期的文章《美感:体验还是判断》后,很受启发,对至今仍在争论不休的美感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然而,文章认为:美感“是主体的情感过程……是主体对这一情绪过程的体验,而且仅仅是这种体验。”作为读者。
关键词 情绪过程 情感过程 文艺研究 情感体验 审美感受 理性判断 作品 主体进入 心理规律 恩格斯
下载PDF
艺术欣赏中的审美生成
2
作者 马大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34-39,共6页
艺术欣赏是极为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以往有人曾试图用“欣赏对象—审美反映”或“刺激—反应”来说明人的欣赏活动,其错误就在于忽视了人有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创造,忽视了艺术欣赏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本文认为,艺术欣... 艺术欣赏是极为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以往有人曾试图用“欣赏对象—审美反映”或“刺激—反应”来说明人的欣赏活动,其错误就在于忽视了人有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创造,忽视了艺术欣赏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本文认为,艺术欣赏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反映或反应过程,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创造的审美生成过程。1.艺术欣赏是主动的行为,它起始于人的审美需要。正是需要使主体进入审美准备状态,推动主体去作审美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欣赏 审美生成 欣赏活动 交互作用 审美需要 准备状态 心理因素 审美欣赏 审美主体 主体进入
下载PDF
莫里森世界里的拉康式话语:《最蓝的眼睛》中主体的消融
3
作者 杨新立 《芒种》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0-71,共2页
在谈到人的主体构建问题时,法国哲学家拉康认为,人的自我在本质上就是一个虚假的幻象,人的自我在本质上是分裂的。……自我其实就是一个他者,自我的本质就是一种挫折。[1]拉康是对20世纪人文学科产生巨大震撼的人物。
关键词 莫里森 他者 拉康 白人 美国黑人 自我 眼睛 主体进入 皮肤 话语
原文传递
比较与进入——审美艺术论二题
4
作者 伍夫楹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23-29,共7页
审美中的比较和审美主体在审美中的进入,既是审美的规律,也是审美的艺术体现。通过宏观与微观的审美比较,达到准确、细致、深入地感受、认识和理解审美对象的美。审美中主体的进入,是思想、感情、气质、趣味、理想等进入客体。经过... 审美中的比较和审美主体在审美中的进入,既是审美的规律,也是审美的艺术体现。通过宏观与微观的审美比较,达到准确、细致、深入地感受、认识和理解审美对象的美。审美中主体的进入,是思想、感情、气质、趣味、理想等进入客体。经过再创造、移情、共鸣等心理环节,解构、整合、把握审美对象,深刻感受对象的美,产生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 主体进入 共频 解构 移情 心理距离
下载PDF
商事制度改革与市场主体进入率——数量竞争还是质量竞争 被引量:11
5
作者 徐现祥 马晶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1-202,共12页
本文考察商事制度改革的宏观经济绩效。在理论上,本文认为,商事制度改革的质量才是影响市场主体进入的重要变量。在实证上,本文采用广东省177个区县的调研数据,构建度量商事制度改革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检验本文的理论假说。实证分析... 本文考察商事制度改革的宏观经济绩效。在理论上,本文认为,商事制度改革的质量才是影响市场主体进入的重要变量。在实证上,本文采用广东省177个区县的调研数据,构建度量商事制度改革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检验本文的理论假说。实证分析发现,尽管分别考察改革措施数量和改革质量的宏观经济影响时,二者都有显著影响。但是同时考察二者的影响时,只有商事制度改革的质量指标才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商事制度改革质量提高10%,市场主体进入率将显著提高0.384个百分点,提升幅度约为1.8%。本文的发现揭示了,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旨在提高改革的质量,而不是简单地增加有关改革的发文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事制度改革 市场主体进入 改革质量 改革数量
下载PDF
对主体意识的再认识
6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72-72,共1页
雷达在《作家》(1991年第5期)撰文《关于小说创作的若干思考》指出: 当前小说创作存在两种偏颇,即主体吞噬客体和客体压抑主体的现象,这虽然只是在一部分创作中表现出来,但它已成为小说创作向纵深发展的障碍。究竟应该怎样更完整。
关键词 主体意识 主体客体化 主体进入 小说创作 纵深发展 主体 主体能力 雷达 对象化 作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