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简介 被引量:20
1
作者 高翔 戴艳 郑日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21-322,320,共3页
关键词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心理治疗 精神健康 主体经验 结构主义
下载PDF
不息的震颤:论二十世纪诗歌的一个主题 被引量:10
2
作者 唐小兵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5-32,共8页
本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系列关于声音,或者涉及到对声音的体验的诗歌为主要分析对象。作者认为现代新诗一开始便具有的"狂叫"和"呐喊"的主题,是"呼喊的诗歌"的前奏,也与新诗中以个人视觉为主要审美经... 本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系列关于声音,或者涉及到对声音的体验的诗歌为主要分析对象。作者认为现代新诗一开始便具有的"狂叫"和"呐喊"的主题,是"呼喊的诗歌"的前奏,也与新诗中以个人视觉为主要审美经验方式的传统形成张力。通过对抗战时期大量出现的"呼喊的诗歌"的具体解读,讨论诗人对声音的表现,以及这类诗歌所揭示的主体经验和对音响暴力的抵抗。作者进一步指出,关于声音的诗歌是重构中国现代听觉的历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这样一个历史经验的焦点正是个体主体与象征秩序的相互召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现代新诗 历史经验 审美经验 抗战时期 主体经验 中国现代
原文传递
主体经验、痛感言说与修辞伦理——非虚构写作历史叙事“限度”问题研究
3
作者 郭静 肖辉馨 《南方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95,共4页
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写作》专栏,被视为非虚构写作在国内的滥觞。十余年来,作为一种跨越文学、新闻、历史等领域的叙事文体,其诉诸的“真实性”文本特征,开掘了生活和历史的宝贵资源,使置身于互联网时代繁杂信息中的读者看... 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写作》专栏,被视为非虚构写作在国内的滥觞。十余年来,作为一种跨越文学、新闻、历史等领域的叙事文体,其诉诸的“真实性”文本特征,开掘了生活和历史的宝贵资源,使置身于互联网时代繁杂信息中的读者看到了与自己相关联的生活场景。同时,该文体因叙事的创意性和多元化,又使读者感受到了与传统新闻叙事不同的情感温度,因此成为国内不可小觑的写作潮流。不管以哪种叙事方式呈现,非虚构写作在对特定时空的人或事进行叙述,基于社会现实和史料,充实文学元素以复原读者能够理解的历史场景,在这个意义上,非虚构写作呈现出鲜明的历史叙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元素 历史叙事 《人民文学》 叙事特征 生活场景 主体经验 历史场景 非虚构写作
原文传递
主体经验的认知演化进路初探:从个体性跃迁的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陆俏颖 詹心怡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第4期63-73,共11页
与传统哲学将人类的现象意识作为主体经验的典范不同,自然主义哲学家倾向于从生命活动所要求的最小认知,逐步推导到人类意识。彼得·戈弗雷-史密斯在认知演化进路下分析了关于主体经验的演化起源的不同理论。渐进论认为主体经验作... 与传统哲学将人类的现象意识作为主体经验的典范不同,自然主义哲学家倾向于从生命活动所要求的最小认知,逐步推导到人类意识。彼得·戈弗雷-史密斯在认知演化进路下分析了关于主体经验的演化起源的不同理论。渐进论认为主体经验作为认知的内在面,在生命诞生之初就已出现,在演化过程中逐渐丰富;后发论认为特定的复杂认知活动才会伴随主体经验,主体经验是演化后期的产物。从生物个体性的演化跃迁视角出发,可为渐进论与后发论之争提供一个第三方出路。此时,渐进论不再作为一个本体论的竞争性主张,而是作为一种方法论上的背景预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经验 认知演化进路 渐进论 个体性跃迁
下载PDF
重构学生经验,贯通“四基”“四能”——以“数列的函数观”一课的教学为例
5
作者 郑仲义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 2023年第10期20-24,共5页
以“数列的函数观——数列最值的求解”一课为例,开展基于学生主体数学经验的教学活动,重构学生主体的数学经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函数的眼光看数列问题,以函数的思维思考数列问题,以函数的语言表达数列问题,贯通“四基”... 以“数列的函数观——数列最值的求解”一课为例,开展基于学生主体数学经验的教学活动,重构学生主体的数学经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函数的眼光看数列问题,以函数的思维思考数列问题,以函数的语言表达数列问题,贯通“四基”“四能”,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经验 重构 数列
下载PDF
园主的神往:基于寄畅园诗画分析的图像再现
6
作者 于梦淼 梁雯 《设计艺术研究》 202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诗画创作是明清造园活动中与建成环境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情境虚构的特征,诗画将园林引申为理想化的时空,成为了观者探析园林意境的重要媒介,而其中所投射的主体经验与价值体系,同样为挖掘园林个案的特殊性提供了契机。本文以明万... 诗画创作是明清造园活动中与建成环境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情境虚构的特征,诗画将园林引申为理想化的时空,成为了观者探析园林意境的重要媒介,而其中所投射的主体经验与价值体系,同样为挖掘园林个案的特殊性提供了契机。本文以明万历时期无锡寄畅园的诗画作品为主线,尝试从园主的视角出发,通过引入设计学的图像操作,挖掘并再现园林潜在的运作环境,并认为除了物质化的园林,借由诗画所虚构的意境往往诉说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动人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畅园诗画 主体经验 图像再现 园林意境
下载PDF
纯粹媒介、主体经验与生命政治——21世纪语境中如何理解阿甘本对本雅明姿势论的发展
7
作者 王馨曼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28,共9页
作为曾经的《本雅明全集》意大利文版编辑,阿甘本深谙本雅明思想精义,关于姿势的论说也不例外。阿甘本姿势论至少在三个维度上实现了对本雅明的继承与发展:其一,在文学批评维度上,他承袭本雅明在评述布莱希特的史诗剧时阐发的“情节间... 作为曾经的《本雅明全集》意大利文版编辑,阿甘本深谙本雅明思想精义,关于姿势的论说也不例外。阿甘本姿势论至少在三个维度上实现了对本雅明的继承与发展:其一,在文学批评维度上,他承袭本雅明在评述布莱希特的史诗剧时阐发的“情节间断”姿势论范式,并通过援引福柯“作者缺席”的伦理原则,形成了独具创见的关于“空无”与纯粹媒介的姿势论说;其二,在主体经验维度上,以现代西方社会中“经验毁灭”作为本雅明“经验贫乏”的姿势母题之回叩与延伸,其对电影姿势的复归暗示了踏上的正是本雅明在现代都市中重建主体经验的道路;其三,在生命政治批判维度上,他从本雅明姿势论的伦理、政治属性中谋求姿势论的激进生命政治批判新话语,提出了处于门槛地带的赤裸生命、例外状态等范畴的辩证理解,打开了作为无目的的手段的姿势将生物性身体从生命政治装置中逃逸而出的通道。因此,在21世纪语境中正确理解阿甘本对本雅明姿势论的发展,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甘本 本雅明 姿势 纯粹媒介 主体经验 生命政治
下载PDF
文艺批评的意图化存在及其实现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德胜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7-36,共10页
文艺批评把解决具体作品以及围绕其上的各种意义问题当作义务,批评的最终实现则回到最初对解释的需要。它不是一种基于对象实体的事实陈述,而体现为关于文艺诸方面事实的价值重构,其中保持并展开批评主体与对象间具有张力的情境性关系... 文艺批评把解决具体作品以及围绕其上的各种意义问题当作义务,批评的最终实现则回到最初对解释的需要。它不是一种基于对象实体的事实陈述,而体现为关于文艺诸方面事实的价值重构,其中保持并展开批评主体与对象间具有张力的情境性关系建构。回到批评对象的存在之场,呈现批评主体的在场性身份,是情境性关系建构的本质性原则。这一建构的敞开性,不仅带来批评活动中主体经验的两重性,也因其在时空结构上的变异特质,带来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方式的文艺批评的现实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主体 文艺批评 主体经验 批评对象 知识生产方式 价值重构 时空结构 事实陈述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心灵化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杨雨 李晶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年第3期11-14,共4页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模式之一———评点在唐宋时期成型并应用于诗文,至明清时期评点戏剧、小说蔚然成风。清初的金圣叹对评点的形式进行了完善,他评点的《水浒传》与之后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都是评点史上的经典。这种小说评点的心灵化...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模式之一———评点在唐宋时期成型并应用于诗文,至明清时期评点戏剧、小说蔚然成风。清初的金圣叹对评点的形式进行了完善,他评点的《水浒传》与之后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都是评点史上的经典。这种小说评点的心灵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带有个人话语色彩的评点立足于文本,以文本赏鉴、阐释和评点者主观体悟为主,兼顾读者感受,重视与读者的心灵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评点 主体经验 心灵化批评
下载PDF
伦理与疗愈:先天性唇腭裂患者的疾痛叙事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瑶瑶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6期57-60,共4页
长久以来,生物医学在疾病疗愈上占据绝对优势,认为疾病是生物分子结构激变或生理激素紊乱造成的结果。美国人类学家凯博文通过对中国精神疾病的田野研究试图证明,身体是社会的身体,疾病是文化的建构。从疾病的社会建构论与疾痛叙事角度... 长久以来,生物医学在疾病疗愈上占据绝对优势,认为疾病是生物分子结构激变或生理激素紊乱造成的结果。美国人类学家凯博文通过对中国精神疾病的田野研究试图证明,身体是社会的身体,疾病是文化的建构。从疾病的社会建构论与疾痛叙事角度出发,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医院整形一科的田野实践为依据,对先天性唇腭裂患者的生活世界绘以深描,从病患的主体经验和体验出发,展现文化如何形塑身体观与疾病观,社会文化逻辑如何影响医学话语实践,以期对如何看待先天性唇腭裂患者,如何减轻先天性唇腭裂患者的疾痛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人类学 疾痛叙事 主体经验 隐喻 社会建构
下载PDF
社会学视域下育龄妇女健康体育干预的综合效应与社会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熊欢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0-91,共12页
通过育龄妇女健康体育干预的行动研究,观察和收集了参与者的健康运动实践经验,在社会学视域下探讨了体育介入育龄妇女健康生活的结构化过程及其健康促进的综合效应,提炼出体育干预育龄妇女健康的社会机制。研究认为: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能... 通过育龄妇女健康体育干预的行动研究,观察和收集了参与者的健康运动实践经验,在社会学视域下探讨了体育介入育龄妇女健康生活的结构化过程及其健康促进的综合效应,提炼出体育干预育龄妇女健康的社会机制。研究认为: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能成为育龄妇女健康"知行合一"的桥梁,增强她们对健康生活的选择能力,以此创造更多的健康机会,进而再生产或者修正与健康相关的结构环境;体育干预的社会溢出效应也可在外部为女性健康创造物质资源、社会资本和意识形态的条件,在结构上消解制度、文化观念束缚女性健康行动的权力。只有充分将女性主体经验贯穿于身体活动与生活方式的结构化过程中,培养育龄妇女个体与群体的健康能力,增加她们在运动中的积极体验,才会达成体育健康赋权的目标,也才能唤醒社会对妇女健康问题的关注与投入,使妇女体育参与成为一项社会责任和女性健康教育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龄妇女 体育干预 结构化 健康效应 主体经验 社会机制 行动研究
原文传递
“感物而动”与创作主体的经验
12
作者 赵辉 李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63-171,188,共10页
“感物而动”是就文学创作主体与“物”的关系而言,也是就文学创作的发生形态而言。物之所以能够感人兴情,是因为物在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因先民的经验而融入了民族的情感,由“自然之物”而演变为“文化之物”,具有了文化符号的属性。物... “感物而动”是就文学创作主体与“物”的关系而言,也是就文学创作的发生形态而言。物之所以能够感人兴情,是因为物在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因先民的经验而融入了民族的情感,由“自然之物”而演变为“文化之物”,具有了文化符号的属性。物的这种属性通过民族生产生活和文化典籍而世代传承,沉淀在民族的意识和潜意识之中。当没有主体“触物”时,物依然作为自然之物而存在;而当主体一旦对这物有所“触”时,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属性便被激活,使主体触物便能够产生情思。而主体之所以能感物而动,是主体有着先民与物关联的类似经验,与先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取向背离或者类同,从而使主体面对某些物色时,产生与先民同情、同心的顺向或反向的情感活动,形成创作冲动。故感物而动,是创作主体与先民心灵的共振。从审美角度看,在对物色的观照过程中,美不存在于客观的自然,而只存在于人们经验过的“文化的自然”;也不存在于主体的主观,而是存在于主体经验与物色被经验的关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而动 先民经验 文化之物 主体经验 心灵共振
下载PDF
社会转型时期主体经验的诗性表达——论李晓君的散文
13
作者 李洪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3期154-158,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重要转型。李晓君的散文反映了转型时期城乡社会各领域的诸多变动及其所引起的普遍躁动和焦虑。他常常从个人的成长历程和独特的生活经验入手,选择一些具有生命刻度的人生片段、场景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重要转型。李晓君的散文反映了转型时期城乡社会各领域的诸多变动及其所引起的普遍躁动和焦虑。他常常从个人的成长历程和独特的生活经验入手,选择一些具有生命刻度的人生片段、场景或事件,在对童年、故乡、青春、往事的追忆中,表达个人化的生命感觉和主体经验,并尝试把琐碎具象的生活经验上升为形而上的生存感悟,从而在飞翔的想象和生命的诗意中表现出一种敏感忧郁的南方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晓君 散文 社会转型 主体经验 诗性表达
下载PDF
“文学者态度”的传承——从沈从文与青年的关系谈起
14
作者 陶梦真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2年第4期247-257,共11页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被视为点燃“京海之争”的导火索,长期以来,对其文学史意义的关注或多或少遮蔽了对其文学价值的还原。沈从文在同一时期的多篇文章、序言中反复提及“诚实”、“虚心”、“忍耐”、“刻苦”等文学创作的态度...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被视为点燃“京海之争”的导火索,长期以来,对其文学史意义的关注或多或少遮蔽了对其文学价值的还原。沈从文在同一时期的多篇文章、序言中反复提及“诚实”、“虚心”、“忍耐”、“刻苦”等文学创作的态度与品质,从不同角度构成对“文学者态度”的补充及强化。而沈从文与青年的关系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者态度”提供了一个有效视角——“青年”的崛起包含着“代际”传承的意味。沈从文是在“五四”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在走向成熟后又影响到新一代青年。他与青年间的师承关系缘起于前辈作家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不遗余力的扶持,熟稔于编辑、创作、生活和教学等主体经验的不断累积,最终融入“文学者态度”的倡导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文学史意义 主体经验 师承关系 青年一代 文学创作 导火索
原文传递
主体认同、个人史与生命的辩证法——论王蒙新作《笑的风》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萌羽 常鹏飞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01,共7页
在共和国一代作家中,王蒙无疑是个人身份与主体经验都颇为复杂的一个,作家、学者、官员的多重身份,加之特殊的历史遭际与执着的主体承担意识,注定了他会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然而,不管在与共和国同行的路途中有过多少&q... 在共和国一代作家中,王蒙无疑是个人身份与主体经验都颇为复杂的一个,作家、学者、官员的多重身份,加之特殊的历史遭际与执着的主体承担意识,注定了他会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然而,不管在与共和国同行的路途中有过多少"杂色"与"巡游",贯穿王蒙80余年生命历程的底色始终是革命和文学。从20世纪50年代的《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到80年代的《蝴蝶》《布礼》《活动变人形》,再到90年代的"季节系列"、《暗杀3322》等,王蒙一面回望历史,一边直面现实,以多变的言说方式表达自我对历史与时代的审视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主体认同 《蝴蝶》 《活动变人形》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青春万岁》 主体经验 多重身份
下载PDF
17世纪巴洛克建筑转变的观念基础探析
16
作者 蔡楠 吴国源 《世界建筑》 2022年第9期31-37,共7页
17世纪巴洛克建筑风格与观念的转变,表现为这一时期建筑设计实践与建筑理论之间继承、创新和调和的复杂性。其建筑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文艺复兴时期“和谐宇宙观”及其数学至上的理性秩序,转向巴洛克时期“无限宇宙观”及以个人感觉经验驾... 17世纪巴洛克建筑风格与观念的转变,表现为这一时期建筑设计实践与建筑理论之间继承、创新和调和的复杂性。其建筑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文艺复兴时期“和谐宇宙观”及其数学至上的理性秩序,转向巴洛克时期“无限宇宙观”及以个人感觉经验驾驭数学理性的主体觉醒;巴洛克时期建筑创作注重心理学的意义而非文艺复兴时期形而上学的意义;由教廷宗教教义的建筑象征转向赞助人个人趣味的建筑表现。这使得巴洛克建筑空间观念和建筑实践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不过,这一时期并未形成相应的建筑理论体系,导致其后期建筑观念未能继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洛克 建筑观念 宇宙观 数学秩序 主体经验
下载PDF
巴金的主体经验与悲剧观念的联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洪善 《滨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3期10-14,共5页
巴金对趋向灭亡的事件怀有稳定的偏爱 ,或者反过来说 ,一种特殊的意识结构决定了作品事件始终难以摆脱一个悲剧的方向。导致他偏爱悲剧化的原因在于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不和谐关系。这决定了他作品基本气氛中有一种发乎... 巴金对趋向灭亡的事件怀有稳定的偏爱 ,或者反过来说 ,一种特殊的意识结构决定了作品事件始终难以摆脱一个悲剧的方向。导致他偏爱悲剧化的原因在于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不和谐关系。这决定了他作品基本气氛中有一种发乎本性的忧郁与悲剧化趋向。创作不仅可以申诉自己的苦难与信念 ,而且可以扩展到为他人乃至整个受迫害的人类申诉 ,变成了他一生最好的表示抗议与反抗的形式。当然 ,这种通过诉苦寻求心里平静的文学不可能是明朗的 ,而注定是忧郁、阴暗、悲剧化的 ,这是巴金悲剧观形成的与其现实意识、社会信念相连的心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无政府主义 巴金 主体经验 悲剧观念
下载PDF
民办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中学办学特色纵览
18
《新课程研究》 2022年第22期F0003-F0004,共2页
民办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中学的项目化学习,是基于学生“学习经历”的“做中学”,让学生亲历项目的生成与发展、知识与研究、困难与解决、评价与呈现。在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实践中的动手与动脑、组织中的沟通... 民办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中学的项目化学习,是基于学生“学习经历”的“做中学”,让学生亲历项目的生成与发展、知识与研究、困难与解决、评价与呈现。在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实践中的动手与动脑、组织中的沟通与决策、研究中的思辨与求知、过程中的个体需求与主体经验、情感中的自我实现与乐学品质等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唤醒与激发,教师与学生都是学生项目学习的启动者、学生生动发展的引领者、学生优秀品质与饱满生命力的欣赏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学 个体需求 项目化学习 民办 办学特色 生成与发展 主体经验 自我实现
下载PDF
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19
作者 尹艳 《文教资料》 2010年第13期160-161,共2页
针对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本文认为,教师应通过唤醒主体意识、激活主体经验、提升主体能力等途径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
关键词 历史课堂 主体意识 主体经验 主体能力
下载PDF
本源诉求及审美化境——论柳沄的诗歌创作
20
作者 芦苇岸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3-199,共7页
在守真如素的本源诉求中抵近心灵,经由审美经验的独特性达成化境的可能,这是诗人柳沄的诗歌写作向度。其内在精神性的通达反映在文本观察上,所见显在:他十分讲究诗的内涵开掘,衍化,深入,善于在微观世界的风吹草动中获得新的启迪,及物的... 在守真如素的本源诉求中抵近心灵,经由审美经验的独特性达成化境的可能,这是诗人柳沄的诗歌写作向度。其内在精神性的通达反映在文本观察上,所见显在:他十分讲究诗的内涵开掘,衍化,深入,善于在微观世界的风吹草动中获得新的启迪,及物的开悟性较为典型,诗的调和性显在,主体经验幽微而境界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创作 审美经验 化境 诉求 本源 诗歌写作 微观世界 主体经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