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1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 被引量:469
1
作者 刘纪远 宁佳 +10 位作者 匡文慧 徐新良 张树文 颜长珍 李仁东 吴世新 胡云锋 杜国明 迟文峰 潘涛 宁静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9-802,共14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等指标,从全国和分区角度揭示了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5年中国建设用地面积共增加24.6×10~3km^2,耕地面积共减少4.9×10~3km^2,林草用地面积共减少16.4×10~3km^2。2010-2015年与2000-20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分区变化呈现新的特征。东部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变化速率有所下降;中部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增加;西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加速,耕地面积增速进一步加快,林草面积减少速率增加;东北地区建设用地扩展持续缓慢,耕地面积稳中有升,水旱田转换突出,林草面积略有下降。从"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布局来看,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国土空间格局管控要求基本吻合;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面临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实现有效保护的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有效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特征 卫星遥感 主体功能区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被引量:405
2
作者 樊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6-201,共16页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2004-2014年,笔者组织系列研究项目,配合国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2004-2014年,笔者组织系列研究项目,配合国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程,提出国家和省区尺度进行空间管制的地域功能区域类型为城市化区域、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区域等4类,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研制了由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环境容量、灾害危险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度和交通优势度等9类可定量指标及战略选择为1项定性指标构成的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单项指标评价,开发并运用地域功能适宜程度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测算了各省区保护类区域下限、开发类区域上限以及开发强度等关键参数;研讨了以规划为应用指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形成中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2020年与2010年相比,全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从3.48%增加到3.91%;按照省区集成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优化、重点、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48%、13.60%、84.92%,城市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5.08%、26.11%、58.81%。结合区域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民生质量等相关分析,给出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特征。通过区划方案校验,国家和省区分两级采用笔者主持制定的《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互动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同预判的吻合程度多为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可持续发展 空间规划 域战略 域政策 中国
原文传递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被引量:206
3
作者 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第2期193-206,共14页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优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文章从发达国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我国长期缺失全国国土远景规划所产生的空间开发无序、区域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优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文章从发达国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我国长期缺失全国国土远景规划所产生的空间开发无序、区域发展失衡以及各地盲目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等问题的解剖,阐释了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尊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分不同地区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和调整空间结构以及生态产品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创新,论证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我国国土空间布局规划体系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地位。进而从"1、2、3、4"战略任务入手论述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主要方面:"1"是建设一个美好家园,"2"是促进陆地与海洋两大国土空间的统筹发展,"3"是构建我国国土空间的城市化、农业和生态安全3大战略格局,"4"是形成我国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域。最后,从咨询建议的提出、指标体系建立、国土空间评价、区划草案研制以及构建基础理论、研制技术规程等方面,系统介绍了中科院研究团队在过去10年间面向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形成所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国土空间 生态文明 格局 开发强度 空间结构
原文传递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 被引量:181
4
作者 樊杰 王亚飞 +1 位作者 汤青 周侃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共10页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科学内涵出发,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指向,探究资源、环境等构成的承载体——自然基础同承载对象——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之间形成的"压力-状态...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科学内涵出发,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指向,探究资源、环境等构成的承载体——自然基础同承载对象——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之间形成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提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是从资源环境约束上限或人口经济合理规模等关键阈值开展的超载预警,以及从自然基础条件变化或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变化态势开展的过程预警的学术思路。在探讨承载能力预警指标体系选取原则的基础上,构建陆域和海域差异化的预警指标体系和总体技术流程。采用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利用强度、环境胁迫程度、植被盖度变化作为基础指标进行地域全覆盖评价;针对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牧业地区、生态地区,分别选择灰霾污染程度、耕地面积增减状况、草蓄平衡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态作为专项指标,确定各类专项指标的关键阈值并进行分类评价;最后进行复合,形成在鲜明主体功能定位指向下的差别化评价方法、取得具有一致性表达的评价结果,并开展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压力两方面的过程评价,以辅助反映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预警状态,为提出限制性措施建议和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监测 预警 技术方法 主体功能区
下载PDF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 被引量:137
5
作者 樊杰 周侃 王亚飞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6-276,共11页
本文探讨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的设计基点,阐释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承载能力评价和预警的基本概念,创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理论模型,并制定了2016版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技术流程、评价体系、集成方法与类型划分等... 本文探讨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的设计基点,阐释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承载能力评价和预警的基本概念,创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理论模型,并制定了2016版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技术流程、评价体系、集成方法与类型划分等技术要点,为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全面试行提供技术参考。研究表明:增长极限论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理论基础;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分别开展陆域评价和海域评价,二者均包括基础评价和专项评价两部分,基础评价采用统一指标体系对所有县级行政区进行全覆盖评价,专项评价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选取特征指标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进行评价;采取"短板效应"原理确定资源环境超载、临界超载和不超载3种类型,结合资源环境耗损过程评价划分红色(极重警)、橙色(重警)、黄色(中警)、蓝色(轻警)和绿色(无警)5个预警等级,通过陆海统筹校验确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三类五级"评价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预警 技术流程 评价体系 主体功能区
原文传递
我国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十九大”后的新态势 被引量:129
6
作者 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7年第4期396-404,共9页
"立法为本、规划先行"是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能否合理规制国土空间、建设美丽家园是衡量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九大"后,我国空间治理体系和空间治理能力将加快科学化、法制化、系统化、民主化的... "立法为本、规划先行"是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能否合理规制国土空间、建设美丽家园是衡量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九大"后,我国空间治理体系和空间治理能力将加快科学化、法制化、系统化、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主体功能区的基础性地位将趋于增强,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扮演发展类规划和布局类规划旋转门的角色,主体功能区战略将成为指引我国国土空间有序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制度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制度的作用;覆盖全国国土的空间规划体系将基本建成,通过全国、省、县为中国基本空间规划单元,以跨省级行政区、跨地市、跨市县域的区域规划为补充的空间规划体系,规范国家和地方不同空间尺度的国土资源合理配置、空间结构合理组织、区域政策合理实施;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制度得以确立,实施增强空间管制能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扩大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增强市场作用力度等五大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九大 空间治理 主体功能区 空间规划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途径——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讨论 被引量:118
7
作者 樊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73-2387,共15页
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规律是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塑造可持续地理格局的基础理论。从地理学对地理过程的重复、预测、调控、优化的讨论入手,阐释了空间治理体系是现代地理学用于调控和优化可持续... 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规律是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塑造可持续地理格局的基础理论。从地理学对地理过程的重复、预测、调控、优化的讨论入手,阐释了空间治理体系是现代地理学用于调控和优化可持续地理过程与格局的重要途径。采用生态-生活-生产等三生空间构成的地域功能空间结构呈现的时空演变特征,表达了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有序性法则,阐释了地域功能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同一地域单元各类功能及不同单元之间冲突最小化、地域功能在不同空间尺度有效传导、以及长时间尺度综合效益最大化等空间组织目标。从可持续性出发,建立自然要素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四大属性的概念,并通过四大属性集成构成自然承载力,分析承载力的原值、余量和潜力在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形成自下而上解析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从新空间均衡出发,基于承载力、融入位置和空间结构参量后构成的地域功能适宜性,形成自上而下解析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进而讨论了集成两种方法形成的主体功能区具备的对空间组织与规划的基础价值和战略价值,提出主体功能区的区划、战略、制度和规划用途分离及相互关联的新思路。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线、以空间降尺度传导主体功能为核心科学问题、以关键约束参数为空间结构控制性指标,讨论了数据库与地域功能谱系、功能和尺度依赖的承载力评价方法与模型库、“三区三线”的建构框架,论证了空间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途径,提出地理学应着力加强大、中空间尺度(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基础理论和方法、强化技术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承载力 功能适宜性 地域功能 空间结构 空间组织 主体功能区 国土空间规划
原文传递
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 被引量:98
8
作者 顾朝林 张晓明 +1 位作者 刘晋媛 张从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87-798,共12页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这是新时期传统区划理论和方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次重要创新。作者认为:主体功能区划主要在于解决区域问题,用...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这是新时期传统区划理论和方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次重要创新。作者认为:主体功能区划主要在于解决区域问题,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区域发展。因此,功能区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文章通过盐城沿海开发空间区划实例进行功能区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探索。首先,综合经济区划。运用传统的综合经济区划理论与方法进行经济区划分,大致确定不同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布局方向;其次,控制开发区划。综合考虑上述综合经济区的功能,景观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土地利用现状、辐射沙洲分布、近海海域污染、海港分布、水源保护地以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等,确定相关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第三,开发潜力区划。以乡镇为基本单元,运用多因子分析方法,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强度、未来发展潜力3个主因子进行开发潜力区划;最后,在上述三个区划的基础上,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文章也认为:主体功能区实质是一种区域发展政策区,其区划也只是一种纯粹的区域划分,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分立走向"三规"合一的空间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盐城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遥感分析 被引量:107
9
作者 刘纪远 刘文超 +1 位作者 匡文慧 宁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5-369,共15页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对国土开发空间布局做出科学的规划。为此,一些学者开展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研究,其研究...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对国土开发空间布局做出科学的规划。为此,一些学者开展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研究,其研究成果支持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该规划于2010年底颁布实施。为分析各类主体功能区在规划颁布前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特征,评估规划对区域开发的指导作用,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有必要采取有效手段对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国土开发活动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此,本研究团队在已完成的2000年和2010年两期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的基础上,更新了2013年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生成分期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数据集;并对国家尺度各类主体功能区,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大区域在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前10年间(2000-2010年)和后3年内(2010-2013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2013年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建设用地在该类主体功能区国土面积中的占比明显不同,体现了国土开发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布局的梯级特征。2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13年优化开发区城乡建设用地年增长率明显降低,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年增长率均大幅增加;其中重点开发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年均扩张面积已经超过了优化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建设用地年均扩张面积和动态度仍处于最低的水平。3在区域尺度,优化开发区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用地年均增量明显高于其他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中,西部地区在年增加面积和增加速率两方面均高于其他区域;农产品主产区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内城乡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卫星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 城乡建设用地扩张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过程与调控 被引量:100
10
作者 樊杰 王亚飞 梁博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437-2454,共18页
2018年底中国人均GDP达到64520元(将近10000美元)。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和区域发展差距倒"U"字型曲线表明,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将步入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转向缩小的拐点区段。本文讨论了1978年以来拐点发生前40年间... 2018年底中国人均GDP达到64520元(将近10000美元)。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和区域发展差距倒"U"字型曲线表明,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将步入从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转向缩小的拐点区段。本文讨论了1978年以来拐点发生前40年间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过程,(1)处于发展上游(前8位最发达的省区)和下游(后8位欠发达省区)省区人均GDP的差距从1978年的407元增加到2018年的53817元;(2)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外向型经济、非公有经济的拉动下,呈顺时针方向发生旋转,中国东南地区成为经济加速集聚的区域;(3)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四大核心区域为顶点、相邻区域的连线为边界合围成的菱形结构,其GDP占全国比重稳定在75%左右。2020年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应进入演变的拐点,一方面表现为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另一方面则是从非高质量的区域发展向高质量区域发展的转变。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在经济效益持续增长过程中,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相向基本同步的增长过程,并呈现出因地域功能不同而分异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模式。未来30年,按照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要求,应把重点城市化地区、相对欠发达地区、重要安全保障区等三类区域以及区域间互动关系等为调控和优化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重点,而建立以主体功能区划-战略-规划-制度为统领的空间治理体系,将成为调控和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基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 格局演变 空间均衡 空间治理 调控 拐点 中国
原文传递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研究 被引量:74
11
作者 邓玲 杜黎明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0-64,共5页
长期以来,同质化政府对异质区域进行同质化管理引发区域发展的不协调。针对这种状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通过主体功能区划,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在分析同质化政府管理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的... 长期以来,同质化政府对异质区域进行同质化管理引发区域发展的不协调。针对这种状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通过主体功能区划,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在分析同质化政府管理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的基础上,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进行研究,并提出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域协调 同质化政府
下载PDF
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 被引量:75
12
作者 张广海 李雪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61,共5页
根据山东省区域发展情况,参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尝试建立由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17个地市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状态空间法划定山东省主体功能... 根据山东省区域发展情况,参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尝试建立由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17个地市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状态空间法划定山东省主体功能区。结果表明:除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散布在各地市外,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限制开发区集中在西部地区。该研究以期为山东省制定差别化区域政策、统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并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指标体系 划分标准 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福建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实践 被引量:75
13
作者 王强 伍世代 +2 位作者 李永实 汤晓华 陈国子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25-735,共11页
以福建省主体功能区划分为研究命题,着重探讨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难题与解决办法,以期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提供理论、方法参考。研究表明::对于自然环境条件区域分异明显、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以福建省主体功能区划分为研究命题,着重探讨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难题与解决办法,以期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提供理论、方法参考。研究表明::对于自然环境条件区域分异明显、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县域内交通指向主导经济布局的省域,在划分主体功能区时,应考虑综合应用县域单元、乡镇单元两种尺度,规避"一刀切"的错误论断。为此,我们提出山地省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开展思路:①以各类保护区为主体,首当划分出禁止开发区域;②以县域为单元进行国土开发综合评价,甄别出平原地区开发类区域,并应用现有开发强度指标逐级划分出优化开发区域;③以乡镇为单元进行国土开发综合评价,遴选出内陆山地地区重点乡镇;④根据两种空间尺度划分结果,整合各类主体功能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划分尺度 指标体系 开展思路 福建省
下载PDF
解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探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68
14
作者 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7年第3期194-201,共8页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入手,解析了传统区域发展模式的弊端和对空间结构效益认识的偏差,讨论了能否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困惑,分析了四大板块(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战略的政策缺陷及原因,探究了以空...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入手,解析了传统区域发展模式的弊端和对空间结构效益认识的偏差,讨论了能否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困惑,分析了四大板块(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战略的政策缺陷及原因,探究了以空间布局规划体系不完整为主要问题的体制机制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作用。主体功能区规划是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布局总图,是政府实施空间管治的纲领性文件和整合相关空间规划资源的实用平台,是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也是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和合理建设我们生存空间的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规划 域发展 协调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解析 被引量:65
15
作者 樊杰 王亚飞 +1 位作者 陈东 周成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36-1344,共9页
本文从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地位以及长江经济带开发空间结构的特征等两个层面,对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进行了解析。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在人口经济的集聚功能和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功能,以及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 本文从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地位以及长江经济带开发空间结构的特征等两个层面,对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进行了解析。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在人口经济的集聚功能和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功能,以及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国土空间结构组织的影响,论证了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通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主体功能定位的数量结构、空间形态结构、以及成因和相互交叉分析,并结合与国家层面相应结构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特征。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的要求,对未来长江经济带战略地位和空间结构演变及应对策略等新命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点轴系统 主体功能区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创新空间 空间解析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论建构统一的国土及城乡空间管理框架--基于对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空间管制区划的辨析 被引量:60
16
作者 汪劲柏 赵民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0-48,共9页
鉴于空间资源的有限性,必须对空间资源施以管理或管制。目前在我国多部门分管的行政框架下,已形成了主体功能、生态功能和空间管制等不同的区划机制。在辨析了现行的若干空间管理概念和区划要点后,文章提出了建构统一的国土及城乡空间... 鉴于空间资源的有限性,必须对空间资源施以管理或管制。目前在我国多部门分管的行政框架下,已形成了主体功能、生态功能和空间管制等不同的区划机制。在辨析了现行的若干空间管理概念和区划要点后,文章提出了建构统一的国土及城乡空间管理框架的设想,并进而讨论未来新框架下的区划运作,涉及空间的层次性、管理的有效性、运作的协作性等层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功能区 空间管制 管理框架
下载PDF
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科学内涵与战略重点 被引量:63
17
作者 樊杰 赵艳楠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在分析区域发展研究经历了以经济增长为主题、拓展到社会文化领域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沿革基础上,阐释了经济地理学在未来复杂系统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中科学地位有所提升,以及面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重大需求的应用功能有所提升的... 在分析区域发展研究经历了以经济增长为主题、拓展到社会文化领域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沿革基础上,阐释了经济地理学在未来复杂系统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中科学地位有所提升,以及面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重大需求的应用功能有所提升的前景。提出中国经济地理学应当以"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提出的区域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大战略为牵引,通过探索其科学内涵形成学科创新的理论方向,通过阐释战略所配套的重大行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通过解析战略所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文章进而对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从科学内涵和关键问题方面进行重点探讨。并提出了经济地理学乃至整个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的调整适应战略,包括加强重大生产力布局原理研究、形成以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综合人文地理学、复兴以人才区位为创新方向的人口地理学、助推非物质空间地理学的研究并形成社会文化政治地理学与实体地理空间的有机融合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地理学 域发展 国土空间 开发 保护 主体功能区 新型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及管理体制创新 被引量:60
18
作者 王健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7-91,共5页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将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的功能主要是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必然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由此产...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将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的功能主要是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必然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政府在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方面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补偿机制 管理体制创新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性及其模式选择 被引量:60
19
作者 任保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共4页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是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思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黄河流域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是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思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黄河流域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种区域,确定不同的开发方式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任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特殊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大,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集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区域,以及自然资源、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等方面。依据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思路,从黄河流域的区情出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可以选择绿色发展导向下的分类发展、联动发展、协同发展和合作发展五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主体功能区 发展模式
下载PDF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东莞市主体功能区划分 被引量:56
20
作者 林锦耀 黎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9-357,共9页
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至今... 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至今已有不少学者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但所用方法工作量大,或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且未考虑同类功能区集聚或分散程度。因此提出利用遗传算法改进传统聚类方法,自动划分主体功能区,在划分过程中考虑区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特性,使同类功能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的格局。以近年来城市快速扩张的东莞市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能简单有效地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常用的K-means聚类方法相比,新方法划分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能进一步推广应用到其它地区的主体功能区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空间自相关 遗传算法 东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