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客观性”的再认识 被引量:2
1
作者 沈明明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7年第5期58-64,共7页
“客观性”范畴是目前涉及较多、含义模糊的哲学范畴之一。对它的众多界说中,以那种从与“主观性”相对的角度把“客观性”表述为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说法最为流行。广义地说,这种表述是正确的。但是,仅从这种规定来了解“客观性”,并... “客观性”范畴是目前涉及较多、含义模糊的哲学范畴之一。对它的众多界说中,以那种从与“主观性”相对的角度把“客观性”表述为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说法最为流行。广义地说,这种表述是正确的。但是,仅从这种规定来了解“客观性”,并未把握这个范畴的真实思想。因为,翻开哲学史就会发现,无论是洛克把“客观性”说成是外物存在的属性,还是康德把它说成是先天范畴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或者是黑格尔把它说成是“绝对精神”的本质属性,他们都不否认“客观性”是一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普遍必然性,相反,承认这一点正是他们的不同学说的共同之点。哲学史上的这个事实提醒我们:“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客观性 主体 主观性 普遍必然性 黑格尔 客体中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 主体中心 认识形式
下载PDF
论高校图书馆的“主体间性教育”理念 被引量:1
2
作者 瞿喜保 《湘南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11-113,共3页
大学图书馆"主体间性教育"的出现决非偶然,它是伴随"主体中心"到"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发展而出现的。IC图书馆的创建,"过程"意义的重视,图书馆界新旧教育理念交锋、选择,使得大学图书馆"主... 大学图书馆"主体间性教育"的出现决非偶然,它是伴随"主体中心"到"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发展而出现的。IC图书馆的创建,"过程"意义的重视,图书馆界新旧教育理念交锋、选择,使得大学图书馆"主体间性教育"得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中心 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教育
下载PDF
试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华初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0年第7期83-87,共5页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它认为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并提出建立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的、追求经济稳定的、少消费、多休闲的社会形态,从而克服过度生产和异化消费对人性的异化,避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它认为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并提出建立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的、追求经济稳定的、少消费、多休闲的社会形态,从而克服过度生产和异化消费对人性的异化,避免人与自然关系的崩溃的主张。其社会批判视角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以致它主张去主体中心化,突显生态的重要性,倡导小而优的生产和消费形态。这种以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建立和谐的生态社会的思想对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生态危机 消费异化 主体中心
下载PDF
为着人文精神的重建,重构现代哲学话语
4
作者 龚群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人文精神 现代哲学 人文价值 主体哲学 主体中心 终极关怀 消解主体 后形而上学 哲学思维 功利价值
原文传递
后形而上学的思维及其哲学方法论问题
5
作者 龚群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后形而上学 主体中心 哲学方法论 主体哲学 交往合理性 交往哲学 语言交往 哈贝马斯 目的理性 哲学思维
原文传递
直面之下的抑制与张扬--郁达夫与劳伦斯的性描写比较
6
作者 鲁雪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38-42,共5页
文章从性的层面切入,对中英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两位作家郁达夫与劳伦斯进行平行比较,通过对他们作品中大量震撼人心的性描写的分析来探讨两位作家的性心理、性文化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异质:郁这夫暴露式的、否定式的、道德自责式的抒写;劳... 文章从性的层面切入,对中英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两位作家郁达夫与劳伦斯进行平行比较,通过对他们作品中大量震撼人心的性描写的分析来探讨两位作家的性心理、性文化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异质:郁这夫暴露式的、否定式的、道德自责式的抒写;劳伦斯抒情性的、肯定性的、诗意的抒写.由此挖掘中西方不同人文传统和背景下的人性景观.在人文主义氛围中的西方人性的张扬与勃发;背负着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国人性的克制与阻遏.从而触及一个被封建性和现代救亡所强行延期的中国人文主义兴起并发扬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劳伦斯 自我节制 人文主义 主体中心 文学评论 自我张扬 小说 性描写 比较研究
下载PDF
21世纪音乐教育观念的三个转向 被引量:40
7
作者 管建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8年第2期101-107,共7页
世界音乐课程进入大学,是音乐教育世界性变化的表征。它对全球音乐教育改革在内容与观念、方法方面的影响是历史性的。本文通过建立世界音乐课程观念的讨论,涉及了音乐教育三个观念的转向:一是从以欧洲音乐为基础的世界观转向全球多元... 世界音乐课程进入大学,是音乐教育世界性变化的表征。它对全球音乐教育改革在内容与观念、方法方面的影响是历史性的。本文通过建立世界音乐课程观念的讨论,涉及了音乐教育三个观念的转向:一是从以欧洲音乐为基础的世界观转向全球多元文化音乐的世界观;二是从审美的主体中心模式转向文化理解的交往主体模式;三是音乐教育的现代知识型转向音乐教育的后现代知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世界观 审美主体中心 交往主体模式 现代知识型 后现代知识型
下载PDF
汉韩语主语省略的类型学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白水振 金立鑫 白莲花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94-102,共9页
文章简要描写了汉语和韩语对话结构和叙述结构中句子主语的省略现象,发现虽然汉语比英语更少使用主语,但却比韩语更多使用主语,尤其是在对话结构中。叙述结构中汉语相邻句中的动词谓语如果不具并列承接性或不具同类性,主语不能省略。相... 文章简要描写了汉语和韩语对话结构和叙述结构中句子主语的省略现象,发现虽然汉语比英语更少使用主语,但却比韩语更多使用主语,尤其是在对话结构中。叙述结构中汉语相邻句中的动词谓语如果不具并列承接性或不具同类性,主语不能省略。相反韩语更多地省略句子主语,尤其是在对话结构中。文章由此推测,汉语和韩语分别属于"主体"和"客体"为中心的语言,准确地说,"主体中心"和"客体中心"之间存在一个连续性,汉语是偏向"主体中心"的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语 省略 对话结构 叙述结构 主体中心 客体中心
下载PDF
论实践观点的认识论意蕴 被引量:7
9
作者 贺来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共7页
以往在探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时,实践观点的认识论意义这一重要维度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实践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论意蕴,它开辟了认识论的新视野,推动了认识论范式的重大变革。实践观点的认识论意义首先体现在它实现了对近代认识... 以往在探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时,实践观点的认识论意义这一重要维度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实践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论意蕴,它开辟了认识论的新视野,推动了认识论范式的重大变革。实践观点的认识论意义首先体现在它实现了对近代认识论"主体自我中心困境"的超越,为认识论奠定了坚实的现实根基。实践观点的认识论意义更进一步体现在它把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内在统一起来,结束了认识论的思辨形态,确立了认识论的崭新的存在样式,即作为人和社会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的历史认识论。最后,它使得认识论在理论功能上超越了近代认识论的狭隘性与抽象性,通过对人类认识的前提性批判,马克思哲学的认识论体现出鲜明的人文解放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 主体中心困境
下载PDF
论水伦理构建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建明 王爱桂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33-36,42,共5页
构建人水和谐的水伦理是破解全球性水危机的重要理论前提。人与水的关系主要有三大类型:即被动地依附和顺从关系、任意地征服和冲突关系、自觉的伙伴与和谐关系。第一大类型的人水关系源于先民们形成的"以水为本、以水为师、人水... 构建人水和谐的水伦理是破解全球性水危机的重要理论前提。人与水的关系主要有三大类型:即被动地依附和顺从关系、任意地征服和冲突关系、自觉的伙伴与和谐关系。第一大类型的人水关系源于先民们形成的"以水为本、以水为师、人水合一、和谐共生"的水伦理观念,它是建立在前现代以主张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为特征的自然客体中心论哲学基础之上的;第二大类型的人水关系是与人水交往中缺乏水伦理密切相关,而这归根结底是由近现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单一主体中心论所致。建设第三大类型的人水关系有待于重构水伦理。后现代生态中心主义主张人们对水要怀有敬畏平等之心、履行关爱之责的水伦理观。但是,其赖以建立的泛主体论哲学依然难以彻底解答水伦理何以可能的难题;只有倡导和坚持以"主体—客体—主体"为关系结构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论,方能合理构建起当代水伦理,进而为倡导人水和合、协同发展的水伦理走向实践,提供合法性、合理性和持久性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伦理 客体中心 主体中心 主体 交往实践论
下载PDF
限制个人数据处理规则的转向
11
作者 曹阳 《经济法论丛》 2024年第1期179-199,共21页
以知情同意与赋权机制为核心构建的限制个人数据处理的数据主体中心主义模式已然不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个人数据处理的新常态。人工智能时代个人数据的多重属性以及用户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从属地位使得个人数据保护的核心机制——知情同意规... 以知情同意与赋权机制为核心构建的限制个人数据处理的数据主体中心主义模式已然不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个人数据处理的新常态。人工智能时代个人数据的多重属性以及用户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从属地位使得个人数据保护的核心机制——知情同意规则失去其限制个人数据处理的程序性意义。通过赋权机制赋予个人限制数据处理的实质性权益,在个人对数据几无控制、损害难以救济的背景下也不可能真正赋予个人限制数据处理的实质能力。在个人数据处理的新技术现实下,要从根源上解决数据处理的无序状况,必须改变现有的数据主体中心主义模式,将限制个人数据处理责任更多赋予数据处理者。在数据处理者中心主义模式下,数据处理者是限制个人数据的主要责任承担者。数据处理者必须自证个人数据处理行为符合商业模式下的目的限制与原则性、实体性限制,通过数据处理者中心主义模式下规则的算法实现为限制数据处理提供程序性技术保障。数据处理者中心主义模式通过保护责任转换促使数据处理者更谨慎、更透明处理个人数据,从而真正实现个人数据的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数据处理限制 知情同意 数据主体中心主义 数据处理者中心主义
原文传递
师生关系中的价值困境及其超越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晓磊 《创新人才教育》 2023年第4期18-22,共5页
当代教育中学生主体性日益凸显,规范性却在日趋式微,师生交往的教育性受到较大影响。究其根本在于教师在师生关系中主体性缺失并陷入价值困境,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不管效果。师生关系中价值困境的本质是不同价值背后... 当代教育中学生主体性日益凸显,规范性却在日趋式微,师生交往的教育性受到较大影响。究其根本在于教师在师生关系中主体性缺失并陷入价值困境,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不管效果。师生关系中价值困境的本质是不同价值背后认识论的冲突,即工具理性与主体哲学的对立。价值困境便产生于主体中心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但却未能完全融合工具理性,进而导致两种认识论的共存与对立。价值困境的突破在于认识论对立价值的调和,超越西方主体中心论,走出“传统理性主义”的困境,实现工具理性与主体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统一。基于交往理性重构师生关系中规范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实践中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困境 主体中心 交往理性 规范
原文传递
论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敏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0-93,共4页
新写实小说具有传统现实主义面向生活的特征,它力图准确、真实地再现现实人生的千姿百态,然而这种再现又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在思想倾向上新写实小说消解深度追求和价值追问,放弃启蒙理想和精英意识,崇高感为世俗欲望所淹没,权威话语... 新写实小说具有传统现实主义面向生活的特征,它力图准确、真实地再现现实人生的千姿百态,然而这种再现又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在思想倾向上新写实小说消解深度追求和价值追问,放弃启蒙理想和精英意识,崇高感为世俗欲望所淹没,权威话语为众声喧哗所颠覆;在艺术上则取消宏大叙事,作者意图消泯于零散化、平面化的叙事笔调之中,展示生活本身的目的大于对情节完整与精巧的追求,平凡琐屑的生活现象充斥文本,文学与生活的二元对立关系被淡化乃至消解。这些都体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价值立场和美学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写实小说 现实主义 主体中心意识 后现代
下载PDF
李健吾与创作主体中心论的理论问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48-52,共5页
李健吾与创作主体中心论的理论问题徐敏关键词李健吾,文学批评,创作主体中心论李健吾在评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时说,在许多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大都“可以清清楚楚发见作者的两种人格:一个是不由自主的政治家,一个是... 李健吾与创作主体中心论的理论问题徐敏关键词李健吾,文学批评,创作主体中心论李健吾在评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时说,在许多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大都“可以清清楚楚发见作者的两种人格:一个是不由自主的政治家,一个是不由自主的字句画家。他们不能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文学批评 创作主体中心
下载PDF
海德格尔早期对logos的存在论诠释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清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8-103,共6页
Logos是海德格尔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无论前期还是后期,海德格尔都把对Logos的解释作为对存在的揭示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海德格尔前期的logos概念进行了梳理。他批驳了西方传统上把logos作为判断和命题,并进一步把真理说成是符合论... Logos是海德格尔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无论前期还是后期,海德格尔都把对Logos的解释作为对存在的揭示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海德格尔前期的logos概念进行了梳理。他批驳了西方传统上把logos作为判断和命题,并进一步把真理说成是符合论的命题真理的观点;说明Logos是人生存的重要构成因素,是揭示真理和存在的一个基本方式。前期的logos概念集中体现了海德格尔力图摆脱的主体中心论。海德格尔的主体性所包含的危险也预示了他后期思想的转向,海德格尔的logos的意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OS 真理 言谈 主体中心
下载PDF
试论现代性的哲学观念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吉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21-29,共9页
现代性的哲学观念是指在近现代哲学中形成的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性的思想基础的哲学精神和哲学意识。现代性最根本的哲学精神是理性意识 ,理性意识的目标和根本功能是达到合理性。近现代哲学在理性意识的指引下形成了三大... 现代性的哲学观念是指在近现代哲学中形成的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性的思想基础的哲学精神和哲学意识。现代性最根本的哲学精神是理性意识 ,理性意识的目标和根本功能是达到合理性。近现代哲学在理性意识的指引下形成了三大现代性的哲学观念 :主体性观念、主体间性观念和历史性观念。在三者中 ,主体中心理性和主体间理性只有在历史理性的参与下才能达到其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意识 合理性 主体性观念 主体中心理性 主体间性观念 主体间理性 历史性观念 历史理性
下载PDF
海德格尔主体哲学转向的内在逻辑及其推进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博 张廷国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18,共6页
从主体间性角度重新阐释海德格尔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程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海德格尔主体哲学转向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前期海德格尔质疑胡塞尔提出的"‘他我’是作为一种单子映现在自我中",并用"此在"... 从主体间性角度重新阐释海德格尔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程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海德格尔主体哲学转向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前期海德格尔质疑胡塞尔提出的"‘他我’是作为一种单子映现在自我中",并用"此在"取代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开创了一种异于胡塞尔的"共在"理论。转折期的海德格尔经由探讨"此在"、"共在"后,反转了对物和世界的理解,克服了"主体中心困境",主体间性转向的维度彰显,但此时的海德格尔仍然留有形而上学残余。后期海德格尔直接思"本有",与"此在"作了最大限度的剥离,完成了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进入"主体间性"的哲学维度。虽然后期海德格尔对主体间性作了进一步推进,但并不彻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他人 主体中心困境 主体间性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前途 被引量:2
18
作者 巴加图里亚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13-15,共4页
当马克思在西方社会被评为过去一千年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千年思想家”之时,中国社会似乎正在出现对马克思若即若离的微妙现象,在这样的氛围中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就具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从严肃的学术性角度对待马克思,在中国并... 当马克思在西方社会被评为过去一千年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千年思想家”之时,中国社会似乎正在出现对马克思若即若离的微妙现象,在这样的氛围中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就具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从严肃的学术性角度对待马克思,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已完成了的任务。当中国社会正在进入马克思的问题域之时,从学理上研究马克思及其提出的问题,仍将富有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本刊组织了一批青年学者撰写的这组笔谈,并把巴加图里亚教授与此相关的会议发言提纲作为首篇刊出,以期推动对马克思及其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认识论 科学社会主义 主体中心主义 自我意识
下载PDF
精神危机的现代性阐释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晓玲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76-78,共3页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危机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压力感、焦虑严重折磨着现代人,出现自闭、忧郁、自杀甚至伤害他人的倾向和行为。其根本原因与当今时代特点密不可分,它是现代竞争制度、现代人的"主体中心化"、现代社会高度利...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危机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压力感、焦虑严重折磨着现代人,出现自闭、忧郁、自杀甚至伤害他人的倾向和行为。其根本原因与当今时代特点密不可分,它是现代竞争制度、现代人的"主体中心化"、现代社会高度利益化、大众传媒空前发达的产物。总之,现代精神危机与经济和科技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危机 现代竞争 主体中心 利益 传媒 压力 自杀
下载PDF
试论李健吾早期文学批评的两种向度
20
作者 伍欣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41-45,共5页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李健吾的早期文学评论,以印象主义批评和散文鉴赏式批评话语独树一帜,在主流的现实主义社会人生批评话语语境之外,获得了独特的存在。一方面,李健吾早期文学批评坚持人性批评,着重于作家创作主体论,坚持批评的独立性...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李健吾的早期文学评论,以印象主义批评和散文鉴赏式批评话语独树一帜,在主流的现实主义社会人生批评话语语境之外,获得了独特的存在。一方面,李健吾早期文学批评坚持人性批评,着重于作家创作主体论,坚持批评的独立性,从而力求批评的公正,同时,李健吾较多地采用比较的方法,构筑自己的批评世界。另一方面,他以左翼作家、革命色彩作品为批评对象,关注社会责任、时代历史,表明了作者文学批评开始转型,而这种转型也是值得思考的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作家创作主体中心 批评的公正 人性批评 现实主义时代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