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6篇文章
< 1 2 1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语》:为政篇 被引量:89
1
《走向世界》 2010年第13期93-94,共2页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关键词 《论语》 为政 从心所欲 知天命 孔子
原文传递
“数字城市”:城市政府管理的革命 被引量:60
2
作者 徐晓林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20,共4页
“数字城市”是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它融合多种高技术手段 ,对城市管理所需信息以数字化形式自动采集、交流和再现 ,客观上提高了政府管理的知识含量和技术水准。“数字城市”的建立 ,不仅推进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演化 ,而且将改造传... “数字城市”是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它融合多种高技术手段 ,对城市管理所需信息以数字化形式自动采集、交流和再现 ,客观上提高了政府管理的知识含量和技术水准。“数字城市”的建立 ,不仅推进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演化 ,而且将改造传统科层制的管理结构 ,对城市政府管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数字城市”为政府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将重塑城市政府的管理权能 ,驱动城市政府管理模式的再造 ,引发行政理念的重大转变。“数字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管理 城市政府 行政理念 权能 革命 科层制 社会结构 为政 再现 传统
原文传递
美国公共行政学百年回顾(下) 被引量:37
3
作者 张梦中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7-43,共7页
关键词 公共行政学 七十年 限制 政策制定 立法 分权 中立 百年回顾 广泛 为政
全文增补中
论语《为政篇》 被引量:46
4
《走向世界》 2011年第25期83-84,共2页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政 论语 老百姓 道德教化 引导 孔子 廉耻
原文传递
春秋礼乐文化的解体和转型 被引量:17
5
作者 陈来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37,共23页
本文叙述了春秋前期礼乐文化的一般状态 ,而后集中讨论春秋后期礼乐文化的危机和演变。论文强调 ,在春秋后期的政治危机中 ,人对礼的关注从形式性转向合理性 ,礼文化的重点由“礼乐”转向“礼政” ,礼作为政治秩序原则的意义在政治理性... 本文叙述了春秋前期礼乐文化的一般状态 ,而后集中讨论春秋后期礼乐文化的危机和演变。论文强调 ,在春秋后期的政治危机中 ,人对礼的关注从形式性转向合理性 ,礼文化的重点由“礼乐”转向“礼政” ,礼作为政治秩序原则的意义在政治理性化的过程中突出出来。而思想家的关注的焦点 ,不再关注那些华丽典雅的仪典文化 ,而更关注现实生活世界的混乱与安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文化 叙述 形式性 典雅 为政 中突 转向 春秋 思想家 前期
原文传递
创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方式的思考 被引量:16
6
作者 潘明星 匡萍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9-42,共4页
近年来 ,政府非税收入问题随着公共财政目标的确立而引起学术界与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费税改革、“收支两条线”等也是围绕其展开的。作为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税收入应该如何管理关系到政府收入合理化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本... 近年来 ,政府非税收入问题随着公共财政目标的确立而引起学术界与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费税改革、“收支两条线”等也是围绕其展开的。作为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税收入应该如何管理关系到政府收入合理化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非税收入的管理现状 ,借鉴国际经验 ,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分析创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的 确立 新政 理论与实践 政府部门 管理关系 借鉴 广泛 为政 展开
原文传递
五四运动与商人外交 被引量:15
7
作者 虞和平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1-101,共21页
商人对五四运动的参与活动 ,可以说是一种商人外交活动 ,也具有民间经济外交的意义。五四运动的特殊国际和国内环境 ,使这次商人外交达到了新的水平 ,从萌芽阶段进入到基本成熟阶段。以五四运动为界 ,商人的外交活动有明显的进步 ,由被... 商人对五四运动的参与活动 ,可以说是一种商人外交活动 ,也具有民间经济外交的意义。五四运动的特殊国际和国内环境 ,使这次商人外交达到了新的水平 ,从萌芽阶段进入到基本成熟阶段。以五四运动为界 ,商人的外交活动有明显的进步 ,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间接转向直接、由依附走向独立 ,并日益趋向频繁化和国际化 ;商人的外交意识进一步强化 ,其出发点由原来的谋求自身的国际商务合作和作为政府的外交后援 ,日益发展到争取国际和平平等关系、自主开展外交斗争、获取中国应有的国际待遇 ,并由“在商言商”观念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转变。商人外交活动的特点表现出渐趋成熟的趋向 ,在组织上由自由联合转向全国统一 ,在目的上由防御走向进取 ,在认识上由感性发展为理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活动 国际和平 五四运动 国内环境 趋向 法律 自由 兴亡 商人 为政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被引量:15
8
作者 汪朝光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49,共26页
抗战时期 ,日本扶植的沦陷区伪政权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电影检查。从沦陷初期各地各自为政的电影检查 ,到沦陷中后期分别集中于汪伪、华北和东北三个伪政权统治地域内的统一电影检查 ;从汪伪政权表面上沿袭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 ,到华北... 抗战时期 ,日本扶植的沦陷区伪政权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电影检查。从沦陷初期各地各自为政的电影检查 ,到沦陷中后期分别集中于汪伪、华北和东北三个伪政权统治地域内的统一电影检查 ;从汪伪政权表面上沿袭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 ,到华北伪政权另行自己的电影检查 ,再到东北伪政权基本上照搬日本电影检查制度。但万变不离其宗 ,沦陷区电影检查的实质是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的 ,是为了禁止可能出现的反映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独立精神和民族感情的影片。沦陷区伪政权既为日本占领军当局所扶植 ,也就不能不听从日本人的号令 ,由沦陷区电影检查的实施法规和实施情况 ,人们可以认识到伪政权的“自主”可以达到的限度。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最终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伪政权 沦陷区 抗战时期 日本侵略 国民政府 统治 为政 日本军国主义 中国人民 终结
原文传递
人的关怀与文论教学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锋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14,共6页
关键词 中国文论 文学 形式主义 为政 意识形态 遮蔽 潜在影响 偏爱 超越 服从
下载PDF
“爨弄”辨析──兼谈戏曲文化渊源的多元性问题 被引量:15
10
作者 黄天骥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3-73,共11页
宋代爨弄具有歌舞、诨闹、幻术、化装等属性。它不同于宋以前各种泛戏曲形态各自为政的表演方式,建立了把不同行当、伎艺串合在一起,共同表现同一内容的艺术体制。它是戏曲发展的转捩点;也是使戏曲具有唱、做、念、打结合的艺术特征... 宋代爨弄具有歌舞、诨闹、幻术、化装等属性。它不同于宋以前各种泛戏曲形态各自为政的表演方式,建立了把不同行当、伎艺串合在一起,共同表现同一内容的艺术体制。它是戏曲发展的转捩点;也是使戏曲具有唱、做、念、打结合的艺术特征的催化剂。爨弄来自古彝族地区。它的盛行,体现出戏曲文化渊源的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文化 戏曲发展 艺术体制 表演方式 行当 歌舞 艺术特征 为政 渊源 宋代
原文传递
《中庸》的地位、影响与历史诠释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来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6-55,共10页
《中庸》一般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的思想传承有自,《周易》中的中道、中行、中正观念,《尚书》的"执中"观念都可视为中庸思想的渊源,一直到孔子以中庸为至德,提出"执两用中"的思想,中庸开始明确成为... 《中庸》一般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的思想传承有自,《周易》中的中道、中行、中正观念,《尚书》的"执中"观念都可视为中庸思想的渊源,一直到孔子以中庸为至德,提出"执两用中"的思想,中庸开始明确成为一种实践的智慧。到了汉唐时期,郑玄以"用中"解释中庸,从德行论角度诠释中庸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何晏、戴颙、梁武帝等人开始以《中庸》为载体寻求儒学与道家、玄学、佛学会通的可能。唐代讨论《中庸》集中于"诚明论",不过李翱开始注意到关于"性情"的人性论问题,刘禹锡从境界方面理解《中庸》,为宋代《中庸》诠释开了先河。北宋智圆以佛教中道思想理解《中庸》,契嵩认为《中庸》的主要思想是性命之说,"性命说"对理学家产生了影响。宋代统治者也极为重视《中庸》,他们从为政方向认识《中庸》,意在阐扬其中的治国理政思想。道学家的《中庸》诠释贯穿了宋元明清四代,朱子成功促进了儒学从五经到四书研究的转变。朱子认为四书是儒学的精华,他继承二程的理学思想,为《中庸》学开了新的方向,即《中庸》诠释中的心性之学和以"道心惟微"为核心的道统论。《中庸》诠释史,大致经历了德行论、为政论、性情功夫论和道统论四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德行 为政 性情 道统
原文传递
西汉体育文化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许斌 许晓音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体育文化 政治 文化思想 历史 融合 中国 营造 西汉 疆域 为政
下载PDF
变财政投入为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体制的新改革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俊华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52-54,共3页
政府采取以计划性财政拨款形式向公共卫生服务产品供给方直接投资的模式 ,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一投入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要求 ,因此必须加以变革 ,改政府财政投入为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为实现这场卫生体制改革 ... 政府采取以计划性财政拨款形式向公共卫生服务产品供给方直接投资的模式 ,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一投入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要求 ,因此必须加以变革 ,改政府财政投入为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为实现这场卫生体制改革 ,政府应注意其在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中的责任、操作规程及相关的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服务 政府 制度建设 全球化 责任 要求 体制 为政 形式 变革
原文传递
明吏为政心态与吏治腐败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林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1-68,共8页
吏是明代官僚政治体制中心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其地位却异常低下 ,吏员实际承担的政治职能远远超过明政府所赋予的。这种矛盾造成吏员在为政中的畏官、媚官、贿官、胁官、排官以及害民心态 ,这种心态在政府职能运作中往往外化为僭权越位... 吏是明代官僚政治体制中心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其地位却异常低下 ,吏员实际承担的政治职能远远超过明政府所赋予的。这种矛盾造成吏员在为政中的畏官、媚官、贿官、胁官、排官以及害民心态 ,这种心态在政府职能运作中往往外化为僭权越位、唯利是图 ,从基层腐蚀着明王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吏 为政 心态 腐败
下载PDF
康有为《突厥游记》稿刊本的差异及其成因 被引量:9
15
作者 戴东阳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23-236,共14页
康有为《突厥游记》的稿本和刊本是同一题目下的两个文本 ,刊本已将反映稿本主旨的政教风俗部分彻底改写。这种改写 ,体现了康有为政治思想从清末到民初的变化 ,即由清末认同并试图仿效青年土耳其党人实行立宪 ,到转而否定以至诋毁之 ,... 康有为《突厥游记》的稿本和刊本是同一题目下的两个文本 ,刊本已将反映稿本主旨的政教风俗部分彻底改写。这种改写 ,体现了康有为政治思想从清末到民初的变化 ,即由清末认同并试图仿效青年土耳其党人实行立宪 ,到转而否定以至诋毁之 ,并将兴趣点转向土耳其历史的另一层面即政教合一问题。康氏因政治形势变化的需要而改变其对外国历史的褒贬取舍 ,这在他生前刊发的其他游记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厥 游记 康有为 清末 稿本 民初 为政 立宪 政治形势 政教合一
原文传递
论MPA教育国际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樊明武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MPA教育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硕士 公共政策 公共机构 国家 政府部门 现代 为政 传统
原文传递
“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20世纪50年代戏剧政策的重新评估 被引量:7
17
作者 傅谨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14,共4页
关键词 题词 年代 为政 毛泽东 历史时期 成立 方针 中国戏曲 中国戏剧事业 推陈出新
原文传递
从传统廉政文化渊源谈为政之德 被引量:8
18
作者 唐贤秋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0-145,共6页
“廉”作为对为政道德的基本规定而具有其伦理价值的合理性。作为一种道德活动,“廉”已存在于原始社会末期;作为一种为政文化意识的觉醒,“廉”德发端于西周时期,周初“六廉”的提出,是这种廉政文化意识觉醒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各派... “廉”作为对为政道德的基本规定而具有其伦理价值的合理性。作为一种道德活动,“廉”已存在于原始社会末期;作为一种为政文化意识的觉醒,“廉”德发端于西周时期,周初“六廉”的提出,是这种廉政文化意识觉醒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对“廉”作出了不同侧重的发挥。传统廉政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得到了广泛继承和弘扬。廉政,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的价值追求。为政之德,以廉为本。这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政 廉德 廉政 源流
下载PDF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二)礼缘何而作 被引量:5
19
作者 彭林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93-99,共7页
相传周公制礼作乐,由此奠定了中国礼乐文明的基调。周公是殷周之际最杰出的政治家,而殷周之际又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周公亲身参加了武王伐纣的伟大斗争,亲眼目睹显赫一时的殷王朝一朝覆亡的场面,这不能不引起他... 相传周公制礼作乐,由此奠定了中国礼乐文明的基调。周公是殷周之际最杰出的政治家,而殷周之际又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周公亲身参加了武王伐纣的伟大斗争,亲眼目睹显赫一时的殷王朝一朝覆亡的场面,这不能不引起他的深思: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是否天命在冥冥中左右一切?周人怎样才能长治久安?周公分析了殷商诸王的为政之道,得出殷亡于“失德”的结论。有鉴于此,他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政治纲领,以及“毋于水鉴,当于民鉴”的人本主义的思想,使社会开始摆脱殷人崇信的鬼神之道,而迈向人本主义的时代。为了保证“德政”的实施,需要建立全新的政治制度;为了防范统治者失德,同时也为了提升全社会的精神面貌,需要制订系统的行为规范;这两者统称为“礼”。这一重大举措,史称周公制礼作乐,这是建立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开端,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当然,把中国礼乐文明的建立归功于周公一人,显然是不全面的。在周公前后的许多学者,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礼的体系的完善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 武王伐纣 国人 殷商 历史事件 礼乐文明 为政 政治制度 政治纲领 代表
原文传递
“寂漠”、“内曜”、“白心”“信仰”与“人性”:《破恶声论》中“个人”观念的梳理 被引量:6
20
作者 汪卫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3-29,共7页
关键词 《破恶声论》 “人性” “个人” 信仰 为政 天地 神气 行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