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临淄齐故城秦汉铸镜作坊遗址的发掘 被引量:9
1
作者 杨勇 白云翔 +2 位作者 魏成敏 郑同修 韩伟东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1-38,共18页
2012年和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对山东临淄齐故城内的一处铜镜铸造作坊遗址进行了发掘,有关的遗迹有铸坑、房址、水井及部分灰坑,出土有镜面范和镜背范。遗址的发掘是秦汉时期乃至古代铜镜铸造业及铸造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 2012年和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对山东临淄齐故城内的一处铜镜铸造作坊遗址进行了发掘,有关的遗迹有铸坑、房址、水井及部分灰坑,出土有镜面范和镜背范。遗址的发掘是秦汉时期乃至古代铜镜铸造业及铸造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淄故城 铸镜作坊遗址 镜范 秦至西汉时期
原文传递
山东临淄齐故城阚家寨遗址B区第Ⅰ地点植物遗存浮选结果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陈雪香 马方青 +2 位作者 徐龙国 白云翔 王祁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25,共11页
山东临淄齐故城阚家寨遗址B区第Ⅰ地点是一处与冶铸有关的遗存。2013年发掘采集到的植物样品,年代跨春秋晚期、战国和西汉三个时期,出土了粟、黍、小麦、大豆、水稻五种农作物和种类较丰富的杂草种子等炭化遗存共计5855粒,为本地区东周... 山东临淄齐故城阚家寨遗址B区第Ⅰ地点是一处与冶铸有关的遗存。2013年发掘采集到的植物样品,年代跨春秋晚期、战国和西汉三个时期,出土了粟、黍、小麦、大豆、水稻五种农作物和种类较丰富的杂草种子等炭化遗存共计5855粒,为本地区东周至西汉农作物结构、食物种类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这批植物大遗存考古背景的分析显示,与冶铸关系密切的灰坑,其农作物所占比例远低于其他灰坑。就窑址而言,推测为熔铁炉的两组排窑出土农作物数量较少且种类较单一,杂草较多,或主要来源于与冶铸有关的行为;来自两座独立砖瓦窑火膛部位较多的植物数据则提供了作坊生产活动过程的一个侧面。此外,一份采集自春秋晚期堆积的样品包含大量谷物,随牛骨伴出,构成了对其祭祀、宴飨遗存推测的重要证据。本研究显示出植物遗存在判断遗迹堆积性质方面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淄故城 阚家寨 植物考古 东周和西汉时期
原文传递
临淄齐故城镜范与汉代铸镜技术 被引量:5
3
作者 杨勇 白云翔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2-115,共14页
在古代铜镜铸造中,镜范的制作和使用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铸镜技术的核心所在。山东临淄齐故城出土的汉代陶质镜范在材质、结构和制作工艺等方面,都较先秦陶范有了很大的改进,反映了汉代铸镜技术的进步。这些镜范在制作时于泥料中羼入... 在古代铜镜铸造中,镜范的制作和使用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铸镜技术的核心所在。山东临淄齐故城出土的汉代陶质镜范在材质、结构和制作工艺等方面,都较先秦陶范有了很大的改进,反映了汉代铸镜技术的进步。这些镜范在制作时于泥料中羼入了大量稻壳灰,焙烧火候也高,因此范体密度低、重量轻,内含大量孔隙,适合铸造,同时又结实耐用且不失柔韧性,从而便于工匠对其进行塑形、雕刻乃至修补和改制。镜范结构设计亦较科学、合理,不仅可铸造出好的产品,而且有利于保护镜范,以达到多次反复使用的目的。另外,镜范成形工艺的改进,特别是刻纹技术的普遍采用,既保证了镜范的质量,也使工匠的艺术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技术上的进步,造就了汉代临淄镜范优异的铸造性能,同时还使其可以多次反复使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当时的铜镜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淄故城 镜范 汉代 铸镜技术
原文传递
稷下学宫考 被引量:3
4
作者 方辉 田钟灵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5,共14页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之后于都城临淄设立的集学术研究和政事议论于一体的机构,是当时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中心。据文献记载,稷下学宫应位于临淄城西的稷门附近。稷门为春秋时期临淄城郭城的一座城门,或即为临淄齐故城大城西垣南首...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之后于都城临淄设立的集学术研究和政事议论于一体的机构,是当时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中心。据文献记载,稷下学宫应位于临淄城西的稷门附近。稷门为春秋时期临淄城郭城的一座城门,或即为临淄齐故城大城西垣南首门,战国时因小城的修建而被毁弃,其名称顺势沿用至新建小城的西门上。"稷门"得名当与祭祀后稷有关,"稷下"或指稷山之下一个宽泛的地理范围。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临淄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南部区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勘探、发掘,发现一组由壕沟和围墙环绕的战国时期大规模建筑基址。根据夯土基址的形制和布局,结合文献中关于稷下学宫地望的记载,参考汉魏洛阳城太学遗址的考古遗存特征,我们推断该建筑群即为学术界探寻已久的稷下学宫,但目前所发现揭露出的建筑基址应当仅为学宫的一部分,关于其范围、形制和具体功能,还有待后续的考古工作来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稷下学宫 稷门 临淄故城 城市考古
原文传递
临淄齐故城小城西门西侧夯土遗址出土冶金遗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代全龙 董文斌 +1 位作者 邹桂森 李延祥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9-148,共10页
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等分别对临淄齐故城小城西门西侧夯土遗址出土冶金遗物的基体成分、金属颗粒及物相进行科学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炉渣均为还原渣,系使用含硫铜铅矿石进行火法... 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等分别对临淄齐故城小城西门西侧夯土遗址出土冶金遗物的基体成分、金属颗粒及物相进行科学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炉渣均为还原渣,系使用含硫铜铅矿石进行火法冶炼并配以锡料,利用冶炼过程中液态分层的上层浇铸得到高铅的铅锡青铜铸币,下层高铅合金可使用凝析法生产金属铅与铅锡青铜。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该遗址通过冶炼活动生产铅青铜并配以锡料直接浇铸获取高铅青铜铸币的冶金行为,为进一步挖掘该遗址的冶金内涵,重建该遗址的铸造工艺及生产链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对认识中国古代铸币金属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淄故城 铸钱遗址 冶金遗物 科学分析
下载PDF
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的收获与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勇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4-161,共8页
“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项目开展以来,通过田野调查和重点遗址的发掘,发现一大批东周秦汉时期的冶铁和铸铜遗存,以此为基础还开展了广泛的以科技考古为重点的多学科合作研究和综合研究。由此不同程度地揭示了东周秦汉时期齐都临淄冶... “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项目开展以来,通过田野调查和重点遗址的发掘,发现一大批东周秦汉时期的冶铁和铸铜遗存,以此为基础还开展了广泛的以科技考古为重点的多学科合作研究和综合研究。由此不同程度地揭示了东周秦汉时期齐都临淄冶铁、铸镜和铸钱等手工业的工艺技术发展水平,对当时齐都临淄金属冶铸业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及其历时性变迁等也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整个东周秦汉时期金属冶铸业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淄故城 东周秦汉 冶铸业 城市手工业考古
原文传递
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国际商贸城市——临淄齐国故城
7
作者 许志光 《殷都学刊》 2022年第4期28-36,58,共10页
本文引用中外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对我国先秦时期最早的国际商贸城市临淄齐国故城的修筑时间和规模、早期商品及在欧亚地区的考古发现进行了研究梳理,并对商品流通的陆路、河流、草原、海上之路进行了研究考证。对此的研究极大的丰富了... 本文引用中外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对我国先秦时期最早的国际商贸城市临淄齐国故城的修筑时间和规模、早期商品及在欧亚地区的考古发现进行了研究梳理,并对商品流通的陆路、河流、草原、海上之路进行了研究考证。对此的研究极大的丰富了齐文化的内涵,提升了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科学的阐述了以工商经济为特色齐国外向型经济的时空概念,对全面认识齐文化的经济属性和发展强盛的规律,对新时代做好国际贸易和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淄故城 欧亚商贸之路 国际商贸城市
下载PDF
临淄齐故城阚家寨遗址出土石质半两钱范的初步分析
8
作者 叶晓红 白云翔 杨勇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0-225,共6页
本文对临淄齐故城阚家寨遗址出土的5件石质半两钱范开展了工艺与材料分析。这批钱范的制作工序基本一致,但是钱文及钱形大小的制作并不规范,推测当时钱币生产与管理仍不够规范与严格。
关键词 临淄故城 石质半两钱范 秦至西汉时期
原文传递
东周临淄城居民肉食消费初探:动物考古学的视角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志鹏 杨勇 +2 位作者 徐龙国 钱益汇 杨梦菲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3-181,共9页
山东临淄齐故城遗址是周代诸侯国齐国的都城遗址。东周时期临淄城人口繁庶,不同社会阶层、职业人群聚居于此,其肉食消费问题对于理解东周时期齐国临淄城这样的大型都邑的城市生活与城市社会运转有着重要意义,但古代文献鲜有记载和相关... 山东临淄齐故城遗址是周代诸侯国齐国的都城遗址。东周时期临淄城人口繁庶,不同社会阶层、职业人群聚居于此,其肉食消费问题对于理解东周时期齐国临淄城这样的大型都邑的城市生活与城市社会运转有着重要意义,但古代文献鲜有记载和相关史料。本文在对2012~2014年临淄齐故城阚家寨遗址考古发掘所获东周时期动物遗存进行鉴定、分析的基础上,从动物考古学的角度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阚家寨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在战国晚期以前主要是宫殿区或衙署区的社会上层人群肉食消费等活动留下的,在战国晚期则主要是铸铜、制铁作坊区工匠或其管理阶层的肉食消费等活动留下的,本文通过分析该遗址这批动物遗存的动物种属构成以及可鉴定标本数、最小个体数、动物肉量估算等指标反映的不同动物对遗址居民肉食结构的肉量贡献,探讨了春秋到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城社会上层人群与手工业工匠阶层的肉食消费情况,并进而分析东周时期齐临淄城以及齐文化东周时期肉食消费的普遍状况,对于研究东周时期诸侯国都城以及其他古代城市的肉食消费、动物资源的利用及其来源或供应问题有着重要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临淄故城遗址 肉食消费 动物考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