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在”与“临在”之间——论朱熹对“祭如在”的理解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清江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44,共6页
在儒家的主流看法中,"祭如在"代表着孔子对于祭祀的基本要求,朱熹并不认为"如在"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当作"其存在,而是相信鬼神的真实"临在",只不过这种"临在"并非民间通常所认为的那... 在儒家的主流看法中,"祭如在"代表着孔子对于祭祀的基本要求,朱熹并不认为"如在"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当作"其存在,而是相信鬼神的真实"临在",只不过这种"临在"并非民间通常所认为的那种神灵降临。对朱熹来说,并不是"如在"的规范要求,而是"临在"的信仰追求,才是其"祭祀如仪"、"必诚必敬"的精神根源,并对其生活产生了切实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 “祭如 朱熹
下载PDF
国际语境下的青花初探与自析
2
作者 高大庆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1期102-103,共2页
当代青花多元发展,除了流变不居的造化体认之外,题材的迭代,形式的刷新,可借鉴创作观念与图像资源也十分丰沛。如何认知并挖掘中国艺术中的格调和意趣,厘清青花瓷画的源流、技法乃至其中精神,是作者探索的重点。通过对思想放空,手段拓展... 当代青花多元发展,除了流变不居的造化体认之外,题材的迭代,形式的刷新,可借鉴创作观念与图像资源也十分丰沛。如何认知并挖掘中国艺术中的格调和意趣,厘清青花瓷画的源流、技法乃至其中精神,是作者探索的重点。通过对思想放空,手段拓展,载体转换,对青花瓷画的空间性、角色性、精神性与超越性展开研究,由此构建了自己的创作谱系,积累了个体经验,展现了临在状态下对幽蓝的自释导读。作者通过自我梳理,揭示了独有的性情、个性、格调,以及精神境界和疗愈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 实验 疗愈
下载PDF
祭礼中祖先的“在”与“如在”
3
作者 霍明宇 《云梦学刊》 2023年第5期89-95,共7页
古代祭祀礼仪会择取一个实物代替逝去的祖先,周代以前用尸,后代又出现了神主牌位、祖先画像等形式。后嗣面对着祖先的象征物,表达哀思和祷祝,也在想象中祖先的“注视”下确定着宗族文化的传承和自我的身份之名。祭礼中的祖先既是具象化... 古代祭祀礼仪会择取一个实物代替逝去的祖先,周代以前用尸,后代又出现了神主牌位、祖先画像等形式。后嗣面对着祖先的象征物,表达哀思和祷祝,也在想象中祖先的“注视”下确定着宗族文化的传承和自我的身份之名。祭礼中的祖先既是具象化的临在,又在想象中被后嗣加工重塑,成为宗族文化的符号,以有形和无形的存在影响着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礼 象征义
下载PDF
砥砺前行:VR电影的叙事初探 被引量:16
4
作者 贾佳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7-132,共6页
媒介即内容,当电影进入VR时代,无论是其叙事方式还是试听语言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如何用"VR思维"和"VR美学"来讲故事而不仅仅是让电影VR化,成为摆在每个VR电影人面前的重要议题。本文即站在VR电影先锋试验者的肩膀... 媒介即内容,当电影进入VR时代,无论是其叙事方式还是试听语言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如何用"VR思维"和"VR美学"来讲故事而不仅仅是让电影VR化,成为摆在每个VR电影人面前的重要议题。本文即站在VR电影先锋试验者的肩膀上,对尚未清晰的VR电影叙事进行初期的探索和思考:从临在感特性出发,分析临在感与故事性之间的博弈关系;探讨时间维度上叙事节奏的变化和空间维度上叙事立体密度的增强;聚焦互动性特征,直击观众的身份困惑;同时反思叙事视角所面临的挑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R电影 叙事 叙事节奏 叙事空间立体密度 互动性 视角
原文传递
VR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叙事差异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杜鑫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4-107,共4页
不同于传统电影,在VR电影的观影过程中,观众转变为用户,进入故事叙述者的世界,由此获得全新的认知经验和审美体验。本文以VR电影叙事为研究对象,论述VR电影的叙事特征,分析VR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叙事差异,包括体验主体的身份定位与叙事方... 不同于传统电影,在VR电影的观影过程中,观众转变为用户,进入故事叙述者的世界,由此获得全新的认知经验和审美体验。本文以VR电影叙事为研究对象,论述VR电影的叙事特征,分析VR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叙事差异,包括体验主体的身份定位与叙事方式的改变两个方面,研究其对观影行为和体验的影响,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了如何在虚拟沉浸空间中讲述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R电影 传统电影 交互叙事
原文传递
浅析电视节目和网络节目中的次生口语文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吴瑷伽 《视听》 2018年第9期36-37,共2页
目前电子网络媒介方兴未艾,"口语传播"深刻影响着传播学理论的发展与变革。本文将传播学者沃尔特·翁(Ong,Walter)所研究的原生口语文化与当下电视节目无稿播音的"二度口语"创作模式相对照,探讨电视节目的口播... 目前电子网络媒介方兴未艾,"口语传播"深刻影响着传播学理论的发展与变革。本文将传播学者沃尔特·翁(Ong,Walter)所研究的原生口语文化与当下电视节目无稿播音的"二度口语"创作模式相对照,探讨电视节目的口播特征,进而以《咬文嚼字》发布的"当下中国十大流行语"为例,讨论现代网络节目中次生口语传播的进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口语 电视节目 网络节目 仪式套语
下载PDF
技术时代的科学与宗教之思
7
作者 毛萍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3,共3页
科学与宗教对立之关键在“上帝在与否”,它实则牵涉到科学与宗教的方法问题,这个问题可归结为科学方法是不是人类与世界交往唯一的和具有绝对支配地位的方法。科学与宗教本乃人心智活动之不同层面,前者着眼人的认知,后者关涉人的伦理。... 科学与宗教对立之关键在“上帝在与否”,它实则牵涉到科学与宗教的方法问题,这个问题可归结为科学方法是不是人类与世界交往唯一的和具有绝对支配地位的方法。科学与宗教本乃人心智活动之不同层面,前者着眼人的认知,后者关涉人的伦理。“上帝”的缺席导致人伦理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这种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愈益变得明显。在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局限性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就显得颇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时代 科学 宗教 对立关系 伦理生活 人与自然 上帝
下载PDF
消费语境中现代家宅空间的“临在感”——以宜家家居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郑杨晓涵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0年第3期240-248,共9页
"家"(home)是一个具有特殊情感效力的物理场所,家宅空间关系到人们的生存体验、回忆及与他人的关系。鲍德里亚认为现代室内家居通过功能的解放摆脱了传统的道德象征秩序,但同时也失去了物的"临在感",成为消费时代... "家"(home)是一个具有特殊情感效力的物理场所,家宅空间关系到人们的生存体验、回忆及与他人的关系。鲍德里亚认为现代室内家居通过功能的解放摆脱了传统的道德象征秩序,但同时也失去了物的"临在感",成为消费时代的抽象符码。吴兴明教授从功能、物感的互动性和开放性等方面回应和反驳了鲍的观点。本文将从对上述观点的讨论展开,以瑞典家居品牌宜家为例,解读在现代消费语境中家宅空间非传统的临在感及其背后的文化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德里亚 现代室内 家宅空间 消费语境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语境中的UI风格化
9
作者 周婕 《艺术科技》 2016年第7期88-,19,共2页
2016年影响科技的是虚拟现实,而影响虚拟现实发展的最重要一环则是交互设计。UI作为交互的信息载体,也从传统的二维视窗走向了三维空间。本文试从认知心理角度阐述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给UI设计风格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虚拟现实 用户界面 拟物化设计 偏平化设计
下载PDF
论《圣经》中“道”的哲学意蕴——超越与临在
10
作者 吴文南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5-6,共2页
“道”是上帝的话语,是道路、真理、生命的象征。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便是智慧,其存在有两种形式,即超越与临在,分别表征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特质,而两者的结合点便是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并外化为爱。
关键词 “道” 超越与
下载PDF
论《圣经》中“道”的哲学意蕴——超越与临在
11
作者 吴文南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2006年第2期59-61,共3页
"道"是上帝的话语,是道路、真理、生命的象征。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便是智慧,其存在有两种形式,即超越与临在,分别表征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特质,而两者的结合点便是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并外化为爱。
关键词 “道” 超越与
原文传递
论《圣经》中“道”的哲学意蕴-超越与临在
12
作者 吴文南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5-17,共3页
《道》是上帝的话语,是道路、真理、生命的象征。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便是智慧。其存在有两种形式,即超越与临在,分别表征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特质,而两者的结合点便是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并外化为爱。
关键词 “道” 超越与
下载PDF
浅析阿塔那修的救恩论
13
作者 罗成赞 《金陵神学志》 2019年第1期128-144,共17页
生活于公元四世纪的亚历山太主教阿塔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295-373年),立足于其所处的思想处境,发展出以道成肉身为中心的救恩论。该思想以解决神的超越性与临在性的关系为前提,从神圣经世的角度,将人的得救与耶稣基督的生、... 生活于公元四世纪的亚历山太主教阿塔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295-373年),立足于其所处的思想处境,发展出以道成肉身为中心的救恩论。该思想以解决神的超越性与临在性的关系为前提,从神圣经世的角度,将人的得救与耶稣基督的生、死、复活相连,最终完成生命的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恩 神的超越性与 神圣经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