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就业替代与劳动力流动: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01
1
作者 杨云彦 徐映梅 向书坚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0-75,共6页
从 2 0 0 0年人口普查取得的资料看 ,2 0世纪 90年代我国中部出现连片就业萎缩地区 ,劳动力持续外流。与中部地区就业紧缩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沿海地区工业部门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从 2 0 0 0年人口普查取得的资料看 ,2 0世纪 90年代我国中部出现连片就业萎缩地区 ,劳动力持续外流。与中部地区就业紧缩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沿海地区工业部门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商直接投资部门不断扩展 ,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以劳动密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发展迅速 ,这些地区正在以一种反梯度模式进行着其特殊的“再工业化”过程 ,并形成对内地国有部门和传统工业地区的刚性就业替代 ,地区差距在就业机会方面的表现十分突出。非农就业机会在地区间的转移、替代和重新分配 ,是解释我国转型时期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替代 劳动力流动 人口普查 地区差距 中国 沿海地区 中部地区 劳动密集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再工业化 非农就业机会
原文传递
川、滇、黔交界地区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与美国同类矿床的对比 被引量:112
2
作者 王奖臻 李朝阳 +2 位作者 李泽琴 李葆华 刘文周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27-132,共6页
我国川、滇、黔交接地区和美国中部地区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的共同特征是 :1)含矿岩系都位于一套红色碎屑岩石之上。它们不但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成矿金属 ,而且由于渗透率较大而为成矿流体的大规模侧向流动提供了通道。 2 )矿床的... 我国川、滇、黔交接地区和美国中部地区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的共同特征是 :1)含矿岩系都位于一套红色碎屑岩石之上。它们不但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成矿金属 ,而且由于渗透率较大而为成矿流体的大规模侧向流动提供了通道。 2 )矿床的形成时间都与造山作用的时间相一致。造山作用所引起的挤压应力 ,或者由于造山带的隆起所引起的盆山间的重力梯度为含矿流体的大规模侧向流动提供了动力 ,促进了成矿作用的发生。 3)矿床的含矿岩系大多含有蒸发岩。蒸发岩的存在为成矿流体的形成提供了矿化剂 ,或者为矿质的沉淀提供了硫。与美国中部地区的MVT矿床相比 ,我国西南地区MVT矿床的形成温度相对较高、矿床的分布严格受断裂控制 ,矿体常呈垂向延伸很大的桶柱状产出 ,矿床的蚀变规模较小。这些差别反映出这两个地区矿床形成时成矿流体的通道和沉淀机制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 美国大陆 中部地区 对比研究
下载PDF
中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 被引量:89
3
作者 贺清云 蒋菁 何海兵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60-964,997,共6页
承接产业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何科学选择承接产业是中部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总结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产业区域聚集指数分析得出东部5省1市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分析得... 承接产业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何科学选择承接产业是中部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总结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产业区域聚集指数分析得出东部5省1市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分析得出中部各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最后根据各省产业资源特征和承接条件,确定出中部各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产业转移 优势产业 行业选择
原文传递
“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62
4
作者 范先佐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5年第02X期24-29,共6页
关键词 流动儿童 问题与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农村剩余劳动力 教育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化进程 社会转型期 2004年 社会问题 教育问题 中部地区 湖北襄樊 调研组 中国
下载PDF
VIL在识别冰雹云中的应用及估测误差分析 被引量:79
5
作者 付双喜 安林 +3 位作者 康凤琴 李宝梓 李照荣 何金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10-814,共5页
介绍了兰州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体扫描资料中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VIL产品资料的生成技术及其估测误差分析,并结合甘肃中部地区降雨和降雹实测资料,提出了VIL(3km×3km)识别冰雹云的判别指标,有益于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 介绍了兰州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体扫描资料中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VIL产品资料的生成技术及其估测误差分析,并结合甘肃中部地区降雨和降雹实测资料,提出了VIL(3km×3km)识别冰雹云的判别指标,有益于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在甘肃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中有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液态含水量 多普勒雷达 人工防雹 降雹 判别指标 降雨 中部地区 甘肃 产品
下载PDF
我国城市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50
6
作者 陈书荣 《城市问题》 2000年第1期3-5,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化 发展前景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原文传递
加入WTO后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变化及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前景 被引量:46
7
作者 魏后凯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7-75,共9页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加入WTO后外商在华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来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前景。结果表明,加入WTO后外商在华投资的“北上”趋势有所加快,而“西进”趋势则不太明显。从长远发展看,外商在华投资...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加入WTO后外商在华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来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前景。结果表明,加入WTO后外商在华投资的“北上”趋势有所加快,而“西进”趋势则不太明显。从长远发展看,外商在华投资将会出现“西进”的趋势,但这种“西进”只能是“渐进式”的,而不可能是“大跨越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TO 中国 外商投资 区位变化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原文传递
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与比较分析 被引量:75
8
作者 洪开荣 浣晓旭 孙倩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23,共8页
通过结合中部地区实际情况,构建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了1999—2010年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度,依据测算结果对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整体区域的综合分析与六省之间... 通过结合中部地区实际情况,构建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了1999—2010年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度,依据测算结果对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整体区域的综合分析与六省之间的对比分析,并针对协调发展中所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整体中部地区处于基本协调发展阶段,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六省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形成明显的两大等级板块,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 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度 中部地区
原文传递
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机制及优化路径 被引量:72
9
作者 蒋正云 胡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2-721,共20页
基于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7年中部地区两化的耦合协调机制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各省份... 基于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7年中部地区两化的耦合协调机制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各省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以一定幅度的波动持续增长,但双向交互下的综合效益总体偏低,经济发展是驱动二者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2)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表现为高度的耦合相关,2007—2017年两系统经历了“轻度失调—初级协调”的转变,耦合协调关系总体趋于不断优化,协调水平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异特征;(3)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存在一定短板,相比之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稍显滞后。2012年以来,在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下两系统发展的不平衡趋势逐步减弱,多数省份已先后实现不同协调等级的同步发展。掌握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特征和时空演化趋势,对新时期中部地区崛起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全局主成分 耦合协调 中部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研究——教育发展不平衡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42
10
作者 吴德刚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22-26,共5页
一、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地区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各地区的教育事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地区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各地区的教育事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各地区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发展 地区差距 中西部地区 不平衡性 中部地区 毕业生升学率 教育事业 贫困地区 学龄人口 东部地区
原文传递
中部六省基尼系数的估算研究 被引量:60
11
作者 王祖祥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7-87,共11页
本文提出利用中国的《统计年鉴》发布的收入分配分组数据估计基尼系数的方法,并对中国中部六省的基尼系数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表明,中部六省农村与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都不大,但城乡加总的基尼系数都很大,这说明决定各省乃至整个中部地... 本文提出利用中国的《统计年鉴》发布的收入分配分组数据估计基尼系数的方法,并对中国中部六省的基尼系数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表明,中部六省农村与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都不大,但城乡加总的基尼系数都很大,这说明决定各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关键因素是城乡收入差距。目前正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地区正面临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但目前该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已经有了较高的起点,因此该问题的动向应引起有关决策部门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收入分配 基尼系数 收入不平等
原文传递
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变化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67
12
作者 杨剩富 胡守庚 +1 位作者 叶菁 童陆亿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3-29,共7页
在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分法、变异系数分析法、地统计全局趋势分析法等方法探索了2001年以来中部地区80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变化及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2010年,中部地区分类城镇化差异呈现出... 在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分法、变异系数分析法、地统计全局趋势分析法等方法探索了2001年以来中部地区80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变化及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2010年,中部地区分类城镇化差异呈现出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省域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表现为湖北省>安徽省>河南省>山西省>江西省>湖南省。2自2001年以来,中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综合水平差异总体呈现减小趋势,但这并未带来城镇化协调度的稳步增高,而是整体降低且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3武汉、长株潭城市圈内城市城镇化综合水平提升速度较快,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然而京九段等经济带所辖城市虽形成经济协作关系,但在城镇化协同发展上还未显现明显规律。4中部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中部重大经济战略体的形成、产业转移承接及集聚要素创新等因素对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协调度 时空变化 形成机制 中部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探讨——兼论中西部加速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被引量:39
13
作者 陈扬乐 《城市问题》 2000年第3期2-5,共4页
关键词 中国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农村城市化 动力机制
原文传递
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特征的空间计量分析——以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为例 被引量:62
14
作者 程开明 庄燕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05-912,共8页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的城市快速发展并引起广泛关注。为增进对中部地区城市体系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据1985~2009年城市人口数据,利用非参数密度估计方法得到该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Kernel密度图,发现城市规模的核...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的城市快速发展并引起广泛关注。为增进对中部地区城市体系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据1985~2009年城市人口数据,利用非参数密度估计方法得到该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Kernel密度图,发现城市规模的核密度曲线不断右移,城市整体规模日益扩大;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该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位序-规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间的空间依赖性使空间滞后模型估计的Zipf指数值比OLS估计结果要小,表明考虑空间效应的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更为集中。随后进一步解析空间依赖性影响城市规模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认为要素集聚、产业调整和创新扩散等造成的空间相互作用提供了空间依赖性赖以存在的基础,影响城市体系的演化和位序-规模变动,使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更趋均衡。结论对于明晰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定位,确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序-规模法则 空间计量模型 演化机制 中部地区
下载PDF
“中部塌陷”与中部崛起 被引量:37
15
作者 周绍森 王志国 胡德龙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60,共7页
在"东部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对2000年以来中部与东部、西部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来透视"中部塌陷"的问题。针对中部地区的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提出谨防"中部... 在"东部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对2000年以来中部与东部、西部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来透视"中部塌陷"的问题。针对中部地区的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提出谨防"中部塌陷",加快"中部崛起"的战略构想,涵括了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塌陷 崛起 方略
下载PDF
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基于中部地区流通业对就业吸纳的贡献分析 被引量:60
16
作者 王晓东 谢莉娟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8-103,共6页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须重视流通业在促进就业增长中的特殊贡献。对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对比分析表明,流通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就业吸纳作用凸显,而在中部地区其就业贡献相对于产值贡献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结构偏离。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中部地...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须重视流通业在促进就业增长中的特殊贡献。对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对比分析表明,流通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就业吸纳作用凸显,而在中部地区其就业贡献相对于产值贡献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结构偏离。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中部地区2003-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经济增长及城镇化未能有效带动就业增长的情况下,流通业发展是促进中部地区就业增长的有效产业因素,但依然面临弹性不足的问题。推动中部地区流通业就业效应的发挥,应将流通产业的结构调整视为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流通产业 就业增长 偏最小二乘法
原文传递
我国中部地区目前的疟疾形势 被引量:55
17
作者 高琪 尚乐园 顾政诚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193-194,共2页
关键词 中部地区 中国 流行趋势 疟疾 传染病控制
下载PDF
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被引量:57
18
作者 杨莉君 曹莉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26,共6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民办园和学校办园占较大比例;标准化的农村幼儿园数量不能满足幼儿就近入园需求,农村...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民办园和学校办园占较大比例;标准化的农村幼儿园数量不能满足幼儿就近入园需求,农村幼儿入园率低;农村幼儿园选址布局不合理,办园条件差;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教育投入不足;幼儿教师素质不高,工资待遇差,缺乏在职培训机会;农村幼儿园教学内容和方法"小学化",不利于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政府应将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探索建立"县乡结合,以县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和管理学前教育的责任;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编制和待遇,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更新农村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农村学前教育 教育均衡发展
下载PDF
中国中部六省生态足迹实证分析 被引量:43
19
作者 张桂宾 王安周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8-601,共4页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评价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指标,其方法紧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一个涉及系统性、公平性和延续性的综合指标,具有可度量性、计算合理性和结果可比性等优点。在介绍其概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中部六省...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评价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指标,其方法紧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一个涉及系统性、公平性和延续性的综合指标,具有可度量性、计算合理性和结果可比性等优点。在介绍其概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中部六省的资源和能源消费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本区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1.793hm2,生态承载力为0.488hm2·人-1,生态足迹需求与供给的比例为3.677∶1,人均生态赤字为1.305hm2,说明中部地区的发展已经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阈值;该区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1.336,万元GDP足迹1.982hm2,生态协调系数1.227等,也反映了中部地区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中部地区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制造业集中、劳动力流动与中部地区的边缘化 被引量:35
20
作者 敖荣军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66,共6页
我国制造业的省际差异与中部地区劳动力跨省迁出的省际分布差异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中部地区劳动力向制造业的集中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和集聚,这又增强了该地区对中部地区劳动力的拉力,在这种动态的累积循环中,中部地... 我国制造业的省际差异与中部地区劳动力跨省迁出的省际分布差异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中部地区劳动力向制造业的集中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和集聚,这又增强了该地区对中部地区劳动力的拉力,在这种动态的累积循环中,中部地区边缘化的地位日益明显。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部地区的边缘化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结果;其政策含义是,推动制造业发展对于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实现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制造业 劳动力流动 省际差异 省际分布 政策含义 内生性 结论 中国 边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