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天路竟》笺证 被引量:19
1
作者 黄盛璋 《敦煌学辑刊》 1984年第2期1-13,共13页
伦敦博物馆藏敦煌写本《西天路竟》(斯坦因S·0383)为北宋乾德四年(966年)诏遣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西域求法中之一沙门行记,与同次赴印之《继业行程》、及《宋史》、《佛祖统记》所记行勤等路程皆合,旧以为唐域五代写本者,误也。此... 伦敦博物馆藏敦煌写本《西天路竟》(斯坦因S·0383)为北宋乾德四年(966年)诏遣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西域求法中之一沙门行记,与同次赴印之《继业行程》、及《宋史》、《佛祖统记》所记行勤等路程皆合,旧以为唐域五代写本者,误也。此本有明显之省略,间有脱误,因抄倒而注有钩乙符号者多达三处,尤为传抄而非原本之证。原本必详于此,但巳无考,即此写本亦未见引于故书。虽所记较简,然而首尾完整,自宋东京开封一直到南印度海边,大抵皆实地所经,此可贵者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西域 敦煌写本 高昌 南印度 龟兹 吐火罗语 西域传 行记 华氏城 中西交通史
下载PDF
咸阳底张湾隋墓出土的东罗马金币 被引量:19
2
作者 夏鼐 《考古学报》 1959年第3期67-74,137-138,共10页
1953年在西安附近的咸阳底张湾一座隋墓中,出土了一枚东罗马(拜占廷)帝国的金币。这枚金币於1954年在北京的全国出土文物展览会中陈列时,立刻引起大家的注意,都以为这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很重要的物质资料。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加以鉴定,... 1953年在西安附近的咸阳底张湾一座隋墓中,出土了一枚东罗马(拜占廷)帝国的金币。这枚金币於1954年在北京的全国出土文物展览会中陈列时,立刻引起大家的注意,都以为这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很重要的物质资料。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加以鉴定,所以写出这篇文章加以考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占廷 出土文物 东罗马 皇帝 中西交通史 查士丁尼 西域 金币 君士坦丁 咸阳
原文传递
马思聪之前的中国小提琴音乐述略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聆群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3-36,24,共5页
关键词 小提琴演奏 小提琴音乐 马思聪 萧友梅 音乐会 西洋音乐 传入中国 中西交通史 管弦乐队 小提琴制作
下载PDF
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一世紀间中國与印度东南亞的海上交通——汉書地理志粤地条末段考釋 被引量:14
4
作者 韩振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7年第2期195-227,共33页
中國与印度东南亞的海上交通,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世紀时就已經有明确可稽的紀錄了,那就是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粤地条末后的記載,茲將汉书之文、錄之如下: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戶没國,又船... 中國与印度东南亞的海上交通,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世紀时就已經有明确可稽的紀錄了,那就是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粤地条末后的記載,茲將汉书之文、錄之如下: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戶没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离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戶國,自夫甘都戶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國,氏俗略与珠相类、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献見、有譯長,屬黃門、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異物、(?)黄金什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为耦、蛮夷賈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交通 印度河 公元前 南海 东南亚 伯希和 扶南 南印度 黄金 中西交通史
下载PDF
汉代的敦煌郡 被引量:12
5
作者 吴礽骧 余尧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2期24-32,共9页
敦煌,自古以来是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研究敦煌,对于探索古代中西交通史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自清代以来,许多学者就开始注目于西陲史地。近代王国维、向达、夏鼐诸先生,曾结合敦煌石室遗书、汉简,以及实地的考... 敦煌,自古以来是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研究敦煌,对于探索古代中西交通史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自清代以来,许多学者就开始注目于西陲史地。近代王国维、向达、夏鼐诸先生,曾结合敦煌石室遗书、汉简,以及实地的考察资料,对敦煌史地进行过深入研究,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对敦煌史地的研究,业已成为“敦煌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室 中西交通史 交流史 酒泉 都尉 匈奴列传 汉简 公元前 汉王朝 地理志
下载PDF
波斯、和田与中国的麝香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一丹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0-90,130,共12页
我国使用麝香的历史大约已有两千年。波斯不出产麝香,但波斯人至迟在萨珊王朝已开始使用麝香。“和田的麝香”在波斯久负盛名,一般波斯人也以为和田盛产麝香。事实上,这些所谓“和田的麝香”大都并非出产于和田,而是从中国的关中地区、... 我国使用麝香的历史大约已有两千年。波斯不出产麝香,但波斯人至迟在萨珊王朝已开始使用麝香。“和田的麝香”在波斯久负盛名,一般波斯人也以为和田盛产麝香。事实上,这些所谓“和田的麝香”大都并非出产于和田,而是从中国的关中地区、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等麝香的产地通过“河西路”、“青海路”等丝绸之路传到和田,再输入波斯的。和田是麝香从中国向西输出的重要集散地。中国的麝香很可能在萨珊王朝时就已传入波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中西交通史 香药贸易 河西路 青海路 和田 麝香
原文传递
郑和下西洋简论 被引量:8
7
作者 郑鹤声 郑一钧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3年第1期36-48,共13页
郑和下西洋为明代对外关系和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人民所创造的这一光辉业绩,使中华民族的声望远播于海外,曾激发起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示外蕃... 郑和下西洋为明代对外关系和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人民所创造的这一光辉业绩,使中华民族的声望远播于海外,曾激发起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示外蕃,故俗称三宝太监下西洋,为明世盛事云。”对这一历史事件应该如何看待,历来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从明代起,就有着各种评论,近半个世纪以来,更有国内外许多学者作过专门的研究。解放以后,我国史学界重视对郑和下西洋的性质、目的等进行研究,各抒已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中西交通史 中国人民 对外关系 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 爱国热情 历史事件 航海史 重要地位
下载PDF
杨良瑶:中国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世民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4-8,共5页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宦官杨良瑶奉命出使黑衣大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航海下西洋的正式外交使节。他的成功出使,结成了唐王朝与黑衣大食的政治联盟,在古代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政治交往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宦官杨良瑶奉命出使黑衣大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航海下西洋的正式外交使节。他的成功出使,结成了唐王朝与黑衣大食的政治联盟,在古代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政治交往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在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的发现与公布,为研究唐代中西交通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良瑶 神道碑 聘国使 中西交通史 唐代
下载PDF
略论中西交通史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维华 于化民 《文史哲》 1983年第1期5-11,共7页
中西交通史,研究的是中华民族同西方各民族物质、文化交流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中西交通史”一辞,最早出现于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前此,关于中西关系方面的研究,命名是相当混乱的。直到三十年代初,张星烺、向达正式提出“中西交通史... 中西交通史,研究的是中华民族同西方各民族物质、文化交流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中西交通史”一辞,最早出现于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前此,关于中西关系方面的研究,命名是相当混乱的。直到三十年代初,张星烺、向达正式提出“中西交通史”的概念,作为一种专门史,研究上自秦汉,下迄明清的中西关系,包括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先后传入中国及对中国社会生活的作用、中国边疆地区同西方联系的孔道的地理形势、交通路线、民族及其文化与历史、中西间的使者往来和文化商业关系,等等,中西交通史遂逐渐为学术界承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交通史 文化交流 边疆地区 各民族 地理形势 交通路线 中华民族 中国古代文明 游牧民族 外来文化
下载PDF
甘英出使大秦的路线及其贡献 被引量:10
10
作者 莫任南 《世界历史》 1982年第2期13-19,共7页
东汉甘英是继西汉张骞之后,中西交通史上的另一个杰出人物。他奉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梯山渡河,深入西方数万里,取得重大的成就。但长期以来,他对人类的贡献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有人说:“甘英使大秦无结果而还。”有人说:“甘英... 东汉甘英是继西汉张骞之后,中西交通史上的另一个杰出人物。他奉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梯山渡河,深入西方数万里,取得重大的成就。但长期以来,他对人类的贡献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有人说:“甘英使大秦无结果而还。”有人说:“甘英缺乏探险精神,畏难回来。”西方史学界甚至还有人把甘英目为“侵略者”,是非黑白都给颠倒了。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文就甘英出使大秦的目的,路线及其成就作一探讨,意在弄清历史事实,并对甘英出使作出正确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交通史 西方史学界 杰出人物 路线 班超 西域传 《后汉书》 探险 历史事实 波斯湾
原文传递
唐宋时期中西交通史中的灵州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旭 《阴山学刊》 2004年第4期89-92,共4页
灵州在唐宋史中的地位,论者多从政治史、军事史的角度进行考察,若从中西交通史中观察唐末宋初的灵州,会得到一个新的视角。灵州是唐末宋初中原王朝同西北诸族联系的最重要的通道,使节往来会聚,俨然国际重镇;同时灵州又是当时最重要的中... 灵州在唐宋史中的地位,论者多从政治史、军事史的角度进行考察,若从中西交通史中观察唐末宋初的灵州,会得到一个新的视角。灵州是唐末宋初中原王朝同西北诸族联系的最重要的通道,使节往来会聚,俨然国际重镇;同时灵州又是当时最重要的中继贸易地,在东西贸易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夏占据灵州后,灵州的国际地位和边贸功能削弱,中西交通的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州 唐宋时期 中西交通史 国防城市 贸易中继地
下载PDF
唐代西蜀经吐蕃通天竺路线考 被引量:8
12
作者 冯汉镛 《西藏研究》 1985年第4期77-82,共6页
张星烺先生《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说:“史记大宛传载张骞自西域回,已明印度与中国,在西南方久有交通”。是印度通西蜀的道路,较之河西走廊通道,反在其前。可是当时王朝,要正式开发这一路线时,“又皆闭昆明莫能通”。而典籍内,却又经常提... 张星烺先生《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说:“史记大宛传载张骞自西域回,已明印度与中国,在西南方久有交通”。是印度通西蜀的道路,较之河西走廊通道,反在其前。可是当时王朝,要正式开发这一路线时,“又皆闭昆明莫能通”。而典籍内,却又经常提到天竺与西蜀的直接往来。如: 一、《法苑珠林》卷二十二说:“(西洱河)其地西北去巂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二千余里,问去天竺非远,往往有至彼者”。二、《高僧传》卷七说:“释慧睿,冀州人。少出家,持节精峻,常游方而学经,行蜀之西界,为人所抄掠,常使牧羊,有商客敬信者,见而异之,疑是沙门,请问经义,无不综达,商人遂以金赎之。即还袭染衣,笃学弥至,游历诸国,乃至南天竺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天竺 中西交通史 高僧传 印度 慧琳 异牟寻 南诏野史 部落 唐西域
下载PDF
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南中国海水文调查(1779~1833) 被引量:7
13
作者 游博清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73,共13页
1779年起,英国东印度公司设立英国史上第一个水文调查部门,投入人员、船只和设备,并利用新式测绘仪器与技术,持续搜集公司亚洲主要贸易海域的水文信息,约与此同时,由公司主导的英国对华贸易大幅成长,南中国海因位处船只往返广州的海域要... 1779年起,英国东印度公司设立英国史上第一个水文调查部门,投入人员、船只和设备,并利用新式测绘仪器与技术,持续搜集公司亚洲主要贸易海域的水文信息,约与此同时,由公司主导的英国对华贸易大幅成长,南中国海因位处船只往返广州的海域要冲,遂成为公司调查的重点区域之一。文章讨论公司勘查南中国海过程中,"孟买海军"(Bombay Marine)船舰、公司商船、华人海员扮演的角色,也比较分析公司水文师(Hydrographer)前后出版物的异同,尝试重构不同时期公司认知南中国海水文的进展,包括确认主要岛群、暗沙、礁岩的实际分布情形,调查特定区域的潮汐、风向、洋流等。另外,也论述公司赞助调查所得的益处,以说明科学研究与商业赞助之间的关联性:一是降低英人船只的航行风险;二则是有助于筹划或开发合宜的航线,缩短航程时间;此外,也增加航道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东印度公司 孟买海军 水文调查 南海 海洋史 中西交通史
下载PDF
《利玛窦中国札记》与《马可·波罗行记》的跨文化想象的异同——两个意大利人的文本的中国形象的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蒋岱 《东方丛刊》 2006年第4期82-97,共16页
对于13世纪末的意大利威尼斯人来说,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在热那亚监狱中口述的《游记》(新译本作“行记”),无异于茶余饭后解闷的海外奇闻,是那种“虚拟的”所谓东方时空想象的独特世界。然而,参证《元史》... 对于13世纪末的意大利威尼斯人来说,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在热那亚监狱中口述的《游记》(新译本作“行记”),无异于茶余饭后解闷的海外奇闻,是那种“虚拟的”所谓东方时空想象的独特世界。然而,参证《元史》,又不能怀疑“马可百万”口述具有相当真实的史料性。他途经丝绸之路来到元大都,“仕元十七年,游历几遍中国”,又循海路回国的旅游传奇,不仅对中西交通史、文化史有补益,也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的重要研究资料。该《游记》还是欧洲中世纪向文艺复兴时代过渡的一面神奇的文学镜子。北京大学《欧洲文学史》(修订本)就将马可·波罗和《游记》在中世纪文学中专列一节。可见《游记》在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史上地位的重要性,而四百年前抵京的另一位意大利人利马窦,则接续着马可·波罗的事业,他以文化传教的新形式,“开启了中西文明交流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中国札记》 意大利人 文化想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 《欧洲文学史》 中西交通史
原文传递
乐僔法良发其宗 莫高窟千年营造的起点
15
作者 寒鲲 《国家人文历史》 2024年第9期8-15,共8页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古代世界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古印度中部兴起的佛教,由此顺着官方或民间经营的陆上丝路、海上丝路、西南丝路乃至草原丝路,翻越或绕过青藏高原,进入东亚世界。
关键词 中西交通史 西南丝路 草原丝路 东亚世界 海上丝路 陆上丝路 丝绸之路 莫高窟
原文传递
古代中外关系史学科建设四十年
16
作者 李花子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24年第2期28-31,共4页
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的组建及初步发展(1979—1991)中外关系史研究室(2019年更名为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室)成立于1979年,起初是为了加强我国的中亚史研究而建的。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中亚文明史》,我国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无... 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的组建及初步发展(1979—1991)中外关系史研究室(2019年更名为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室)成立于1979年,起初是为了加强我国的中亚史研究而建的。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中亚文明史》,我国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无法展现自己的话语权,于是在院所领导的支持下,于1978年组建中外关系史研究室,由孙毓棠、马雍担纲。孙毓棠精通英、法、日语,以治秦汉史、中外关系史及近代经济史见长,出任研究室主任;马雍精通英、俄文,长于唐以前中亚和中西交通史,出任研究室副主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关系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西交通史 中亚史 秦汉史 学科建设 话语权 孙毓棠
原文传递
历史上的泉州港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天良 郑宝恒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S1期74-84,共11页
泉州位于福建省中部的东海边上,为六个省辖市之一,同时也是闽南的侨乡。中世纪的泉州城,还以剌桐城驰名于世界,有世界第一大埠的称誉,在中西交通史上占着十分重要的一页。泉州所辖的范围是依历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的。从秦汉到六朝,是闽... 泉州位于福建省中部的东海边上,为六个省辖市之一,同时也是闽南的侨乡。中世纪的泉州城,还以剌桐城驰名于世界,有世界第一大埠的称誉,在中西交通史上占着十分重要的一页。泉州所辖的范围是依历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的。从秦汉到六朝,是闽中、会稽、建安、晋安、南安等郡的一部分。最初出现“泉州”的名称,始见于公元六世纪的隋朝,它的范围几乎包括了福建省的南北二部,州的治所设在北部的福州市。到公元八世纪唐朝时,它的范围才缩小到南部的兴、泉、永、漳四州的土地上。将今天这个地区称为泉州,则始于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当时取州北清源山有孔泉(一名泉山)而得名。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州的治所移到今日的泉州市,始置晋江县附部于州治。当时的泉州领有晋江、南安、蒲田、龙溪和清源(今仙游)五县。自五代至清雍正年间又经过三次的紧缩,才逐渐缩小到晋江、南安、惠安和安溪五县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港 晋江流域 乾隆 中西交通史 公元 雍正年间 县志 市舶司 丰州 九日山
下载PDF
从凡夫俗子到一代名僧的刘萨诃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修身 《文史知识》 1988年第8期81-84,共4页
大凡研治中西交通史的学者,是言必称张骞'凿空'之功和高僧法显,玄奘远迈异域,历游五天竺之绩的。在这里要向读者介绍的则是在东晋时西行印度,巡礼佛陀圣迹的名僧刘萨诃(法名慧达)。他和法显同时西行求法。
关键词 刘萨诃 名僧 中西交通史 五天竺 慧达 和法 西行 因缘记 义熙 唐时期
原文传递
北宋时期中西交通考述——兼述吐蕃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顾吉辰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43-49,共7页
我国古代通往西方的陆路交通最东段,基本形成于秦汉,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河西路,”即是从关中过陇山,经河西走廊入西域;另一条是“居延路”或称“草原路”,即是从关中或今河南北上经阴山至河西走廊北面的居延海。其中“河西路”成为... 我国古代通往西方的陆路交通最东段,基本形成于秦汉,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河西路,”即是从关中过陇山,经河西走廊入西域;另一条是“居延路”或称“草原路”,即是从关中或今河南北上经阴山至河西走廊北面的居延海。其中“河西路”成为主要的干线。由于历史的前进,至公元九六○年,后周政权为赵匡胤夺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交通史 河西走廊 北宋时期 吐蕃 考述 西域 王延德 高昌 西夏 我国古代
下载PDF
公元六、七世纪中印关系史料考释三则——婆利国考、赤土国考、丹丹国考 被引量:5
20
作者 韩振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4年第1期93-114,共22页
前言一:婆利國考(甲):梁書婆利國传原文(乙):考釋(一):舊考诸說的簡介(二):由載籍上的記載說明婆利國在中印度(三):由婆利國國王的種姓与國境的廣大說明其地在中印度(四):由通往婆利國的航程与婆列國的方位說明其地在中印度(五):由婆利... 前言一:婆利國考(甲):梁書婆利國传原文(乙):考釋(一):舊考诸說的簡介(二):由載籍上的記載說明婆利國在中印度(三):由婆利國國王的種姓与國境的廣大說明其地在中印度(四):由通往婆利國的航程与婆列國的方位說明其地在中印度(五):由婆利國的物产說明其地在中印度二:赤土國考(甲):隋書赤土國传原文(乙):考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印度 南海岸 天竺 伯希和 史料 公元 唐西域 中西交通史 越南 西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