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质籼稻不育系中浙A的选育及利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章善庆 童海军 童汉华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3,共3页
中浙A是以印度引进的编号为PS-2 1的优质材料中选择的异形株与珍汕 97A回交转育而成 ,其不育株率 10 0 % ,不育度99.99% ,12项品质指标中有 8项达部颁一级优质米标准 ,3项达二级标准 ,2 0 0 0年 9月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用... 中浙A是以印度引进的编号为PS-2 1的优质材料中选择的异形株与珍汕 97A回交转育而成 ,其不育株率 10 0 % ,不育度99.99% ,12项品质指标中有 8项达部颁一级优质米标准 ,3项达二级标准 ,2 0 0 0年 9月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用该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稻组合 ,株型挺拔 ,剑叶挺直 ,优势明显 ,稻米品质得到明显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籼稻不育系 A 优育 选育
下载PDF
中浙A系列组合制种限制因子及高产技术 被引量:13
2
作者 章善庆 唐昌华 +2 位作者 尹设飞 童海军 童汉华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33,共2页
抽穗期温湿度不适宜(低温阴雨或高温干燥)是中浙A所配组合制种花期相遇但异交结实率低、制种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结合生产上大面积制种实践,提出了中浙优系列组合高产制种的主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不育系 A 制种技术
下载PDF
水稻不育系中浙A新、陈种子播始历期的对比试验
3
作者 雷文勋 《农业科技通讯》 2014年第4期63-64,共2页
随着对"中浙优"系列杂交稻制种组合的陆续开发和利用,其制种面积逐年扩大,在生产上就面临"中浙A"陈种子的使用问题。经过3年对"中浙A"新陈种子播始历期的对比试验的观察记载,探明了"中浙A"陈... 随着对"中浙优"系列杂交稻制种组合的陆续开发和利用,其制种面积逐年扩大,在生产上就面临"中浙A"陈种子的使用问题。经过3年对"中浙A"新陈种子播始历期的对比试验的观察记载,探明了"中浙A"陈种子的播始历期相比新种子稍有缩短,但是与新种子的差别微小,在生产上使用"中浙A"陈种子进行制种生产时不需要调整父母本的播种差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新陈种子 播始历期
下载PDF
不同播种期对单季杂交稻“中浙优1号”产量及生育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吕周林 张伟梅 姚宏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26-28,共3页
试验结果表明,“中浙优1号”作单季晚稻种植,5月15日至6月4日播种均可正常成熟。在本试验条件下,以5月25日播种,即秧龄35d处理的产量最高。
关键词 单季稻 优1号 播种期 生育期 产量
下载PDF
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中浙优1号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章善庆 童汉华 +3 位作者 曹一平 童海军 尹设飞 唐昌华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22,34,共3页
中浙优 1号是用中浙A与航恢 5 70配组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浙江省单季稻区试结果 ,2a平均产量比汕优 63增产 6.3 % ,生育期长 5d ,品质优良 ,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适合于长江中下游作单季稻种植 ,2 0 0 4年 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 中浙优 1号是用中浙A与航恢 5 70配组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浙江省单季稻区试结果 ,2a平均产量比汕优 63增产 6.3 % ,生育期长 5d ,品质优良 ,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适合于长江中下游作单季稻种植 ,2 0 0 4年 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优1号 选育
下载PDF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水稻“中浙优1号”RVA特征值和米饭质地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谢黎虹 叶定池 +2 位作者 陈能 段彬伍 朱智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7年第10期1-4,共4页
以水稻组合"中浙优1号"为材料,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其常规品质、RVA特征值和米饭质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下,供试样品的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RVA的消减值和回复值以及米饭硬度共6项指标差异达显著... 以水稻组合"中浙优1号"为材料,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其常规品质、RVA特征值和米饭质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下,供试样品的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RVA的消减值和回复值以及米饭硬度共6项指标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播期试验中,播期Ⅲ(6/15)稻米的整精米率最高;播期Ⅰ(6/5)、Ⅱ(6/10)样品的淀粉RVA特征曲线接近,且其峰值粘度明显高于后3个播期;后3个播期淀粉RVA特征谱接近;播期Ⅰ、Ⅱ米饭粘性较高,且播期Ⅱ的硬度最小。不同种植密度处理试验中,种植密度Ⅱ(13.5万丛/hm2)处理的整精米率最低,种植密度Ⅴ(27万丛/hm2)的整精米率最高,两者差异达6.1%;种植密度Ⅴ处理的RVA的消减值、回复值和米饭质地的硬度均为最小。"中浙优1号"在温州地区可于6月10日左右播种,并选择27万丛/hm2的种植密度,其RVA的消减值约-50 RVU,米饭硬度约0.5 kg,粘性约20.0 g.mm2,米饭食味品质较好且米饭冷后不易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1号 品质 RVA 米饭质地 播期 种植密度
下载PDF
中浙优1号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伟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10期232-235,共4页
为进一步发挥杂交水稻中浙优1号的增产增效潜力,笔者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中浙优1号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中浙优1号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一定的有效穗数的基础... 为进一步发挥杂交水稻中浙优1号的增产增效潜力,笔者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中浙优1号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中浙优1号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一定的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与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1号 单季晚稻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超级稻中浙优1号蓄留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其椿 何大福 +5 位作者 黄世礽 林明龙 陈同聪 何万福 梁玉祥 农振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19073-19074,19077,共3页
[目的]为超级稻中浙优1号蓄留再生稻获得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品种中浙优1号为研究材料,研究头季稻收割成熟度、收割后留桩时间和定桩高度3个因子对再生稻苗情、有效穗、结实粒数、千粒重和实际产量等的影响。[结果]头季稻在80%、... [目的]为超级稻中浙优1号蓄留再生稻获得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品种中浙优1号为研究材料,研究头季稻收割成熟度、收割后留桩时间和定桩高度3个因子对再生稻苗情、有效穗、结实粒数、千粒重和实际产量等的影响。[结果]头季稻在80%、85%成熟度时收割再生稻产量最高;头季稻收割后,留桩时间越短产量越高;定桩高度为10 cm时产量最高,其次是15、20、5 cm。[结论]中浙优1号蓄留再生稻时要掌握好头季稻收割成熟度、留桩时间和定桩高度,才能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1号 再生稻 留桩时间 定桩高度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杂交晚稻新组合“中浙优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10
9
作者 叶曙光 《上海农业科技》 2005年第4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杂交晚稻 优1号品种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杂交稻中浙优8号在丽水高产群体特点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9
10
作者 何建清 《浙江农业科学》 2009年第1期107-108,共2页
中浙优8号系中国水稻所与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杂交水稻组合。2006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丽水(浙南山区)种植,丰产性较好,米质优。总结了其在浙南山区种植高产群体的特点及栽培技术。
关键词 交水稻 优8号 南山区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中浙优1号在温州种植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9
11
作者 项雄 倪日群 +1 位作者 王铁忠 陶开战 《中国稻米》 2006年第5期21-22,共2页
本文总结了中浙优1号的特征特性及在温州市的种植表现,并提出了与该组合相适应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优1号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优质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示范推广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
12
作者 章善庆 唐昌华 +2 位作者 曹一平 童海军 童汉华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共3页
中浙优1号(中浙A/航恢570)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与浙江勿忘农种业集团合作育成的三系优质超级杂交稻组合,2004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目前已成为浙江省重点推广组合。总结了中浙优1号自2003年以来各地示范推广的情况以及在浙江省内外不同生... 中浙优1号(中浙A/航恢570)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与浙江勿忘农种业集团合作育成的三系优质超级杂交稻组合,2004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目前已成为浙江省重点推广组合。总结了中浙优1号自2003年以来各地示范推广的情况以及在浙江省内外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表现,分析了中浙优1号快速推广的主要原因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优1号 示范推广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测土配方施肥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滕菲 唐章亮 陈宗道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2期128-129,共2页
进行了超级杂交稻浙优1号的测土配方施肥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产肥力稻田,施纯N 240kg/hm2、P2O5 120kg/hm2、K2O 270kg/hm2,浙优1号产量最高,达9 935kg/hm2,经济效益最好。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优1号 测土配方施肥
下载PDF
中浙优1号特征特性及再生稻旱区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逊忠 何万福 +2 位作者 陈同聪 黎国安 陈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2期75-76,共2页
阐述了中浙优1号的特征特性,总结了中浙优1号作为早稻和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破解双季稻改为单季稻的难题、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优1号 特征特性 早稻 再生稻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中浙优8号在延平区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虞山 《福建稻麦科技》 2013年第3期48-49,58,共3页
中浙优8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迟熟杂交中籼品种,于2006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11—2012年引进南平市延平区试种,介绍了其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杂交稻 优8号 试种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不同时期播种对免耕直播中浙优1号的产量及米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叶平 周杨 +1 位作者 胡启松 赵伟明 《中国稻米》 2008年第1期40-42,共3页
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浙优1号,因其产量高、米质优,已成为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之一。在浙西南地区采用免耕直播技术、作单季稻种植,以5月底至6月初播种最佳,产量较高,米质好。提早播种产量下降,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均有所下降。
关键词 优1号 免耕直播 播期 产量 米质
下载PDF
中浙优8号在浙南山区试验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体员 郑小东 王永兴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46,共2页
中浙优8号在浙南山区试验示范种植,表现出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优8号 种植表现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超级稻中浙优1号及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征浪 《中国农技推广》 2006年第4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优1号 高产栽培技术 再生稻 超级稻 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适应性 杂交水稻 试验示范 生长优势 再生能力
原文传递
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在湖南沅陵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6
19
作者 瞿继忠 肖振国 +1 位作者 全圣 金志庚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0-51,共2页
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在湖南沅陵作中稻栽培,表现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米质较优。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优1号 种植表现 栽培技术
原文传递
中浙优1号作单季晚稻种植的移栽密度与施氮技术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伟明 徐坚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0-51,共2页
以中浙优1号为材料,选择移栽密度、追肥纯氮用量及其在分蘖肥和保花肥上的分配比例等3个试验因子,采用单形格子设计,布置田间参数试验,建立了3个供试因子对产量的回归数学模型。经对模型的解析,并结合生产实际认为,在本试验条件... 以中浙优1号为材料,选择移栽密度、追肥纯氮用量及其在分蘖肥和保花肥上的分配比例等3个试验因子,采用单形格子设计,布置田间参数试验,建立了3个供试因子对产量的回归数学模型。经对模型的解析,并结合生产实际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中浙优1号的适宜移栽密度为18万~21万丛/hm^2,追肥纯氮用量127.5~135.0kg/hm^2;其中60%~65%于移栽后10d作分蘖肥施入,剩余35%~40%于主茎倒2叶露尖时作保花肥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晚稻 优1号 单形格子设计 移栽密度 施氮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