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唐代的翰林学士
被引量:
7
1
作者
袁刚
《文史哲》
1985年第6期76-78,共3页
本文试图从唐代政治中枢演化的角度,对翰林学士这一重要职官作一个历史考察。唐初,三省分立、三省首长共掌宰相职的中枢政治机构设置不久就遭到了破坏,其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皇帝经常临时差遣一些亲信文人、学士进入宫禁,“内参谋猷”,草...
本文试图从唐代政治中枢演化的角度,对翰林学士这一重要职官作一个历史考察。唐初,三省分立、三省首长共掌宰相职的中枢政治机构设置不久就遭到了破坏,其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皇帝经常临时差遣一些亲信文人、学士进入宫禁,“内参谋猷”,草拟书诏,直接侵夺中书省的职权。翰林学士即是由身份低贱的宫廷御用文人发展为拥有巨大权力的“内相”,而成为唐代后期政治中枢的重要成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学士承旨
唐代后期
历史考察
翰林院
皇帝
唐代
政治
中枢
政治
三省
中书舍人
唐宪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士人与五代中枢政治
被引量:
3
2
作者
程遂营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61-63,共3页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五代社会生活,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乱”,但其实质却在“变”。中枢政治制度的变革乃是这场社会剧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在于:宰相职权的削弱,枢密、翰林(或端明)学士地位的提高。由于与政治的特殊关系,五代士...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五代社会生活,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乱”,但其实质却在“变”。中枢政治制度的变革乃是这场社会剧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在于:宰相职权的削弱,枢密、翰林(或端明)学士地位的提高。由于与政治的特殊关系,五代士人积极参与了这场社会变革,并通过科举、入幕等方式挤身五代中枢机构,成为中枢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士人在五代中枢政治中的活动促进了五代区域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并为北宋大一统局面的最终实现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
五代
中枢
政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银章密奏与洪熙中枢政治
被引量:
6
3
作者
赵现海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69,共10页
明代皇帝赐予阁部大臣银章,以其封识揭帖、密奏政事的现象最早见于洪熙朝。仁宗之所以有此举措,是为专意委任监国旧臣蹇义、杨士奇而设之单独渠道,但由于杨士奇之力请,所有内阁成员皆获银章密奏之权。仁宗出于平衡的考虑,也赐予户部尚...
明代皇帝赐予阁部大臣银章,以其封识揭帖、密奏政事的现象最早见于洪熙朝。仁宗之所以有此举措,是为专意委任监国旧臣蹇义、杨士奇而设之单独渠道,但由于杨士奇之力请,所有内阁成员皆获银章密奏之权。仁宗出于平衡的考虑,也赐予户部尚书夏原吉银章。但银章密奏对洪熙中枢政治并未产生仁宗所预期的作用,这与密奏在传统观念中的负面印象有关。相应,对密奏在明代中枢决策中之作用,不应作过高的估计。但是,银章密奏仍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仁宗感怀永乐中枢故事,以人事关系为准则重新构建中枢政治格局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章密奏
洪熙
中枢
政治
原文传递
唐玄宗“传位”史实辨析
被引量:
5
4
作者
任士英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7-112,共6页
关键词
史实辨析
唐玄宗
《通鉴》
传位
太子监国
灵武
《旧唐书》
中枢
政局
中枢
政治
即皇帝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翰林学士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
被引量:
2
5
作者
袁刚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开元二十六(公元738)年翰林学士院的设置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翰林学士自此作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活跃在政治舞台,翰林学士与宦官集团的斗争对唐后期中枢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翰林学士
宦官专权
唐后期
中枢
政治
宦官集团
唐代
政治
资治通鉴
甘露之变
外朝
旧唐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的枢密使
被引量:
3
6
作者
袁刚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68-76,共9页
唐代中枢体制前后曾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初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政务中枢的体制到唐后期已被翰林,枢密和中书门下(政事堂)构成的新中枢所取代。起于内廷,由宦官充任的枢密使一职,到宋朝时更发展为主掌军政的所谓“枢相”,与中书宰相...
唐代中枢体制前后曾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初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政务中枢的体制到唐后期已被翰林,枢密和中书门下(政事堂)构成的新中枢所取代。起于内廷,由宦官充任的枢密使一职,到宋朝时更发展为主掌军政的所谓“枢相”,与中书宰相对掌文武二柄,其变化更是引人注目。本文试图从唐代中枢体制发展演变的角度,对这一重要职官设置的社会背景,其职权和机构的发展,及其对当时中枢政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密使
宦官
政事堂
中书门下
翰林学士承旨
资治通鉴
发展演变
唐代
中枢
政治
唐后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士人与五代中枢政治
7
作者
李国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4-66,共3页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五代社会生活,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乱”,但其实质却在“变”。中枢政治制度的变革乃是这场社会剧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在于:宰相职权的削弱,枢密、翰林(或端明)学士地位的提高。由于与政治的特殊关系,五代士人...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五代社会生活,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乱”,但其实质却在“变”。中枢政治制度的变革乃是这场社会剧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在于:宰相职权的削弱,枢密、翰林(或端明)学士地位的提高。由于与政治的特殊关系,五代士人积极参与了这场社会变革,并通过科举、入幕等方式跻身五代中枢机构,成为中枢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士人在五代中枢政治中的活动促进了五代区域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并为北宋大一统局面的最终实现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士人
五代
中枢
政治
官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宣宗朝中枢政治考论
被引量:
1
8
作者
朱祥贵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31-36,共6页
史学界对唐宣宗朝中枢政治的研究,目前仅有零星论述而无系统性,这一则是由于历代史家偏重唐前期历史的研究,另则由于保存下来的有关宣宗朝的史料极少,难于措手。《旧唐书》、《宣宗本纪》云:“惜乎简籍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十七史商...
史学界对唐宣宗朝中枢政治的研究,目前仅有零星论述而无系统性,这一则是由于历代史家偏重唐前期历史的研究,另则由于保存下来的有关宣宗朝的史料极少,难于措手。《旧唐书》、《宣宗本纪》云:“惜乎简籍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十七史商榷》《宣宗简籍遗落》条云:“唐人所撰实录,至武宗止,……宣宗既无实录,……故云简籍遗落”;本文拟广搜两《唐书》、《通鉴》、《东观奏记》中的有关史料,对宣宗朝的中枢政治作一考辨论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宗
李德裕
中枢
政治
《东观奏记》
翰林学士
唐宣宗
《通鉴》
白敏中
考论
《新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翰林学士和两蜀中枢政治
9
作者
田玉英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95-100,共6页
两蜀翰林学士科举出身者比例较低,这和中原政权有所不同;但其被擢拔为翰林学士的比例很高,这又和中原政权有一致之处。两蜀学士中,前蜀不乏唐朝衣冠后裔,后蜀则更侧重委任幕职僚佐。两蜀翰林学士除了履行翰林学士初创时的草诏敕和备顾...
两蜀翰林学士科举出身者比例较低,这和中原政权有所不同;但其被擢拔为翰林学士的比例很高,这又和中原政权有一致之处。两蜀学士中,前蜀不乏唐朝衣冠后裔,后蜀则更侧重委任幕职僚佐。两蜀翰林学士除了履行翰林学士初创时的草诏敕和备顾问的内职外,还频频地兼任重要的实职,成为加强皇权的一种得力工具,同时也卷入中枢斗争中不能自拔。有的学士所用非人,加剧了政治腐败,加速了两蜀政权的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蜀
后蜀
翰林学士
实职
中枢
政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三十年来唐代翰林学士及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10
作者
魏臻
赵世金
马振颖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96-102,共7页
翰林学士是唐代设置的重要使职之一,其主要职能是草拟诏书和参谋决议。始设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宋代至清代历经发展变化得以延置不废。近三十年来,随着相关史料的整理、出土文献的刊布以及研究视角的转换,有关唐代翰林学士的研...
翰林学士是唐代设置的重要使职之一,其主要职能是草拟诏书和参谋决议。始设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宋代至清代历经发展变化得以延置不废。近三十年来,随着相关史料的整理、出土文献的刊布以及研究视角的转换,有关唐代翰林学士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翰林学士史料的考订、翰林学士的设置、翰林学士职能及相关制度、翰林学士与唐代政治文化这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翰林学士
翰林院制度
中枢
政治
文学
原文传递
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总目录
11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97-100,共4页
关键词
湖北民族学院
总目录
1992年
政策行为
内射半模
幅角分布
中枢
政治
自治州
备课艺术
艺术起源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嵬之变前后唐中枢政治权力中心的交替——兼论马嵬之变的主谋
12
作者
梁建宙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5期136-140,共5页
“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潼关先后失守。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公然与大唐分庭抗礼,玄宗及李唐王室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面对这一政治危局,玄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决策失误连连,政治威信一落千丈。迫于情势,玄宗一步步将中枢政治权力收...
“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潼关先后失守。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公然与大唐分庭抗礼,玄宗及李唐王室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面对这一政治危局,玄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决策失误连连,政治威信一落千丈。迫于情势,玄宗一步步将中枢政治权力收拢,并准备移交给太子李亨,以实现权力的交替。玄宗无奈,自长安亡奔蜀地。为挽救危局,于马嵬坡与太子李亨联手诛杀已成众矢之的的杨国忠一族及其党羽,为平叛赢得了人心与时间。所以,马嵬之变的真正主谋是玄宗父子。后玄宗幸蜀,太子李亨于灵武称帝,最终完成了中枢政治权力的交替。玄宗一系列的政治安排,完全是为了维护李唐王室的根本利益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嵬之变
中枢
政治
权力
交替
主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五代端明殿学士的职能及在中枢政治中的地位
13
作者
李云根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16期86-89,共4页
端明殿学士是五代时期的重要职官,是为了适应此时期复杂的政治局面,加强中央集权而在历史上首次设立的。本文从史料出发,把端明殿学士的职能主要概括为九个方面并得出结论,即端明殿学士从成立之日起就一步步地走向外廷,具有内外廷职事...
端明殿学士是五代时期的重要职官,是为了适应此时期复杂的政治局面,加强中央集权而在历史上首次设立的。本文从史料出发,把端明殿学士的职能主要概括为九个方面并得出结论,即端明殿学士从成立之日起就一步步地走向外廷,具有内外廷职事官的双重身份。在中枢政治中,端明殿学士依附皇权,成为封建帝王削弱相权、限制枢密使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在中枢决策系统中,形成了封建皇帝、宰相、枢密使、端明殿学士等文人的四极系统,而端明殿学士坚定地站在封建皇帝这一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明殿学士
职能
中枢
政治
系统
地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的翰林学士
被引量:
7
1
作者
袁刚
机构
山大历史系
出处
《文史哲》
1985年第6期76-78,共3页
文摘
本文试图从唐代政治中枢演化的角度,对翰林学士这一重要职官作一个历史考察。唐初,三省分立、三省首长共掌宰相职的中枢政治机构设置不久就遭到了破坏,其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皇帝经常临时差遣一些亲信文人、学士进入宫禁,“内参谋猷”,草拟书诏,直接侵夺中书省的职权。翰林学士即是由身份低贱的宫廷御用文人发展为拥有巨大权力的“内相”,而成为唐代后期政治中枢的重要成员的。
关键词
翰林学士承旨
唐代后期
历史考察
翰林院
皇帝
唐代
政治
中枢
政治
三省
中书舍人
唐宪宗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士人与五代中枢政治
被引量:
3
2
作者
程遂营
机构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61-63,共3页
文摘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五代社会生活,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乱”,但其实质却在“变”。中枢政治制度的变革乃是这场社会剧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在于:宰相职权的削弱,枢密、翰林(或端明)学士地位的提高。由于与政治的特殊关系,五代士人积极参与了这场社会变革,并通过科举、入幕等方式挤身五代中枢机构,成为中枢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士人在五代中枢政治中的活动促进了五代区域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并为北宋大一统局面的最终实现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
士人
五代
中枢
政治
分类号
K243.1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银章密奏与洪熙中枢政治
被引量:
6
3
作者
赵现海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出处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69,共10页
文摘
明代皇帝赐予阁部大臣银章,以其封识揭帖、密奏政事的现象最早见于洪熙朝。仁宗之所以有此举措,是为专意委任监国旧臣蹇义、杨士奇而设之单独渠道,但由于杨士奇之力请,所有内阁成员皆获银章密奏之权。仁宗出于平衡的考虑,也赐予户部尚书夏原吉银章。但银章密奏对洪熙中枢政治并未产生仁宗所预期的作用,这与密奏在传统观念中的负面印象有关。相应,对密奏在明代中枢决策中之作用,不应作过高的估计。但是,银章密奏仍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仁宗感怀永乐中枢故事,以人事关系为准则重新构建中枢政治格局的尝试。
关键词
银章密奏
洪熙
中枢
政治
Keywords
silver signet and secret memorial
Hongxi
central politics
分类号
K248.1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唐玄宗“传位”史实辨析
被引量:
5
4
作者
任士英
机构
烟台师院历史系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7-112,共6页
关键词
史实辨析
唐玄宗
《通鉴》
传位
太子监国
灵武
《旧唐书》
中枢
政局
中枢
政治
即皇帝位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翰林学士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
被引量:
2
5
作者
袁刚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111-116,共6页
文摘
开元二十六(公元738)年翰林学士院的设置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翰林学士自此作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活跃在政治舞台,翰林学士与宦官集团的斗争对唐后期中枢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翰林学士
宦官专权
唐后期
中枢
政治
宦官集团
唐代
政治
资治通鉴
甘露之变
外朝
旧唐书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的枢密使
被引量:
3
6
作者
袁刚
出处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68-76,共9页
文摘
唐代中枢体制前后曾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初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政务中枢的体制到唐后期已被翰林,枢密和中书门下(政事堂)构成的新中枢所取代。起于内廷,由宦官充任的枢密使一职,到宋朝时更发展为主掌军政的所谓“枢相”,与中书宰相对掌文武二柄,其变化更是引人注目。本文试图从唐代中枢体制发展演变的角度,对这一重要职官设置的社会背景,其职权和机构的发展,及其对当时中枢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
枢密使
宦官
政事堂
中书门下
翰林学士承旨
资治通鉴
发展演变
唐代
中枢
政治
唐后期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士人与五代中枢政治
7
作者
李国锋
机构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4-66,共3页
文摘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五代社会生活,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乱”,但其实质却在“变”。中枢政治制度的变革乃是这场社会剧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在于:宰相职权的削弱,枢密、翰林(或端明)学士地位的提高。由于与政治的特殊关系,五代士人积极参与了这场社会变革,并通过科举、入幕等方式跻身五代中枢机构,成为中枢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士人在五代中枢政治中的活动促进了五代区域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并为北宋大一统局面的最终实现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士人
五代
中枢
政治
官制
分类号
K243.1 [历史地理—历史学]
D691.4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宣宗朝中枢政治考论
被引量:
1
8
作者
朱祥贵
出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31-36,共6页
文摘
史学界对唐宣宗朝中枢政治的研究,目前仅有零星论述而无系统性,这一则是由于历代史家偏重唐前期历史的研究,另则由于保存下来的有关宣宗朝的史料极少,难于措手。《旧唐书》、《宣宗本纪》云:“惜乎简籍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十七史商榷》《宣宗简籍遗落》条云:“唐人所撰实录,至武宗止,……宣宗既无实录,……故云简籍遗落”;本文拟广搜两《唐书》、《通鉴》、《东观奏记》中的有关史料,对宣宗朝的中枢政治作一考辨论析。
关键词
宣宗
李德裕
中枢
政治
《东观奏记》
翰林学士
唐宣宗
《通鉴》
白敏中
考论
《新书》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C95 [社会学—民族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翰林学士和两蜀中枢政治
9
作者
田玉英
机构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
出处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95-100,共6页
文摘
两蜀翰林学士科举出身者比例较低,这和中原政权有所不同;但其被擢拔为翰林学士的比例很高,这又和中原政权有一致之处。两蜀学士中,前蜀不乏唐朝衣冠后裔,后蜀则更侧重委任幕职僚佐。两蜀翰林学士除了履行翰林学士初创时的草诏敕和备顾问的内职外,还频频地兼任重要的实职,成为加强皇权的一种得力工具,同时也卷入中枢斗争中不能自拔。有的学士所用非人,加剧了政治腐败,加速了两蜀政权的衰亡。
关键词
前蜀
后蜀
翰林学士
实职
中枢
政治
Keywords
the Earlier Shu
the Later Shu
imperial academician
administrative post with real power
struggle for central political power
分类号
K243.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三十年来唐代翰林学士及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10
作者
魏臻
赵世金
马振颖
机构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出处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96-102,共7页
文摘
翰林学士是唐代设置的重要使职之一,其主要职能是草拟诏书和参谋决议。始设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宋代至清代历经发展变化得以延置不废。近三十年来,随着相关史料的整理、出土文献的刊布以及研究视角的转换,有关唐代翰林学士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翰林学士史料的考订、翰林学士的设置、翰林学士职能及相关制度、翰林学士与唐代政治文化这四个方面。
关键词
唐代
翰林学士
翰林院制度
中枢
政治
文学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总目录
11
出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97-100,共4页
关键词
湖北民族学院
总目录
1992年
政策行为
内射半模
幅角分布
中枢
政治
自治州
备课艺术
艺术起源论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C95 [社会学—民族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嵬之变前后唐中枢政治权力中心的交替——兼论马嵬之变的主谋
12
作者
梁建宙
机构
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5期136-140,共5页
文摘
“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潼关先后失守。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公然与大唐分庭抗礼,玄宗及李唐王室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面对这一政治危局,玄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决策失误连连,政治威信一落千丈。迫于情势,玄宗一步步将中枢政治权力收拢,并准备移交给太子李亨,以实现权力的交替。玄宗无奈,自长安亡奔蜀地。为挽救危局,于马嵬坡与太子李亨联手诛杀已成众矢之的的杨国忠一族及其党羽,为平叛赢得了人心与时间。所以,马嵬之变的真正主谋是玄宗父子。后玄宗幸蜀,太子李亨于灵武称帝,最终完成了中枢政治权力的交替。玄宗一系列的政治安排,完全是为了维护李唐王室的根本利益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关键词
马嵬之变
中枢
政治
权力
交替
主谋
Keywords
Mawei’s Change
central political power
alternation
mastermind
分类号
K242.205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五代端明殿学士的职能及在中枢政治中的地位
13
作者
李云根
机构
安顺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16期86-89,共4页
文摘
端明殿学士是五代时期的重要职官,是为了适应此时期复杂的政治局面,加强中央集权而在历史上首次设立的。本文从史料出发,把端明殿学士的职能主要概括为九个方面并得出结论,即端明殿学士从成立之日起就一步步地走向外廷,具有内外廷职事官的双重身份。在中枢政治中,端明殿学士依附皇权,成为封建帝王削弱相权、限制枢密使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在中枢决策系统中,形成了封建皇帝、宰相、枢密使、端明殿学士等文人的四极系统,而端明殿学士坚定地站在封建皇帝这一边。
关键词
端明殿学士
职能
中枢
政治
系统
地位
分类号
K243.1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唐代的翰林学士
袁刚
《文史哲》
1985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士人与五代中枢政治
程遂营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银章密奏与洪熙中枢政治
赵现海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6
原文传递
4
唐玄宗“传位”史实辨析
任士英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唐代翰林学士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
袁刚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唐代的枢密使
袁刚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199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士人与五代中枢政治
李国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唐宣宗朝中枢政治考论
朱祥贵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翰林学士和两蜀中枢政治
田玉英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近三十年来唐代翰林学士及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魏臻
赵世金
马振颖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
0
原文传递
11
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总目录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马嵬之变前后唐中枢政治权力中心的交替——兼论马嵬之变的主谋
梁建宙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五代端明殿学士的职能及在中枢政治中的地位
李云根
《黑龙江史志》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