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年版) 被引量:239
1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3-359,共7页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的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如没有给予及时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相关死亡率高。因此,充分认识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的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如没有给予及时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相关死亡率高。因此,充分认识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相关风险、诊断方法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和死亡风险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 发热患者 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 指南 中国 免疫功能低下 死亡风险
原文传递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版) 被引量:119
2
作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2 位作者 刘启发 黄晓军 胡建达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69-978,共10页
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如未及时给予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相关死亡率高。因此,充分认识粒缺伴... 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如未及时给予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相关死亡率高。因此,充分认识粒缺伴发热患者的相关风险、诊断方法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粒缺伴发热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 发热患者 感染灶 死亡风险 抗菌药物治疗 疾病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
原文传递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被引量:100
3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93-696,共4页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的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严重潜在感染的唯一征象,感染相关死亡率高。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 发热患者 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 指南 中国 免疫功能低下 疾病人群
原文传递
动态监测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期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1
4
作者 杨爱景 王波 +2 位作者 李桂霞 李淑敏 王淑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4395-439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为白血病合并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急性白血...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为白血病合并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热分为发热组178例与未发热组28例,对血培养标本进行菌株分离鉴定,观察患者在T0化疗前、T1化疗后3d、T2粒缺期合并发热后第1天、T3抗感染治疗第7天、T4化疗后缓解期血清hs-CRP、PCT、IL-6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hs-CRP、PCT、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粒缺期发热组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hs-CRP、PCT、IL-6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hs-CRP、PCT、IL-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粒缺期合并发热患者血清hs-CRP、PCT、IL-6水平均显著高于T1,T3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hs-CRP、PCT、IL-6水平显著低于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组患者血培养阳性率为8.99%,血培养阳性与阴性患者hs-CRP和PCT、IL-6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感染患者血清hsCRP、PCT、IL-6水平变化,有利于预测细菌感染及细菌感染程度监测、指导抗菌药物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 超敏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白介素-6
原文传递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25
5
作者 左金曼 夏瑞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5064-5066,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抗生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最低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退热时间与抗生素应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皮疹3例,对照组出现皮疹4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卡氏体力状况(KP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KP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观察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药物副作用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抗生素 急性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 感染
下载PDF
PEG-rhG-CSF对同步放化疗中性粒细胞缺乏挽救性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刘青 关嵩 +5 位作者 曹峰 赵敏 程云杰 景绍武 王祎 王军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81-485,共5页
目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体内半衰期长,可有效防治同步放化疗所致的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 目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体内半衰期长,可有效防治同步放化疗所致的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相比疗效上更具优势。但由于PEG-rhG-CSF临床时间尚短,合并应用rhG-CSF是否能够进一步减轻重度骨髓抑制程度及缩短恢复时间等相关研究非常少见。本研究通过比较PEG-rhG-CSF联合rhG-CSF与单纯PEG-rhG-CSF治疗恶性肿瘤同步放化疗后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有效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4-01-2016-06-31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一病区就诊,共52例经同步放化疗所致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肿瘤患者。52例患者分为单药治疗组9例及联合治疗组43例。其中Ⅲ度中性粒细胞缺乏34例,给予单纯PEG-rhG-CSF 3mg单次皮下注射患者4例,PEG-rhG-CSF 3mg单次皮下注射联合rhG-CSF(1次/d)皮下注射患者30例。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18例,给予单纯PEG-rhG-CSF 3mg单次皮下注射患者5例,PEG-rhG-CSF 3mg单次皮下注射联合rhG-CSF(1次/d)皮下注射患者13例。联合组至中性粒细胞恢复≥2.0×10~9 L^(-1)后停用rhG-CSF。分析各组患者挽救性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用药后24~48和72~96h)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中性粒细胞增殖率以及中性粒细胞恢复至≥2.0×10~9 L^(-1)所需时间。结果单药组及联合组在挽救性治疗后24~48h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分别为(5.86±8.31)×10~9及(4.99±5.80)×10~9 L^(-1),P=0.94;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69.94±1 125.30)×10~9及(635.70±908.99)×10~9 L^(-1),P=0.57。治疗后72~96h2治疗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分别为(7.05±6.19)×10~9及(9.29±8.07)×10~9 L^(-1),P=0.52;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25.00±162.10)×10~9及(260.50±391.139)×10~9 L^(-1),P=0.42。单药组恢复时间[(69.33±51.5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 中性粒细胞缺乏 骨髓抑制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原文传递
头孢哌酮/舒巴坦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严重感染的比较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平 吴祥元 +1 位作者 林耀怀 李瑞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7-98,共2页
目的 比较头孢哌酮 /舒巴坦 (舒普深 )与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泰能 )对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严重感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6例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严重感染 (男 37例 ,女 19例 ,年龄 2 8a± s2 1a) ,其中 2 8例用头孢哌酮 /舒... 目的 比较头孢哌酮 /舒巴坦 (舒普深 )与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泰能 )对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严重感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6例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严重感染 (男 37例 ,女 19例 ,年龄 2 8a± s2 1a) ,其中 2 8例用头孢哌酮 /舒巴坦 2 .0 g加入 5 %葡萄糖 10 0 m l静滴 ,bid;2 8例用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0 .5 g加入 5 %葡萄糖 10 0 m l静滴 ,q8h均 7~ 10 d为一疗程。结果 头孢哌酮 /舒巴坦临床有效率 89.2 8% ,痊愈率 71.42 % ;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组临床有效率 96 .42 % ,痊愈率 75 % ,两组间相差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头孢哌酮 /舒巴坦与亚胺培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哌酮 舒巴坦 亚胺培南 中性粒细胞缺乏 感染 治疗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血液病患者感染治疗指南解读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荣莉 韩明哲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7期764-766,共3页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是血液科医生面临的常见问题,也是棘手问题。由于此类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常不典型、不明显,病原菌和感染灶也常不明确,感染相关死亡率高。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相关死亡率高达1...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是血液科医生面临的常见问题,也是棘手问题。由于此类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常不典型、不明显,病原菌和感染灶也常不明确,感染相关死亡率高。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相关死亡率高达11%,鉴于此,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于1997年首次发表了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治疗指南[1],并于2002年[2]和2010年[3]进行了两次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 发热 血液系统疾病 临床实践指南
原文传递
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缺期合并感染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赵芳 王欢 +1 位作者 迪丽娜孜.阿布来提 帕提古力.阿不力孜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8年第3期317-320,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感染患者降钙素原(PCT)、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为恶性血液肿瘤合并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14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感染患者降钙素原(PCT)、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为恶性血液肿瘤合并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14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各72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化疗前后,抗感染治疗前后hs-CRP、PCT水平变化。结果感染组患者hs-CRP、PCT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化疗后粒缺期发热组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hs-CRP、PCT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hs-CRP、P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粒缺期合并发热患者血清hs-CRP、PCT水平高于T1,T3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hs-CRP、PCT水平低于T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hs-CRP、PCT水平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的hs-CRP、PCT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缺期合并感染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显著上升,经抗感染治疗后下降;采用hs-CRP、PCT联合检测对于化疗后粒缺期感染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肿瘤 中性粒细胞缺乏 超敏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药物不良反应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金梁 陈佰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74-478,共5页
临床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应用抗生素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体温突然升高并且伴有中性粒细胞的减少。这时通常会首先考虑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与感染相关。某些细菌本身对中性粒细胞具有杀伤作用(如金葡菌产生的杀白细胞素),有些感... 临床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应用抗生素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体温突然升高并且伴有中性粒细胞的减少。这时通常会首先考虑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与感染相关。某些细菌本身对中性粒细胞具有杀伤作用(如金葡菌产生的杀白细胞素),有些感染则能直接抑制骨髓产粒细胞的过程,又或是患者长期处于一种中性粒细胞的慢性消耗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中性粒细胞缺乏 中性粒细胞减少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rhG-GSF联合抗菌药物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郑洁 杨素 +3 位作者 石杨茹 潘益琳 潘疆疆 林晓骥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5344-5347,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联合抗菌药物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为进行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期间住院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联合抗菌药物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为进行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期间住院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联合组联合rhG-GSF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联合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后,中性粒细胞高于治疗前(P<0.05),PCT、CRP、IL-6低于治疗前(P<0.05),且以上指标水平联合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G-GSF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有助于快速改善炎症反应,缩短症状改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缺乏 感染 抗菌药物 化疗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朱骏 周一飞 +6 位作者 白海涛 万理萍 蔡宇 姜杰玲 高彦荣 蔡琦 王椿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1-246,共6页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致病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粒缺伴发热患者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药敏特点。采用纸片扩散法(K-B)进行药敏试验,并按CLSI 2014年...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致病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粒缺伴发热患者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药敏特点。采用纸片扩散法(K-B)进行药敏试验,并按CLSI 2014年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共检出粒缺伴发热患者临床分离菌35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6%,革兰阴性菌占70.4%。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分别排在所有致病菌前6位。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占革兰阴性菌的53.2%。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均已达100%,未检出对糖肽类和(或)唑烷酮类耐药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40.8%和59.2%,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等的敏感率大于70%。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率达1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等的敏感率大于70%。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及氨基糖苷类等的敏感率均大于80%。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仍保持100%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等的敏感率大于7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敏感率均大于90%。结论粒缺伴发热患者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肠杆菌科细菌和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常见,耐药情况较严重。葡萄球菌属100%甲氧西林耐药。掌握本地粒缺伴发热致病细菌的分布及药敏现状对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 感染 细菌耐药性监测
下载PDF
降钙素原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萍 葛守辈 +2 位作者 刘晓娟 舒华娥 张佳佳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2期111-112,115,共3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入院47例细菌感染患者。根据血培养结果,分成血培养阴性组和血培养阳性组。血培养阳性组中微生物学确诊为G-菌感染组...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入院47例细菌感染患者。根据血培养结果,分成血培养阴性组和血培养阳性组。血培养阳性组中微生物学确诊为G-菌感染组和G+菌感染组。除行常规血培养检查外,均在发热12h内行血清PCT测定。PCT测定采用快速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综合分析患者PCT的含量及动态变化。结果血培养阳性组PCT水平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菌感染组较G+菌感染组PCT值增高(P<0.05)。当感染得到控制后PCT浓度随之下降。结论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患者中,血清PCT值可作为预测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动态监测血清PCT,能反映病情变化及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血清PCT检测的结果可反映抗菌药物的疗效,为抗生素及时调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急性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 细菌感染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于卵巢癌及宫颈癌化疗的价值 被引量:14
14
作者 俞铭洁 吴雯婷 +1 位作者 倪婷婷 胡庆伟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307-309,314,共4页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 G-CSF)用于卵巢癌、宫颈癌化疗预防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卵巢癌、宫颈癌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在化疗后72h一次性...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 G-CSF)用于卵巢癌、宫颈癌化疗预防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卵巢癌、宫颈癌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在化疗后72h一次性皮下注射PEG-rh G-CSF 6mg,体重45kg以下的患者减半;对照组在化疗后72h开始予以皮下注射rh G-CSF 2~5μg/kg,1次/d。观察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3、4度粒缺和发热性粒缺的发生率及持续天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费用开支情况等并作比较。结果在使用PEG-rh G-CSF及rh G-CSF预防性治疗的周期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3度粒缺发生率分别为11.1%和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相似(2.8%~8.4%vs 2.8%~1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人均费用(3 021.19元)和对照组(2 773.18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rh G-CSF用于卵巢癌、宫颈癌化疗时,与rh G-CSF比较,不良反应及费用均相似,但使用相对方便,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卵巢癌 宫颈癌 中性粒细胞缺乏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波 曹原 司继刚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4年第6期545-547,共3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1~12月我院73例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均在粒缺发生后使用rhG-CSF,用S...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1~12月我院73例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均在粒缺发生后使用rhG-CSF,用SPSS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分析。结果:rhG-CSF可以有效缓解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缺乏,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明显升高,平均恢复时间为(7.77±5.14) d,总有效率为95.9%,研究中根据病人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程度、阶段及持续时间进行个体化给药。结论:rhG-CSF对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缺乏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替加环素治疗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高苏 李正 +8 位作者 仇惠英 金正明 唐晓文 傅铮铮 马骁 韩悦 陈苏宁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60-862,共3页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治疗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疑诊耐药菌感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5月一2013年4月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4例伴粒细胞缺乏疑诊耐药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予替加环素100mg负荷剂量,继以50mg12h一次维持剂量抗感染治...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治疗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疑诊耐药菌感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5月一2013年4月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4例伴粒细胞缺乏疑诊耐药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予替加环素100mg负荷剂量,继以50mg12h一次维持剂量抗感染治疗,按用药情况分为单用替加环素组21例、初始单用替加环素后联合其他抗菌药物组9例及初始即联合其他抗菌药物组14例,按卫生部2007年颁布的抗菌药物疗效标准评价其疗效,同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44例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共治愈19例,治愈率为43.2%,治疗有效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2.47d;单用替加环素、初始单用替加环素后联合其他抗菌药物、初始即联合其他抗菌药物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47.6%、44.4%、35.7%;替加环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分别占15.9%、13.6%、6.8%。结论替加环素治疗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耐药菌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对于碳青霉烯类等广谱抗菌药物治疗3~5d无效,考虑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可尽早应用替加环素治疗,替加环素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耐药菌 中性粒细胞缺乏 血液病
原文传递
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临床及微生物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亮 司玉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345-2348,共4页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的临床及微生物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某中心发生粒缺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粒缺伴发热512例次;粒缺持续时间、严重粒缺、体能状况差、90 d内有抗生素暴露史及中心静脉置管...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的临床及微生物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某中心发生粒缺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粒缺伴发热512例次;粒缺持续时间、严重粒缺、体能状况差、90 d内有抗生素暴露史及中心静脉置管是粒缺伴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明确感染部位328例(64.06%),不明原因发热(FUO)184例(35.94%)。微生物中革兰阴性菌占64.35%,革兰阳性菌(23.61%)和真菌(12.04%),共检出57株耐药菌。肺部感染病死率高于FUO(P<0.005),肺部感染与血流感染(P>0.25)、血流感染与FUO(P>0.1)间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多种因素与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缺伴发热密切相关,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并是主要致死原因。病原微生物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且耐药率高。了解这类患者流行病学动态,对临床诊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中性粒细胞缺乏 恶性血液病
下载PDF
降钙素原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素平 万鼎铭 +4 位作者 曹伟杰 邵运丽 金婷 张媛 石聪聪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2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感染时对病原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感染的微生物类型,将135例入组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细菌感染组中微生物学确诊为G-菌感染组和G+菌感染...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感染时对病原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感染的微生物类型,将135例入组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细菌感染组中微生物学确诊为G-菌感染组和G+菌感染组。除行常规血培养及感染灶分泌物培养等检查外,均在发热12 h内行血清PCT测定。PCT测定采用快速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微生物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疗效回顾性诊断患者感染的微生物类型。结果细菌感染组血清PCT值较真菌感染组及病毒感染组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真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菌感染组较G+菌感染组PCT值增高(P<0.05)。结论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患者中,血清PCT值对预测细菌感染是一个快速可靠的指标。血清PCT值越高,细菌感染可能性越大,G-菌感染可能性更大。对于真菌感染、病毒感染诊断具有阴性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恶性血液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 感染
下载PDF
上海地区粒细胞缺乏伴肺部感染血液病患者呼吸道分离细菌及耐药性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志超 朱骏 +21 位作者 王椿 胡炯 毛原飞 陈芳源 朱坚轶 刘澎 顾史洋 施菊妹 刘银梅 梁爱斌 丁懿 侯健 何海燕 刘立根 谢英华 朱琦 俞夜花 姚永华 陈蔚 许惠利 韩秀华 郝思国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25-1031,共7页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肺部感染血液病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检出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上海市12所医院血液科粒缺伴肺部感染住院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的临床资料、药敏结果,分...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肺部感染血液病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检出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上海市12所医院血液科粒缺伴肺部感染住院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的临床资料、药敏结果,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数据,比较不同原发疾病病原菌分布之间的差异。结果共分离病原菌62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38株(22.2%),革兰阴性菌485株(77.8%),非发酵菌占革兰阴性菌的60.2%(292株)。淋巴瘤患者标本中分离革兰阳性菌构成比(35.0%)高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居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04株,16.7%)、肺炎克雷伯菌(88株,14.1%)、鲍曼不动杆菌(62株,10.0%)、铜绿假单胞菌(56株,9.0%)、金黄色葡萄球菌(48株,7.7%)。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率>98%,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4.3%、8.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敏感率>90%,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于1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71.4%,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粒缺伴肺部感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以革兰阴性菌占多数,其中非发酵菌占50%以上,细菌耐药率整体低于CHINET全国医院大样本监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 发热 肺部感染 细菌 耐药性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万古霉素治疗血药浓度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符祥俊 羊鸿斌 林良沫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7-492,共6页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万古霉素治疗血药浓度的特点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监测血液病患者(n=101)和非血液病患者(n=203)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JPKD计算万古霉素的清除率(CL)和表观分布容积(Vd),比较两组患者万古霉素...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万古霉素治疗血药浓度的特点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监测血液病患者(n=101)和非血液病患者(n=203)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JPKD计算万古霉素的清除率(CL)和表观分布容积(Vd),比较两组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等药动学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分析伴发中性粒细胞缺乏和肾功能亢进(ARC)对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血液病组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非血液病组[(9.89±5.12)mg/L比(11.79±5.70)mg/L,P=0.001],CL显著高于非血液病组[(6.07±2.16)L/h比(5.14±1.98)L/h,P<0.001],两组间V_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血液病患者伴发中性粒细胞缺乏或ARC可导致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显著降低,其中伴发中性粒细胞缺乏者有68.42%血药浓度未达标(<10 mg/L),伴发ARC者有74.00%血药浓度未达标。结论伴发中性粒细胞缺乏或ARC可能是导致血液病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推荐实施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以促进此类患者万古霉素的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万古霉素 血药浓度 中性粒细胞缺乏 肾功能亢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