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 被引量:225
1
作者 周一星 张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1-284,共14页
从改革开放的视角,用实证的方法,对中国城市经济区进行了新的研究。根据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确定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全国的经济核心区;通过外贸货流、铁路客货流、人口迁移流、信件流等流量流向分析,概括了3大核心区的... 从改革开放的视角,用实证的方法,对中国城市经济区进行了新的研究。根据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确定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全国的经济核心区;通过外贸货流、铁路客货流、人口迁移流、信件流等流量流向分析,概括了3大核心区的内向型和外向型腹地范围;在此基础上,把中国经济地域划分为北方区、东中区和南方区3个一级城市经济区和11个二级区。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空间组织形成许多新的认识。这一研究对于各地区经济联系方向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区 中心城市 腹地 经济联系方向 中国 人口 经济空间组织
下载PDF
高铁对中国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1
2
作者 钟业喜 黄洁 文玉钊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7-395,共9页
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两两中心城市间的最短交通时间,以平均可达性为度量指标,测算了全国31个中心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分析了高铁对中心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依据中心城市到全国地级城市的最短交通时间提... 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两两中心城市间的最短交通时间,以平均可达性为度量指标,测算了全国31个中心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分析了高铁对中心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依据中心城市到全国地级城市的最短交通时间提取全国31个中心城市的一日交流圈范围,分析了中心城市的高铁效应,并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个中心城市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和探讨一日交流圈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心城市可达性水平与城市的空间区位及城市的对外交通条件关联密切;2高铁网络的发展使中心城市的可达性水平有所提升,受城市所处的空间区位及高铁建设条件的影响,不同城市的可达性改善程度存在差距;3高铁对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范围拓展的影响显著且呈东中西差异分布,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覆盖的地级市数量增加,在城市密集地区,地级市被叠加覆盖的次数增长;4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的拓展与高铁线路布局走向一致,优越的中心地理位置有利于中心城市交流圈范围的扩大,地形、水域等地理障碍则会限制城市交流圈在不同方向上的拓展;5高铁网络的发展对改善城市可达性的作用正逐渐赶超城市空间区位对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铁路网络 可达性 一日交流圈 高铁效应
下载PDF
我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的研究 被引量:84
3
作者 宁越敏 严重敏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97-104,共8页
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确定中心城市概念和标准的基础上,对80年代以来中心城市的发展及空间扩散进行了理论探讨,指出中心城市的发展具有空间不平衡的特点,各中心城市的空间扩散效应也不相同,两者... 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确定中心城市概念和标准的基础上,对80年代以来中心城市的发展及空间扩散进行了理论探讨,指出中心城市的发展具有空间不平衡的特点,各中心城市的空间扩散效应也不相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本文对不同类型中心城市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不平衡发展 空间扩散
下载PDF
我国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与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104
4
作者 茹乐峰 苗长虹 王海江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8-66,共9页
通过对2010年全国286个地级以上中心城市相关数据的因子分析,将金融集聚因子降维成规模因子、质量因子和活跃程度3个较稳定的可解释因子,并与2005年相应数据进行比较。根据金融集聚指数,将我国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划分为全国性金融中... 通过对2010年全国286个地级以上中心城市相关数据的因子分析,将金融集聚因子降维成规模因子、质量因子和活跃程度3个较稳定的可解释因子,并与2005年相应数据进行比较。根据金融集聚指数,将我国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划分为全国性金融中心、全国性金融次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省域金融中心及地方金融中心。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全国中心城市金融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展现,结果显示我国金融集聚最为显著的区域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构成全国性金融集聚服务中心城市;金融集聚与城市规模有着极强相关性,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是金融活动的主要集聚地;各省区的金融集聚中心一般为其省会城市及其副中心城市。分析金融集聚指数2005—2010年的变化率,全国金融业集聚态势有从全国金融中心向邻近区域扩散的趋势,并向中部和近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不断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金融集聚 空间格局 因子分析 GIS空间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环渤海地区城市化过程 被引量:97
5
作者 何春阳 李景刚 +5 位作者 陈晋 史培军 潘耀忠 李京 卓莉 一之瀬俊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9-417,共9页
利用1992年、1996年和1998年的三期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了区域尺度的环渤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群空间信息,建立了城市群地区面状、线状和点状城市化空间模式,分析了环渤海城市群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化过程。基本结论如下:... 利用1992年、1996年和1998年的三期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了区域尺度的环渤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群空间信息,建立了城市群地区面状、线状和点状城市化空间模式,分析了环渤海城市群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化过程。基本结论如下:①20世纪90年代环渤海城市群地区城市斑块数量增长较快,城市化过程明显,但小斑块所占比重较大,城市斑块破碎度增加。同时,区域内城市重心基本维持在经度117.93o和纬度38.49o附近,整体上表现出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②20世纪90年代环渤海城市群地区城市化过程基本上可以从空间上概括为在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周围的面状城市化过程、沿交通干线周围的线状城市化过程和广大区域内以新兴小城市或小城镇出现为特征的点状城市化过程三种基本过程。其中,面状城市化过程一直居于优势地位,但面状城市化过程的基本有效范围主要局限在面状城市斑块周围3 ̄4km范围。线状城市化过程和点状城市过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但表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在区域内的影响范围正逐渐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过程 环渤海地区 20世纪90年代 数据 灯光 夜间 1992年 1998年 1996年 城市 DMSP 空间信息 区域尺度 空间模式 中心城市 基本过程 交通干线 有效范围 影响范围 斑块 OLS 线状 破碎度 小城镇 城市 大区域 趋势
下载PDF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核心策略 被引量:96
6
作者 杨永春 穆焱杰 张薇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9-423,共15页
黄河流域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到后期的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起飞发展阶段,大体处于集聚功能大于扩散效应的"虹吸效应"阶段和区内发展的激烈竞争时期。高质量的中/高速经济增长是黄河流域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大致... 黄河流域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到后期的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起飞发展阶段,大体处于集聚功能大于扩散效应的"虹吸效应"阶段和区内发展的激烈竞争时期。高质量的中/高速经济增长是黄河流域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大致梳理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理论演变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其核心策略。域内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表现为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和脆弱性,流域经济联系的松散性,经济发展阶段性及其内部差异性的约束,外部投资和产业转移等动力不足的约束等。这决定了流域高质量发展必表现为长期性、多样性、竞争性、协同性甚至区域化的倾向。因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探索"弯道超车"的核心策略:①在智能社会和全球化浪潮中,谋高质量增长,即持续探寻域内适合国家需求和地方特色的新型产业转型发展模式,建构适合各地方的特色化产业集群/产业链,提升综合竞争力;②探寻同质前提下的协同新模式,谋划流域协同和寻求特色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包括适合各地的人口城镇化策略和城乡统筹模式,尤其是基于土地流转的乡村人口向河谷/川地/盆地、平原、城镇的持续迁移路径,提高劳动生产率,关注水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③实施"中心突破"的体制,寻求中心带动的流域空间重构,推动中心城市和城镇群的健康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至少20~30年的长期探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基本条件 核心策略 中心城市 城镇群
原文传递
省会城市中心性研究 被引量:81
7
作者 俞勇军 陆玉麒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2-357,共6页
城市中心性的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心性指数,另一为中心性程度。省会城市中心性的影响因素包括省区形状、省会位置、省会综合实力、省内地级市实力以及省内交通结构等。文章提出了更为简易的省区形状和省会位置的计量公式,计算了... 城市中心性的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心性指数,另一为中心性程度。省会城市中心性的影响因素包括省区形状、省会位置、省会综合实力、省内地级市实力以及省内交通结构等。文章提出了更为简易的省区形状和省会位置的计量公式,计算了我国各省的形状指数和省会城市位置指数。利用GIS软件,计算出我国各省区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几何重心,并根据这些重心与省会城市位置间的关系,对我国各省最高级中心城市的组合类型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心性程度的概念并探讨了计算方法。文章将影响因素及中心性程度综合考察,对我国部分省会城市的中心性作用不强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其结论对全国省级城市经济区的组织和行政区划调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心 省会城市 行政区划调整 影响因素 中心性指数 GIS软件 城市经济区 研究内容 综合实力 交通结构 计量公式 经济重心 人口重心 组合类型 中心城市 计算方法 综合考察 借鉴意义 形状 省区 地级 最高级 文章 剖析
下载PDF
美日区域经济模式的启示与中国“都市圈”发展战略的构想 被引量:45
8
作者 王建 《战略与管理》 CSSCI 1997年第2期1-15,共15页
美日区域经济模式的启示与中国“都市圈”发展战略的构想王建美国区域经济的特点(一)美国国土总面积为93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排名第四位的领土大国。1993年人口总数为2575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人。美国不仅幅... 美日区域经济模式的启示与中国“都市圈”发展战略的构想王建美国区域经济的特点(一)美国国土总面积为93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排名第四位的领土大国。1993年人口总数为2575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人。美国不仅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气候适中,最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 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模式 制造业结构 发展战略 日本 工业化和城市 区位商 中心城市 城市
下载PDF
大都市区化: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被引量:41
9
作者 王旭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5-77,共13页
1980年,美国十年一度的人口统计结果显示:70年代美国非大都市区人口增长率超过大都市区增长率,这在1810年以来尚属首次,因而在美国研究城市的学者中引起不小的震动。很多学者据此得出大城市已经衰落的结论。其代表人物美... 1980年,美国十年一度的人口统计结果显示:70年代美国非大都市区人口增长率超过大都市区增长率,这在1810年以来尚属首次,因而在美国研究城市的学者中引起不小的震动。很多学者据此得出大城市已经衰落的结论。其代表人物美国联邦农业部的人口统计专家艾尔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区化 城市发展 中心城市 美国城市 大都区发展 郊区人口 主导趋势 郊区化 本世纪 人口统计
原文传递
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测度分析 被引量:56
10
作者 姜海宁 陆玉麒 吕国庆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2-89,共8页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其它城市和区域的相互联系。本文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从节点分析、线路分析以及经济联系强度等方面对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状况进行实际测度,定量分析其对外经济联系的空...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其它城市和区域的相互联系。本文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从节点分析、线路分析以及经济联系强度等方面对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状况进行实际测度,定量分析其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等级层次性特征。结果表明: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区域差异明显,并且表现出按照一定的轴线发生联系,这种轴线的方向和路径具有一定规律性;上海对江浙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大,并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形成圈层结构分异;苏锡常经济圈内部经济联系紧密,南京和杭州对外经济联系不强,中心地位亟待提高;交通是宁波对外经济联系的最主要障碍。总之,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其对外经济联系的前提条件,而加快交通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手段之一,当然这还与距离、行政区划和历史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浙沪 对外经济联系 中心城市 经济联系强度
下载PDF
上海中心城区的职能转移与城市空间整合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水清 杜德斌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6-20,共5页
城市职能的调整与变化往往引起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新整合 ,探讨了上海中心城区职能转移的特征与过程 。
关键词 上海 中心城市 城市空间 职能转移
下载PDF
城市群能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吗?——基于7个国家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4
12
作者 丁任重 许渤胤 张航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45,共9页
将城市群视为一项区域经济政策,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7个国家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研究发现:(1)城市群能够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增长,7个城市群每年带动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约为0.56%。其中,南方四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 将城市群视为一项区域经济政策,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7个国家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研究发现:(1)城市群能够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增长,7个城市群每年带动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约为0.56%。其中,南方四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加入城市群的城市比未加入的城市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要高0.92%。(2)北方三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3)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核心城市的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共同作用,与空间距离和核心城市经济水平相关。(4)七大城市群、南方城市群和北方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和空间距离的关系依次表现为"倒N型""倒U型"和"U型"。(5)核心城市经济水平越高、城市竞争力越强,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用越大。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科学选择城市群区位、合理规划城市群空间范围、协调城市群内城际关系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条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区域经济增长 双重差分法 溢出效应 虹吸效应 城市竞争力 中心城市
原文传递
城际快速列车对大都市区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分析——以京津唐大都市区为例 被引量:44
13
作者 魏立华 丛艳国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34-837,共4页
文章以京津唐大都市区为例,从大都市区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作为"城际交通"主要方式的快速列车的运行态势及其对都市区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提出了建立"中心辐射型"城际快速列车运行系统,并将中心... 文章以京津唐大都市区为例,从大都市区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作为"城际交通"主要方式的快速列车的运行态势及其对都市区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提出了建立"中心辐射型"城际快速列车运行系统,并将中心城市的"城际交通"与"城内交通"衔接的规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达性 京津唐 大都 运行态势 中心辐射 快速列车 中心城市 城际交通 运行系统 规划
下载PDF
中心城市现代物流系统规划框架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汪超 杨东援 《城市规划汇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3-55,共3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在物流业发展上的政策举措 ,然后分析了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心城市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框架 。
关键词 中心城市 物流系统 规划框架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演化特征及多维邻近性机制 被引量:52
15
作者 周锐波 邱奕锋 胡耀宗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共10页
以我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间联合申请发明专利作为截面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城市创新网络,总结其结构演化特征,并用负二项式重力模型,从邻近性视角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创新网络快速发展,... 以我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间联合申请发明专利作为截面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城市创新网络,总结其结构演化特征,并用负二项式重力模型,从邻近性视角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创新网络快速发展,网络生长呈现择优、邻近连接态势,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技术合作是主要网络形式,网络结构呈现"骨干网+区域网+专业网"三网镶嵌局面。(2)网络连接主要依托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彼此紧密合作,构成整体网络的骨干网;网络生长主要围绕中心城市联络周边城市和技术关联城市,促成城市群创新网络(区域网)和专业技术创新网络(专业网)。(3)城市间技术合作受城市自身创新能力深刻影响外,地理邻近、技术邻近和制度邻近都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多维邻近性分析框架对我国城市创新网络结构演化具有较强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创新网络 演化 多维邻近性 中心城市 城市 专业技术创新网络 创新发展
原文传递
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与区域协调发展 被引量:50
16
作者 柳卸林 王宁 +1 位作者 吉晓慧 杨博旭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86,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试图通过发挥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的溢出效应,带动其周边城市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但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基于增长极理论和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试图通过发挥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的溢出效应,带动其周边城市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但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基于增长极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构建考虑空间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利用2004—2018年全国31个中心城市和248个非中心城市的统计数据,对省域内经济增长极的虹吸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同一省域内的周边城市存在虹吸效应,产业同构强化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而经济距离对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没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战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吸效应 中心城市 增长极 协调发展
下载PDF
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城市经济区划分方法探讨 被引量:39
17
作者 闫卫阳 郭庆胜 李圣权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67-571,共5页
在分析目前划分城市经济区的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加权Voronoi图几何性质的独特性、在空间分割上的合理性以及计算机自动生成的可行性,试图将其应用于城市体系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城市断裂点理论的性质,并应用加权Voronoi图对其扩展,发现... 在分析目前划分城市经济区的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加权Voronoi图几何性质的独特性、在空间分割上的合理性以及计算机自动生成的可行性,试图将其应用于城市体系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城市断裂点理论的性质,并应用加权Voronoi图对其扩展,发现了包括传统断裂点在内的城市吸引范围的理论上的准确边界,提出了"断裂弧"的概念.通过构建两种不同形式的加权Voronoi图,提出了确定区域中心城市和划分城市经济区的新方法,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区 中心城市 加权Voronoi图 断裂点理论
下载PDF
中国首个大型医院品牌营销研究 被引量:47
18
作者 庄一强 方敏 +1 位作者 潘红 苏博 《中国医院》 2005年第4期3-12,共10页
通过对全国11个中心城市的20家大型三甲医院的3924名病人及1815名员工进行随机抽佯调查及对406名医务工作者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对中国大型医院品牌营销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得出如下初步结论,供医院管理者参考:医院以技术品牌为主;员工品... 通过对全国11个中心城市的20家大型三甲医院的3924名病人及1815名员工进行随机抽佯调查及对406名医务工作者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对中国大型医院品牌营销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得出如下初步结论,供医院管理者参考:医院以技术品牌为主;员工品牌意识薄弱,服务品牌有待加强;医院品牌区域性强,外地病人多为自费;病人支付能力参差不齐;医院品粹营销尚在起步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牌营销 大型医院 中国 随机抽样调查 医务工作者 医院管理者 三甲医院 中心城市 技术品牌 品牌意识 服务品牌 医院品牌 支付能力 一对一 病人 区域性 员工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 被引量:48
19
作者 张国兴 苏钊贤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7-43,共7页
构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进行测度,有助于洞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问题与不足。根据高质量发展内涵并结合中心城市特点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从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生态适度宜居、资源配置有效、公共服务共享的... 构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进行测度,有助于洞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问题与不足。根据高质量发展内涵并结合中心城市特点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从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生态适度宜居、资源配置有效、公共服务共享的维度出发,运用熵值法对黄河流域中心城市2013—2017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2013—2017年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上游、中游和下游城市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黄河流域各中心城市在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和公共服务共享维度上呈现差异较大,在资源配置有效和生态适度宜居维度上呈现差异较小。(3)青岛、西安、郑州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上与其他中心城市的差距正逐渐拉大。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应形成功能错位、良性互补、合作分工的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中心城市 评价体系
下载PDF
我国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演变及提升路径 被引量:48
20
作者 顾伟男 申玉铭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文章以我国35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与主观赋值法相结合、变异系数、相对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演变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提升路径等。研究表明:①我国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 文章以我国35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与主观赋值法相结合、变异系数、相对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演变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提升路径等。研究表明:①我国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心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步呈缩小趋势,并且差距主要在于科技创新产出和投入之间。②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整体上呈现出由低水平层次逐渐向高水平层次演变,高水平能力和较高增长的城市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少数创新极核,低水平能力和较低增长的城市分布在中西部地区。③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部分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高水平的协调关系,中西部大部分中心城市则表现为中低水平的协调关系。④加快构建基于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网络,促进“多核驱动、点轴延伸”的整体科技创新路径形成。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提升路径呈现多样化形式,主要包括投入一产出一环境提升型和知识一技术一产业创新提升型两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水平 关系类型 提升路径 中心城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