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7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斯曼丘陵的短期气候特征 被引量:34
1
作者 卞林根 薛正夫 +2 位作者 逯昌贵 陆龙骅 贾朋群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7-46,共10页
利用中山站1989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对拉斯曼丘陵的短期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拉斯曼丘陵的气候特点与东南极沿岸其它绿洲区相似,共同受大尺度气候过程的影响,同时还具有许多局地气候特征。
关键词 拉斯曼丘陵 中山站 气候特征 短期气候 南极
下载PDF
南大洋二氧化碳源汇分布及其海-气通量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高众勇 陈立奇 王伟强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75-186,共12页
在 1 999年 1 2月 - 2 0 0 0年 2月“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往返于中山站和长城站期间 ,进行了大气及海表层 CO2 分压的连续测量。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W- 0°- 80°E之间 ,南大洋基本上是大气 CO2 的汇 ,尤其在 45°W- 3... 在 1 999年 1 2月 - 2 0 0 0年 2月“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往返于中山站和长城站期间 ,进行了大气及海表层 CO2 分压的连续测量。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W- 0°- 80°E之间 ,南大洋基本上是大气 CO2 的汇 ,尤其在 45°W- 3 0°W及 1 0°W- 1 0°E之间 ,是 CO2 的强汇区 ,往返的两次观测结果十分相似。观测发现 ,南大洋 1月份吸收大气 CO2 的能力近两倍于 1 2月份 ,这是由于该海域1月的生产力比 1 2月份高 ,因而反映了初级生产对大气 CO2 吸收的显著影响。利用最新的 K值计算方法表明 ,1月份二氧化碳的入海通量为 3 .98mol/(m2 · a) ,1 2月份的为2 .1 3 mol/(m2 · a) ,综合两个月的值平均 ,南大洋夏季 CO2 的平均通量为 3 .0 6 mol/(m2 · 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分压 南大洋 海气通量 中山站 夏季 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1985—2008)和中山站(1989—2008)地面温度变化 被引量:28
3
作者 卞林根 马永锋 +1 位作者 逯昌贵 陆龙骅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长城站1985—2008年和中山站1989—2008年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两站短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评估了两站地面温度观测资料的代表性。结果表明,长城站和别林斯高晋站同期的年平均温度均为-2.1℃,温度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27℃/10a.和... 利用长城站1985—2008年和中山站1989—2008年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两站短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评估了两站地面温度观测资料的代表性。结果表明,长城站和别林斯高晋站同期的年平均温度均为-2.1℃,温度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27℃/10a.和0.33℃/10a,呈现出南极半岛具有明显的气候变暖趋势。中山站和戴维斯站的同期温度变化速率分别为0.12℃/10a.和0.07℃/10a,显示的气候变暖趋势不明显。两站温度变化趋势与邻近站相比基本相似,表明两站观测的温度资料具有南极乔治王岛和东南极沿岸区的代表性。长城站四季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且秋季增温速率最大,冬季次之,其它季节不明显。中山站春季和冬季具有降温趋势,秋季和夏季具有升温倾向,其中以秋季升温趋势和冬季降温趋势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长城 中山站 地面气温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变化特征 被引量:26
4
作者 徐中华 刘瑞源 +3 位作者 刘顺林 张北辰 胡红桥 綦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对南极中山站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1995~2002年观测数据的月中值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山站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的主要特征:foF2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日变化存在“磁中午异常”现象;年变化中中午foF2在太阳活动低年不... 对南极中山站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1995~2002年观测数据的月中值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山站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的主要特征:foF2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日变化存在“磁中午异常”现象;年变化中中午foF2在太阳活动低年不出现“冬季异常”,在太阳活动高年出现“半年异常”,即两分点高于两至点.本文结合中山站所处的地理位置,考虑太阳辐射电离、磁层的驱动和中性大气成分变化等因素,分析了这些现象的产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南极 中山站 FOF2
下载PDF
1993年中山站南极“臭氧洞”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郑向东 周秀骥 +1 位作者 陆龙骅 郭松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533-535,共3页
1985年英国科学家Farman根据地面观测资料发现南极“臭氧洞”后,卫星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他们各自的南极站都加强了臭氧的观测研究.在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1992~1993年)期间,我们在南极中山站(69°... 1985年英国科学家Farman根据地面观测资料发现南极“臭氧洞”后,卫星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他们各自的南极站都加强了臭氧的观测研究.在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1992~1993年)期间,我们在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用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建立了地面臭氧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采用国际标准仪器开展臭氧研究工作.本文利用1993年中山站观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洞 南极 中山站 DUV-B 卫星观测
原文传递
南极中山站极光形态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22
6
作者 胡红桥 刘瑞源 +4 位作者 王敬芳 杨惠根 KAZUO MAKITA 王幸 NATSUO SATO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9年第1期8-18,共11页
利用极光全天空摄象机1995年和1997年在南极中山站观测的极光数据,对中山站上空极光的出现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南极中山站,午后(磁地方时1400~1800MLT)和子夜前后(2200~0300MLT)出现极光的情... 利用极光全天空摄象机1995年和1997年在南极中山站观测的极光数据,对中山站上空极光的出现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南极中山站,午后(磁地方时1400~1800MLT)和子夜前后(2200~0300MLT)出现极光的情况比较多,在傍晚(1800~2200MLT)出现极光的情况要少一些;较强的极光主要也出现在午后和子夜附近。冕状极光主要出现在子夜附近和午后的极向侧和天顶,在傍晚出现很少;带状极光主要出现在午后和赤道侧的傍晚与子夜;极光浪涌主要出现在子夜前后;向日极光弧则主要出现在子夜前后,子夜前比子夜后多,极向和天顶比赤道侧多。除向日极光弧外,其它形态的极光在中山站的出现情况与Kp指数相关。中山站进入极光带的时间通常在午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光 极光带 KP指数 中山站 南极
下载PDF
近20年来中国极地大气科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2 位作者 效存德 武炳义 逯昌贵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72-691,F003,共21页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讫今为止 ,中国已组织了 2 0次南极考察和 3次北极考察 ,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等 3个常年科学考察站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高层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科学第一手资料 ;开展了有关极地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取得了新的进展。南极地区大气温度、臭氧和海冰的气候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多样的。南极地区的增暖主要发生在南极半岛地区 ,在南极大陆主体并不明显 ,近 10余年来还有降温趋势。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 ,还揭示了南极半岛西侧和罗斯海外围的海冰变化具有“翘翘板”特征 ,由此定义的南极涛动指数可用来讨论南极海冰状况和海冰关键区的活动 ;用实地考察资料研究了极地不同下垫面的近地面物理和海 -冰 -气相互作用特征 ,给出了边界层特征参数 ;讨论了极地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大气科学 南极 海冰 中山站 北极 大气化学 气候 半岛地区 鹅种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1985—2008)和中山站(1989—2008)风和降水等要素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23
8
作者 卞林根 马永锋 +1 位作者 逯昌贵 陆龙骅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1-333,共13页
利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降水、风、湿度、气压和云量等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两站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城站年降水量为503mm,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27mm/10a。长城站和中山站年降水日数均呈... 利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降水、风、湿度、气压和云量等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两站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城站年降水量为503mm,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27mm/10a。长城站和中山站年降水日数均呈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9d/10a和-12.1d/10a。长城站和中山站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8%和58%。长城站年平均湿度总体上呈不明显下降趋势,中山站没有趋势。长城站盛行风向为西北风,中山站为偏东风,年平均风速分别为7.3m/s和7.1m/s。两站年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09m/s/10a和-0.23m/s/10a。长城站平均大风日数为137d,记录的极大风速为37.2m/s。中山站平均大风日159d,记录的极大风速为50.3m/s。长城站和中山站年平均气压分别为990hPa和985hPa,变化速率分别为0.65hPa/10a和-0.80hPa/10a。其变化趋势相反,并与两站风速和大风日数及降水日数的变化倾向基本相同。长城站和中山站月平均云量分别为8.8和6.2,其差异显示了两站所处气候带的特点,即长城站地区全年阴天多、云量大,中山站则与此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长城 中山站 气候特征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杨清华 张林 +2 位作者 李春花 李荣滨 李凯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1-607,共7页
利用1989—2008年南极中山站及戴维斯站的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表面气温、气压、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年际、年和日尺度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各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中山站年均气温趋于升高,气压趋于下降,但变化趋势并... 利用1989—2008年南极中山站及戴维斯站的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表面气温、气压、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年际、年和日尺度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各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中山站年均气温趋于升高,气压趋于下降,但变化趋势并不明显,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南极中山站的大气要素仍保持相对稳定。但也有一些比较显著的变化趋势,如风速减弱,以及秋季气温增暖趋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要素 变化趋势 中山站 南极
下载PDF
东南极冰盖中山站——Dome A断面路线考察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18
10
作者 任贾文 秦大河 效存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1-56,共6页
1996年以来 ,中国国家南极考察队连续 3次进行了南极冰盖内陆考察 ,最远点距海岸 110 0km ,海拔 3 90 0m .沿考察路线对冰盖表面地形、表面雪层特征、雪积累速率、冰体厚度和运动速度等进行现场观测 ,采集 0 6 3 3m深度雪坑样品 ,在 4... 1996年以来 ,中国国家南极考察队连续 3次进行了南极冰盖内陆考察 ,最远点距海岸 110 0km ,海拔 3 90 0m .沿考察路线对冰盖表面地形、表面雪层特征、雪积累速率、冰体厚度和运动速度等进行现场观测 ,采集 0 6 3 3m深度雪坑样品 ,在 4个地点钻取 5 0 10 0m深度冰芯 5支 .部分资料和样品的初步分析表明 ,由于研究区域毗邻Lambert冰川和格罗夫山 ,冰面地形较多起伏 ,中段很大区域坡面朝向Lambert冰川 .自中山站向内陆 46 0km积累速率为 46 2 10kg·m-2 ·a-1(相当于 12 6 0cm厚度雪层 ) ,表面 1m深度雪的密度为 35 0 45 0kg·m-3.雪变成冰的深度 (密度达 830kg·m-3)在几个冰芯钻取地点均大约为 6 0m ,说明研究区域内雪的变质过程基本相同 .30 0km处 5 0m冰芯初步分析显示 ,过去几十年积累速率和温度均呈上升趋势 ,这虽然与南极地区其他许多地点的结果相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极内陆考察 雪积累速率 气候变化 南极 冰盖 中山站
下载PDF
太阳活动低年南极中山站电离层F层的平均特性 被引量:17
11
作者 贺龙松 刘瑞源 +1 位作者 刘顺林 刘勇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9-295,共7页
根据1995—1997年3年中山站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的数据,分析了中山站不同季 节F层的临频变化特点.中山站夏季主要受太阳光光化电离的影响,F层临频随地方时的变 化与中纬台站相似;两分季,极隙区软电子沉降的作用显著,F... 根据1995—1997年3年中山站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的数据,分析了中山站不同季 节F层的临频变化特点.中山站夏季主要受太阳光光化电离的影响,F层临频随地方时的变 化与中纬台站相似;两分季,极隙区软电子沉降的作用显著,F层临频随磁地方时而变化,有 较明显的磁中午现象.冬季,太阳全天处于地平线以下,中山站F层临频的变化主要受极隙 区软电子沉降和极区等离子体漂移的影响,其峰值变化处于碰中午和地方时中午之间.中山 站夏季全天都能观测到F层的存在;两分季F层在地方时子夜附近的出现率较少;冬季月份 在磁地方时午后和子夜F层出现率明显减少,这可能与南半球冬季的高纬槽和极洞有关.对 F层不均匀区的分析认为,中山站在t_(LT)为16:00左右处于极光带赤道侧,20:00左右进入极盖 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活动 南极 中山站 电离层 F层 平均特性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冬季电离层的平均特性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顺林 贺龙松 刘瑞源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92-197,共6页
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的数字式电离层垂直测高仪1995年的频高图资料,对中山站上空冬季电离层的一些平均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中山站冬季电离层F层很不稳定,其日变化比较明显,foF2的月中值在0900UT出现极大并在1400... 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的数字式电离层垂直测高仪1995年的频高图资料,对中山站上空冬季电离层的一些平均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中山站冬季电离层F层很不稳定,其日变化比较明显,foF2的月中值在0900UT出现极大并在1400UT附近出现次极大。最大值在0900UT(磁中午)附近,这是极隙区软电子沉降、极区等离子体对流和光辐射电离效应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所谓的磁中午异常。在2000~0100UT之间foF2数值较小,可能是由于这段时间中山站正处于电离层极洞区域。Es层几乎每天都可以观测到,在1700UT附近出现机率较高,并且foEs数值较大,多数为极光型Es,主要是由于极光粒子沉降引起的。电离层E层的变化相对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纬电离层 极洞 中山站 电离层 南极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辐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3 位作者 逯昌贵 薛正夫 贾朋群 王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0-168,共9页
对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1993~1994年辐射资料的分析表明:两站辐射分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相似.但由于气候状况的差异,长城站到达地面的总辐射和吸收辐射分别为中山站的51%和42%.极昼期间(11~1月)中山站总辐射和... 对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1993~1994年辐射资料的分析表明:两站辐射分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相似.但由于气候状况的差异,长城站到达地面的总辐射和吸收辐射分别为中山站的51%和42%.极昼期间(11~1月)中山站总辐射和紫外辐射总量均超过了青藏高原夏季(6~8月)的总量,两站净辐射夏半年为正,冬半年为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辐射特征 季节变化 长城 中山站
下载PDF
基于ASTER立体数据和ICESat/GLAS测高数据融合高精度提取南极地区地形信息 被引量:16
14
作者 鄂栋臣 沈强 +1 位作者 徐莹 Gang Chen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1-359,共9页
为了更好地保证从中山站到DomeA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该考察路线沿线的地形信息是必需的.虽然Radarsat南极制图计划(RAMP)能提供迄今为止最高精度的全南极数字高程模型(DEM),其最高水平分辨率为200m,但其真正的水平分辨率根据源数据的比... 为了更好地保证从中山站到DomeA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该考察路线沿线的地形信息是必需的.虽然Radarsat南极制图计划(RAMP)能提供迄今为止最高精度的全南极数字高程模型(DEM),其最高水平分辨率为200m,但其真正的水平分辨率根据源数据的比例尺和区域覆盖密度不同而不同.对于冰架和内陆冰盖地区,水平精度约为5km.在东南极内陆冰盖地区和远离山脉地区该DEM的垂直精度估计为±50m,因此更高精度的地形数据还不存在.为了满足将来对地形信息更高精度的要求,由于ASTER光学影像具有高的空间分辨率(15m),而ICESat/GLAS测高数据有较高的高程精度(13.8cm),因此本文融合ASTER立体数据和ICESat/GLAS测高数据提取了该考察路线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首先选择一些测高数据点作为ASTER提取DEM过程中的高程控制,以减少匹配错误.由于从75°~81°S范围没有合格的ASTER立体数据覆盖,并且在该范围内ICESat轨道覆盖度大,观测数据比较密集,因此在该区域仅使用ICESat测高数据提取DEM,最后生成覆盖整条路线的DEM.分析结果表明DEM精度得到很大的提高,DEM的绝对垂直精度某些地区优于15m,除了影像009-001外,其余所有结果精度都在30m以内.其内部精度优于15m,某些情况下优于7m.生成的结果达到1:50000制图标准.结果表明在南极地区,综合利用各种遥感数据提取南极地区冰面地形信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南极 中山站 DOME A ASTER ICESAT GLAS
原文传递
近2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1 位作者 逯昌贵 何熙雯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8,共6页
近 2 0年来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取得了长足进展。 1 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 ;1 989年在南极大陆建成了中国中山气象台 ;2 0 0 1年与澳大利亚南极局合作在距中山站 1 6 0km的南极冰盖上安置了LGB 6 9自动气象站(A... 近 2 0年来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取得了长足进展。 1 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 ;1 989年在南极大陆建成了中国中山气象台 ;2 0 0 1年与澳大利亚南极局合作在距中山站 1 6 0km的南极冰盖上安置了LGB 6 9自动气象站(AWS)。在长城和中山两站开展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站区天气预报服务、气象卫星高分辨率图像传输资料 (HRPT)接收等业务 ;在中山站进行Brewer大气臭氧和紫外辐射 (UV B)等要素的观测 ;在赴南极考察的航渡期间进行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南极常规气象业务已为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积累了丰富资料 ,为航渡和站区考察项目的实施提供的气象服务保障 ,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提高南极气象业务水平 ,拓展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 ,是今后极地大气科学考察和研究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业务 南极冰盖 大气科学 中山站 科学考察 南极大陆 地面气象观测 长城 重要任务 拓展
下载PDF
重力高频扰动与地震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郝晓光 许厚泽 +2 位作者 郝兴华 吕纯操 胡红桥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3期9-13,共5页
报告了L&R ET(2 1)重力仪在中国南极中山站的重力高频扰动与地震的观测记录 ,并对发生这种高频重力扰动的地球物理学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中国 南极 中山站 重力高频扰动 地震 重力仪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大风天气形势类型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胡胜利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59-63,共5页
南极中山站天气恶劣,特别是大风天气不仅多,且风速猛,时间又长,作者通过1991年越冬观测分析和预报,发现造成中山站大风主要系统有极地气旋,极地大陆冷高压和东移锋面扰动。从地面系统归纳找出易于造成中山站大风天气形势,可... 南极中山站天气恶劣,特别是大风天气不仅多,且风速猛,时间又长,作者通过1991年越冬观测分析和预报,发现造成中山站大风主要系统有极地气旋,极地大陆冷高压和东移锋面扰动。从地面系统归纳找出易于造成中山站大风天气形势,可分为四种类四。1、极地气旋型,2、南高北低型,3、东高西低阻塞型,4、修面云系扰动型。极地气旋型影响产生的大风,在中山站恶劣天气中占主导地位,大多数大风和强风暴都是由它引起的。极地气旋型大风,又可分为三种类四:(1)绕极气旋东移类,(2)普里兹湾新生类气旋,(3)气旋替换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站 大风 天气形势 分类
下载PDF
MODIS海冰数据监测中山站附近海冰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辛 鄂栋臣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46-354,共9页
本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即MODIS)的海冰数据,监测中山站附近区域海冰的季节性(尤其是夏季)的消融与冻结情况及海冰表面温度的变化。文中先对MODIS的海冰数据进行影像分层、数据合成... 本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即MODIS)的海冰数据,监测中山站附近区域海冰的季节性(尤其是夏季)的消融与冻结情况及海冰表面温度的变化。文中先对MODIS的海冰数据进行影像分层、数据合成,分时间段计算海冰范围,然后提取海冰表面温度信息,最后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山站附近区域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中上旬为海冰消融期;2月中下旬至4月为海冰冻结非密封期;5月至9月为海冰冻结密封期。海冰范围2月份最小;海冰表面温度1月份最低,8月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海冰数据 中山站 南极海冰 消融与冻结 冰表面温度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数据处理中IGS框架站的选择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建虎 张胜凯 +2 位作者 鄂栋臣 崔昭文 李继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5,共5页
以计算中山站2007年第1天到第100天的数据为例,对计算南极GPS观测数据时如何选择IGS跟踪站作为框架基准站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处理过程中,对IGS站的选取分为选站数量、网形、网缘、Z坐标南北半球互相抵偿性4种情况进行了计算,并对得出的... 以计算中山站2007年第1天到第100天的数据为例,对计算南极GPS观测数据时如何选择IGS跟踪站作为框架基准站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处理过程中,对IGS站的选取分为选站数量、网形、网缘、Z坐标南北半球互相抵偿性4种情况进行了计算,并对得出的结果从均方根残差NRMS、基线向量、基线重复率、坐标中误差4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在进行南极大陆单点GPS数据处理时,为得到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下准确的坐标,应加入5个均匀分布在未知点周围的IGS站参与计算,距离未知点较近的点为必选点,所选点应均在南半球,且不需要考虑南北半球Z坐标的抵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MIT软件 中山站 GPS 数据处理 IGS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臭氧洞期间O_3廓线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郭松 周秀骥 +1 位作者 郑向东 陆龙骅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7年第1期78-82,共5页
本文主要分析了1995年臭氧洞期间在中山站用Brewer臭氧仪通过Umkehr(逆转)方法观测和反演得到大气臭氧垂直高度分布的变化情况,并与O3洞闭合后及1995年1~3月的O3廓线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同时还与国外测... 本文主要分析了1995年臭氧洞期间在中山站用Brewer臭氧仪通过Umkehr(逆转)方法观测和反演得到大气臭氧垂直高度分布的变化情况,并与O3洞闭合后及1995年1~3月的O3廓线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同时还与国外测站的资料进行了对比,指出南极臭氧洞期间大气臭氧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平流层下层(14~25km),这说明发生在平流层气溶胶冰晶云(PSC)表面的非均相催化反应主要发生在14~25km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中山站 臭氧洞 臭氧廓线 观测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