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0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季同述论 被引量:22
1
作者 桑兵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13-141,共16页
陈季同是近代史上一位风云人物,从洋务运动兴起,首批留学欧洲,早期随使驻外,甲申折冲樽俎,到甲午保台自立,戊戌变法维新,庚子中国议会,乃至革命思潮发源,30年间每一大事出,他几乎都适逢其会,或任重要配角。同时,他又是近... 陈季同是近代史上一位风云人物,从洋务运动兴起,首批留学欧洲,早期随使驻外,甲申折冲樽俎,到甲午保台自立,戊戌变法维新,庚子中国议会,乃至革命思潮发源,30年间每一大事出,他几乎都适逢其会,或任重要配角。同时,他又是近代中国有数的西法专家,促进中外文化文学交流的先进,以及继王韬之后中国与欧洲汉学界交往史上的另一阶段性代表。其人品虽有可议之处,其心路历程却反映了一个民族步入世界的悲喜艰辛。本文在收集整理史料和考证史实的基础上重建陈季同的形象,并通过分析其生平活动及交往联系,进一步认识历史的复杂与生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季同 文化交流 中外关系
原文传递
国家间政治冲突对贸易的影响——文献综述及基于中国与大国关系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杜映昕 《经济学报》 2015年第1期124-144,共21页
国家间的政治冲突是否会对两国的贸易往来造成影响?本文就已有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对于国家间政治冲突为何会影响贸易,如何影响,已有文献提供了以下几方面解释:贸易对国家安全具有外部性;贸易限制是国家在冲突中表明坚决立场的... 国家间的政治冲突是否会对两国的贸易往来造成影响?本文就已有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对于国家间政治冲突为何会影响贸易,如何影响,已有文献提供了以下几方面解释:贸易对国家安全具有外部性;贸易限制是国家在冲突中表明坚决立场的高成本信号;国家关系是国家、企业或消费者效用中的一部分;冲突通过影响交通、市场运行等直接增加了贸易成本;冲突带来合同风险的上升。未来冲突的不确定性会使贸易参与者在政治冲击发生前就做出反应,贸易关系中的沉没成本使得贸易参与者在政治冲击发生时倾向于不做出反应。已有实证研究发现,战争、军事冲突、领土争端等不同类型的冲突会带来贸易的降低,贸易也与构建的冲突——合作程度指标相关。重大战争会对贸易有长期影响,且可能降低与第三国的贸易。最新研究基于部门或企业层面数据,涉及产品战略安全性、国家控制、消费者抵制等不同影响渠道。本文利用清华大学构建的中国与大国关系数据库,对1950一2011年中国与7个大国政治关系对贸易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政治关系对中国与大国间的贸易有显著影响,中国与该国政治关系越好(越差),则与该国的贸易往来越多(越少)。对于政治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影响贸易,主要通过什么渠道影响,以及贸易对政治关系变化的调整可能存在的短期性,还有待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政治冲突 文献综述 中外关系
下载PDF
英国与中国的法币平准基金 被引量:20
3
作者 吴景平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4-50,189,共18页
英国对中国平准基金态度的演变 ,也是英国在远东与日本矛盾逐步激化、对华政策逐步趋于积极的过程。 1 93 5年中国实行法币政策时 ,英国没有加入中国平准基金。 1 93 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 ,英国对该问题仍持消极态度。随着远东局势的演变 ... 英国对中国平准基金态度的演变 ,也是英国在远东与日本矛盾逐步激化、对华政策逐步趋于积极的过程。 1 93 5年中国实行法币政策时 ,英国没有加入中国平准基金。 1 93 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 ,英国对该问题仍持消极态度。随着远东局势的演变 ,1 93 9年英国政府为英商银行加入中国平准基金提供担保 ,1 940年同意英商银行加入乙种平准基金 ,1 941年英国财政部直接供款加入中英美联合平准基金。 1 945年中英美平准基金的解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准基金 金融史 中外关系
原文传递
北洋外交与“治外法权”的撤废——基于法权会议所作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天宏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3-116,共34页
法权会议是北洋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的一次尝试。在改变由不平等条约建构和规范的近代中外关系问题上,北洋政府并不像许多研究者一再批评的那样,仅仅扮演了消极被动的角色。在会议的全过程中,北洋政府外交家均付出了艰辛努力,... 法权会议是北洋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的一次尝试。在改变由不平等条约建构和规范的近代中外关系问题上,北洋政府并不像许多研究者一再批评的那样,仅仅扮演了消极被动的角色。在会议的全过程中,北洋政府外交家均付出了艰辛努力,以图撤废治外法权这一严重伤害中国主权的外人特权。法权会议折射出的北洋外交是一种带有改良色彩的“修约”外交。在中国尚不具备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实力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修约”应为务实的选择。虽然囿于内外条件,北洋政府未能实现撤废治外法权的初衷,但会议确立的一些中外关系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权 会议 历史考察 不平等条约 北洋政府 关系问题 国主权 历史条件 中外关系 法理基础 研究者 全过程 交家 修约
原文传递
晚清改进、收回领事裁判权的谋划及努力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育民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53,共19页
晚清时期,由于领事裁判权有着种种弊害,中外双方均感不便,产生了改进这一条约特权的意向。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和英国均谋划补救之法。英国提出"混合法庭"方案,为清政府所接受,但这一计划归于流产。"滇案"对... 晚清时期,由于领事裁判权有着种种弊害,中外双方均感不便,产生了改进这一条约特权的意向。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和英国均谋划补救之法。英国提出"混合法庭"方案,为清政府所接受,但这一计划归于流产。"滇案"对领事裁判权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观审"制度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是"混合法庭"的变通;赫德提出新的方案,亦为清政府和不少官员所关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之役,激起了收回领事裁判权的强烈要求。清政府明确地提出了这一问题,采取了改革司法法律制度的实质性行动,但陷入了不易解套的困境。清政府的谋划和努力收效甚微,与日本比较,它存在着种种失误和弱点,它所背负的沉重的传统包袱,限制了它的思路和作为。其局限和教训,对后世无疑是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事裁判权 晚清 中外关系 修约 收回权利
原文传递
一部尚未刊行的翻译词典——清官方敕纂的《华夷译语》 被引量:15
6
作者 杨玉良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5年第4期67-69,100,共4页
翻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已有通译官。汉唐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佛经盛极一时,直至宋代仍然不衰。明清两代,随着中外关系及我国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发展,翻译逐渐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并有较大的发展。... 翻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已有通译官。汉唐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佛经盛极一时,直至宋代仍然不衰。明清两代,随着中外关系及我国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发展,翻译逐渐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并有较大的发展。明初,中央设有专门的翻译机构,称四夷馆,下设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又增加八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 缅甸 译语 高昌 封建统治者 蒙古 官方 少数民族 中外关系 乾隆
原文传递
西北汉简中的丝绸之路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德芳 《中原文化研究》 2014年第5期26-35,共10页
西北汉简是研究汉王朝与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交流的重要材料。20世纪初至今,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新疆、青海等地先后出土汉代简牍70000多枚,这些汉简与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有着密切关系。丝绸之路分为东、中... 西北汉简是研究汉王朝与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交流的重要材料。20世纪初至今,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新疆、青海等地先后出土汉代简牍70000多枚,这些汉简与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有着密切关系。丝绸之路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从长安(洛阳)经河南、陕西、甘肃到敦煌;中段从两关以西到葱岭以东;西段为葱岭以西的中亚、西亚、南亚以及北非和欧洲。西北汉简不但详细记载了东段丝绸之路的行进路线以及汉朝与中段丝绸之路沿线西域诸国频繁的往来交流活动,而且对于了解汉王朝与中亚和地中海北岸地区的交通往来也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汉简 中外关系 西域 文化交流
下载PDF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翻译文学史、中外关系的贡献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友贵 《外国语言文学》 2005年第3期182-188,共7页
本文从统计数字出发,宏观论述翻译家鲁迅一生的翻译成绩及其翻译活动对中国现代小说诗学建构、中俄文学关系的推动、对东欧南欧中欧及北欧“弱小民族”文学的开拓性译介、对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介绍、对日本现代文学、现代文艺理... 本文从统计数字出发,宏观论述翻译家鲁迅一生的翻译成绩及其翻译活动对中国现代小说诗学建构、中俄文学关系的推动、对东欧南欧中欧及北欧“弱小民族”文学的开拓性译介、对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介绍、对日本现代文学、现代文艺理论的译介、以及在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文学史、中外关系的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翻译全图 统计数字 翻译文学史 文学史 中外关系
原文传递
有关玄武门事变和中外关系的新资料——唐张弼墓志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胡明曌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0-74,共5页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的唐张弼墓志,志主张弼(595~654年)原来的身份是供职于太子李建成东宫的太子舍人,墓志记载了事变后他们这些"前宫寮属"的遭遇,使我们对事变的后果和唐太宗的用人政策,
关键词 唐太宗 墓志 中外关系 新资料 玄武 用人政策 博物馆 太子
原文传递
华侨华人在中外关系中的作用载体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学惠 江作栋 《八桂侨史》 1997年第2期18-22,共5页
关键词 中外关系 华侨华人 传播体 祖籍国 作用方式 人资源 文化交流 资源类型 资源系统 居住国
下载PDF
土耳其媒体和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被引量:10
11
作者 白贵 欧斯曼.艾诺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2-106,共5页
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土耳其作为联结东西方的一个重要枢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丝绸之路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当今世界局势的变化,丝绸之路也以一种新的姿态大放异彩。土耳其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中... 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土耳其作为联结东西方的一个重要枢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丝绸之路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当今世界局势的变化,丝绸之路也以一种新的姿态大放异彩。土耳其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中国的学者和官员都把土耳其放在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的位置。加之土耳其是世界第17大经济体,各大文明和文化的融合之地,重振东西方的运输走廊又非等闲之举,这些都成为土耳其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方面,将做出巨大贡献的潜在因素。土耳其媒体以及其他的包括民间组织对此的态度,也能清楚地说明土耳其在这"一带一路"中的角色,以及"一带一路"将在未来发挥怎样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土耳其媒体和社会对"一带一路"态度的研究,分析了"一带一路"在土耳其公众舆论中的地位、支持赞同率以及扩大其战略影响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经济 文化发展 一带一路 中外关系 土耳其媒体
下载PDF
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1931—1941) 被引量:8
12
作者 齐世荣 《世界历史》 1987年第4期1-14,共14页
从“九·一八”事变到珍珠港事变,中国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英勇地抵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日本悍强,中国积弱,而又乏外援,张伯伦之流在卢沟桥事变后以为中国很快就要变成第二个阿比西尼亚,但是中国的抗战奇迹般地坚持下来了。... 从“九·一八”事变到珍珠港事变,中国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英勇地抵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日本悍强,中国积弱,而又乏外援,张伯伦之流在卢沟桥事变后以为中国很快就要变成第二个阿比西尼亚,但是中国的抗战奇迹般地坚持下来了。1931—1941年是中国孤军奋战的时期,斗争异常艰苦,研究抗战这一阶段的中外关系,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是很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 中外关系 抗日战争 珍珠港 日本帝国主义 卢沟桥事变 张伯伦 英国 苏联
原文传递
戊戌变法后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朝民 《史学史研究》 1983年第4期70-75,共6页
中国历史教科书从它诞生起至今,不过百年的历史。它作为中国历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探讨其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编纂思想、内容、方法,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当是不应忽视的一个课题。一、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缘起戊戌变法是在民族... 中国历史教科书从它诞生起至今,不过百年的历史。它作为中国历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探讨其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编纂思想、内容、方法,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当是不应忽视的一个课题。一、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缘起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刺激下发起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其失败后的三年内,中国人民又遭受了八国联军的侵辱,清政府再一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国势日危的形势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继续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逐步萌发。一些要求进步或革命的学者,深感中国社会和中外关系的急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纂思想 国历史学 中外关系 历史教科书 国古代史 编纂方法 历史现象 章节体 国史 史学家
下载PDF
民间力量参与国际传播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9
14
作者 郭镇之 《对外传播》 2020年第5期4-6,共3页
随着中外关系和国际传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加入到向海外推广中华文化的传播活动中。中国武术借助影视流传世界;中华餐饮在全球遍地开花;在全球面对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中药也绽放出异彩,正在作出独特的贡献。这些传播活动大... 随着中外关系和国际传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加入到向海外推广中华文化的传播活动中。中国武术借助影视流传世界;中华餐饮在全球遍地开花;在全球面对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中药也绽放出异彩,正在作出独特的贡献。这些传播活动大多依靠的是民间力量。不过,对于民间力量,我们还缺乏明确的定义,民间力量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那么,什么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民间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关系 民间力量 国武术 推广 华文化对传播 文化的传播 问题及对策
下载PDF
“贝币之路”及其在云南边疆史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林文勋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147,共9页
西南地区经云南腹地很早就有通往东南亚、南亚的交通线,并被许多学者称为“西南丝绸之路”,但实际上直到清后期和近代生丝才在这条对外通道上一度大量流通,与丝绸的流通形成显明对比,东南亚、南亚的海贝却很早就大量流入云南。海贝... 西南地区经云南腹地很早就有通往东南亚、南亚的交通线,并被许多学者称为“西南丝绸之路”,但实际上直到清后期和近代生丝才在这条对外通道上一度大量流通,与丝绸的流通形成显明对比,东南亚、南亚的海贝却很早就大量流入云南。海贝流入云南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并一直作为云南主要法定货币,对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极大,起到了联系中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称其为“贝币之路”更为准确。“贝币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说明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一个完整的区域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 贝币之路 国际区域市场 中外关系
原文传递
抗日战争时期中外关系研究述评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建朗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29-149,共21页
关键词 中外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 研究述评 蒋介石 日本侵华 美国对华政策 抗战前期 苏联 抗战时期
原文传递
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近代中西方关系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立新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15,160,共12页
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近代中西方关系王立新民族主义无疑是近代中国最具感召力和最富社会动员力量的思潮之一。自19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欺凌,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民族威望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的精英阶... 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近代中西方关系王立新民族主义无疑是近代中国最具感召力和最富社会动员力量的思潮之一。自19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欺凌,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民族威望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的精英阶层和民众逐渐意识到,只有生活在这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运动 民族主义的兴起 民族国家 近代民族主义 民族思想 废除不平等条约 传统民族 国民族主义 中外关系
原文传递
丝绸之路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被引量:6
18
作者 纪宗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67-75,共9页
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过,本文对丝绸之路在我国西北、西南、东南三个区域内的路线形成与发展作了考释、揭示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连通的网络关系。目的在于展示自古以来,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如何频繁接触、水乳交融... 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过,本文对丝绸之路在我国西北、西南、东南三个区域内的路线形成与发展作了考释、揭示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连通的网络关系。目的在于展示自古以来,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如何频繁接触、水乳交融和密集荟萃的,从而显示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外关系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中外关系 游牧民 新北道 交通网络
下载PDF
钱币之路:沟通中外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被引量:8
19
作者 林文勋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92-98,共7页
我国古代不仅存在着西北丝绸之路、东南海上陶瓷之路,而且还存在着中外钱币相互流动的“钱币之路”。钱币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各国货币经济的发展。从钱币之路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通道本质上是包括“丝绸... 我国古代不仅存在着西北丝绸之路、东南海上陶瓷之路,而且还存在着中外钱币相互流动的“钱币之路”。钱币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各国货币经济的发展。从钱币之路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通道本质上是包括“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钱币之路”等多种复合型文化形态。钱币除经济职能外,还另有文化职能。中国对古代世界的影响不只是“要素刺激型”,更重要的还体现出“整体拉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币之路 中外关系 内在联系
下载PDF
明清鼎革后东亚文化共同体内各国的中国观——以安南使人对“薙发易服”的态度为视角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永连 刘家兴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58,共13页
清乾隆末期,安南正值后黎与西山政权更替之时,两朝使人面对清廷"薙发易服"令做出了看似截然不同的回应,其实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及政治邦交考虑,反映出这一时期安南对清朝的心态和中国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南的态... 清乾隆末期,安南正值后黎与西山政权更替之时,两朝使人面对清廷"薙发易服"令做出了看似截然不同的回应,其实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及政治邦交考虑,反映出这一时期安南对清朝的心态和中国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南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不仅安南如此,明清鼎革以后,东亚文化共同体(1)内各国的中国观颇为复杂,朝鲜、日本等国均有自身的审识度量。三国对清代中国虽都持排斥态度,但基于自身特点又各有不同表现。这显示出周边国家在与中国渐行渐远的过程中颇具特殊情态,而其背后的复杂因素不但构成当时特有的东亚国际关系格局,也为后来这些国家走上各自的发展道路做了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文化共同体 明清鼎革 蕹发易服 国观 中外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