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2
1
作者 江畅 范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146,共7页
构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是构建当代中国价值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我国当前令人堪忧的道德问题的紧迫需要。构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的现实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 构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是构建当代中国价值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我国当前令人堪忧的道德问题的紧迫需要。构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的现实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它的历史资源。当代中国道德规范体系是一种以和谐主义为价值取向和核心内容,以共赢、公正、负责为基本原则,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敬畏、永续为基本规范,以"义"、"忠"、"孝"为基本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构建这种道德体系亟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道德观念,特别是破除国家是道德立法者、人民是道德守法者的观念,确立所有道德主体都既是道德立法者又是道德守法者的观念;破除道德意味着自我牺牲的观念,确立道德是有利于人更好生存的生存智慧的观念;破除个人与他人、个体与整体在价值上相互对立的观念,确立他们可以实现价值共赢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德体系 道德规范体系 和谐主义 道德主体 生存智慧 价值共赢
下载PDF
自觉承担当代中国道德体系理论构建的责任——罗国杰伦理学贡献的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江畅 陈山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16年第1期3-15,共13页
罗国杰先生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在于他以敏锐的目光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构建起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他勇于担当并自觉承担社会道德体系理论构建的社会责任的精神给我们以深刻启迪。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将要求构建与之相... 罗国杰先生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在于他以敏锐的目光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构建起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他勇于担当并自觉承担社会道德体系理论构建的社会责任的精神给我们以深刻启迪。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将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以为通过改革所建立的社会体制提供道义辩护和道德支持;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将其内容和要求转化为道德规范,使之对人们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我国目前道德状况堪忧的问题更使得道德体系构建成为迫切的需要。我国道德体系的实践构建需要理论构建提供依据和指导,因此,伦理学理论工作者要向罗国杰先生学习,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努力完成我国道德体系理论构建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国杰 当代中国道德体系 理论构建 实践构建
下载PDF
中国当代伦理学检视 被引量:2
3
作者 江畅 陶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168,共10页
在当代中国,伦理学学科经过两次恢复走向繁荣。中国当代伦理学根据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构建了不同的伦理学体系,研究和回答了一些重大的道德理论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为当代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挖掘和整理了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和观... 在当代中国,伦理学学科经过两次恢复走向繁荣。中国当代伦理学根据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构建了不同的伦理学体系,研究和回答了一些重大的道德理论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为当代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挖掘和整理了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和观念,引进和评价了西方伦理学和道德思想观念。在中国社会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过程中,伦理学直接发挥着指引个人如何安身立命,谋划社会如何和谐发展的作用。今天,如何利用好已有优势,深化和拓展伦理学理论研究,多出具有创新性学术精品,构建有指导力和影响力的能促进中国社会和人类未来发展的道德体系,是摆在今天中国伦理学学者面前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伦理学 伦理学体系 应用伦理学 中国当代道德体系 伦理学学者
下载PDF
“国学热”须要“冷思考”
4
《中关村》 2005年第9期17-17,共1页
前些时候,“国学热”日渐升温,沸沸扬扬,大有不兴“习学”“国将不国”的态势。于是,“谈经”、“读史”、“诵诗”,成为“热门话题”。细考量,“国学家”的和衷一言以蔽之“冀图建构中国式的道德体系;以所谓集体主义排除个人权... 前些时候,“国学热”日渐升温,沸沸扬扬,大有不兴“习学”“国将不国”的态势。于是,“谈经”、“读史”、“诵诗”,成为“热门话题”。细考量,“国学家”的和衷一言以蔽之“冀图建构中国式的道德体系;以所谓集体主义排除个人权利”。中山大学哲学系袁伟时教授一语破的:“‘国学’的倡导者们关注的重点不是学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而是要把‘国学’变为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集体主义 中国道德体系 传统文化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