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4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中西诗学的对话──弗朗索瓦·于连访谈录 被引量:53
1
作者 秦海鹰 《中国比较文学》 1996年第2期77-87,共11页
关键词 中西诗学比较 中国思想 中国诗学 “神” 现代汉语 比较研究 形而上学 中国传统 西方思想 儒家思想
原文传递
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被引量:40
2
作者 陈伯海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9-91,159,共14页
本文就“诗言志”这一古老的诗学命题加以逐层分疏,不仅对“志”的确切内涵、“言”与“志”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诗言志”观念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有一具体的把握,更着眼于揭示中国诗学的这一原生细胞中所蕴含着的整个诗学传统的逻辑建构... 本文就“诗言志”这一古老的诗学命题加以逐层分疏,不仅对“志”的确切内涵、“言”与“志”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诗言志”观念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有一具体的把握,更着眼于揭示中国诗学的这一原生细胞中所蕴含着的整个诗学传统的逻辑建构,由此而重新阐发了其作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的深远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逻辑建构 中国诗学 “开山的纲领” 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至法无法:中国诗学的技巧观 被引量:28
3
作者 蒋寅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8-74,共7页
本文讨论中国古代诗学在技巧问题上的终极观念———至法无法。这一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观念的命题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贯串于中国文学各部门的技巧理论尤其是诗论中 ,深刻地影响着古代诗论家对文体、结构、章法、声律、修辞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讨论中国古代诗学在技巧问题上的终极观念———至法无法。这一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观念的命题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贯串于中国文学各部门的技巧理论尤其是诗论中 ,深刻地影响着古代诗论家对文体、结构、章法、声律、修辞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看法。本文勾勒了至法无法这一命题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 ,初步探讨其哲学内涵及思想渊源 ,并通过古人在起承转合和古诗声调论两个问题上的典型态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 传统诗学 古代诗论 中国古代诗学 声律 中国文学 终极 具体表现 哲学内涵 思想渊源
全文增补中
中国现代诗学历史发展论 被引量:15
4
作者 龙泉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61,共11页
本文认为,中国诗学在五四时期实现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换,中国现代诗学的历史发展既受外部历史条件的影响,又受中国诗学的内在力量的驱动,是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呈现;中国现代诗学从20年代的多元并存,到30年代的二元对立,再... 本文认为,中国诗学在五四时期实现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换,中国现代诗学的历史发展既受外部历史条件的影响,又受中国诗学的内在力量的驱动,是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呈现;中国现代诗学从20年代的多元并存,到30年代的二元对立,再到40年代的高度综合,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现代诗学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针对实际问题发言,与诗坛现实对话,从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 中国现代 诗坛 二元对立 古典 呈现 五四时期 历史发展 现实 理论价值
原文传递
中国诗学的平淡美理想 被引量:19
5
作者 韩经太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73-192,共20页
本文对中国诗学的平淡美理想进行了阐释和剖析。作者认为:平淡美作为诗学理想的自觉过程,经历了南朝诗学、皎然诗论以及宋初诗文革新理论三个阶段;平淡诗美主要有源自儒家"平和"思想的骚雅式平淡、源自道家"冲和"... 本文对中国诗学的平淡美理想进行了阐释和剖析。作者认为:平淡美作为诗学理想的自觉过程,经历了南朝诗学、皎然诗论以及宋初诗文革新理论三个阶段;平淡诗美主要有源自儒家"平和"思想的骚雅式平淡、源自道家"冲和"思想的清虚式平淡以及二者参融而成的悲壮寓于平淡之中这三种形态;平淡诗美的价值范畴,主要有清美、生涩、韵味三个方面。文章指出,中国诗学对平淡美理想的执著表明了其自身的丰厚而深长,而东方诗国的心灵,亦因此而更显得高深而明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淡美 中国诗学 诗学理想 诗美 道家 诗文革新 皎然 南朝 梅尧臣 骚雅
原文传递
音美,诗歌翻译中不应失去的 被引量:20
6
作者 吕俊 侯向群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4-19,共6页
音美,诗歌翻译中不应失去的吕俊侯向群美国诗人RobertFrost曾说过Poetryiswhatgetslostintranslation。那么,诗歌翻译中都失去了什么?它们是否可以失去?对此,人们看法不一。但有一种... 音美,诗歌翻译中不应失去的吕俊侯向群美国诗人RobertFrost曾说过Poetryiswhatgetslostintranslation。那么,诗歌翻译中都失去了什么?它们是否可以失去?对此,人们看法不一。但有一种说法颇为流行,即诗的音美是可以放弃的,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文学语言 审美功能 意义层 感性形式 《诗论》 音美 节奏 中西比较 中国诗学
下载PDF
中西诗学中的镜子隐喻 被引量:17
7
作者 乐黛云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42-47,共6页
类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个比喻,如果偶尔提及,那只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说明某一问题;如果在某一领域被多次提到,并成为反复说明某种理论的依据,那么,它本身就成为构筑这一理论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这种比喻就成为理... 类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个比喻,如果偶尔提及,那只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说明某一问题;如果在某一领域被多次提到,并成为反复说明某种理论的依据,那么,它本身就成为构筑这一理论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这种比喻就成为理解这种理论的一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诗学 镜子隐喻 比喻 重要途径 人类认识 中国诗学 西方诗学 柏拉图 钱钟书 托尔斯泰
下载PDF
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 被引量:13
8
作者 杨义 《东南学术》 2003年第1期5-20,共16页
本文立足于中国文学的基本经验 ,对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作了深入的分析 ,认为中国的诗学是一种综合着生命体验、文化底蕴和感悟思维的生命的诗学、文化的诗学以及感悟的诗学。这种多维的诗学以生命为内核 ,以文化为肌理 ,由感... 本文立足于中国文学的基本经验 ,对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作了深入的分析 ,认为中国的诗学是一种综合着生命体验、文化底蕴和感悟思维的生命的诗学、文化的诗学以及感悟的诗学。这种多维的诗学以生命为内核 ,以文化为肌理 ,由感悟加以元气贯穿 ,形成一个完整、丰富、活跃的有机整体 ,由此派生出比兴 (隐喻 )、意象、意境和气象等具有东方神韵和智慧的基本范畴。把握了中国诗学的这些特质和形态 ,我们就能以现代文化发展的战略眼光 ,建立起现代中国特色的诗学话语体系、学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特质 基本形态 中国诗学 生命诗学 文化诗学 感悟诗学
下载PDF
如何面对古典诗学的遗产 被引量:18
9
作者 蒋寅 《粤海风》 2002年第1期8-11,共4页
一.转换:困境与出路正如大家都切身感受到的,我们的文学理论研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尽管文学原理、文学概论或研究专著一种一种地接踵问世,层出不穷,但叩其价值,且不说独创性,就是知识水准和理论完成度又怎么样呢?由于没有解决哲学... 一.转换:困境与出路正如大家都切身感受到的,我们的文学理论研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尽管文学原理、文学概论或研究专著一种一种地接踵问世,层出不穷,但叩其价值,且不说独创性,就是知识水准和理论完成度又怎么样呢?由于没有解决哲学基础的问题,又脱离中国当下文学经验,一味稗贩西方现代文论,而缺乏对文学的基本理解和言说立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更不具有对当代文学创作的解释能力。虽然也有不少理论家对他们的理论建设自我感觉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古典诗学 中国文学理论 文学经验 困境与出路 中国诗学 西方现代文论 文学创作 文学理论研究
下载PDF
登高望远 心瘁神伤——兼论中国文人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14
10
作者 马元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55-59,130-131,共7页
传统的中国文人在登高望远之际,几乎都无法避免地会感到神伤心瘁。本文通过详实的材料证实了这个命题的真实性,然后力求在前人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本文认为,中国人渴求建功立业以期不朽的生命意识乃是这一情结的本质原因... 传统的中国文人在登高望远之际,几乎都无法避免地会感到神伤心瘁。本文通过详实的材料证实了这个命题的真实性,然后力求在前人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本文认为,中国人渴求建功立业以期不朽的生命意识乃是这一情结的本质原因。但这种情结之所以在登高望远之际,才有更激烈的表现,乃是因为“高”、“远”本身所具备的两种对立的意味的催发,使登临者强烈地意识到了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从而悲从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 生命意识 登高望远
下载PDF
儒者庞德——后期《诗章》中的中国 被引量:17
11
作者 赵毅衡 《中国比较文学》 1996年第1期42-60,共19页
一"庞德学"著作,已经在西方各大学英语系图书馆占了整整一书架,就是缺少《庞德与中国》。不是因为课题次要,恰恰相反,这课题笼罩了庞德研究的全部领域,比任何其它题目难写:庞德的"博学",只要仔细考证,总能理清,而... 一"庞德学"著作,已经在西方各大学英语系图书馆占了整整一书架,就是缺少《庞德与中国》。不是因为课题次要,恰恰相反,这课题笼罩了庞德研究的全部领域,比任何其它题目难写:庞德的"博学",只要仔细考证,总能理清,而且经过许多学者多年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儒家思想 汉字 孔子 儒家经典 中国诗学 大学英语 儒家理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精神病院
原文传递
释“感兴”——中国诗学的生命发动论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伯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15,共14页
关键词 中国诗学 生命论 审美体验 生命活动 诗歌创作 诗学传统 诗性智慧 情志 意境
下载PDF
意与境浑:意境论的百年演变与反思 被引量:17
13
作者 肖鹰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17,共13页
1908年,王国维刊发《人间词话》,开启了百余年中国诗词本体和中国诗学核心范畴的学术研讨运动。它更深入的文化意义是对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中国美学基本精神的探讨。本文在梳理意境理论百年历史节点、阐述其演变逻辑的同时,尝试对其... 1908年,王国维刊发《人间词话》,开启了百余年中国诗词本体和中国诗学核心范畴的学术研讨运动。它更深入的文化意义是对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中国美学基本精神的探讨。本文在梳理意境理论百年历史节点、阐述其演变逻辑的同时,尝试对其中的学术得失作纵观和反思。作者认为,中国百年学术历程对意境理论的认识,有丰富可观的学术推进,但也包含着诸多需要纠正的基本学理误解。作者特别指出,王国维意境说提出的"意与境浑"命题,是一个具有中国诗学—美学思想渊源的诗学命题,它对于揭示中国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的本质意义,在过去长期被忽视和误解,需要学界重新深入认识和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与境浑 演变逻辑 反思 意境论 中国诗学 《人间词话》 学术研讨 中国美学
原文传递
《孔子诗论》与先秦诗学 被引量:11
14
作者 姚小鸥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6-39,共4页
2001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内容包括《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其中由29支竹简构成的《孔子诗论》,对于孔子及《诗经》研究乃至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国艺术史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2001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内容包括《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其中由29支竹简构成的《孔子诗论》,对于孔子及《诗经》研究乃至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国艺术史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本刊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华文化研究所联合于2002年1月12日在北京召开了《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先秦诗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从事古文字、文物考古、古文献、先秦文学史、先秦历史、先秦艺术史、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学者,共同就《孔子诗论》的整理与内容,及其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文化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繁荣学术的精神,从与会专家的论文中选录部分作为一组笔谈发表,以期促进对这批新出版竹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 诗学研究 当代 《孔子诗论》 中国先秦 繁荣 学术 反映 哲学 楚竹书
下载PDF
《摩罗诗力说》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震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9-171,共13页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长期以来处于被忽视与误读的状态。这部产生于中国社会、文化大转型时代的诗学文献,或被一笔带过,或被视为鲁迅早期文艺思想不成熟之作,或只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纲领和中国近古文论的终结等,却鲜有人注意到...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长期以来处于被忽视与误读的状态。这部产生于中国社会、文化大转型时代的诗学文献,或被一笔带过,或被视为鲁迅早期文艺思想不成熟之作,或只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纲领和中国近古文论的终结等,却鲜有人注意到它作为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开端的标志性意义。中西诗学的现代转型有不同的性质与条件,并在不同时空走出了两条相似的轨迹,西方是在自主模式中完成,中国则是在西方影响下被动完成的,因而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质。《摩罗诗力说》全面表现了这些特质。它以世界文学背景与本土文化语境、人类文明视野与文化批判意识、西方近现代哲学高度与理性精神,决定了其在中国诗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中的标志性意义,并通过启蒙主题的确立与对传统诗学的质疑、人的主体价值的确立与对儒家诗教的批判、现代审美价值观的确立与对传统诗歌审美标准的批判,反思了传统诗学,开启了中国诗学的现代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罗诗力说》 中国诗学 现代转型 启蒙诗学
原文传递
诗话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8
16
作者 蔡镇楚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97-104,共8页
诗话 ,是一种论诗之体。中国诗话 ,创立于北宋 ,而鼎盛于清代。千年诗话 ,至今未衰。诗话研究 ,几乎与诗话创作同步 ;然而 ,真正意义上的诗话研究 ,则始于纪昀和章学诚 ,成于徐英、郭绍虞先生 ,而盛于本世纪八九十年代。站在世纪之交的... 诗话 ,是一种论诗之体。中国诗话 ,创立于北宋 ,而鼎盛于清代。千年诗话 ,至今未衰。诗话研究 ,几乎与诗话创作同步 ;然而 ,真正意义上的诗话研究 ,则始于纪昀和章学诚 ,成于徐英、郭绍虞先生 ,而盛于本世纪八九十年代。站在世纪之交的学术基点上 ,以历史的眼光 ,回顾与总结中国诗话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诗话研究 ,对于不断深化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美学史、中国文化艺术史、中国比较文学史之研究 ,乃至民族文化性格、文人心态、审美情趣、文化传统和中西文化比较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话 东方诗话学 西方诗学 中国诗学 日本诗话 东方诗话圈 历代诗话 《沧浪诗话》 中国传统文化 理论体系
原文传递
三个“讲求”:中华美学精神的精髓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晶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4,共5页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使我们对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明确的意识,也有了更具实践意义的文化自信。尤其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命题,无论是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文艺批评,抑或中国美学或文艺理论史的研究...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使我们对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明确的意识,也有了更具实践意义的文化自信。尤其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命题,无论是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文艺批评,抑或中国美学或文艺理论史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精神 中国美学 审美层面 文艺工作 文化自信 文艺事业 严羽 以一驭万 中国诗学 诗缘情
原文传递
诗歌翻译的局限性 被引量:14
18
作者 陈登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6-39,共4页
关键词 诗歌翻译 文学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诗歌 语法规则 庞德 中国诗学 语言结构 外在形式 表达方式
下载PDF
跨越中西文学的边界-孙康宜教授访谈录(上) 被引量:15
19
作者 宁一中 段江丽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0-77,共8页
孙康宜(Chang,Kang-i Sun)教授,原籍天津,1944年生于北京,1946年随家人迁往台湾。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1968年移居美国,曾获英国文学、图书馆学、东亚研究等硕士学位,1978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 孙康宜(Chang,Kang-i Sun)教授,原籍天津,1944年生于北京,1946年随家人迁往台湾。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1968年移居美国,曾获英国文学、图书馆学、东亚研究等硕士学位,1978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主任,现任耶鲁大学中国诗学教授。曾获美国人文学科多种荣誉奖金。其主要中文著作有:《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概论》、《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我看美国精神》、《文学经典的挑战》、《游学集》、《文学的声音》、《耶鲁·性别与文化》、《古典与现代的女性阐释》、《耶鲁潜学集》、《把苦难收入行囊》等。共有中文论文数十篇、散文一百多篇。目前与宇文所安教授共同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有英文专著多种、论文数十篇。编纂英文版《明清女作家》(与魏爱莲合编,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1977)以及《中国历代女作家选集:诗歌与评论》(与苏源熙合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1999)等。本刊特委托北京语言大学宁一中、段江丽教授就有关学术问题采访孙康宜教授,整理出此篇访谈录,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学 访谈录 《把苦难收入行囊》 普林斯顿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美国精神 边界 中国诗学
下载PDF
情志·兴象·境界——传统文论之重组 被引量:6
20
作者 林继中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9-96,共8页
中西文化既相通 ,又互殊。近百年来的实践表明 ,参照、引进产生于西方文化系统背景下的文学观念与批评模式 ,即以彼种文化系统所决定的运思方式来阐释此种文化系统所决定的文学现象 ,势必有格与隔膜。我们认为中西文化应该互相认同 ,... 中西文化既相通 ,又互殊。近百年来的实践表明 ,参照、引进产生于西方文化系统背景下的文学观念与批评模式 ,即以彼种文化系统所决定的运思方式来阐释此种文化系统所决定的文学现象 ,势必有格与隔膜。我们认为中西文化应该互相认同 ,新文化之构建首先应做好自身的清理工作。以中国传统文论为例 ,其中有许多认知是可以与西方相沟通的。而这些文论又有自成体系的话语 ,适于表述中国文学史与文学实践的特殊现象 ,如情志、兴象、境界等范畴 ,既体现中国诗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又与西方现代文论思潮有所交叉 ,可以相互发明。这种清理工作为我们嫁接外来文化的实践操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象 中国传统文论 现代文论 中国诗学 文学观念 中国文学史 文学现象 应该 境界 首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