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先秦解释经典的三种模式 被引量:15
1
作者 汤一介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66-72,共7页
中国先秦时期 ,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注释的书 ,这里先取三种不同的注释方式作为典型例子。第一种可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 ,如《左传》对《春秋经》的解释、《公羊传》与《梁传》对《春秋》的解释 ;第二种是《系辞》对《易经》的解释 ,可... 中国先秦时期 ,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注释的书 ,这里先取三种不同的注释方式作为典型例子。第一种可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 ,如《左传》对《春秋经》的解释、《公羊传》与《梁传》对《春秋》的解释 ;第二种是《系辞》对《易经》的解释 ,可叫作整体性的哲学解释 ;第三种是《韩非子》的《解老》、《喻老》,可把它叫作实际 (社会政治 )运作型的解释。尽管每种对经典解释的著作中也会包含其他类型的解释方法 ,但上列三种方法无论如何具有很鲜明的特点 ,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 ,这将是我们应注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解释学 先秦时期 科模式 思想 《韩非子》《老子》 《系辞》 《易经》 《左传》 《春秋》
下载PDF
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被引量:14
2
作者 汤一介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22-25,共4页
关键词 僧肇 <<道德经>> 中国解释学 经典注释
原文传递
由中国训诂学走向中国解释学 被引量:9
3
作者 周光庆 《长江学术》 CSSCI 2009年第3期150-156,共7页
在当今之世,回应中国社会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重建和发展中国训诂学的最佳路径应该是:从它固有的作为研究"训诂"、指导"训诂"、提高"训诂"的解释之学因而注重探讨文化经典多重意义的... 在当今之世,回应中国社会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重建和发展中国训诂学的最佳路径应该是:从它固有的作为研究"训诂"、指导"训诂"、提高"训诂"的解释之学因而注重探讨文化经典多重意义的获得、建构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这一基点出发,借鉴西方解释学的眼光与方法,使之在开放互动中兼融转型,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解释学,从而在趋于现代化的中国文化学术格局中拥有合理合适的地位与前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 开放互动 兼容转型 中国解释学
下载PDF
中国解释学的特质——兼与严春友先生商榷 被引量:2
4
作者 郭御 温春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7-59,共3页
从中国哲学史的整体发展来看,几乎可以把中国哲学史看成是一部经典诠释史,思想家通过经典的注释和解说的形式来发展、建立、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已经成了一种传统。而这一方式必然包含着“客观”地诠释经典的“原意”和建立诠释者自身的... 从中国哲学史的整体发展来看,几乎可以把中国哲学史看成是一部经典诠释史,思想家通过经典的注释和解说的形式来发展、建立、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已经成了一种传统。而这一方式必然包含着“客观”地诠释经典的“原意”和建立诠释者自身的哲学体系这对矛盾。从前者看,中国解释学带有方法论解释学的性质;从后者出发,中国解释学的性质则是本体论的。而事实上中国解释学不必遵从西方解释学先有方法论解释学,后有本体论解释学的演进逻辑,中国解释学的特质在于本体论寓于方法论之中,注经、说经是形式,是载体,思想创造才是内容,是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解释学 方法论解释学 本体论解释学
下载PDF
中国解释学的多向进路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光庆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15年前,在中国大陆,一些富有人文关怀而且眼光较为敏锐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探讨并创立中国解释学的问题。经过越来越多学者的共同努力,终于促使解释学在中国学界渐渐“热”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是... 15年前,在中国大陆,一些富有人文关怀而且眼光较为敏锐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探讨并创立中国解释学的问题。经过越来越多学者的共同努力,终于促使解释学在中国学界渐渐“热”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而其中紧要的问题似乎应该是:如何更加深入地发掘和提炼中国古典解释学的丰富资源?如何探寻多向进路以使中国解释学的创建能够有力展开?为此,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刘继保先生的倡议和邀请之下,我们几位同道就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们的意见很不成熟,但愿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学者进行新的讨论。(周光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解释学 研究 中国古代诗解释学 训诂
下载PDF
解释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与意义理解——安徽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能为教授访谈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能为 赵立庆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共5页
作为"显学"的解释学研究已具有某种世界性的广泛性。针对目前国内解释学研究上的若干问题,张能为教授从从事解释学研究的缘起以及哲学意义、解释学与修辞学、想象力、方法论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解释学的实践哲学、解释学的... 作为"显学"的解释学研究已具有某种世界性的广泛性。针对目前国内解释学研究上的若干问题,张能为教授从从事解释学研究的缘起以及哲学意义、解释学与修辞学、想象力、方法论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解释学的实践哲学、解释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从应用性层面对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中国哲学的真正特质和解释学与马克思主义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意义理解和看法见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伽达默尔 中国解释学 实践哲
下载PDF
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意义——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志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59,共7页
复兴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使中国传统经典“现代化”。而解决当今时代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汤一介先生在多年前提出了借鉴西方解释学而创建中国解释学的设想,意在通过对传统经典的现代解释使之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就此而论,... 复兴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使中国传统经典“现代化”。而解决当今时代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汤一介先生在多年前提出了借鉴西方解释学而创建中国解释学的设想,意在通过对传统经典的现代解释使之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就此而论,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对于创建中国解释学具有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与现代 中国解释学 解释学 伽达默尔
原文传递
探索中国哲学史的诠释路向——兼评《诠释与定向》 被引量:2
8
作者 郭齐勇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29,共3页
一部中国哲学史就是一部中国哲学的诠释史,这样说并不过分。尤其是诠释学理论在中国哲学界兴起之后,这样说就更不会让人感到吃惊了。诠释学理论源自西方,其自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自古虽无诠释学理论,但有丰富的诠释... 一部中国哲学史就是一部中国哲学的诠释史,这样说并不过分。尤其是诠释学理论在中国哲学界兴起之后,这样说就更不会让人感到吃惊了。诠释学理论源自西方,其自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自古虽无诠释学理论,但有丰富的诠释传统。但一些中国学人似乎不满于此,立志要创建自己的诠释学,于是有了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黄俊杰以孟子为中心的经典诠释学以及汤一介要努力创建的“中国解释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诠释 中国 路向 中国解释学 经典诠释 理论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诠释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凯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66-70,共5页
数年来,有关"中国诠释学"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尤以傅伟勋教授、成中英教授、黄俊杰教授和汤一介教授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前人的摸索为我们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但是,已有的几种"中国诠释学"体系中也暴露出一些应... 数年来,有关"中国诠释学"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尤以傅伟勋教授、成中英教授、黄俊杰教授和汤一介教授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前人的摸索为我们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但是,已有的几种"中国诠释学"体系中也暴露出一些应予关注的问题,如:"中国诠释学"的构建不能只在方法论层面上下功夫,还须进行本体论层面的梳理;对西方诠释学的借鉴应当有所选择,无区别的移植只会损害"中国诠释学"应有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诠释 本体诠释 创造的诠释 经典诠释 中国解释学
下载PDF
“跨世纪的中国哲学:总结与展望”国际会议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龚群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会议综述 跨世纪 主体哲 西方哲 人文主义 中国大陆 中国解释学 当代中国 中国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解释学何为——对徐复观解释学的再思考
11
作者 刘毅青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27-32,共6页
中国传统学术里没有专门的解释学理论,但不否认中国思想在其传承阐释中蕴含了解释学的理论。中国解释学作为一种理解原则对中国现代的古典学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徐复观的思想史研究包含着一种解释学的建构,通过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的研究,... 中国传统学术里没有专门的解释学理论,但不否认中国思想在其传承阐释中蕴含了解释学的理论。中国解释学作为一种理解原则对中国现代的古典学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徐复观的思想史研究包含着一种解释学的建构,通过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的研究,能够探索重建中国解释学的途径,思考中国解释学所面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中国解释学 徐复观 中国思想史
下载PDF
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意义——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
12
作者 张志伟 《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10期83-84,共2页
在某种意义上说,复兴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的经典"现代化",进而解决当今时代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汤一介先生在多年以前便提出了创建中国解释学的设想,并且写了一系列(通常说有"五论&qu... 在某种意义上说,复兴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的经典"现代化",进而解决当今时代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汤一介先生在多年以前便提出了创建中国解释学的设想,并且写了一系列(通常说有"五论"而实际上不止"五论")关于创建中国解释学的论文。在汤先生看来,中国有解释经典的方法如训诂学、文字学、版本学、目录学等,但是并没有像西方解释学那样的学科或学问,所以他有意识地借鉴西方解释学来构建中国解释学。如果我们把汤先生创建中国解释学的设想与他对新的轴心时代的期待联系在一起,那么在创建中国解释学之设想的背后乃是心系未来的忧患意识和志存高远的博大胸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解释学 解释学 汤一介 轴心时代 版本 目录 文字 忧患意识
原文传递
诠释与体系:汤一介先生的哲学追求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立华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41,共8页
作为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家,却始终拒绝承认自己的"哲学家"地位,这是汤一介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个难题。我们需要郑重地面对这个难题,认识到汤先生思想的基本底蕴是平正的理性精神,而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接受则决定了汤先生... 作为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家,却始终拒绝承认自己的"哲学家"地位,这是汤一介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个难题。我们需要郑重地面对这个难题,认识到汤先生思想的基本底蕴是平正的理性精神,而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接受则决定了汤先生的思考方向。汤先生尝试将传统及现代思想整合进一个综合的系统当中,且一直关注体系化哲学的建构,但又未采取体系化哲学的写作方式: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抱有对于体系化写作的流弊的顾虑,另一方面还源于汤先生在最后几年里开始深入思考如何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生发出人类普遍价值的问题,而这又和他创建真正的中国解释学的探索紧密相关。总之,汤先生的思想是诠释的、体系化的系统综合,尽管这一思想的综合并未完成,却给后来的思想者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精神 唯物辩证法 天人合一 体系化哲 中国解释学
原文传递
汤一介与新时期的中国哲学建设 被引量:1
14
作者 景海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62,共9页
新时期的中国哲学经历了拨乱反正、百废待举的艰难时段,也经过了各种新思潮纷至沓来、中西文化互竞优长、理论创造空前繁荣的大好时光,在中国哲学史界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和热点关注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汤一介先生不知疲倦的身影。他通过魏... 新时期的中国哲学经历了拨乱反正、百废待举的艰难时段,也经过了各种新思潮纷至沓来、中西文化互竞优长、理论创造空前繁荣的大好时光,在中国哲学史界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和热点关注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汤一介先生不知疲倦的身影。他通过魏晋玄学和早期道教的研究来探求新的方法,也试图以范畴研究的系统化来创建新的范式,对儒学的深刻反省和中国解释学的构想,更是把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一介 魏晋玄 范畴研究 中国解释学
下载PDF
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志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11期19-20,共2页
在某种意义上说,复兴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的经典“现代化”而解决当今时代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汤一介先生在多年以前便提出了创建中国解释学的设想,足见先生远见卓识。Hermeneutik在汉语中大致有四... 在某种意义上说,复兴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的经典“现代化”而解决当今时代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汤一介先生在多年以前便提出了创建中国解释学的设想,足见先生远见卓识。Hermeneutik在汉语中大致有四个译名:解释学、诠释学、释义学和阐释学,现在释义学用得比较少,阐释学多用于文学理论,西方哲学研究领域用得比较多的是“解释学”和“诠释学”,为了与汤一介先生相关论文的概念一致,我使用“解释学”的译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研究 中国解释学 汤一介 释义 诠释 阐释 理论 现代化
原文传递
作为真理道路的“诠释”与“阐释”
16
作者 江怡 《中国哲学年鉴》 2019年第1期314-316,共3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诠释学”思想来到中国,经介绍、发挥和阐释,被诠释为可以用于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由此出现类似“中国诠释学”(成中英)或“中国解释学”(汤一介)等观念。张江则从“阐”“诠”的意义分析出发,得出这...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诠释学”思想来到中国,经介绍、发挥和阐释,被诠释为可以用于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由此出现类似“中国诠释学”(成中英)或“中国解释学”(汤一介)等观念。张江则从“阐”“诠”的意义分析出发,得出这样一些结论:“阐”尚意,“诠”据实,尚意与据实互为表里;“阐”必据实而大开,不违本真,“诠”须应时而释,不拘旧义;“阐”必据词而立意,由小学而阐大体,“诠”须不落于碎片,立大体而训小学。其文抓住了“阐”“诠”之字面意义,对我们全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意义具有重要的启发性。然而,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例如以突出“字本位”为特征的文字诠释学以及文本诠释的思维方式,都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诠释学本身的理解,因而或许会导致我们在运用诠释学解释中国传统思想过程中偏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思想 汤一介 偏离方向 成中英 深层意义 文化的特殊性 中国解释学 文本诠释
原文传递
纵向追求与横向探索——论徐复观的中国解释学
17
作者 朱立国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年第12期94-96,共3页
西方解释学传入中国,引起对中国是否有解释学的思索。汤一介自上世纪末提出中国解释学的思想,但始终未成为体系。徐复观从"以古释今"的角度出发,以"追体验"和"脉络化"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 西方解释学传入中国,引起对中国是否有解释学的思索。汤一介自上世纪末提出中国解释学的思想,但始终未成为体系。徐复观从"以古释今"的角度出发,以"追体验"和"脉络化"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暗合了中国解释学提出者的思路,对中国解释学的创立,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中国解释学 追体验 脉络化
下载PDF
实事求是:一种中国经典解释学模式——评崔发展的《乾嘉汉学的解释学模式研究》
18
作者 郭萍 《国际儒学论丛》 2019年第2期236-245,共10页
建构中国当代的解释学模式是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当代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乾嘉汉学的解释学模式研究》这部专著为此做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该书以乾嘉汉学为切入点,从三个观念层级剖析了“实事求是”这一中国经典... 建构中国当代的解释学模式是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当代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乾嘉汉学的解释学模式研究》这部专著为此做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该书以乾嘉汉学为切入点,从三个观念层级剖析了“实事求是”这一中国经典解释学模式:(1)乾嘉汉学的“实事求是”是一个经学考证性命题,代表着中国传统的解释学模式;(2)乾嘉之后“实事求是”提升为一个认识论命题,代表着中国近现代的解释学模式;(3)作者通过对前两个层面的批判,创见性地提出作为存在论命题的“实事求是”,由此积极地启示着中国当代解释学模式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解释学 乾嘉汉 实事求是
下载PDF
“敬畏”“虚静”“入境”:朱熹的解释学路径
19
作者 张奎志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8-183,共6页
朱熹一生致力于解读经典不辍,其解释学思想最为丰富,也最为系统。这一目的,朱熹的解释学思想围绕"唯本文本意是求"展开,具体可概括为三个字:一是"敬","敬畏"文本,对所要解释的作者和文本保持足够的尊敬;... 朱熹一生致力于解读经典不辍,其解释学思想最为丰富,也最为系统。这一目的,朱熹的解释学思想围绕"唯本文本意是求"展开,具体可概括为三个字:一是"敬","敬畏"文本,对所要解释的作者和文本保持足够的尊敬;二是"静",内心"虚静",排除自己和他人的意见,使内心处于"虚静"状态;三是"境","入境",要进入文本中的情境,体验文本的真意。朱熹认为,通过"敬畏"、"虚静"、"入境"这三个步骤,所追求的"唯本文本意是求"这一目的也就可以达到。朱熹这一解释思想对当前的文学批评有着很好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中国解释学 “唯本文本意是求”
下载PDF
诠释学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20
作者 景海峰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09年第1期87-112,共26页
诠释学是近十多年来在我国传播迅速、影响广大的当代西方学术思潮之一,已渗透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随着西方诠释学著作的大量译介和研究的深入,结合中国自身传统、对经典解释问题做细致梳理和体系探讨的各种尝试也在逐步展开,... 诠释学是近十多年来在我国传播迅速、影响广大的当代西方学术思潮之一,已渗透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随着西方诠释学著作的大量译介和研究的深入,结合中国自身传统、对经典解释问题做细致梳理和体系探讨的各种尝试也在逐步展开,像傅伟勋、成中英、黄俊杰、汤一介等先生,均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就诠释学的'本土化'和中国经典解释系统的现代建构而言,目前的工作还只是刚刚开始,还有许多根本性的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只有对中西解释理论做出全面的比照和深入的剖析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诠释论体系之构建的可能性才能呈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 经典诠释 中国解释学 训诂 本体与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