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背景再认识 被引量:164
1
作者 吴孔友 查明 +2 位作者 王绪龙 曲江秀 陈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7-222,共6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关于其演化历史,至今尚存在争议。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地质结构在平面和剖面上具前陆盆地系统的结构特征。本文运用前陆盆地理论,通过压陷挠曲作用,以演化动力为背景,将准噶尔盆地分...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关于其演化历史,至今尚存在争议。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地质结构在平面和剖面上具前陆盆地系统的结构特征。本文运用前陆盆地理论,通过压陷挠曲作用,以演化动力为背景,将准噶尔盆地分为5个演化阶段:①碰撞成盆阶段;②压陷挠曲阶段;③挠曲坳陷阶段;④坳陷沉降阶段;⑤再生前陆盆地阶段。石炭纪至二叠纪,准噶尔地块周围海槽先后关闭,发生陆陆碰撞。首先是西北缘:早石炭世末期形成西北缘界山的雏形;其次是东北缘:晚石炭世中晚期,形成了克拉美丽造山带;最晚是南缘:于早二叠世晚期风城组沉积期,形成南缘界山。随着周缘界山的隆升,准噶尔盆地形成三大前陆盆地系统。三叠纪至古近纪,板块挤压作用减弱,准噶尔盆地由强烈压陷期逐渐进入坳陷沉降阶段。新近纪至第四纪,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北天山快速、大幅度隆升,准噶尔盆地南缘再次挠曲下沉,形成近EW向的再生前陆盆地。多期演化造就了盆地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和多期次成藏,为油气的富集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构造演化 动力学背景 前陆盆地系统 再生前陆盆地 准噶尔盆地南缘 地球物理资料 早二叠世晚期 喜马拉雅运动 含油气盆地 中国西部 演化历史 结构特征 地质结构 演化阶段 早石炭世 晚石炭世 盆地形成 挤压作用 挠曲
下载PDF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被引量:139
2
作者 刘树根 罗志立 +3 位作者 赵锡奎 徐国盛 王国芝 张成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盘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盘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间一切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盆山间的耦合关系。盆山系统是中国西部中新生代构造的基本格局,并有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两种基本类型。小陆块拼合、多旋回构造运动和陆内构造活动强烈等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地质背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在垂向上表现为造山带隆升与沉积盆地沉降呈镜像关系,在横向上表现为物质流和能量流循环均有两个传递方向,并且盆山系统岩石圈各层圈间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C(陆内)-型俯冲,对于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L(龙门山)-型俯冲,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T(天山)-型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系统 耦合关系 龙门山造山带 中国西部 沉积盆地 动力学模式 C-型俯冲
下载PDF
近40 a中国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同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44
3
作者 左洪超 李栋梁 +2 位作者 胡隐樵 鲍艳 吕世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25-1130,共6页
利用中国62个设有太阳辐射观测的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a中国西部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每年最大上升达0.20%/a.中国东部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每年... 利用中国62个设有太阳辐射观测的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a中国西部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每年最大上升达0.20%/a.中国东部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每年最大下降达?0.22%/a;61%的观测站观测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最大上升达10.52mm/a2;79%的观测站观测的总云量呈下降趋势.全国98%的台站气温呈上升趋势,最大上升达0.11℃/a;76%的台站地表温度亦呈上升趋势,而87%的台站日温差呈下降趋势.85%的观测站观测的总辐射和77%的观测站观测的10m风速呈下降趋势.全国66%的台站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呈下降趋势,最大下降达?24.9mm/a2.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与许多气象因子之间存在相关,但与大气相对湿度的相关最好.各种气象要素呈现的变化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 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 上升趋势 量变 大气相对湿度 观测站 蒸发量 观测资料 辐射观测 相互关系 环境因子 中国西部 中国东部 地表温度 气象因子 气象要素 下降 台站 气象站 降水量 总云量 总辐射 日温差 9mm
原文传递
中国西部地区典型岩质滑坡机理研究 被引量:106
4
作者 黄润秋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43-450,共8页
中国西部具有独特的地域地质环境和活跃的内外动力地质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 ,崩滑地质灾害十分发育 ,给人类居住环境及重大工程建设带来极大威胁和重大的损失。阐明这些灾害的形成机理 ,尤其是大型滑坡的发生机理 ,对灾害的防治具有重... 中国西部具有独特的地域地质环境和活跃的内外动力地质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 ,崩滑地质灾害十分发育 ,给人类居住环境及重大工程建设带来极大威胁和重大的损失。阐明这些灾害的形成机理 ,尤其是大型滑坡的发生机理 ,对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根据作者在中国西部地区多年的研究工作实践 ,对几类典型的大型岩质斜坡变形及失稳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重点阐述了这些大型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斜坡变形过程及发生机理的“概念模型” ,其中包括滑移—拉裂—剪断的三段式模式、挡墙溃决模式、“超级强夯”模式等。这些机理及模式的提出 ,对这一地区的防灾减灾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岩石滑坡 机理 地质灾害
下载PDF
中国西部冰川对近期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117
5
作者 刘时银 丁永建 +2 位作者 李晶 上官冬辉 张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2-771,共10页
中国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在这一广大的区域内分布有冰川46377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变暖显著,1950年代以来平均气温上升0.2℃/10a,其中1990年代是近千年中最暖的10年;同时,1950s以来西北各省的降水量增加了约18%。为认识... 中国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在这一广大的区域内分布有冰川46377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变暖显著,1950年代以来平均气温上升0.2℃/10a,其中1990年代是近千年中最暖的10年;同时,1950s以来西北各省的降水量增加了约18%。为认识这一气候变化对中国西部冰川的影响,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获取了近50a来5000多条冰川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中国西部82.2%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冰川面积减少了4.5%,同时也有一些冰川处于前进状态。此外,近数十年中国西部冰川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中部和西北部地区的冰川相对稳定,而高原周边山区的冰川物质亏损严重,处于加速退缩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气候变暖 中国西部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地震视应力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110
6
作者 吴忠良 黄静 林碧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301,共9页
利用 1 987年 1月~ 1 998年 1 2月的 NEIC宽频带地震辐射能量目录和哈佛 CMT目录 ,给出了中国大陆地震的视应力分布 .由于资料所限 ,主要结果是针对西部的结果 .所得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地震的视应力平均为 0 .8MPa.青藏高原东缘的视应... 利用 1 987年 1月~ 1 998年 1 2月的 NEIC宽频带地震辐射能量目录和哈佛 CMT目录 ,给出了中国大陆地震的视应力分布 .由于资料所限 ,主要结果是针对西部的结果 .所得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地震的视应力平均为 0 .8MPa.青藏高原东缘的视应力最高为 2 .6 MPa,平均水平高于其邻近地区一倍以上 .视应力分布与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空间分布 视应力 地震能量 地震矩 地震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周缘印支期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05
7
作者 张宏飞 陈岳龙 +3 位作者 徐旺春 刘荣 袁洪林 柳小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910-2922,共13页
本文对青海共和盆地周缘印支期黑马河岩体、温泉岩体、大河坝岩体和同仁岩体花岗闪长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 Pb-Sr-Nd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并对黑马河岩体和温泉岩体进行皓石 U-Pb LA-ICP-MS 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 黑马河岩体... 本文对青海共和盆地周缘印支期黑马河岩体、温泉岩体、大河坝岩体和同仁岩体花岗闪长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 Pb-Sr-Nd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并对黑马河岩体和温泉岩体进行皓石 U-Pb LA-ICP-MS 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 黑马河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35±2Ma,属印支早期,而温泉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18±2Ma,属印支晚期。这些印支期花岗闪长岩的 SiO_2=63.34~68.06%,K_2O/Na_2O=0.82~1.36,岩石均为准铝质(A/CNK=0.9~1.0),并属中钾到高钾钙碱性岩系。它们总体上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有着极为相似的稀土元素组成模式,(La/Yb)_N 值主要介于10~15之间,存在微弱到中等程度的负 Eu 异常(Eu/Eu~*=0.5~0.8)。岩石初始 Sr 同位素比值 I_(Sr)=0.70701-0.70952,ε_(Nd)(t)=-3.8到-8.4,指示它们的岩浆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这些岩石以高放射成因 Pb 同位素组成为特征,其全岩初始 Pb同位素比值为:(^(206)Pb/^(204)Pb)_t=18.068~18.748、(^(207)Pb/^(204)Pb)_t=15.591~15.649、(^(208)Pb/^(204)Pb)_t=38.167~38.554。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共和盆地周缘印支期花岗岩类的原岩为下地壳变玄武岩类,并且这类原岩可能派生于元古宙富集地幔,但在不同区段,下地壳变玄武岩类存在着一定程度化学组成的不均一性。根据花岗岩类对深部地壳物质的地球化学示踪及其区域对比,共和盆地周缘的西秦岭、柴达木(包括东昆仑)和欧龙布鲁克块体具有统一的地壳基底组成,并具有扬子型块体的构造属性。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的分析,共和盆地周缘印支早期花岗岩类(以黑马河岩体为代表)可能形成于俯冲陆壳断离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而印支晚期花岗岩类(以温泉岩体为代表)形成于中央造山带在地壳加厚作用后岩石圈拆沉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岩石成因 构造属性 地球动力学 共和盆地 青海 中国西部
下载PDF
西部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与资源区位的关系 被引量:100
8
作者 孙根年 冯茂娥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9-464,共6页
依据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的双指标组合,构建了一个旅游市场竞争态的模型。据此将我国西部12个省区入境旅游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广西、四川为"明星"市场;云南、陕西、内蒙古为"金牛"市场;重庆、甘肃、青海、宁夏为&q... 依据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的双指标组合,构建了一个旅游市场竞争态的模型。据此将我国西部12个省区入境旅游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广西、四川为"明星"市场;云南、陕西、内蒙古为"金牛"市场;重庆、甘肃、青海、宁夏为"幼童"市场;新疆、贵州、西藏为"瘦狗"市场,并深入分析了各市场在参与入境旅游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与态势。同时,又着重从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两个方面对其竞争态的形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入境旅游市场占有率与资源丰度、区位指数呈十分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这为西部各省区入境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市场开拓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旅游 市场竞争态 形成因素 中国西部
下载PDF
中国西部年降水量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88
9
作者 王绍武 蔡静宁 +3 位作者 慕巧珍 朱锦红 谢志辉 董文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5-422,共8页
中国西部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降水量长期变化剧烈。论文综合整理了17个年降水量代用资料序列,其中11个为树木年轮,4个为史料,2个为冰芯积累量。所有序列均采用10年平均值,对1880~1979年的100年平均求每10年平均百分率距平... 中国西部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降水量长期变化剧烈。论文综合整理了17个年降水量代用资料序列,其中11个为树木年轮,4个为史料,2个为冰芯积累量。所有序列均采用10年平均值,对1880~1979年的100年平均求每10年平均百分率距平。EOF1表明河套以西到祁连山北部有一致的变化。这个特征与1951~1999年的观测资料及模拟结果的EOF1十分相似。这表明代用资料能反映西部年降水量变化的主要特征。根据代用资料EOF1的时间系数及中心区降水量变化曲线,17世纪,特别是上半叶干旱严重。有资料证明,这个干旱期可能开始于16世纪70年代。近50年是400年以来中国西部年降水量最丰沛的时期。多雨主要发生在气候剧烈变暖的20世纪最后30年。从代用资料来看,降水量变化有“世纪周期”。17世纪的干旱与20世纪末的多雨是否分别与小冰期及现代气候变暖有关,还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年降水量 气候变化 树木 冰芯积累量 代用资源 “世纪周期”
下载PDF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及其影响研究 被引量:89
10
作者 秦大河 丁一汇 +8 位作者 王绍武 王苏民 董光荣 林而达 刘春蓁 佘之祥 孙惠南 王守荣 伍光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21-328,共8页
文章综述了气候与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特别分析了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条件下的演变特征。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的研究方法 ,采用全球大气海洋耦合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 ,预测了 2 0 10年、2 0 30年... 文章综述了气候与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特别分析了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条件下的演变特征。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的研究方法 ,采用全球大气海洋耦合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 ,预测了 2 0 10年、2 0 30年和 2 0 5 0年中国西部地区未来气候生态环境的可能变化趋势即情景。对西部地区生态与经济的脆弱性问题也作了分析 ,最后提出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双赢战略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 环境预测 人类活动 海气相互作用 中国西部
下载PDF
国际冰冻圈研究动态和我国冰冻圈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9
11
作者 秦大河 效存德 +6 位作者 丁永建 姚檀栋 卞林根 任贾文 王宁练 刘时银 赵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9-656,共8页
介绍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气候与冰冻圈(CliC)计划所代表的国际冰冻圈研究基本特点与未来趋势;分析了我国冰冻圈独特的区域特点,阐明我国冰冻圈是维系干旱区绿洲经济发展和确保寒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水源保障,其气候效应、环境效... 介绍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气候与冰冻圈(CliC)计划所代表的国际冰冻圈研究基本特点与未来趋势;分析了我国冰冻圈独特的区域特点,阐明我国冰冻圈是维系干旱区绿洲经济发展和确保寒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水源保障,其气候效应、环境效应、资源效应和生态效应正日趋显著并广泛地影响到西部生态与环境安全和水资源持续利用,因而不仅具有科学上的重要性,而且具有国家战略需求上的紧迫性。提出未来我国冰冻圈研究应重点加强冰冻圈过程研究、记录研究、冰冻圈与气候模拟、冰冻圈与水资源以及冰冻圈变化的影响、适应与对策综合评估等5个方面的工作,逐步完善并形成我国冰冻圈科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 中国西部 水资源 环境脆弱性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基础与应用 被引量:83
12
作者 杨柳 杨晶晶 +1 位作者 宋冰 朱新荣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698-1710,共13页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同时解决建筑环境质量、建筑节能减排以及地域文化传承问题,运用被动式建筑设计技术创建适宜于地域气候与资源环境的超低能耗建筑是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从被动式设计原理出发,提炼了实现超...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同时解决建筑环境质量、建筑节能减排以及地域文化传承问题,运用被动式建筑设计技术创建适宜于地域气候与资源环境的超低能耗建筑是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从被动式设计原理出发,提炼了实现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并综合运用建筑学、建筑气候学和建筑环境工学等交叉学科基本理论,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测试、方案设计与工程示范,系统建立了室内人体热舒适需求规律和室外典型气候的精细化表征方法,提出了低能耗建筑设计的气候分析技术与气候分区方法,被动式太阳能采暖与蓄热通风降温技术的热工设计计算方法,形成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理论体系,并在西部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为地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被动式设计 超低能耗建筑 建筑节能 中国西部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阿尔金榴辉岩中超高压变质作用证据 被引量:75
13
作者 张建新 杨经绥 +4 位作者 许志琴 孟繁聪 宋述光 李海兵 史仁灯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1-234,共4页
阿尔金榴辉岩中石榴石具有大量特征结构的多晶石英包体,显示了峰期条件下柯石英存在的可能性.榴辉岩中绿辉石和磷灰石矿物中的出熔结构以及含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的温度、压力计算,为阿尔金榴辉岩中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存在提供了进一步的... 阿尔金榴辉岩中石榴石具有大量特征结构的多晶石英包体,显示了峰期条件下柯石英存在的可能性.榴辉岩中绿辉石和磷灰石矿物中的出熔结构以及含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的温度、压力计算,为阿尔金榴辉岩中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存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结合在柴北缘地区榴辉岩围岩中柯石英的确定,确定在中国西部存在一条被巨型走滑断裂(阿尔金断裂)所切割的超高压变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榴辉岩 超高压变质作用 柯石英 石榴石 阿尔金断裂 中国西部
原文传递
中国西部沙漠化的分布、动态及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67
14
作者 周欢水 申建军 +1 位作者 姜英 李谭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2-117,共6页
中国西部是土地沙漠化面积最大,发展最快,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土地沙漠化是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也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全国沙漠化普查与监测数据... 中国西部是土地沙漠化面积最大,发展最快,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土地沙漠化是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也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全国沙漠化普查与监测数据的分析,重点论述中国西部沙漠化的分布和动态,及其对西部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为西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和规划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沙漠化 分布 动态 生态环境建设
下载PDF
中国西部两医院1905例皮肤恶性肿瘤回顾分析 被引量:73
15
作者 高天文 孙东杰 +13 位作者 李春英 何弘 李青 刘友生 刁庆春 黄高升 郝飞 钟白玉 马福成 柳凤轩 闫小初 刘东梅 刘玉峰 刘荣卿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9-472,共4页
目的 :通过统计和分析中国西部的西安西京医院及重庆西南医院诊治的皮肤恶性肿瘤的基本临床资料 ,为了解中国西部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和变化趋势提供线索。方法 :收集、统计和分析两所医院 1981至 2 0 0 0年经病理确诊的皮肤恶性肿... 目的 :通过统计和分析中国西部的西安西京医院及重庆西南医院诊治的皮肤恶性肿瘤的基本临床资料 ,为了解中国西部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和变化趋势提供线索。方法 :收集、统计和分析两所医院 1981至 2 0 0 0年经病理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共纳入皮肤恶性肿瘤患者 190 5例 ,其中鳞状细胞癌 5 6 0例(2 9.4 % )、基底细胞癌 5 34例 (2 8.0 % )、皮肤恶性黑素瘤 30 5例 (16 .0 % )。 (2 ) 190 5例皮肤恶性肿瘤的患者中 ,80年代 5 91例 ,90年代 1314例 ,占同期由于各种疾病行病理活检患者总数的比例分别为 0 .34%及 0 .5 8% ;此 2 0年间因各种疾病行病理活检的患者总数年均增长 1.6 % ,而皮肤恶性肿瘤患者活检数年均增长 3.5 % ,其中皮肤恶性黑素瘤年增长 3.9%。 (3) 30 5例皮肤恶性黑素瘤中 ,肢端恶性黑素瘤占 6 3.3%。与非肢端恶性黑素瘤相比 ,肢端恶性黑素瘤患者年龄大、外伤比例高、男性多见。 (4 ) 30 5例皮肤恶性黑素瘤中 ,6 4例 (2 1% )原发部位有明确外伤史 ,4 7例 (15 .4 % )源于先天性小痣。结论 :中国皮肤恶性肿瘤的构成比以及发生部位、年龄等与白色人种有很大差异。2 0年来 ,中国皮肤恶性肿瘤特别是皮肤恶性黑素瘤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外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恶性肿瘤 恶性黑素瘤 患者 医院 病理活检 回顾分析 先天性 总数 结论 中国西部
下载PDF
昆仑山黄土与中国西部沙漠发育和高原隆升 被引量:56
16
作者 方小敏 吕连清 +4 位作者 杨胜利 李吉均 安芷生 蒋平安 陈秀玲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7-184,共8页
昆仑山北坡黄土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同期相关沉积. 对出山口河流最高阶地80多米厚的黄土古地磁和古气候记录研究表明, 昆仑山黄土形成于距今约88万年 前, 指出塔里木盆地现代形式环流格局与极端干旱气候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雏形大致于同... 昆仑山北坡黄土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同期相关沉积. 对出山口河流最高阶地80多米厚的黄土古地磁和古气候记录研究表明, 昆仑山黄土形成于距今约88万年 前, 指出塔里木盆地现代形式环流格局与极端干旱气候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雏形大致于同时出现.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隆起是导致上述过程发生的根本原因, 适应于高原隆升的大气环流变化是干旱化过程进行的机制. 随高原和周边山地的隆升, 中国内陆和塔里木盆地持续干旱化和沙漠化, 沙漠逐步扩大至今天规模, 并在距今约50万年前有一次突变,全球变化仅是叠加于这一变化趋势之上, 并在长期变化和冰期-间冰期旋回演化上, 均表现为西风环流越强, 降水越大, 但水热搭配似仍与亚洲季风区气候变化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黄土-古土壤 青藏高原隆升 昆仑山黄土 中国西部 干旱化 沙漠化
原文传递
中国西部地区耕地土壤盐渍化评估及发展趋势预测 被引量:72
17
作者 樊自立 马英杰 马映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7-102,共6页
本文对近 5 0年来中国西部耕地土壤盐渍化发展变化做出评估 ,老耕地盐渍化在减轻 ,新垦耕地盐渍化在发展 ,总体处于动态平衡。盐渍化耕地的水盐动态变化 ,实现稳定脱盐的是局部 ,持续积盐的也是局部 ,大部分耕地是脱盐不稳定或脱盐积盐... 本文对近 5 0年来中国西部耕地土壤盐渍化发展变化做出评估 ,老耕地盐渍化在减轻 ,新垦耕地盐渍化在发展 ,总体处于动态平衡。盐渍化耕地的水盐动态变化 ,实现稳定脱盐的是局部 ,持续积盐的也是局部 ,大部分耕地是脱盐不稳定或脱盐积盐反复型 ,因而土壤盐渍化的潜在危害仍很大。根据土壤盐渍化与水利建设和灌溉水平之间的关系 ,以新疆为例 ,用类比法对今后发展变化作了预测 ,同时还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盐渍化的可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耕地盐渍化 评估 发展预测 水利建设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全球洋-陆转换中的特提斯演化 被引量:68
18
作者 潘桂棠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4年第1X期23-40,共18页
全球洋-陆转换中的特提斯演化潘桂棠(中国地质科学院特提斯地质研究中心)一、引言自奥地利著名地质学家徐士(E.Sness)在100年前推测在欧亚与非洲、印度之间,在地质历史上存在过横贯赤道附近的大洋,并以希腊神话中一位... 全球洋-陆转换中的特提斯演化潘桂棠(中国地质科学院特提斯地质研究中心)一、引言自奥地利著名地质学家徐士(E.Sness)在100年前推测在欧亚与非洲、印度之间,在地质历史上存在过横贯赤道附近的大洋,并以希腊神话中一位女神(海神的妻子Tethys)的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 冈瓦纳大陆 青藏高原 地质出版社 构造演化 造山带 大地构造 中生代 中国西部 特提斯洋
下载PDF
新疆北部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的主要问题 被引量:69
19
作者 李锦轶 徐新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为更好地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的研究工作,基于现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新疆北部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将该区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等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归纳总结为:区... 为更好地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的研究工作,基于现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新疆北部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将该区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等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归纳总结为:区域性地质构造问题40个、涉及全区或不同区域之间的地质构造问题17个、成矿作用方面的问题11个,期望这一总结能促进该区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并对中亚地区大陆地壳形成演化和成矿作用的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地质构造 新疆北部 大陆地壳 形成演化 中国西部 对中 主要问题 项目 区域
下载PDF
关于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58
20
作者 潘晓玲 王学才 雷加强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4-27,共4页
从中国西部干旱区的界定、自然条件特点的分析出发 ,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指出进行该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在时间序列上进行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在空间结构上开展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研究 ,在... 从中国西部干旱区的界定、自然条件特点的分析出发 ,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指出进行该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在时间序列上进行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在空间结构上开展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研究 ,在时空耦合界面上探讨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进行生态系统的调控与管理研究的新思路。并从生态环境形成演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探讨了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同时 ,指出了主要研究内容和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将要实现的研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干旱区 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结构 西部开发 时空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