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2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被引量:226
1
作者 刘德祥 董安祥 邓振镛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9-125,共7页
选取西北地区资料年代较长的171个地面测站1961~2003年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历年≥0℃、≥10℃积温和<0℃负积温,深入研究西北地区热量资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2003年比1961~1986年的平均值明显... 选取西北地区资料年代较长的171个地面测站1961~2003年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历年≥0℃、≥10℃积温和<0℃负积温,深入研究西北地区热量资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2003年比1961~1986年的平均值明显增高,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这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的变化更敏感,西北地区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0℃负积温绝对值明显减少。西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喜温作物面积扩大,越冬作物种植区北界向北扩展,对牧区牲畜越冬度春有利。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气候变暖 影响 农业
下载PDF
虚拟水的理论方法及在甘肃省的应用 被引量:182
2
作者 徐中民 龙爱华 张志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61-869,共9页
水资源短缺问题是中国西北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虚拟水是水问题与水资源安全研究中的新概念,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战略是指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 水资源短缺问题是中国西北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虚拟水是水问题与水资源安全研究中的新概念,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战略是指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产品(尤其是粮食) 来获得本地水和粮食的安全,将水短缺问题的解决途径扩展到社会经济系统,人口—粮食—贸易之间的连接关系是虚拟水战略分析的主线。作者引入了虚拟水的概念,并简要介绍了当前国际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计算方法。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初步计算得到2000年甘肃省生产产品中和城乡居民消费的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分别为222.02×108m3和183.75×108m3,分别是实体水资源利用量的1.8和1.5倍。分析了虚拟水战略的政策影响和虚拟水战略的优缺点,指出了在虚拟水理论与应用方面需要焏待开展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中国西北地区 虚拟水战略 贸易流量 虚拟水含量计算 计算方法 水资源配置 甘肃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近43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76
3
作者 刘德祥 董安祥 陆登荣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5-201,共7页
选取西北地区171个地面测站1961~2003年历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0℃、≥10℃积温和<0℃负积温等指标,分析近43年气候变化特征。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0℃、≥10℃积温,1987~2003年比1961~198... 选取西北地区171个地面测站1961~2003年历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0℃、≥10℃积温和<0℃负积温等指标,分析近43年气候变化特征。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0℃、≥10℃积温,1987~2003年比1961~1986年的平均值明显增高(多),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西北地区气候变暖主要来自于最低气温的贡献;<0℃负积温明显减少;降水量西部增多、东部减少,分界线与黄河走向基本一致。西北地区西部呈暖湿变化趋势,东部呈暖干变化趋势,喜温作物面积扩大,越冬作物种植区北界向北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 负积温 月平均气温 气候变化 降水量 中国西北地区 冬作 越冬 农业生产
下载PDF
西风带与季风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 被引量:140
4
作者 王可丽 江灏 赵红岩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2-438,共7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西风带与季风对我国西北地区水汽输送的作用。分析表明,大气水汽输送在西北地区的3个分区特征非常明显:高原切变线以南,主要是来自西南季风的水汽输送;高...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西风带与季风对我国西北地区水汽输送的作用。分析表明,大气水汽输送在西北地区的3个分区特征非常明显:高原切变线以南,主要是来自西南季风的水汽输送;高原切变线以北,主要是来自西风带的水汽输送;高原切变线向东北方向的延长部位是一鞍型区,为西风带与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区。青藏高原东部的西南季风气流有绕行和向北翻越青藏高原的水汽输送;而在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由青藏高原周边向主体的水汽输送,没有明显的翻越青藏高原的水汽输送。在青藏高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以对流层中层的水汽输送为主;在青藏高原南部以低层水汽输送为主。在青藏高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水汽输送为辐散,即输入的水汽又被扩散出去了;在青藏高原主体和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为水汽输送的辐合区。西风带的水汽输送为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基本的水汽来源,西风变化对其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年际变化有直接的作用;南亚夏季风通过西南季风气流水汽输送直接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南部和东部,并且,其变化通过环流结构调整影响西风带的波动,进而影响西风带对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水汽输送 西风带 季风 中国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水资源
下载PDF
近五十年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强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30
5
作者 陈冬冬 戴永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23-935,共13页
鉴于近五十年来我国西北东部降水减少、西部降水增多的现象,本文根据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西北及内蒙古自治区日降水资料集,利用筛选后的西北186个测站1958~2005年的数据,对四季西北东、西部不同强度降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 鉴于近五十年来我国西北东部降水减少、西部降水增多的现象,本文根据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西北及内蒙古自治区日降水资料集,利用筛选后的西北186个测站1958~2005年的数据,对四季西北东、西部不同强度降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五十年来,中国西北地区降水以强降水为主,较强以上强度降水占总降水日数的5%,但其降水量占总降水量75%;西北东部不同强度的降水都减少,而西部只有弱降水减少,其他强度的降水都增加,且西北西部中等以上强度的降水增加较显著;弱降水的总量减少,弱降水的强度却加大,强降水强度增强,而极强降水强度却减弱;降水的日数变化是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降水强度划分 降水强度变化
下载PDF
近5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干湿状况时空分布 被引量:108
6
作者 靳立亚 李静 +1 位作者 王新 陈发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47-854,共8页
根据西北地区77个气象台站气候资料,并利用改进的Penman公式,计算了该地区1958年~2001年的44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与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到4种类型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年际变化的组合分布型.其中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减... 根据西北地区77个气象台站气候资料,并利用改进的Penman公式,计算了该地区1958年~2001年的44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与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到4种类型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年际变化的组合分布型.其中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减小而年降水量增大的组合占研究区站点总数的40%以上.分析潜在蒸散量及观测蒸发量与各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发现干旱区的蒸发与太阳辐射和风速有关.定义干燥指数为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的比值,用来描述西北干旱区的干湿状况.对干旱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干燥指数近50年的线性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干旱区春季大部分区域干燥指数呈增加趋势,即趋于变干;夏季大部分地区趋于变湿,但仅在新疆东部和甘肃西部较为明显;秋季新疆大部、甘肃西部和青海北部等地区趋于变湿,而干旱区东部区域则趋于变干.冬季干旱区大部分区域趋于变湿,只有新疆西南部和西北部及东部部分地区、甘肃西部和内蒙西部等地有变干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指数 潜在蒸散 时空分布 降水量 干旱区 气象台站 中国西北地区 部分地区 东部 气候因子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下城市化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79
7
作者 方创琳 黄金川 步伟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城市化是西北干旱区实现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 ,然而最大的自然障碍因素是水资源严重短缺 ,现实的城市化与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与胁迫。从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研究的重要性出发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分析与评述 ... 城市化是西北干旱区实现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 ,然而最大的自然障碍因素是水资源严重短缺 ,现实的城市化与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与胁迫。从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研究的重要性出发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分析与评述 ,把水资源作为西北干旱区先决约束条件 ,提出了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思路 ,包括选择水资源变化过程与城市化过程之间相互胁迫的驱动因子 ,揭示水资源变化对城市化过程的胁迫机制与规律 ;分析城市化过程引起的与水相关的生态效应 ;建立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预警指标体系 ,对不同强度水资源约束下城市化过程进行动态预警和情景分析 ;选择最节水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建设节水型城镇体系等。进而为加快西北干旱区城市化发展进程、改善干旱区生态环境、实现小康目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保护 水资源 干旱区 中国西北地区
下载PDF
环境磁学及其在西北干旱区环境研究中的问题 被引量:69
8
作者 夏敦胜 马剑英 +3 位作者 王冠 金明 杨丽萍 陈发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8-179,共12页
环境磁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介于磁学、地学和环境科学之间,主要利用矿物和岩石磁学技术,研究环境中磁性颗粒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转化受环境变化影响的过程,为全球环境变化和气候过程研究提供代用指标,环境磁学技术在各种环... 环境磁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介于磁学、地学和环境科学之间,主要利用矿物和岩石磁学技术,研究环境中磁性颗粒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转化受环境变化影响的过程,为全球环境变化和气候过程研究提供代用指标,环境磁学技术在各种环境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文中在简要介绍环境磁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就目前环境磁学在土壤、黄土、沉积物和大气尘埃等方面研究状况进行了阶段性总结。环境磁学参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黄土气候和环境记录重建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较大争议。黄土地层中经常使用的磁化率其粉尘贡献到底有多大?磁学参数在季风区和西风区表现迥异,原因何在?不同粉尘源区的环境磁学参数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哪些磁学参数适用于干旱区气候与环境重建?这些问题既是国际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也是环境磁学应用在干旱半干旱区环境研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入研究提供黄土物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环境磁学过程或许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古环境 气候变化 黄土 中国西北地区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内陆干旱区山区融雪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66
9
作者 王建 李硕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64-670,共7页
气候变化对中纬度山区积雪具有极强的影响,同时雪盖时空变化和融雪径流的波动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本研究选择祁连山黑河流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山区积雪流域的典型区域,分析了自1956~2001年近40余年以来气温、降水、累计降雪变化... 气候变化对中纬度山区积雪具有极强的影响,同时雪盖时空变化和融雪径流的波动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本研究选择祁连山黑河流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山区积雪流域的典型区域,分析了自1956~2001年近40余年以来气温、降水、累计降雪变化的状况和特点以及春季融雪径流的波动趋势.结果表明:黑河上游山区积雪流域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年平均气温的缓慢上升而年降水基本平稳,累积降雪量也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年内气温的上升幅度以1~2月份比较强烈而其他月份气温上升幅度较小.利用基于度-日因子算法的融雪径流模型SRM(SnowmeltRunoff Model)模拟气温上升框架下的融雪径流变化情势结果表明山区积雪流域融雪期在时间上的前移,同时春季融雪径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受径流周期变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内陆干旱区 山区 中国西北地区 融雪径流模型 气温上升 2001年 年平均气温 黑河流域 时空变化 黑河上游 波动变化 径流变化 周期变化 积雪 中纬度 典型区 祁连山 指示器 子算法 降雪量 融雪期 径流量 趋势 春季
原文传递
近55年来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9
10
作者 刘维成 张强 傅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33-1545,共13页
利用1961-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128个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季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变化总趋势及其区域分布特征,并采用与平均温度、气候指数相关性来分析和讨论其所受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北中西部年降水量呈增... 利用1961-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128个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季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变化总趋势及其区域分布特征,并采用与平均温度、气候指数相关性来分析和讨论其所受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北中西部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加趋势位于0.1%·(10a)-1~10.0%·(10a)-1;西北东部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趋势均小于5%·(10a)^(-1);春季、夏季和秋季西北西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是以增加趋势为主;东部主要为减少趋势,但是在冬季几乎所有站点的降水量呈增加趋势;(2)西北西部降水日数以增加趋势为主,东部地区降水日数以减少趋势为主,大部分站点年降水日数在冬季呈现增加趋势,其他季节则基本表现为西北西部增加、西北东部减少;(3)河西走廊西部、青海高原边坡、西北东部年降水量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青海高原年降水量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西北地区大部分年降水日数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4)北疆、南疆和西北东部37°N以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变率与年平均温度变率呈现负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而其余地区为正相关;(5)西风带影响西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中北部和南部的年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年、季降水量与降水日数 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Projected change in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in China by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using CMIP5 models 被引量:68
11
作者 CHEN HuoP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1462-1472,共11页
Projection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s and their regional impact is critical for long-term planning at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aimed at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future changes in preci... Projection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s and their regional impact is critical for long-term planning at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aimed at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futur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in China and the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using the Coupl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5 Phase (CMIP5) simulations under the RCP4.5 and RCP8.5 scenarios. The results consistently indicate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China is projected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at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compared to the present-day levels. The number of days and the intensity of medium rain, large rain and heavy rain are obviously increased, while the number of trace rain days is projected to decrease over the entire area of China.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is primarily due to the increase of light rain and the increases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are primarily due to the increase of medium rain. In the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the increases of large rain and heavy rai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crease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while light rain events play a negative rol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i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is projected to be considerably stronger, and the local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 is projected to be more unstable, all of which provide a background benefit for the increase of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in China under global warming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预计 事件 降雨 大气环流模式 模型 未来气候变化 年降水量
原文传递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as simulated by a high resolutio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被引量:64
12
作者 GAO XueJie SHI Ying +1 位作者 ZHANG DongFeng GIORGI Filipp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1188-1195,共8页
Climate change in the 21st century over China is simulated using the Abdus Sal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ICTP) 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 (RegCM3). The model is one-way nested within the gl... Climate change in the 21st century over China is simulated using the Abdus Sal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ICTP) 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 (RegCM3). The model is one-way nested within the global model CCSR/NIES/FRCGC MIROC3.2_hires (Center for Climate System Research/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Frontier Research Center for Global Change/Model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Climate). A 150-year (1951-2100) transient simulation is conducted at 25 km grid spacing, under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IPCC SRES) A1B scenario. Simulations of present climate conditions in China by RegCM3 are compared against observations to assess model performance. Results show that RegCM3 reproduces the observed spatial structure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ll. Changes in mea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December-January-February (DJF) and June-July-August (JJA) during the middle and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are analyzed. Significant future warming is simulated by RegCM3. This warming becomes greater with time, and increased warming is simulated at high latitude and high altitude (Tibetan Plateau) areas. In the middle of the 21st century in DJF, a general increase of precipitation is found in most areas, except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JJA show an increase over northwest China and a decreas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here is a mixtur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nges in eastern China. The change pattern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in mid century, except in some small areas, and the magnitude of change is usually larger. In addition, the simulation is compared with a previous simulation of the RegCM3 driven by a different global model, to address uncertainties of the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区域气候模式 模式模拟 气候变化 高分辨率 气候模型 气候变暖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西北地区生态修复的若干基本问题探讨 被引量:41
13
作者 毛德华 夏军 黄友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8,28,共5页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西北地区缺水类型、生态修复的终极目标和绿洲规模的确定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西北地区缺水类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缺水类型组合不同;西北地区潜在景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原生景观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这在黄土...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西北地区缺水类型、生态修复的终极目标和绿洲规模的确定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西北地区缺水类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缺水类型组合不同;西北地区潜在景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原生景观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这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西北地区生态修复的终极目标是:从潜在景观到原生景观。通过景观研究可指导水资源胁迫下的西北地区生态修复的景观配置与建设:第一,西北地区西部干旱环境形成年代久远,在其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宜干旱环境生长的植被类型和种类,这是西北地区生态修复应首选的类型和种类,真正做到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沙漠戈壁则沙漠戈壁。第二,西部地区干旱环境形成东西部有别,东部时进时退,因此,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在东部。确定绿洲适宜规模的基本原理是以水定规模。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水热平衡法,二是水量供需平衡法。二者从本质上说是相同的。不同方法确定的同一区域绿洲适宜规模所指导区域绿洲调整方向一致,但规模有大小之别,而原因在于一些参数的确定有差异。因此,加强调查和试验研究,准确率定参数,是合理确定绿洲适宜面积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修复 缺水类型组合 景观配置 绿洲适宜规模 中国西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西北部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新发现 被引量:47
14
作者 李文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5-380,共16页
西北地区地处中亚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汇处,中间夹有塔里木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西段。地质历史上,两个克拉通及其裂解的微陆块的形成和运动史,基本约束了中国西北部的构造发展历程。围绕克拉通及微陆块的显生宙造山带基本是其周... 西北地区地处中亚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汇处,中间夹有塔里木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西段。地质历史上,两个克拉通及其裂解的微陆块的形成和运动史,基本约束了中国西北部的构造发展历程。围绕克拉通及微陆块的显生宙造山带基本是其周缘增生的结果,由于大陆运移,其他大陆边缘增生的产物,在早三叠世(210 Ma)大陆汇聚中也添加了进来,这些造山带及其陆块边缘的增生是西北各种内生金属矿床的重要形成背景。同时,新元古代、晚古生代陆内与地幔柱有关的大火成岩省的发育,为铜镍等重要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此外,在克拉通及其微陆块形成和后期的叠生盆地中,形成了重要的沉积和沉积变质矿床。西北地区近年来重要找矿发现,不断印证了西北克拉通边缘板块构造增生和板内幔源构造岩浆作用成矿的特点,并对传统的地质背景构造认识提出了挑战。这其中,最具经济价值和地质意义的是3个超大型金属矿床的发现:西天山早石炭世阿吾拉勒火山-次火山岩浆喷溢型磁铁矿矿床、东昆仑早泥盆世夏日哈木岩浆深部熔离-贯入型铜镍矿床和西昆仑侏罗—白垩纪火烧云构造热液型铅锌矿床。阿吾拉勒磁铁矿矿床是中国首例火山-次火山岩浆喷溢型磁铁矿矿床,可与智利的拉科超大型典型磁铁矿矿床对比,且更具有经济价值,该矿床的勘查和研究为深入理解中亚造山带天山及其邻区石炭纪裂谷型火山岩浆作用与成矿提供了研究的范例;夏日哈木铜镍矿是中国近年来最重要的铜镍矿发现,探明镍资源量已达百万吨以上,该矿床的发现为查明中国早古生代末期新的岩浆铜镍成矿事件及其找矿潜力提供了研究新区;火烧云铅锌矿床是新近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资源潜力的铅锌矿床,也是喀喇昆仑—三江造山带中蕴藏的中新生代巨型铅锌成矿带上最重要的成矿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吾拉勒铁矿 夏日哈木铜镍矿 火烧云铅锌矿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中国西北地区
下载PDF
ENSO对中国西北地区秋季异常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44
15
作者 李耀辉 李栋梁 +1 位作者 赵庆云 冯建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205-213,共9页
以奇异值分解 (SVD)方法为基础 ,用 1960~ 1994年 35年的资料 ,分析了ENSO对中国西北地区秋季降水异常的影响 ,然后用奇异向量的海温场时间系数与 50 0hPa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进行交叉相关 ,讨论了在ENSO年引起西北地区降水异常的环... 以奇异值分解 (SVD)方法为基础 ,用 1960~ 1994年 35年的资料 ,分析了ENSO对中国西北地区秋季降水异常的影响 ,然后用奇异向量的海温场时间系数与 50 0hPa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进行交叉相关 ,讨论了在ENSO年引起西北地区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与西北秋季大范围的区域性降水异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在ElNi no年 ,西北地区秋季大部分地区降水异常偏少 ,其中青藏高原东北侧的青海东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和陕西北部等西北主要的雨养农业区降水明显偏少。引起这种异常的环流特征表现为 50 0hPa高度场出现PNA异常流型 ,强异常中心多分布在低纬度 ,印缅槽偏弱 ,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 ,脊线南移 ,南海副高和北美副高加强 ;东亚中纬度冬季盛行的 1波流型在秋季异常发展 ,新疆脊偏强 ,东亚大槽加深西移。海平面气压场上 ,乌拉尔山北部高压、欧洲南部低压及阿留申低压等较高纬度系统异常加强 (加深 )。La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异常 ENSO 500hPa高度场 海平面气压 异常降水 环流特征 中国西北地区 秋季 雨养农业区 北部
全文增补中
关于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及其黄沙气溶胶高空传输路线的探讨 被引量:30
16
作者 全浩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0-64,共5页
本文扼要叙述了在中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经常出现的沙尘暴及黄沙(溶胶(黄沙浮尘)的发生源地和移动路线,并对1993年5月5日甘肃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及由此而产生的黄沙天气作了说明。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沙尘暴 气溶胶 传输
下载PDF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地区近千年来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9
17
作者 刘洪滨 邵雪梅 +3 位作者 黄磊 梁尔源 方修琦 王丽丽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6-183,共8页
试图揭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地区近千年来世纪尺度年降水量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近千年年降水量变化存在显著的多尺度周期变化特征,其中以13~18世纪中的200年主控周期最为明显,并在15~17世纪达到最强... 试图揭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地区近千年来世纪尺度年降水量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近千年年降水量变化存在显著的多尺度周期变化特征,其中以13~18世纪中的200年主控周期最为明显,并在15~17世纪达到最强,而近200年则以准120年的周期振荡为主,且在19世纪两种主要周期变化趋势相反,在近百年又趋向一致.年降水量序列的均值突变一般以30~100年尺度最为明显,世纪尺度的均值突变时段分别为公元1100~1111年、1403~1449年及1615~1661年,表现为年降水量的减少,以及公元1321~1348年、1497~1557年、1728~1743年及1885~1891年,表现为年降水量的增加.200年以上时间尺度的方差突变主要表现为序列的低频变化幅度,从公元1220年前后至1580年前后持续增大,且以15世纪的方差突变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年降水量 百年尺度 周期变化 气候突变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云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被引量:37
18
作者 陈勇航 陈艳 +3 位作者 黄建平 郑志海 苏婧 黄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41-748,共8页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ISCCP D2云的月平均资料,针对西北地区15种不同类型云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中、低云量之和以及高云量在3个气候子区的多年变化趋势,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水层云、冰层云、水雨层云、冰雨层...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ISCCP D2云的月平均资料,针对西北地区15种不同类型云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中、低云量之和以及高云量在3个气候子区的多年变化趋势,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水层云、冰层云、水雨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的光学厚度和云水路径值最大;水层云主要出现在天山山区、北疆地区和陕西南部,冰层云主要出现在北疆地区,水雨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以及水高层云、冰高层云、卷层云的云量高值区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以及陕南和/或陇南地区,因此上述地区也是有利于人工增水作业的地区。近20年中,高云量在3个气候区都呈明显下降趋势,中、低云量之和则呈上升趋势。西北地区云与地气系统之间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过程:地面气温的升高,促使地面蒸发加剧,从而导致中、低云量增多而使降水增多,同时高云云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ISCCP D2系列云资料 光学厚度 云水路径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31
19
作者 郭宏莉 朱如凯 +2 位作者 邵龙义 何东博 罗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5-35,共11页
根据研究区实测露头剖面沉积构造、岩矿、沉积地球化学、粒度分析、古流向资料、重矿物及沉积相的综合研究资料 ,并结合地层、古生物、区域岩性等资料 ,对研究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早石炭世有 5个古陆 ,即阿勒泰古... 根据研究区实测露头剖面沉积构造、岩矿、沉积地球化学、粒度分析、古流向资料、重矿物及沉积相的综合研究资料 ,并结合地层、古生物、区域岩性等资料 ,对研究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早石炭世有 5个古陆 ,即阿勒泰古陆、南准噶尔古陆、敦煌—走廊古陆、阿拉善古陆、陇西古陆 ;有 10个沉积相区 ,即库马苏滨浅海相区、布尔津—富蕴滨浅海相区、博格达滨浅海相区、北准噶尔深海—半深海相区、北天山半深海—深海相区、克拉美丽冲积扇—湖泊相区、克拉玛依冲积扇—湖泊区、南天山—北祁连滨浅海相区、柴达木碳酸盐台地相区、中祁连滨浅海相区。晚石炭世的岩相古地理与早石炭世相比 ,既有继承性 ,也有一定的差异 ,古陆范围有所缩小 ;有 5个古陆 ,即阿勒泰古陆、北准噶尔古陆、马鬃山古陆、敦煌—阿拉善古陆、中天山古陆 ;有 9个沉积相区 ,即库马苏河湖相区、布尔津—富蕴河湖相区、克拉美丽—巴里坤滨浅海相区、博乐—库尔勒—红柳园滨浅海相区、克拉玛依—哈密半深海—深海相区、乌鲁木齐生物滩丘相区、柴达木碳酸盐岩台地相区、宗务隆山浅海—半深海相区、祁连滨浅海相区。半深海—深海相区、滨浅海相区和三角洲相区是较为有利的油气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石炭纪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含油气系统 地层 古生物
下载PDF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西北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发展对策 被引量:23
20
作者 李荣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37-742,共6页
西北地区农业资源有5个优势和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区位偏僻、社会资源贫瘠四大制约因素。在资源约束下,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3个主导方向是强化农牧结合,大力发展食草性畜牧业;发展高附加值、创汇型园艺植物;扩大农业空间,稳步... 西北地区农业资源有5个优势和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区位偏僻、社会资源贫瘠四大制约因素。在资源约束下,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3个主导方向是强化农牧结合,大力发展食草性畜牧业;发展高附加值、创汇型园艺植物;扩大农业空间,稳步发展沙漠农业。同时强调农业产业化,一要扩大产业化门路,二要延长产业链,三要提高档次。并提出改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型农业等5个方面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约束 农业结构 发展对策 资源约束 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 中国西北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