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忆“中国营造学社”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致平 刘进 《华中建筑》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66-70,共5页
作者以亲身经历介绍了中国第一个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并对该学社为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关键词 中国营造学社 调查 古建筑
下载PDF
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成就与历史贯献述评 被引量:11
2
作者 温玉清 王其亨 《建筑创作》 2007年第6期126-133,共8页
回溯历史,追寻先贤足迹,系统地梳理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彰显其对于中国建筑史学、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奠基性、开创性的深远影响。以史为鉴,观照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兴替历程,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理论探索,及其未来发... 回溯历史,追寻先贤足迹,系统地梳理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彰显其对于中国建筑史学、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奠基性、开创性的深远影响。以史为鉴,观照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兴替历程,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理论探索,及其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建筑史学 文化遗产保护
下载PDF
高瞻远瞩的开拓,历久弥新的启示——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早期研究历程回溯 被引量:12
3
作者 史箴 何蓓洁 《建筑师》 2012年第1期45-59,50-59,共15页
样式雷自康熙中叶至清末,供职皇家建筑设计机构样式房,长期担当掌案统领设计事务,留存至今的两万件图档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鉴于其弥足珍贵的价值,八十年前朱启钤先生创立中国营造学社,抢救性地搜集整理和研究... 样式雷自康熙中叶至清末,供职皇家建筑设计机构样式房,长期担当掌案统领设计事务,留存至今的两万件图档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鉴于其弥足珍贵的价值,八十年前朱启钤先生创立中国营造学社,抢救性地搜集整理和研究样式雷图档,便同宋《营造法式》和清《工程做法则例》等研究并重为架构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石,更由此指向建筑史学要髓,即古代建筑师、设计理念与方法及工官制度等研究。为裨益相关研究深化发展,本文综罗相关资料,分析归纳,系统回顾了样式雷及其建筑图档研究的艰辛历程,汲取前贤的宝贵学术思想和经验,藉以纪念样式雷图档入藏国家图书馆八十周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式雷世家 样式雷图档 世界记忆遗产 中国营造学社 朱启钤 史学史
下载PDF
忆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 被引量:8
4
作者 罗哲文 《古建园林技术》 1993年第3期8-12,共5页
罗哲文同志去年10月间曾经回到他五十多年前参加中国营造社学习与工作的旧址四川宜宾李庄进行考查。写了一篇回忆当年在李庄时的情况。其中对我国古建园林研究与保护做出重大历史贡献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所做的工作作了具体的... 罗哲文同志去年10月间曾经回到他五十多年前参加中国营造社学习与工作的旧址四川宜宾李庄进行考查。写了一篇回忆当年在李庄时的情况。其中对我国古建园林研究与保护做出重大历史贡献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所做的工作作了具体的介绍。特别是学社同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对于刊物的出版那样的奋斗精神对本刊来说也是极大的鼓励。同时也是对中国营造学社历史的一个重要补充材料。在本刊十周年之际特将其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营造学社 梁思成先生 陈明达 中国建筑史 罗哲文 古建园林 四川宜宾 营造法式》 李明仲 营造
下载PDF
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 被引量:7
5
作者 梁思成 《建筑创作》 2006年第4期152-167,共16页
在中国文物研究所张廷皓所长,孟宪民书记的支持下,珍藏于中国文物研究所中的梁思成先生的论文才得以刊出。据查该文在2001年出版的《梁思成全集》(九卷本)及《中国营造学社》(七卷本)均未刊出,因此本次发表系对外首次公开发表。文中所... 在中国文物研究所张廷皓所长,孟宪民书记的支持下,珍藏于中国文物研究所中的梁思成先生的论文才得以刊出。据查该文在2001年出版的《梁思成全集》(九卷本)及《中国营造学社》(七卷本)均未刊出,因此本次发表系对外首次公开发表。文中所有□□及?均为原稿照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营造学社 木塔 应县 山西 梁思成 研究所 文物
下载PDF
半部中国建筑史的佐证研究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在西南的学术史贡献 被引量:7
6
作者 冯棣 黄沁雅 黄福丹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0-77,共8页
以中国近代学术发展为背景,聚焦于梁思成提出的半部中国建筑史的佐证研究思路,由此推进了上古和中古初期中国建筑史的写作。这一思路的提出至少与两方面相关:其一与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的田野调查发现相关;其二与营造学社和代表当时中国... 以中国近代学术发展为背景,聚焦于梁思成提出的半部中国建筑史的佐证研究思路,由此推进了上古和中古初期中国建筑史的写作。这一思路的提出至少与两方面相关:其一与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的田野调查发现相关;其二与营造学社和代表当时中国最高学术水平的学术机构的合作密切相关。研究试图对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在西南的学术史遗产进行重新评价,并对这段历史赋予新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思成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西南 学术史 中国建筑史
原文传递
南禅寺大殿修缮与新中国初期文物建筑保护理念的发展 被引量:7
7
作者 高天 《古建园林技术》 2011年第2期15-19,共5页
一、新中国初期文物建筑保护原则的确立 1、梁思成早期对于保护原则的探讨 在我国,古代建筑修缮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工匠之事”,现代意义上的对古代建筑的全面研究是从中国营造学社开始的。学社在对大量古代建筑进行实地调查和研... 一、新中国初期文物建筑保护原则的确立 1、梁思成早期对于保护原则的探讨 在我国,古代建筑修缮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工匠之事”,现代意义上的对古代建筑的全面研究是从中国营造学社开始的。学社在对大量古代建筑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的同时,对于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的古代建筑应该以什么样的保护理念,采取何种保护措施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建筑 中国 护理 修缮 古代建筑 大殿 中国营造学社 保护原则
下载PDF
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之路 被引量:7
8
作者 王贵祥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3,共4页
回顾中国营造学社先辈学者们所开拓的中国建筑史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学术之路,指出中国营造学社不仅在已经开创的文献发掘与遗迹考察相结合、关注法式制度层面的深入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中国建筑史学的外延层面,如历史建筑保护、旧... 回顾中国营造学社先辈学者们所开拓的中国建筑史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学术之路,指出中国营造学社不仅在已经开创的文献发掘与遗迹考察相结合、关注法式制度层面的深入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中国建筑史学的外延层面,如历史建筑保护、旧城保护、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现代建筑史,中国乡土建筑考察与研究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营造学社 学术之路 科学与系统 与世界对话 法式与制度 古建筑保护
原文传递
成都永陵(王建墓)考古年表(1937~1964年)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方捷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92,共16页
成都永陵(王建墓)发掘是中国帝王陵墓首次科学发掘,也是抗战期间内迁至四川的学术机构及顶尖学者一次空前绝后的合作。将永陵考古置于整个四川考古文博史的大背景下,通过系统的史料搜集与梳理,还原永陵考古的来龙去脉,并揭示其背后以冯... 成都永陵(王建墓)发掘是中国帝王陵墓首次科学发掘,也是抗战期间内迁至四川的学术机构及顶尖学者一次空前绝后的合作。将永陵考古置于整个四川考古文博史的大背景下,通过系统的史料搜集与梳理,还原永陵考古的来龙去脉,并揭示其背后以冯汉骥为代表的前辈对四川考古文博事业的开创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建墓 冯汉骥 四川省博物馆 中国营造学社 考古学史
原文传递
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与《营造法式》:一部贯穿大半个世纪的学术史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贵祥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4期128-137,共10页
1919年朱启钤先生在南京发现宋《营造法式》并刊印丁本《法式》,之后委托陶湘先生以《法式》诸版本勘核校对并出版陶本《营造法式》,接着朱先生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并延请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加盟,从此开启了中... 1919年朱启钤先生在南京发现宋《营造法式》并刊印丁本《法式》,之后委托陶湘先生以《法式》诸版本勘核校对并出版陶本《营造法式》,接着朱先生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并延请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加盟,从此开启了中国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系统建构,与对宋《营造法式》这部古代建筑大书的深入探索。自梁思成于1925年由乃父处获得陶本《营造法式》到其加入学社,开展紧锣密鼓的古代建筑考察与研究,直至发现唐代佛光寺大殿,接着进入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岁月,梁先生始终坚持以理解与研究宋《营造法式》为中心,以建构中国建筑史与诠释中国古代营造制度为目标的艰难学术之旅。自1919年朱启钤先生发现《营造法式》至梁先生的学术大作《〈营造法式〉注释》全本以《梁思成全集》第七卷的形式于2001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其间经历的大半个世纪,正是几代中国学人在探究中国古代建筑奥秘这一学术道路上筚路蓝缕的真实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启钤 营造法式》 中国营造学社 梁思成 《〈营造法式〉注释》
下载PDF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创办、发展及其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贵祥 《世界建筑》 2016年第1期18-19,127,共2页
曾经在1930-1946年间十分活跃的中国营造学社及学社主办的学术刊物《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厘清学社的创办宗旨与学社汇刊的学术方向,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建筑教育史以及建筑史学史,都... 曾经在1930-1946年间十分活跃的中国营造学社及学社主办的学术刊物《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厘清学社的创办宗旨与学社汇刊的学术方向,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建筑教育史以及建筑史学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建筑史学建构 中国建筑体系 历史建筑保护
下载PDF
现代中国建筑之“意”的追寻与升华——我国台湾地区“新派”建筑的空间与园林(1950-1965年)
12
作者 黄庄巍 刘静 邹广天 《建筑师》 2024年第4期84-96,共13页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中国内地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中国内地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对现代空间原理、流动空间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理论融合与建构,阐述其在现代主义视角下对文人园林的价值思考及其创新价值,以及对中国营造学社思想的反思,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理论 现代中国建筑 建筑空间 文人建筑 台湾地区建筑 中国园林 中国营造学社 汉宝德
下载PDF
穿越山林与历史 宝顶山:佛教中国化的典范
13
《国家人文历史》 2024年第17期36-43,共8页
1940年1月,刚完成四川、西康(现分属四川和西藏)两省30余县古建考察的中国营造学社四位专家梁思成、刘敦桢、陈明达和莫宗江抵达潼南县(今重庆市潼南区),打算经此回重庆。在此他们听当地人透露了一个消息:“大足宝鼎(顶)寺有唐干手观音... 1940年1月,刚完成四川、西康(现分属四川和西藏)两省30余县古建考察的中国营造学社四位专家梁思成、刘敦桢、陈明达和莫宗江抵达潼南县(今重庆市潼南区),打算经此回重庆。在此他们听当地人透露了一个消息:“大足宝鼎(顶)寺有唐干手观音石像,及摩崖造像多尊,又望牛坪石牛浮雕等。”四人当即“决意由北绕赴大足调查,然后再经铜梁、合川返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崖造像 中国营造学社 宝顶山 梁思成 佛教中国 刘敦桢 大足 潼南县
原文传递
中国营造学社西南编年事辑(1941-1946)——李庄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棣 黄沁雅 黄福丹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3期68-77,共10页
事辑以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的迁移路线、田野调查、学术产出为线索,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的近代学术生存背景进行整体发掘,以期更全面地还原学社成员在西南淬炼学术精神的历史过程。因篇幅较长,编年事辑将分为长沙、... 事辑以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的迁移路线、田野调查、学术产出为线索,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的近代学术生存背景进行整体发掘,以期更全面地还原学社成员在西南淬炼学术精神的历史过程。因篇幅较长,编年事辑将分为长沙、昆明篇和李庄篇。本篇为李庄篇,主要辑录了中国营造学社1941年从云南迁往四川李庄,至1946年从李庄回迁期间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西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国立中央博物院
下载PDF
缅怀“古建筑的忠诚守护者”罗哲文
15
作者 朱卫平 《集邮博览》 2024年第7期68-69,共2页
罗哲文(1924-2012)是我国古建筑学领域的大家,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曾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主要著作... 罗哲文(1924-2012)是我国古建筑学领域的大家,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曾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赞》(已录入北师大版小学课本中)、《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研究所 罗哲文 中国古代建筑 调查研究工作 中国营造学社 国家文物局 小学课本 古建筑
原文传递
梵华楼珐琅塔和珐琅塔则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世襄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6年第4期61-73,3,共14页
本世纪二十年代,朱桂辛先生(启钤)创办中国营造学社,为了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及有关艺术,广事蒐罗各种营造专书,其中有一本成造珐琅塔的则例,编号为“营182”。一九六○年前后因笔者编纂《清代匠作则例汇编》,获见此书,手录一过,庋箧备考... 本世纪二十年代,朱桂辛先生(启钤)创办中国营造学社,为了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及有关艺术,广事蒐罗各种营造专书,其中有一本成造珐琅塔的则例,编号为“营182”。一九六○年前后因笔者编纂《清代匠作则例汇编》,获见此书,手录一过,庋箧备考。此书毛装一大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长 珐琅 红铜 中国营造学社 古代建筑 喇嘛 专书 掐丝 工匠 乾隆时期
原文传递
梁思成林徽因的古建筑情缘
17
作者 刘维荣 《华人时刊》 2024年第4期68-70,共3页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和建筑教育家。他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到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修习建筑专业,1928年回国后,曾先后任职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中国营造学社和清华大学建筑系。林徽因一身诗意、风华绝代...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和建筑教育家。他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到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修习建筑专业,1928年回国后,曾先后任职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中国营造学社和清华大学建筑系。林徽因一身诗意、风华绝代,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他们是民国学人中的神仙眷侣,也是著名的建筑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宾夕法尼亚大学 建筑学家 中国营造学社 梁思成 林徽因 建筑系 美国留学 古建筑
下载PDF
抗战时期“建筑四杰”的重庆往事(上)
18
作者 李俊 《红岩春秋》 2024年第1期41-47,共7页
刘敦桢、梁思成是中国古建筑领域的研究型大师。20世纪30年代,二人在北平中国营造学社分别任文献主任和法式主任,足迹遍及北平、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浙江、云南、四川等省市,考察建筑物超过2000处。他们以现代科技手段对中... 刘敦桢、梁思成是中国古建筑领域的研究型大师。20世纪30年代,二人在北平中国营造学社分别任文献主任和法式主任,足迹遍及北平、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浙江、云南、四川等省市,考察建筑物超过2000处。他们以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取得前无古人的成果,开创出中国建筑学的新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科技手段 中国营造学社 梁思成 刘敦桢 古建筑 抗战时期 研究型 建筑学
下载PDF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研精阐微古建筑
19
作者 李俊 《建筑》 2024年第8期110-113,共4页
1945年秋,罗哲文等留守在四川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由41岁的林徽因带领,将学社社员、成员的文稿在药纸上用特制墨水抄写、描图,再去镇上的石印小屋印刷出来。印出的数万页成品,需要他们手工分页、码齐,再用线一针一线地缝起来装订成... 1945年秋,罗哲文等留守在四川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由41岁的林徽因带领,将学社社员、成员的文稿在药纸上用特制墨水抄写、描图,再去镇上的石印小屋印刷出来。印出的数万页成品,需要他们手工分页、码齐,再用线一针一线地缝起来装订成240多页的200本期刊,忙碌时连林徽因的母亲也上阵帮忙。期刊装订好以后,学社成员就背了去小镇上的邮局邮寄。^([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营造学社 林徽因 罗哲文 期刊装订 古建筑
下载PDF
不让遗憾重演 守护古建的下一个千年
20
作者 黄金生 《国家人文历史》 2024年第15期128-136,共9页
1937年6月,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等人踏上山西古建筑考察的行程,在乘坐石太铁路火车路过榆次途中,林徽因突然惊诉地发现路边一座古朴的庙宇,这座建筑既不宏伟,又已破败,但从历年的实地考察经验,她当即断定这... 1937年6月,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等人踏上山西古建筑考察的行程,在乘坐石太铁路火车路过榆次途中,林徽因突然惊诉地发现路边一座古朴的庙宇,这座建筑既不宏伟,又已破败,但从历年的实地考察经验,她当即断定这座大殿可能就是他们心心念念寻找的高古木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营造学社 林徽因 梁思成 山西古建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