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3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党政联合发文的制度逻辑及其规范化问题 被引量:80
1
作者 封丽霞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9,共17页
党政联合发文是实现政党政治与政府行政联结融通的政策工具之一。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党政联合发文与国家正式立法具有治理功能相辅相成、权限范围并行不悖、规范内容相互转化等内在关联。党政联合发文是实现党领导国家政权和... 党政联合发文是实现政党政治与政府行政联结融通的政策工具之一。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党政联合发文与国家正式立法具有治理功能相辅相成、权限范围并行不悖、规范内容相互转化等内在关联。党政联合发文是实现党领导国家政权和党政双轨权力整合的制度形态,也是党领导立法的重要途径。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政府效能,弥补了国家治理的制度短板,减少了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成本,提高了制度的供给效率与执行合力。当前,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框架内,对党政联合发文的权限范围、身份定性、备案审查等问题进行理论论证与制度安排,避免党政联合发文的泛化,实现党的领导的政治性与国家法律的规范性之间的互构、协调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政联合发文 党内法规 党领导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治理体系
原文传递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被引量:70
2
作者 张文显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4,共1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怎样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标志如何概括?是我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应当给以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新民主主义法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前奏,从建国初期到党的十一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怎样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标志如何概括?是我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应当给以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新民主主义法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前奏,从建国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年间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初步经验和深刻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法制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反封建"、"反极左"、"反西化"的斗争任务,这在世界法治建设的历史上是十分独特的现象。本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标志概括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建设法治国家与建设法治社会的有机统一;坚持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传统与借鉴人类社会法治文明成果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原文传递
新思想引领法治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74
3
作者 张文显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20,共18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用八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用八个"明确"精辟概括和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八个"明确"的每一项都与法治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都对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在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和十八大以来系列讲话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就八个"明确"对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现实性、前瞻性指导意义逐一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个“明确” 法治 法治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原文传递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的二元化逻辑结构及功能 被引量:20
4
作者 莫纪宏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6,共13页
本文旨在从理论形态上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首先,从“二元化”逻辑建构的角度,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分为法治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两个理论组成部分;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再作细微层次的“二元化”逻辑建构。从... 本文旨在从理论形态上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首先,从“二元化”逻辑建构的角度,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分为法治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两个理论组成部分;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再作细微层次的“二元化”逻辑建构。从而从宏观上能够全面和系统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思想脉络与理论特质,从思想理论体系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统一关系中,全面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充分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功能和实践效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的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下载PDF
缔造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历程 被引量:20
5
作者 常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5-108,共14页
回溯《共同纲领》中所宣示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度要义以及这一制度的奠基历程,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属性;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度依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调的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当家... 回溯《共同纲领》中所宣示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度要义以及这一制度的奠基历程,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属性;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度依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调的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人民性;平等,作为社会主义的天然要求,是少数民族公民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的前提;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宗教改革,实现了政教分离和社会主义政治法律体系的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建立亲密合作、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因此,社会主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区别于中国古代羁縻制度的质的规定性所在;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把握好其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缔造、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为制度依归,强调大家庭成员的团结统一、不可分离;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历程中,贯彻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政治伦理,坚持深入基层、凝聚人心的群众路线,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具体民族事务处理方面,则秉着商量办事、综合权衡的大家庭式处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 大家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原文传递
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筹推进机制研究——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吕永祥 王立峰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39,共7页
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两大基石,目前学术界对两者统筹推进的动态分析主要从立法和执法两个法治环节展开,改进该研究需要进一步从完整的法治过程分析出发,将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筹推进全面贯穿于立法、执法、司... 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两大基石,目前学术界对两者统筹推进的动态分析主要从立法和执法两个法治环节展开,改进该研究需要进一步从完整的法治过程分析出发,将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筹推进全面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这四个前后衔接的法治过程。构建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筹推进机制,需要以党组制度、党政机关联合发文制度、领导小组制度等政治制度为支撑,健全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一系列机制,在法治运行过程中着力构建政党立规与国家立法统筹推进机制、政党执规与国家执法统筹推进机制、党内问责与司法机关法律问责统筹推进机制、党员守规和全民守法统筹推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依规治党 统筹推进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语境下党内法规特性的考问与澄清 被引量:18
7
作者 欧爱民 李丹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58,共7页
党内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特色所在与优势所在,但学术界与实务界对党内法规的研究及认识还不够深入,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党内法规是"法",但只是软法;党内法规是治党之"法",但不是治国之"法";... 党内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特色所在与优势所在,但学术界与实务界对党内法规的研究及认识还不够深入,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党内法规是"法",但只是软法;党内法规是治党之"法",但不是治国之"法";党内法规严于国法,但效力低于国法;党内法规是执规依据,但不是执法依据。上述观点似是而非,影响很大,有必要对之进行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党内法规 国家法律 党规特性
下载PDF
百年法治进程的基本逻辑与执政党角色——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依法治国”方略提出24周年 被引量:14
8
作者 魏治勋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56,共12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法治工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本质特征。中国法治进程近代发端的特殊性在于其被动性和外在强制性,中国法治现代化面对的基本难题是其所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法治工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本质特征。中国法治进程近代发端的特殊性在于其被动性和外在强制性,中国法治现代化面对的基本难题是其所遭遇的"矛盾的现代性":一方面必须彻底反帝反封建以实现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必须学习并移植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生产方式以实现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走向现代法治之路的曲折性。新中国建政之初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仅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还是当代中国法治体系的"基础规范",它内在蕴含着"法治国家"的必然性。新中国法治建设在经历一定时期的挫折之后,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和正确领导,终于走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正途,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全新局面,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向着"法治中国"战略目标不断胜利推进。所有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执政党之于中国法治建设所承担的领导者、设计者和推动者的伟大角色,亦归因于法治建设进程中执政党对建构理性和经验理性方法论的兼重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执政党角色 基础规范 法治国家 理性基础
原文传递
法治与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一条主线 被引量:12
9
作者 封丽霞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31,共15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经历了一个由排斥法治、轻视法治到依法执政的深刻转变。党与法、政治与法治、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相互关系的不断梳理与磨合,始终是贯穿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一条主线。党的执政方式的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经历了一个由排斥法治、轻视法治到依法执政的深刻转变。党与法、政治与法治、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相互关系的不断梳理与磨合,始终是贯穿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一条主线。党的执政方式的调适与改革直接推动了法治建设的恢复与发展,依法治国的目标与任务又在不断塑造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多次强调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提出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党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统一起来。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高度契合,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和政治优势将成为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执政方式 法治 依法执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原文传递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整体认读 被引量:9
10
作者 徐祥民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65,共10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同志丰富的法律思想聚变升华的理论硕果,是我国法治建设实践催生的理论创造,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下探索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核心内...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同志丰富的法律思想聚变升华的理论硕果,是我国法治建设实践催生的理论创造,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下探索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法治思想。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由关于法治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思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和运行的思想三个方面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法治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法治建设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林 《智慧中国》 2018年第Z1期38-40,共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紧紧围绕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等重大问题,从法治理论上作出科学回答,从顶层设计上作出战略部署,从法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紧紧围绕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等重大问题,从法治理论上作出科学回答,从顶层设计上作出战略部署,从法治实践上着力全面推进,开启了党领导人民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征程,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全面依法治 习近平
原文传递
持续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 被引量:4
12
作者 应勇 《民主与法制》 2024年第33期7-14,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高举“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出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新境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 检察实践 全面依法治 历史和现实 全局性问题
原文传递
新中国法治道路的逻辑展开--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被引量:8
13
作者 封丽霞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1-111,共11页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判断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历史方位的重要依据,能否正确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又关乎法治事业的全局。不同"质"的社会主要矛盾,需用不同"质"的思维与方法加以解决。在不同时代背景之下,关...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判断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历史方位的重要依据,能否正确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又关乎法治事业的全局。不同"质"的社会主要矛盾,需用不同"质"的思维与方法加以解决。在不同时代背景之下,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不一样,党和国家用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目标与方式亦实现整体性转换,法治建设的地位与功能往往也大相径庭。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与判断的三次历史性演变,新中国法治亦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法制"到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法制",再到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以及党的十八大之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进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法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原文传递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时代刑法学的教学逻辑 被引量:8
14
作者 冀洋 刘艳红 《法学教育研究》 2021年第3期115-131,共17页
“课程思政”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历史地形成的大学育人理念在新时代的继续发展,它为专业教学发挥思政教育功能提出了更明确的实践要求。“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课程德育”,刑法学教学的契入点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法治道路中的... “课程思政”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历史地形成的大学育人理念在新时代的继续发展,它为专业教学发挥思政教育功能提出了更明确的实践要求。“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课程德育”,刑法学教学的契入点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法治道路中的“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归结为一点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法治理论。我国法治人才培养需要刑法教学知识更新,为此需要准确理解“刑法学现代化转型”与“思政功能强化转型”的匹配问题。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刑法课应理顺“刑事政治思维与刑事法治思维”“刑法理论自信与借鉴西方文明”“刑法学’马工程教材'与其他教学载体”“刑法课中的'术'与'德'”以及刑法课堂中不同教学类型之间的关系,保证“一课双责”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刑法现代化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共同富裕与法治建设》专题报道之三 加强新时代人民共同富裕的法治保障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林 《民主与法制》 2022年第1期33-36,共4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追求。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重要目标,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追求。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重要目标,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法治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深刻认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 法治建设 共同富裕 意义和实践
原文传递
百年大党推进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佑勇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第6期6-10,共5页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回溯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历程,党领导人民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路,推动中国法治建设发生一次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取...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回溯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历程,党领导人民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路,推动中国法治建设发生一次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取得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实际,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 法治中国建设 历史性变革 历史性成就 法治建设 法治基础 高度定位
原文传递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叶中 闫纪钢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26,共13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篇”,其丰富内涵包含着一系列原创性贡献。在理论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清晰阐释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及以德治国、依规治党...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篇”,其丰富内涵包含着一系列原创性贡献。在理论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清晰阐释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及以德治国、依规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之间的深刻关系;在实践方面,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各领域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全面依法治国“关键少数”的法治淬炼与作用发挥程度明显提升;在战略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生动擘画了全面依法治国在新征程上护航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宏伟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全面依法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原创性
原文传递
强化法治教育 筑牢法治屏障——辅导员工作实务浅论
18
作者 江梦婷 《上海建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8-21,共4页
法是国之重器。“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 法是国之重器。“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当下,各大高校逐步重视起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将法治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形成了常态化和规范化教育机制,广大同学的法治素养有了明显提升。但在学生群体中,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等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强化大学生法治教育必须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法治教育 全面依法治 法治轨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幸福安康 法治素养
下载PDF
李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9
作者 董铁莹 《中国青年》 2024年第22期28-31,共4页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中提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那么,应该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要义?与西方法治...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中提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那么,应该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要义?与西方法治模式相比,我国法治道路有哪些优势和特点?如何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更多高水平青年法治人才?面对深刻的社会变革,青年法律人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法治中国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法治道路 良法善治 法治模式 法治人才 优势和特点
原文传递
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担当尽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阔步前进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晨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5,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总...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现阶段中国国情和全面依法治国的丰富实践而创立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实践导向和理论风格,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内涵,贯彻落实"十个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