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4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 被引量:55
1
作者 王颖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2-126,共5页
伴随着世界多元文化观念的潮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悄然进入了中国教育领域。尽管在高等音乐院校教育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仍处在萌芽阶段,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关注到此理念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冲击和影响。笔者认为,在多元文化音乐教... 伴随着世界多元文化观念的潮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悄然进入了中国教育领域。尽管在高等音乐院校教育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仍处在萌芽阶段,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关注到此理念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冲击和影响。笔者认为,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民族声乐教学应以融合与实践的方式进行发展,这既符合目前我国观众对民族声乐表演的多元化审美观念,亦是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声乐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跨界唱法
下载PDF
关于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 被引量:35
2
作者 刘辉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6-57,共2页
关于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刘辉建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歌唱艺术体系,是我国几代声乐工作者孜孜以求、为之奋斗的夙愿,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教学方面看,教材、教法直至教学体系,已初具... 关于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刘辉建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歌唱艺术体系,是我国几代声乐工作者孜孜以求、为之奋斗的夙愿,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教学方面看,教材、教法直至教学体系,已初具规模。从演唱方面上看,在全国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声乐 文化定位 声乐艺术 歌唱艺术 音乐风格 “贝尔康托” 民族风格 演唱方法 民族 中国民族声乐
原文传递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定位与发展 被引量:29
3
作者 杨曙光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7-90,共4页
关键词 声乐艺术 中国民族声乐 音乐文化 艺术概念 真实 风俗习惯 民族 民族 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
原文传递
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被引量:30
4
作者 胡郁青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7-150,168,共5页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历史渊源久远,但它从发展到成熟基本上都是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农耕文化中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农业文明的性质。随着中国20世纪的社会转型,经过几代专业声乐工作者艰苦地探索,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在借鉴...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历史渊源久远,但它从发展到成熟基本上都是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农耕文化中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农业文明的性质。随着中国20世纪的社会转型,经过几代专业声乐工作者艰苦地探索,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在借鉴、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过程中也开始逐步向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并逐渐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声乐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历史与现状 社会转型
原文传递
走出对民族声乐认识的误区--中国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 被引量:23
5
作者 石惟正 《人民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9-33,共5页
一、定义及范围大家都知道,声乐就是人声的音乐,是和器乐(乐器演奏的音乐)相分别而存在的。绝大部分的声乐作品都有歌词,因此音乐和文学的密切结合也成了声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人类既然存在着民族和每个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相对集... 一、定义及范围大家都知道,声乐就是人声的音乐,是和器乐(乐器演奏的音乐)相分别而存在的。绝大部分的声乐作品都有歌词,因此音乐和文学的密切结合也成了声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人类既然存在着民族和每个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域以及各自的 历史,文化就不可避免带上了民族性。音乐和文学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具有民族性。可以说世界上不存在非民族的文化,也不存在非民族的声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声乐 本体结构 审美 乐器演奏 声乐作品 居住区域 民族
原文传递
在第三届中国民族声乐研讨会上的讲话 被引量:26
6
作者 金铁霖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6-50,共5页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上海音乐学院的邀请,感谢贵院为我们从事民族声乐教育的同行们提供了一次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好机会! 长期以来,民族声乐艺术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是在人民群众中普及最广的艺术...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上海音乐学院的邀请,感谢贵院为我们从事民族声乐教育的同行们提供了一次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好机会! 长期以来,民族声乐艺术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是在人民群众中普及最广的艺术形式之一。目前,学习和演唱民族声乐的人越来越多,民族声乐成了高等艺术院校的一个热门专业。然而,我们知道,作为专业,它在高等院校的历史并不长,仅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声乐 上海音乐学院 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艺术 高等艺术院校 人民群众 艺术形式 热门专业
原文传递
中国声乐的发展与未来——继承、借鉴、发展、创新 被引量:27
7
作者 金铁霖 《人民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1-53,共3页
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们,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本次研讨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向主办这次活动的单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为中国的声乐事业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探讨、交流的平台,让大家有机会进行... 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们,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本次研讨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向主办这次活动的单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为中国的声乐事业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探讨、交流的平台,让大家有机会进行交流学习,互相提高!借此机会,我将自己现阶段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声乐 继承 借鉴 创新 艺术研究 抛砖引玉 领导 交流
原文传递
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彭丽媛音乐会之后 被引量:14
8
作者 金铁林 《人民音乐》 1991年第1期23-25,共3页
彭丽媛作为中国民族声乐系的第一位硕士生,在京举办了三场毕业音乐会,她用优美动听的歌声和风格多样的艺术魅力,打动了听众,可说是盛况空前,反映热烈、获得了圆满成功!音乐会后有些音乐界老前辈和声乐界同行们纷纷写信或打电话来表示他... 彭丽媛作为中国民族声乐系的第一位硕士生,在京举办了三场毕业音乐会,她用优美动听的歌声和风格多样的艺术魅力,打动了听众,可说是盛况空前,反映热烈、获得了圆满成功!音乐会后有些音乐界老前辈和声乐界同行们纷纷写信或打电话来表示他们的激动心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艺术魅力 风格多样 中国民族歌剧 音乐会 艺术修养 欣赏习惯 观众 中国民族声乐 基本功
原文传递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阶段 被引量:20
9
作者 金铁霖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5-8,共4页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真挚的感谢!这次研讨会是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专题性研讨,其目的是通过大家相互交流、探讨,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动态把握民族声乐现状,共同研究、分析...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真挚的感谢!这次研讨会是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专题性研讨,其目的是通过大家相互交流、探讨,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动态把握民族声乐现状,共同研究、分析民族声乐发展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方法和推进措施,以实现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声乐 艺术研究 相互交流 专题性 历史
下载PDF
什么是“中国民族声乐学派”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宁一 《人民音乐》 1987年第9期13-15,共3页
“中国民族声乐学派”这一概念,早在五十年代就已存在。当时是作为一种豪情壮志、一种理想的标尺、一个响亮的号召而提出的。三十多年来,广大声乐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探索、奋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了众多的人材,取得了很大成... “中国民族声乐学派”这一概念,早在五十年代就已存在。当时是作为一种豪情壮志、一种理想的标尺、一个响亮的号召而提出的。三十多年来,广大声乐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探索、奋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了众多的人材,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十年代 民族传统 声乐学派 中国民族声乐 二十世纪 戏曲 创作方式 说唱 种概念 剧种
原文传递
对三种“唱法”的提法之思考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志 《人民音乐(评论)》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31-33,共3页
近些年来,有关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学术讨论与思考一直在音乐界没有停止过.
关键词 唱法 中国民族声乐 见解 音乐 艺术 学术讨论 关中 学术会议 报刊
原文传递
中国民族声乐的风格与方法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振岭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7-38,共2页
中国民族声乐的风格与方法赵振岭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孕育了本民族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孕育产生了自己民族的歌唱艺术。各个地域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土生土长的歌唱艺术,其主要特征就是在方言的语言音调上发展而又带有地域特点,这是... 中国民族声乐的风格与方法赵振岭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孕育了本民族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孕育产生了自己民族的歌唱艺术。各个地域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土生土长的歌唱艺术,其主要特征就是在方言的语言音调上发展而又带有地域特点,这是因为用人声歌唱的音乐(即声乐)与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声乐 中国民族唱法 歌唱艺术 声乐学派 美声唱法 程式化 传统唱法 民族歌唱 中国语言 演唱风格
原文传递
从同歌异唱的分析兼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模式构建 被引量:3
13
作者 袁东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6-111,共6页
文章以《我爱你 ,塞北的雪》和《我们是黄河泰山》两首歌曲为例 ,从民族和美声两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入手 ,提出了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之研究 ,首先应明确定义与范畴 ,把握好继承传统和借鉴美声的关系 ,找准个体与民族风格之间的最佳... 文章以《我爱你 ,塞北的雪》和《我们是黄河泰山》两首歌曲为例 ,从民族和美声两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入手 ,提出了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之研究 ,首先应明确定义与范畴 ,把握好继承传统和借鉴美声的关系 ,找准个体与民族风格之间的最佳切合点 ,使中国民族声乐能够健康、科学地发展。并由此进一步地提出了构建中国民族声乐模式的设想极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声乐 声乐模式 民族唱法 同歌异唱 多元化 特色
下载PDF
"字正腔圆"三题 被引量:9
14
作者 侯莲娜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字正腔圆"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原则,也可认为是中国声乐表演美学的核心范畴.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论者都对"字正腔圆"进行了讨论.他们或对"字正腔圆"予以定义式的解释,或做指向... "字正腔圆"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原则,也可认为是中国声乐表演美学的核心范畴.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论者都对"字正腔圆"进行了讨论.他们或对"字正腔圆"予以定义式的解释,或做指向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引申,或联系中国民族声乐的具体实践,不乏真知灼见.但大多尚未能在中国古典美学语境中对"字正腔圆"进行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正腔圆” 声乐表演 声乐理论 中国民族声乐 声乐艺术 审美原则 中国古典美学 年代 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
原文传递
科学的发声 民族的风格——王品素教授民族声乐教学经验探讨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占占 《人民音乐》 CSSCI 1999年第10期18-22,共5页
关键词 中国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教学 教学经验 中国民族唱法 声乐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 民族歌唱 西洋唱法 歌唱艺术 民族风格
原文传递
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继承和借鉴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小懿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0-87,共8页
关键词 民族声乐教学 混声唱法 民歌演唱 声乐艺术 打开喉咙 中声区 西洋唱法 中国民族声乐 假声训练 真声
原文传递
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价值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伊丽媛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130-133,共4页
在传播学视野下,"二级传播"理论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被更多人所接受;"议程设置"理论为中国民族声乐奠定更为牢固的群众基础;传播学理念的"传承特性",为弘扬与创新民族声乐艺术,提供了根本性保障。运用传播... 在传播学视野下,"二级传播"理论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被更多人所接受;"议程设置"理论为中国民族声乐奠定更为牢固的群众基础;传播学理念的"传承特性",为弘扬与创新民族声乐艺术,提供了根本性保障。运用传播学理论促进中国民族声乐科学发展,应注重借助新闻发布会的组织传播功效积极造势;注重发挥大众传媒强大的传播功能;要努力做好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继承与发展这篇大文章;要敢于破除陈旧观念,摒弃单一化,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中国民族声乐 价值现状 发展对策
下载PDF
歌唱中声与字的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马秋华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76-78,共3页
关键词 民族声乐教学 混合声 中国民族声乐 声乐作品 每个字 欣赏习惯 母音 声乐艺术 创作歌曲 歌唱状态
原文传递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特点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颖 《音乐天地》 2005年第8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民族声乐 中国民族唱法 声乐艺术 善歌者 歌唱表演
原文传递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衍变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立军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4期194-197,共4页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形成于上世纪40年代延安鲁艺的新秧歌运动,至今有70多年的历史。70多年间,演唱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时期、探索时期、发展时期和创新时期。一、初创时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形成于上世纪40年代延安鲁艺的新秧歌运动,至今有70多年的历史。70多年间,演唱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时期、探索时期、发展时期和创新时期。一、初创时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从严格意义上讲是由内容和形式、作品与表演两部分构成,而不是指单纯的"演唱"。其体裁性质属于专业化创作,而不同于传统的民歌演唱。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第一个作品始创于1943年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剧作者王大化、李波、路由;曲作者安波;表演者王大化[2]、李波[3]。其中王大化虽不属于专业歌唱演员,但李波则可称得上第一位民族声乐歌手。她长于演唱陕北及山西等地民歌,在秧歌剧的演唱中继承了民歌、戏曲等传统演唱方法,声音亲切自然、优美动听,很受群众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声乐 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艺术 衍变 民歌演唱 《兄妹开荒》 初创时期 秧歌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