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学科史价值 |
温儒敏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35
|
|
2
|
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
阎纯德
|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7
|
|
3
|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 |
张光芒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7
|
|
4
|
冯至先生对中国新诗建设的贡献──冯至先生周年祭 |
谢冕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7
|
|
5
|
男权与丁玲早期小说创作 |
董炳月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23
|
|
6
|
文学的纪念(1949-1999) |
谢冕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9
|
|
7
|
《红楼梦》与20世纪中国文学 |
王兆胜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0
|
|
8
|
纪实文学:直面现实,追寻历史--关于《中国新文学大系》纪实卷(1977-2000) |
李辉
|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9
|
|
9
|
关于百年文学史入史标准的思考 |
丁帆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7
|
|
10
|
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
朱寿桐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2
|
|
11
|
写史偏多言外意——从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看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建构 |
罗岗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1
|
|
12
|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两种传统 |
陈思和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14
|
|
13
|
“大众化”讨论与中国新文学的自觉 |
贺仲明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3
|
|
14
|
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俄国文学的三种模式 |
赵明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0
|
|
15
|
胡风和我 |
绿原
|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13
|
|
16
|
访上海作家施蛰存、王安忆、格非、孙甘露 |
张英
|
《作家》
|
1999 |
9
|
|
17
|
口语、禅味与本土意识——展望21世纪中国诗歌 |
沈奇
|
《作家》
|
1999 |
11
|
|
18
|
小城镇意识与中国新文学作家 |
栾梅健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8
|
|
19
|
论鲁迅的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
赵江滨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9
|
|
20
|
寻求反抗和叫喊的呼声——鲁迅最早接触过哪些域外小说? |
陈漱渝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