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中国抒情技艺的一个秘密 被引量:3
1
作者 胡晓明 《长江学术》 2016年第2期25-33,共9页
一般论述皆从"和谐"这一美学意义上理解"物相杂故曰文"(《易传》)、"物一无文"(《国语》),本文从更具体的角度讨论,提出:"文"即相间与交错之美。"相间"即变化与区分,"交错"... 一般论述皆从"和谐"这一美学意义上理解"物相杂故曰文"(《易传》)、"物一无文"(《国语》),本文从更具体的角度讨论,提出:"文"即相间与交错之美。"相间"即变化与区分,"交错"即联系与互动。中国美文的音、篇、句以及兴象风神意境,皆离不开这两个要素。因而"文"既是诗学的观念结构本身,亦是形而下的技艺奥秘。本文重点讨论有关"音成文"一题,钱锺书先生的疏失,以及相间与交错为语文技术,如何落实为具体的篇文和句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间 交错 中国抒情
下载PDF
孙犁、铁凝的文学传承与当代文学的发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张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2,共32页
本文致力于在新时期文学四十年的语境里勾勒孙犁与铁凝的文学传承关系。铁凝真正开始创作起步于1978年,孙犁与她最初相识于1979年,某种意义上,孙犁最初的引领对铁凝创作有着方向性作用。孙犁对铁凝小说的肯定与褒奖,对铁凝一生的创作具... 本文致力于在新时期文学四十年的语境里勾勒孙犁与铁凝的文学传承关系。铁凝真正开始创作起步于1978年,孙犁与她最初相识于1979年,某种意义上,孙犁最初的引领对铁凝创作有着方向性作用。孙犁对铁凝小说的肯定与褒奖,对铁凝一生的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孙犁、铁凝的写作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在于:他们共同致力于从优秀中国文学传统中汲取写作资源,吸收并发扬中国抒情传统的精髓;他们各自以深具中国美学的表达方式写下了独具中国特质的文学记忆、文学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犁 铁凝 人民性 抒情 革命抒情传统 中国抒情传统
原文传递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理论的发展脉络
3
作者 李雪 高斌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61-167,178,共8页
中国抒情传统理论是海外汉学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中国抒情传统理论体系开创者为著名华裔汉学家高友工,其完成了对中国古典文学抒情美典理论的建构。其学生将抒情传统理论分别应用于诗歌、小说、词学及戏曲等各体... 中国抒情传统理论是海外汉学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中国抒情传统理论体系开创者为著名华裔汉学家高友工,其完成了对中国古典文学抒情美典理论的建构。其学生将抒情传统理论分别应用于诗歌、小说、词学及戏曲等各体文学的研究之中。港、台和新加坡学者则对中国抒情传统理论完成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而后中国抒情传统理念逐渐渗透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成为海外研究中国文学的一种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抒情传统理论 高友工 海外汉学 古典文学研究方法
下载PDF
20世纪华人(大陆)音乐创作概述(中) 被引量:3
4
作者 汪毓和 《音乐探索》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8,共6页
关键词 现代音乐创作 20世纪 作品 中国抒情歌曲 群众歌曲 四部合唱 艺术歌曲 歌曲创作 李焕之 无伴奏合唱
下载PDF
陆机“赋体物而浏亮”与中国抒情传统中“体物”诗学诗艺的建构 被引量:2
5
作者 任树民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3,共6页
中国抒情美学物我情境互动中的"物"除了在"情志"聚焦范围下被选择呈现外,还有一个穷形尽相,曲尽物貌,求情感、情景、情事之妙的"体物"传统。"体物"诗学诗艺关联着中国抒情传统的一个重要维度—... 中国抒情美学物我情境互动中的"物"除了在"情志"聚焦范围下被选择呈现外,还有一个穷形尽相,曲尽物貌,求情感、情景、情事之妙的"体物"传统。"体物"诗学诗艺关联着中国抒情传统的一个重要维度——"物"。陆机在《文赋》中首先提出了"体物"这个理论命题。当超越"赋体物"这一单纯文体自觉的层面来理解"体物"的时候,"赋体物而浏亮"对"言志""缘情"主导下的中国抒情传统"感兴"论述是一个重要补充。职是之故,"赋体物而浏亮"的理论贡献和诗学意义需要放在"中国抒情传统论"中来认真地整理与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体物而浏亮 “体物”诗学 中国抒情传统
下载PDF
新巧别致的《诗经》译本——海伦·沃德尔的《中国抒情诗》述评 被引量:2
6
作者 雷鸣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0-138,189,190,共11页
本文以海伦·沃德尔的《诗经》节译本《中国抒情诗》为研究对象,文章第一部分以人物传记和信件为依据,介绍了沃德尔译诗始末;第二部分从正文和副文本两个角度,从整体上介绍这本译诗集,并试图还原每首译诗所对应的《诗经》原篇;第三... 本文以海伦·沃德尔的《诗经》节译本《中国抒情诗》为研究对象,文章第一部分以人物传记和信件为依据,介绍了沃德尔译诗始末;第二部分从正文和副文本两个角度,从整体上介绍这本译诗集,并试图还原每首译诗所对应的《诗经》原篇;第三部分以部分译诗为例,分析了沃德尔译诗对时间的敏感与重视、注重诗节意义的递进关系、独特意象的再创造和"归化"的尝试等几个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伦·沃德尔 中国抒情诗》 《诗经》 创造性翻译
原文传递
郭沫若与英国文学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丽耘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87-90,共4页
郭沫若是我国五四诗坛的一位巨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庞杂,本文从少时与英国文学的最初接触,浪漫主义美学观的形成,文艺批评思想的形成,对英国作品的翻译活动及在英国文学影响下的戏剧创作... 郭沫若是我国五四诗坛的一位巨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庞杂,本文从少时与英国文学的最初接触,浪漫主义美学观的形成,文艺批评思想的形成,对英国作品的翻译活动及在英国文学影响下的戏剧创作这五方面探讨和系统梳理郭沫若先生与英国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说明其接受过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及作家的主体选择性,并指出西方浪漫主义概念在中国的误用:中国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实是抒情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 碰撞 主体选择性 西方浪漫主义 中国抒情主义
下载PDF
中国抒情小说的历史渊源和标本价值
8
作者 任彦钧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5-98,共4页
中国抒情小说发轫于"五四"时期,是中国古代抒情传统和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合力孕育的宁馨儿,有着多元的美学价值。本文从"抒情"一词的具体解说入手,简要扫描了中国抒情小说的历史渊源,继而初步探寻了沈从文的《边城》... 中国抒情小说发轫于"五四"时期,是中国古代抒情传统和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合力孕育的宁馨儿,有着多元的美学价值。本文从"抒情"一词的具体解说入手,简要扫描了中国抒情小说的历史渊源,继而初步探寻了沈从文的《边城》、孙犁的《荷花淀》和铁凝的《哦,香雪》这三部中国抒情小说成熟期代表性作品的标本价值,其终极目的在于呼唤抒情的返璞归真和抒情小说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 抒情 中国抒情小说 历史渊源 标本价值
下载PDF
时间意识与中国抒情传统
9
作者 周建增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3期53-54,共2页
以时间意识探寻中国文学传统是海外汉学进行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重要方式。自20世纪中叶起,陈世骧、刘若愚等汉学家持续地把主观时间视为一种学术方法,用以揭中国古典文学特质,生发出了中国抒情传统。近40年来,此一研究视角不断被学界拓... 以时间意识探寻中国文学传统是海外汉学进行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重要方式。自20世纪中叶起,陈世骧、刘若愚等汉学家持续地把主观时间视为一种学术方法,用以揭中国古典文学特质,生发出了中国抒情传统。近40年来,此一研究视角不断被学界拓展,显示出特有的学术史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若愚 中国文学传统 中国文论话语 中国古典文学 海外汉学 学术方法 主观时间 中国抒情传统
原文传递
浅议抒情诗的生成及中国古典抒情诗中的意象美
10
作者 张鹏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8年第2期114-115,共2页
抒情的诗歌是我们这蒙昧的大地上最先擂响的鼓声,对它起源的每一种猜测甚至都是一首诗。文学起源于诗歌,而各民族最早的诗歌样式又无一不是抒情诗,诗歌以语言展开,善于抒情,故有“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抒情诗是诗中之诗”的说法。... 抒情的诗歌是我们这蒙昧的大地上最先擂响的鼓声,对它起源的每一种猜测甚至都是一首诗。文学起源于诗歌,而各民族最早的诗歌样式又无一不是抒情诗,诗歌以语言展开,善于抒情,故有“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抒情诗是诗中之诗”的说法。在中国古典抒情诗的生成和欣赏中,“意象”的审美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可以说,中国古典抒情诗的成长历程是在意象美的浸润里走向辉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 中国抒情 中国古典抒情 意象
下载PDF
中国抒情源头之辨——论高友工对《古诗十九首》文学史意义的再阐释
11
作者 石了英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9-105,115,共8页
对于中国抒情诗的源头,海外华人学界主要有"起于《诗》《骚》"和"起于《古诗十九首》"两种认识,前者以陈世骧为代表,后者以高友工为代表,颇具可比性。在"中国抒情传统"建构的视野下,高友工以《诗经》为... 对于中国抒情诗的源头,海外华人学界主要有"起于《诗》《骚》"和"起于《古诗十九首》"两种认识,前者以陈世骧为代表,后者以高友工为代表,颇具可比性。在"中国抒情传统"建构的视野下,高友工以《诗经》为参照域,聚焦于文体分析,历史性考察《古诗十九首》在"自省模式"和"五言诗体"等方面的形式创新及其对中国抒情诗的源头性影响,不仅重新定义了《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价值,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抒情诗的美学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陈世骧 《古诗十九首》 中国抒情传统 中国抒情
下载PDF
跨文化语境下高友工的中国抒情传统与唐诗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鸿飞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1-188,共8页
跨文化语境下,海外汉学家高友工教授构建了以"中国抒情传统"为鹄的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谱系,该谱系跨越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范畴,涵盖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传统、中国文化的表达模式及其中国文学的美学特质等诸多层面,是... 跨文化语境下,海外汉学家高友工教授构建了以"中国抒情传统"为鹄的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谱系,该谱系跨越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范畴,涵盖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传统、中国文化的表达模式及其中国文学的美学特质等诸多层面,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宏大叙事。而他的唐诗研究,则是宏大叙事下一种与前者相互激发、并行不悖的个体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跨文化语境 中国抒情传统 唐诗研究
下载PDF
艺术特质视域下的“中国抒情传统论”省思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树民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71-77,共7页
"中国抒情传统"研究者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持续建构实际上为"中国抒情传统"建立了一个属于创作层面的"感兴"论述。这一论述不但没有认真对待中国抒情诗艺物我情境互动中的"物",而且忽略了中国... "中国抒情传统"研究者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持续建构实际上为"中国抒情传统"建立了一个属于创作层面的"感兴"论述。这一论述不但没有认真对待中国抒情诗艺物我情境互动中的"物",而且忽略了中国诗学传统建构后的广阔文化背景。"感兴"论述属于中国抒情传统艺术特质层面的建构,而不应该归属于艺术本质范畴。抒情传统只是"平行研究"视域下中国文学的一个"异质性"层面。中国抒情传统要在艺术特质层面尽量呈现其多面向的变迁,否则容易造成虚假的"超概括"。艺术特质是反思"中国抒情传统论"的有效凭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抒情传统 艺术特质 自洽
下载PDF
意志哲学、中国抒情传统与现代浪漫主义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莹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127,共7页
19世纪中期德国意志哲学思潮兴起,人格独立和意志自由的价值观念得到进一步确立。以叔本华、尼采和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意志哲学进入中国,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新质。本文从中国抒情传统的现代性转换,生命意志的浪漫呈现和抗战时期文学的抒... 19世纪中期德国意志哲学思潮兴起,人格独立和意志自由的价值观念得到进一步确立。以叔本华、尼采和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意志哲学进入中国,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新质。本文从中国抒情传统的现代性转换,生命意志的浪漫呈现和抗战时期文学的抒情方式等方面入手,以五四前后文化先驱对于意志哲学的吸收和转换为实例,阐明意志哲学、抒情传统和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呈现意志哲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实际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志哲学 中国抒情传统 现代浪漫主义
下载PDF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二十年
15
作者 郑依晴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6年第1期74-79,102,共7页
梳理自1996年"中国抒情传统"入境至今近20年的相关论著,在历时性维度下,以2008年和2011年为界,将国内抒情传统研究分为兴起、发掘和深化三个时期。认为第一阶段(1996-2007)的抒情传统研究主要是在美学框架内,对海外抒情美学... 梳理自1996年"中国抒情传统"入境至今近20年的相关论著,在历时性维度下,以2008年和2011年为界,将国内抒情传统研究分为兴起、发掘和深化三个时期。认为第一阶段(1996-2007)的抒情传统研究主要是在美学框架内,对海外抒情美学理论进行历时性介绍,并关注其形式倾向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二阶段(2008-2011),在王德威影响下,国内学者对抒情传统与现代诗学的关系进行了艺术批评、文化史层面的探究;第三阶段(2011至今),多数学者将视角转向现代性视域下的抒情传统论述及文学批评实践,其中不乏对陈世骧、高友工、王德威理论建构合法性的质疑。目前国内研究存在单一化和重复化、缺乏艺术整体层面的综合研究、缺乏自身独特性及实践效用不足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抒情传统 抒情美学 现代性 海外汉学
原文传递
批评逻辑与意义探究——台湾“中国抒情传统”论争的反思
16
作者 石了英 《华文文学》 2022年第6期90-99,共10页
“中国抒情传统”论述在台湾历经近四十年的热议之后,2009年突遇“热讽”。批判的矛头直指此一学术谱系的理论奠基者高友工先生,龚鹏程以“戏论”“谬说”评价其学术观点,颜昆阳以“死路”“绝路”定义其研究方法。高友工在“形式”能... “中国抒情传统”论述在台湾历经近四十年的热议之后,2009年突遇“热讽”。批判的矛头直指此一学术谱系的理论奠基者高友工先生,龚鹏程以“戏论”“谬说”评价其学术观点,颜昆阳以“死路”“绝路”定义其研究方法。高友工在“形式”能够体现“精神”这一背景下,试图将“体类美典”与“文化美典”两大论述路径融合统一到对中国美学的阐发中,这种学术意图未被龚鹏程认可和理解,造成了龚鹏程的“戏论”之说。颜昆阳和高友工关于人文学术研究范式的差异理解是二人分歧的根本原因所在。龚鹏程、颜昆阳“苛评”高友工,使用了以不同观点驳斥对象论述之失误、反证说明对象论述之偏颇、先将对象论述绝对化再指陈其失当的三种批评模式,这三种模式在当下学界颇具代表性。二位教授对高友工的批判虽然“矫枉过正”,但对于“中国抒情传统”议题的持续传承与开放讨论自有其学术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中国抒情美学 抒情传统 龚鹏程 颜昆阳
下载PDF
从媒介功能考察美典类型——论高友工对莱辛诗画论的修正
17
作者 石了英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8-134,共7页
莱辛在《拉奥孔》中的核心观点可以提炼成"媒介决定论"和"诗画异质论"。高友工从艺术媒介考察美典类型,认为每种艺术媒介都有"代表现实"和"象征心象"两种功能,充分发挥了媒介"象征心象&qu... 莱辛在《拉奥孔》中的核心观点可以提炼成"媒介决定论"和"诗画异质论"。高友工从艺术媒介考察美典类型,认为每种艺术媒介都有"代表现实"和"象征心象"两种功能,充分发挥了媒介"象征心象"功能的抽象性艺术才是抒情艺术,这种认识拓展深化了莱辛的"媒介决定论"。对莱辛的"诗画异质论",高友工借取西方乐论反观中国抒情诗(律诗),着重论述了中国抒情诗的"空间象征性",不仅修正了莱辛将叙事诗当成诗的认识偏限,而且将中国抒情诗以时间性的艺术媒介展现一个心理空间架构的特质揭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莱辛 中国抒情 抒情美典 艺术媒介
下载PDF
中西文化中抒情诗的比较
18
作者 张艳华 《大观(论坛)》 2018年第7期28-29,共2页
在中西文化中的抒情诗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所创作的抒情诗大多都是在儒家文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而在西方的抒情诗之中都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宗教型文化基础。这种差异的不同就是中西文化不同的关键之处,在中国的抒情诗之中其创作主题... 在中西文化中的抒情诗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所创作的抒情诗大多都是在儒家文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而在西方的抒情诗之中都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宗教型文化基础。这种差异的不同就是中西文化不同的关键之处,在中国的抒情诗之中其创作主题大多都是围绕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君主的忠诚这方面来进行表达的,但是在西方文学的抒情诗之中大多都是对作者的日常情感进行描绘。中国抒情诗之中忧国忧民的情感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在西方文学之中更多的则是对爱情、友情和光阴易逝进行感情的抒发。中国的抒情诗一直都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爱,但是在西方文学之中则对抒情诗有一定的排斥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抒情 西方抒情 比较 双重主题 意象
原文传递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研究述论
19
作者 李云凤 《华中学术》 2013年第2期99-109,共11页
中国抒情传统是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个比较诗学研究下的论题。自陈世骧提出这一论题以来,出现了众多接续论述,涉及中国文学抒情特质的方方面面,俨然形成了一个学术谱系。本文旨在对中国抒情传统进行一个初步定位,阐述其研究脉络... 中国抒情传统是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个比较诗学研究下的论题。自陈世骧提出这一论题以来,出现了众多接续论述,涉及中国文学抒情特质的方方面面,俨然形成了一个学术谱系。本文旨在对中国抒情传统进行一个初步定位,阐述其研究脉络,确立其理论价值,从而为当下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抒情传统 比较诗学 抒情 陈世骧
原文传递
中西抒情诗文化精神差异探析
20
作者 袁仕萍 《襄樊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61-63,共3页
中西抒情诗作为东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两地先民精神追求、情感生活、生存方式在文化领域的符号体系和信息储存。中西抒情诗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抒情诗文化核心观念的不同;二、崇德... 中西抒情诗作为东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两地先民精神追求、情感生活、生存方式在文化领域的符号体系和信息储存。中西抒情诗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抒情诗文化核心观念的不同;二、崇德与爱智是中西抒情诗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三、直觉与分析是中西抒情诗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抒情 西方抒情 文化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