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中国抒情技艺的一个秘密 |
胡晓明
|
《长江学术》
|
2016 |
3
|
|
2
|
孙犁、铁凝的文学传承与当代文学的发展 |
张莉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6
|
|
3
|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理论的发展脉络 |
李雪
高斌
|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4 |
0 |
|
4
|
20世纪华人(大陆)音乐创作概述(中) |
汪毓和
|
《音乐探索》
北大核心
|
1995 |
3
|
|
5
|
陆机“赋体物而浏亮”与中国抒情传统中“体物”诗学诗艺的建构 |
任树民
|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6
|
新巧别致的《诗经》译本——海伦·沃德尔的《中国抒情诗》述评 |
雷鸣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7
|
郭沫若与英国文学 |
王丽耘
|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2
|
|
8
|
中国抒情小说的历史渊源和标本价值 |
任彦钧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9
|
时间意识与中国抒情传统 |
周建增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
2023 |
0 |
|
10
|
浅议抒情诗的生成及中国古典抒情诗中的意象美 |
张鹏
|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2008 |
0 |
|
11
|
中国抒情源头之辨——论高友工对《古诗十九首》文学史意义的再阐释 |
石了英
|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2
|
跨文化语境下高友工的中国抒情传统与唐诗研究 |
赵鸿飞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3
|
艺术特质视域下的“中国抒情传统论”省思 |
任树民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1
|
|
14
|
意志哲学、中国抒情传统与现代浪漫主义关系研究 |
许莹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5
|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二十年 |
郑依晴
|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
2016 |
0 |
|
16
|
批评逻辑与意义探究——台湾“中国抒情传统”论争的反思 |
石了英
|
《华文文学》
|
2022 |
0 |
|
17
|
从媒介功能考察美典类型——论高友工对莱辛诗画论的修正 |
石了英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8
|
中西文化中抒情诗的比较 |
张艳华
|
《大观(论坛)》
|
2018 |
0 |
|
19
|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研究述论 |
李云凤
|
《华中学术》
|
2013 |
0 |
|
20
|
中西抒情诗文化精神差异探析 |
袁仕萍
|
《襄樊学院学报》
|
200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