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晴隆“二十四道拐”的形成及作用 |
韩继伟
|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2
|
|
2
|
重评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
温锐
苏盾
|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
1996 |
9
|
|
3
|
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 |
任东来
|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
1996 |
7
|
|
4
|
开罗会议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点吗? |
陶文钊
|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8
|
|
5
|
租借物资与美国对华政策 |
田金星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CSSCI
|
1993 |
5
|
|
6
|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
王邦宪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3 |
5
|
|
7
|
浙赣战役:中国为盟军承受的一次巨大报复 |
楼子芳
袁成毅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
1994 |
7
|
|
8
|
论中国抗日战场与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相互支援与配合 |
彭训厚
田玄
|
《军事历史研究》
|
1997 |
6
|
|
9
|
论中国抗战的战略反攻 |
贺新城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6
|
|
10
|
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侵华政策和战略 |
丁则勤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6
|
|
11
|
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
齐世荣
|
《历史研究》
|
1985 |
6
|
|
12
|
“先欧后亚”战略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美国远东政策 |
韩永利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96 |
6
|
|
13
|
七七事变与英国的远东对日政策转变 |
傅敏
|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6
|
|
14
|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对华军事战略 |
何桂全
|
《史林》
CSSCI
|
1994 |
4
|
|
15
|
朝鲜义勇队与中国抗日战争 |
陆玉芹
王骅书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
5
|
|
16
|
论日本侵华战争与其南进北进战略的关系 |
徐勇
|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
1995 |
4
|
|
17
|
中国战场,缅甸战役与盟军战略的转变——写于太平洋战争爆发50周年前夕 |
陶文钊
|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
1991 |
4
|
|
18
|
日本的“笔部队”及其侵华文学 |
王向远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5
|
|
19
|
论浙赣会战及其影响——兼论中国战场战略反攻机遇的丧失 |
文正再
|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6 |
4
|
|
20
|
再论中国战场的战略反攻 |
苏盾
杨静
|
《安徽史学》
|
1997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