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390
篇文章
<
1
2
…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中国戏曲的乐本体——兼评“剧诗”说
被引量:
34
1
作者
施旭升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3-105,共13页
一、戏曲乐本体的提出 关于戏曲的艺术本体,学术界的讨论迄今似乎还并不充分。张庚先生曾以“剧诗”说对此加以阐释,认为“中国的戏曲是诗人写出来的诗”;相对于“拿来清唱的抒情或叙事的‘散曲’”而言,戏曲是“剧诗”,是“舞台演出的...
一、戏曲乐本体的提出 关于戏曲的艺术本体,学术界的讨论迄今似乎还并不充分。张庚先生曾以“剧诗”说对此加以阐释,认为“中国的戏曲是诗人写出来的诗”;相对于“拿来清唱的抒情或叙事的‘散曲’”而言,戏曲是“剧诗”,是“舞台演出的诗”。这一学说既出,便影响广泛,几成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戏曲
起源
乐本体
礼乐文化
剧诗
“乐”
王国维
原始巫术
“卡塔西斯”
戏曲
表演
原文传递
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
被引量:
25
2
作者
王晓华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3-30,共8页
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王晓华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布莱希特无疑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戏剧理论家之一。他建立非亚里士多德武戏剧的努力给同代人和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但是对于布莱希特理论的适用范围问题,中外戏剧理论界还始终...
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王晓华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布莱希特无疑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戏剧理论家之一。他建立非亚里士多德武戏剧的努力给同代人和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但是对于布莱希特理论的适用范围问题,中外戏剧理论界还始终没有定论。包括布莱希特本人在内的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陌生化
戏剧理论
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
西方戏剧
中国
戏剧
陌生化效果
社会学
中国戏曲
李尔王
原文传递
悲喜相乘——中国古典悲、喜剧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蕴
被引量:
26
3
作者
王季思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5-79,共5页
中国的戏曲,是在东方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适应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它和西方戏剧在具体表现上存在差异,毫不足怪。西方的戏剧,从亚里斯多德开始,就总结了古希腊时期广场演出的情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
中国的戏曲,是在东方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适应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它和西方戏剧在具体表现上存在差异,毫不足怪。西方的戏剧,从亚里斯多德开始,就总结了古希腊时期广场演出的情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立起悲、喜剧的审美观念,又指导着后来的戏剧创作和演出。中国的戏曲向来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也没有能够从美学上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总结,因而在理论上仍是一个未经开发的宝库,有待于我们的积极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性
文化背景
西方戏剧
中国戏曲
悲喜剧
亚里斯多德
审美情趣
自然环境
艺术效果
具体表现
原文传递
明人改本戏文通论
被引量:
22
4
作者
孙崇涛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1-74,共14页
关键词
戏文
明人
发展历史
中国戏曲
明清传奇
结构模式
地方戏
近现代
原文传递
广元南宋墓杂剧、大曲石刻考
被引量:
24
5
作者
廖奔
《文物》
1986年第12期25-35,共11页
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县(现已改市)陆续发现一批南宋石刻墓,其中保存了南宋杂剧、大曲表演的有关资料,对于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前往该地进行了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整理考释如下。一、广元南宋墓杂剧、大曲石刻的基本情...
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县(现已改市)陆续发现一批南宋石刻墓,其中保存了南宋杂剧、大曲表演的有关资料,对于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前往该地进行了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整理考释如下。一、广元南宋墓杂剧、大曲石刻的基本情况 1、广元南宋石刻墓的一般情况广元城坐落于四川北部的嘉陵江南岸,四周为丘陵地带,远处被群山围绕。南宋石刻墓多发现于广元近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
元杂剧
石刻
广元
南宋墓
宋杂剧
杂剧演出
中国戏曲
嘉陵江
基本情况
原文传递
古代数字“三”的观念与小说的“三复”情节
被引量:
22
6
作者
杜贵晨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9-111,共3页
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最著名的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等等。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每一重复...
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最著名的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等等。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每一重复都是情节的层进,从而整个过程表现为起——中——结的形态。《论语·先进》日“南容三复白圭”,藉此我们把这种情节称为“三复”情节。“三复”情节在戏曲中也可以见到,但是中国戏曲发生较晚,其中“三复”情节是从小说借鉴来的,论小说也就包括了戏曲。至于小说中“三英战吕布”、“关公约三事”、“三山聚义打青州”之类并写三面的情况,不属于我们所说的“三复”情节,当作别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小说
数字“三”
情节
中国戏曲
三顾茅庐
同一
行者
吕布
原文传递
三大戏剧体系审美理想新探
被引量:
23
7
作者
孙惠柱
《戏剧艺术》
1982年第1期86-96,共11页
小引:真、善、美的统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三大戏剧体系在二十世纪剧坛产生了巨大的、超越国界的影响,得到了东西方广大观众的喜爱。这与它们进步的审美理想密切相关,三者具有共同的基础;但它们的表现手段很不相同,这...
小引:真、善、美的统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三大戏剧体系在二十世纪剧坛产生了巨大的、超越国界的影响,得到了东西方广大观众的喜爱。这与它们进步的审美理想密切相关,三者具有共同的基础;但它们的表现手段很不相同,这又不能不关系到三者审美理想的差异。一般地说,它们都注意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都强调积极的教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理想
布莱希特
戏剧艺术
观众
斯氏体
舞台动作
梅兰芳
体系
教育作用
中国戏曲
原文传递
论泛戏剧形态
被引量:
22
8
作者
黄竹三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7-66,共10页
在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时,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即中国戏剧的起源是比较早的,无论认为它源于宗教祭祀,还是认为它源于歌舞、俳优、百戏,大概在先秦,至迟在汉代便已出现萌芽,但最终形成成熟的戏剧,形成唱、念、做、打诸种艺...
在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时,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即中国戏剧的起源是比较早的,无论认为它源于宗教祭祀,还是认为它源于歌舞、俳优、百戏,大概在先秦,至迟在汉代便已出现萌芽,但最终形成成熟的戏剧,形成唱、念、做、打诸种艺术因素融合的独特的戏剧形式——戏曲,却到了宋金时期,其间经历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社会生活中有种种类似戏剧但又不完全是戏剧的表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戏剧形态
中国戏曲
中国
戏剧
宗教祭祀
戏剧形式
艺术因素
宋金时期
社会生活
原文传递
论二十世纪中国戏曲的现代化探索
被引量:
18
9
作者
胡星亮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7-62,共16页
本文认为,20世纪中国戏曲现代化自“五四”时期步履艰难的起步,到抗战时期的“利用旧形式”与“旧瓶装新酒”,新中国“文革”前17年的倡导“三并举”与强调现代戏和新时期在危机声中的探索与变革,历经曲折;其间横向借鉴的“话...
本文认为,20世纪中国戏曲现代化自“五四”时期步履艰难的起步,到抗战时期的“利用旧形式”与“旧瓶装新酒”,新中国“文革”前17年的倡导“三并举”与强调现代戏和新时期在危机声中的探索与变革,历经曲折;其间横向借鉴的“话剧加唱”与纵向继承的“旧瓶装新酒”,强调现代意识的“现代化”与遵循戏曲审美规律的“戏曲化”等观念曾展开不同程度的交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现代化
探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二胡乐曲的传统与创新
被引量:
16
10
作者
林俊卿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8-40,共3页
二胡乐曲的传统与创新林俊卿(一)二胡作为一门独奏艺术,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在此之前,二胡及其同类拉弦乐器主要用于丝竹乐合奏及各种伴奏。明清以降,随着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胡琴类乐器以其拉弦乐特有的委婉如歌的演奏特色,在戏...
二胡乐曲的传统与创新林俊卿(一)二胡作为一门独奏艺术,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在此之前,二胡及其同类拉弦乐器主要用于丝竹乐合奏及各种伴奏。明清以降,随着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胡琴类乐器以其拉弦乐特有的委婉如歌的演奏特色,在戏曲伴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某些剧种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胡曲
刘天华
《
中国
音乐史纲》
二胡艺术
民族音乐
张大千
胡乐
中国戏曲
拉弦乐器
小提琴
原文传递
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
被引量:
21
11
作者
元鹏飞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2-79,共8页
中国戏剧成熟的突出标志是戏曲脚色的形成,戏剧形态的发展和戏曲脚色的演化密不可分。古典戏曲脚色的演化明显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宋金杂剧院本之"杂剧色"变伎艺性的歌舞、说唱形态为搬演故事、装扮人物的形态,从中演化出...
中国戏剧成熟的突出标志是戏曲脚色的形成,戏剧形态的发展和戏曲脚色的演化密不可分。古典戏曲脚色的演化明显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宋金杂剧院本之"杂剧色"变伎艺性的歌舞、说唱形态为搬演故事、装扮人物的形态,从中演化出生、旦、净、末、丑等脚色;第二阶段是随着戏剧形态的丰富与发展,脚色也在搬演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出现老旦、小生、副末或小丑一类名目的分化;第三个阶段则是随着古典戏曲演出形式中折子戏的出现,片段式的重视伎艺的表演造成戏曲脚色的行当化,这一现象表明戏剧形态向更高层次的跃升。戏曲脚色演化的每一阶段对应着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不同形态,探讨脚色的演化,对戏剧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脚色
演化
意义
戏剧形态
宋金杂剧
古典
戏曲
人物形象
原文传递
二十一世纪戏曲生态形式
被引量:
21
12
作者
谢艳春
《当代戏剧》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进入了空前的文化转型期,各种文化在这一时期激烈地碰撞、交融。在这激烈的碰撞交融中,中国戏曲由主流文化迅速边缘化,一度在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进入了空前的文化转型期,各种文化在这一时期激烈地碰撞、交融。在这激烈的碰撞交融中,中国戏曲由主流文化迅速边缘化,一度在文化市场中缺少话语权。于是,戏曲界同仁们,借鉴、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文化转型期
生态
高新科学技术
全球化时代
对外开放
主流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中国戏曲导演
被引量:
20
13
作者
阿甲
《文艺研究》
1983年第2期31-41,共11页
戏曲导演是创造完整的戏曲舞台演出的艺术。在完成比较完整的舞台艺术之前的各别艺术成分:如滑稽戏和角抵戏,民间说唱和文人的诗词吟诵,民间歌舞和贵族家乐以及宫廷歌舞等等,在当时,它们已经是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当它们综合到戏剧里...
戏曲导演是创造完整的戏曲舞台演出的艺术。在完成比较完整的舞台艺术之前的各别艺术成分:如滑稽戏和角抵戏,民间说唱和文人的诗词吟诵,民间歌舞和贵族家乐以及宫廷歌舞等等,在当时,它们已经是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当它们综合到戏剧里来的时候,都是各具自己的艺术特色,各有自己的套数和程式。可是一经戏剧综合之后,它们原来个体的形式就综合成为一种集体的形式,就要有一个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戏曲
艺术
戏曲
演员
观众
戏曲
舞台
导演工作
戏曲
表演
心理技术
创造角色
表演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梵剧到俗讲──对一种文化转型现象的剖析
被引量:
17
14
作者
廖奔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6-75,共10页
公元一到五世纪时,梵剧兴盛于印度。随着当时具有强大传播力和渗透力的佛教文化的长驱东进,与之有着生存依托关系的印度戏剧文化也同时向东浸染,但是,它的矛锋却在渐次东传的路途中逐渐磨钝了,变形了。当梵剧传播的前锋达到另外一...
公元一到五世纪时,梵剧兴盛于印度。随着当时具有强大传播力和渗透力的佛教文化的长驱东进,与之有着生存依托关系的印度戏剧文化也同时向东浸染,但是,它的矛锋却在渐次东传的路途中逐渐磨钝了,变形了。当梵剧传播的前锋达到另外一个强大文化凝聚体——汉文化的边缘地区时,它就在双向引力场的作用下,与东土艺术里的某些实用型形态发生杂糅与融合,形成了新质,蜕变为唐代寺院里的俗讲艺术。其时,中国戏曲正在孕育,它间接地得到了梵剧艺术的营养,随即勃发为东方另外一种成熟形态的戏剧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剧
文化转型
俗讲
佛教文化
戏剧文化
文化凝聚
中国戏曲
戏剧样式
原文传递
戏曲与民俗文化论
被引量:
19
15
作者
刘祯
《戏曲研究》
2006年第2期25-39,共15页
一回归民间与戏曲研究中的民间立场在"纯"戏曲研究中,民间是不怎么被纳入学者们的学术视野的,所以,我们在批判封建文人士夫把戏曲视为"小道"、"末技"时,我们汲汲与留恋的还多是文人士夫的文献文本。
关键词
戏曲
创作
戏曲
研究
民间立场
文化论
花部
缀白裘
民俗活动
《宋元
戏曲
考》
中国
古代
戏曲
中国戏曲
原文传递
国外保护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
19
16
作者
高燕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64,共5页
对我国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在认定制度、机构设置、传承人保护、市场化开发等方面保护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总结了...
对我国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在认定制度、机构设置、传承人保护、市场化开发等方面保护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总结了他们在保护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以期对我国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所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传统戏剧
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验
启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二十世纪戏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被引量:
13
17
作者
吴书荫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2000年第4期122-128,共7页
当本世纪初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问世后 ,戏曲便从传统曲学的附庸地位脱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戏曲史的研究 ,从一开始就同戏曲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分不开。本文既对近百年来戏曲文献学的发展作了概括的论述 。
关键词
戏曲
文献
《宋元
戏曲
史》
曲学
附庸
王国维
中国戏曲
独立
学科
出版
搜集
原文传递
古剧脚色“丑”与傩神方相氏
被引量:
18
18
作者
康保成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98-108,共11页
明清人对戏剧脚色生、旦、净、末、丑的来源已搞不清楚,说者虽夥,却多牵强附会。即如对“丑”,就有几种不同的臆测。《道听录》认为:“生为熟,丑为好,旦为夜,贴为帮,净为闹,末为始。”这是“反义”说中的一种。“丑为好”,或许指丑角的...
明清人对戏剧脚色生、旦、净、末、丑的来源已搞不清楚,说者虽夥,却多牵强附会。即如对“丑”,就有几种不同的臆测。《道听录》认为:“生为熟,丑为好,旦为夜,贴为帮,净为闹,末为始。”这是“反义”说中的一种。“丑为好”,或许指丑角的表演滑稽可笑,受人欢迎。还有人认为,丑是十二生肖中的牛,牛很笨拙,而丑很伶俐,故反用其义。周祈《名义考》的说法最奇特,他认为生、旦、净、丑的名称来自四种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丑”
中国戏曲
傀儡戏
中国
古典
戏曲
脚色
师公戏
丑角
傩神
《四库全书》
中国
戏剧
原文传递
2015年中国戏曲发展态势研究
被引量:
17
19
作者
谢柏梁
赵建新
+22 位作者
吴新苗
梧桐
王馗
熊姝
李晓天
汪人元
党宁
边文彤
梁汉森
杨玉
郭宝玉
董新颖
周丽娟
阙艳华
王美凝
梁墨玉
苏凤
尹松健
肖艳杰
王定东
刘荃
胡颖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中国戏曲评论中心)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39,共18页
2015年是中国戏曲转型发展至为关键的辉煌之年。一年来,我国的戏曲剧目创作与演出、戏曲导演的成果与探索、戏曲音乐的发展与推进、戏曲舞美的丰收与反思、戏曲理论的研究与争鸣、戏曲影视的崛起与衰落、戏曲艺术的海外传播、戏曲艺术...
2015年是中国戏曲转型发展至为关键的辉煌之年。一年来,我国的戏曲剧目创作与演出、戏曲导演的成果与探索、戏曲音乐的发展与推进、戏曲舞美的丰收与反思、戏曲理论的研究与争鸣、戏曲影视的崛起与衰落、戏曲艺术的海外传播、戏曲艺术进校园、戏曲互联网传播等方面,从总体上汇聚起了中国戏曲艺术激动人心的基本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剧目创作
戏曲
演出
戏曲
传播
2015
发展态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
被引量:
17
20
作者
王晓华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4-52,共9页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一,布氏建立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逻辑线索;二,布氏戏剧理论的局限性;三,布氏对后世影响的实质。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陌生化
戏剧理论
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
西方戏剧
中国戏曲
社会学
中国
戏剧
“陌生化”
陌生化效果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中国戏曲的乐本体——兼评“剧诗”说
被引量:
34
1
作者
施旭升
机构
南京大学 博士研究生
出处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3-105,共13页
文摘
一、戏曲乐本体的提出 关于戏曲的艺术本体,学术界的讨论迄今似乎还并不充分。张庚先生曾以“剧诗”说对此加以阐释,认为“中国的戏曲是诗人写出来的诗”;相对于“拿来清唱的抒情或叙事的‘散曲’”而言,戏曲是“剧诗”,是“舞台演出的诗”。这一学说既出,便影响广泛,几成定论。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戏曲
起源
乐本体
礼乐文化
剧诗
“乐”
王国维
原始巫术
“卡塔西斯”
戏曲
表演
分类号
J809.2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
被引量:
25
2
作者
王晓华
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3-30,共8页
文摘
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王晓华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布莱希特无疑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戏剧理论家之一。他建立非亚里士多德武戏剧的努力给同代人和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但是对于布莱希特理论的适用范围问题,中外戏剧理论界还始终没有定论。包括布莱希特本人在内的一...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陌生化
戏剧理论
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
西方戏剧
中国
戏剧
陌生化效果
社会学
中国戏曲
李尔王
分类号
I565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悲喜相乘——中国古典悲、喜剧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蕴
被引量:
26
3
作者
王季思
出处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5-79,共5页
文摘
中国的戏曲,是在东方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适应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它和西方戏剧在具体表现上存在差异,毫不足怪。西方的戏剧,从亚里斯多德开始,就总结了古希腊时期广场演出的情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立起悲、喜剧的审美观念,又指导着后来的戏剧创作和演出。中国的戏曲向来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也没有能够从美学上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总结,因而在理论上仍是一个未经开发的宝库,有待于我们的积极发掘。
关键词
喜剧性
文化背景
西方戏剧
中国戏曲
悲喜剧
亚里斯多德
审美情趣
自然环境
艺术效果
具体表现
分类号
J80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明人改本戏文通论
被引量:
22
4
作者
孙崇涛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1-74,共14页
关键词
戏文
明人
发展历史
中国戏曲
明清传奇
结构模式
地方戏
近现代
分类号
I207.3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广元南宋墓杂剧、大曲石刻考
被引量:
24
5
作者
廖奔
出处
《文物》
1986年第12期25-35,共11页
文摘
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县(现已改市)陆续发现一批南宋石刻墓,其中保存了南宋杂剧、大曲表演的有关资料,对于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前往该地进行了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整理考释如下。一、广元南宋墓杂剧、大曲石刻的基本情况 1、广元南宋石刻墓的一般情况广元城坐落于四川北部的嘉陵江南岸,四周为丘陵地带,远处被群山围绕。南宋石刻墓多发现于广元近郊。
关键词
大曲
元杂剧
石刻
广元
南宋墓
宋杂剧
杂剧演出
中国戏曲
嘉陵江
基本情况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古代数字“三”的观念与小说的“三复”情节
被引量:
22
6
作者
杜贵晨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9-111,共3页
文摘
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最著名的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等等。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每一重复都是情节的层进,从而整个过程表现为起——中——结的形态。《论语·先进》日“南容三复白圭”,藉此我们把这种情节称为“三复”情节。“三复”情节在戏曲中也可以见到,但是中国戏曲发生较晚,其中“三复”情节是从小说借鉴来的,论小说也就包括了戏曲。至于小说中“三英战吕布”、“关公约三事”、“三山聚义打青州”之类并写三面的情况,不属于我们所说的“三复”情节,当作别论。
关键词
中国
古代小说
数字“三”
情节
中国戏曲
三顾茅庐
同一
行者
吕布
分类号
I207.419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三大戏剧体系审美理想新探
被引量:
23
7
作者
孙惠柱
出处
《戏剧艺术》
1982年第1期86-96,共11页
文摘
小引:真、善、美的统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三大戏剧体系在二十世纪剧坛产生了巨大的、超越国界的影响,得到了东西方广大观众的喜爱。这与它们进步的审美理想密切相关,三者具有共同的基础;但它们的表现手段很不相同,这又不能不关系到三者审美理想的差异。一般地说,它们都注意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都强调积极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
审美理想
布莱希特
戏剧艺术
观众
斯氏体
舞台动作
梅兰芳
体系
教育作用
中国戏曲
分类号
J80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论泛戏剧形态
被引量:
22
8
作者
黄竹三
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7-66,共10页
文摘
在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时,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即中国戏剧的起源是比较早的,无论认为它源于宗教祭祀,还是认为它源于歌舞、俳优、百戏,大概在先秦,至迟在汉代便已出现萌芽,但最终形成成熟的戏剧,形成唱、念、做、打诸种艺术因素融合的独特的戏剧形式——戏曲,却到了宋金时期,其间经历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社会生活中有种种类似戏剧但又不完全是戏剧的表演,
关键词
泛戏剧形态
中国戏曲
中国
戏剧
宗教祭祀
戏剧形式
艺术因素
宋金时期
社会生活
分类号
I207.3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二十世纪中国戏曲的现代化探索
被引量:
18
9
作者
胡星亮
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7-62,共16页
文摘
本文认为,20世纪中国戏曲现代化自“五四”时期步履艰难的起步,到抗战时期的“利用旧形式”与“旧瓶装新酒”,新中国“文革”前17年的倡导“三并举”与强调现代戏和新时期在危机声中的探索与变革,历经曲折;其间横向借鉴的“话剧加唱”与纵向继承的“旧瓶装新酒”,强调现代意识的“现代化”与遵循戏曲审美规律的“戏曲化”等观念曾展开不同程度的交锋。
关键词
中国戏曲
现代化
探索
分类号
J809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二胡乐曲的传统与创新
被引量:
16
10
作者
林俊卿
出处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8-40,共3页
文摘
二胡乐曲的传统与创新林俊卿(一)二胡作为一门独奏艺术,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在此之前,二胡及其同类拉弦乐器主要用于丝竹乐合奏及各种伴奏。明清以降,随着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胡琴类乐器以其拉弦乐特有的委婉如歌的演奏特色,在戏曲伴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某些剧种还...
关键词
二胡曲
刘天华
《
中国
音乐史纲》
二胡艺术
民族音乐
张大千
胡乐
中国戏曲
拉弦乐器
小提琴
分类号
J648.21 [艺术—音乐]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
被引量:
21
11
作者
元鹏飞
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国学研究所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2-79,共8页
基金
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古典戏曲脚色新考"(批准号:08BZW023)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中国戏剧成熟的突出标志是戏曲脚色的形成,戏剧形态的发展和戏曲脚色的演化密不可分。古典戏曲脚色的演化明显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宋金杂剧院本之"杂剧色"变伎艺性的歌舞、说唱形态为搬演故事、装扮人物的形态,从中演化出生、旦、净、末、丑等脚色;第二阶段是随着戏剧形态的丰富与发展,脚色也在搬演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出现老旦、小生、副末或小丑一类名目的分化;第三个阶段则是随着古典戏曲演出形式中折子戏的出现,片段式的重视伎艺的表演造成戏曲脚色的行当化,这一现象表明戏剧形态向更高层次的跃升。戏曲脚色演化的每一阶段对应着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不同形态,探讨脚色的演化,对戏剧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中国戏曲
脚色
演化
意义
戏剧形态
宋金杂剧
古典
戏曲
人物形象
分类号
J809.2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二十一世纪戏曲生态形式
被引量:
21
12
作者
谢艳春
出处
《当代戏剧》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共4页
文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进入了空前的文化转型期,各种文化在这一时期激烈地碰撞、交融。在这激烈的碰撞交融中,中国戏曲由主流文化迅速边缘化,一度在文化市场中缺少话语权。于是,戏曲界同仁们,借鉴、融化、
关键词
中国戏曲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文化转型期
生态
高新科学技术
全球化时代
对外开放
主流文化
分类号
J80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中国戏曲导演
被引量:
20
13
作者
阿甲
出处
《文艺研究》
1983年第2期31-41,共11页
文摘
戏曲导演是创造完整的戏曲舞台演出的艺术。在完成比较完整的舞台艺术之前的各别艺术成分:如滑稽戏和角抵戏,民间说唱和文人的诗词吟诵,民间歌舞和贵族家乐以及宫廷歌舞等等,在当时,它们已经是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当它们综合到戏剧里来的时候,都是各具自己的艺术特色,各有自己的套数和程式。可是一经戏剧综合之后,它们原来个体的形式就综合成为一种集体的形式,就要有一个保留。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戏曲
艺术
戏曲
演员
观众
戏曲
舞台
导演工作
戏曲
表演
心理技术
创造角色
表演艺术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J0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梵剧到俗讲──对一种文化转型现象的剖析
被引量:
17
14
作者
廖奔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6-75,共10页
文摘
公元一到五世纪时,梵剧兴盛于印度。随着当时具有强大传播力和渗透力的佛教文化的长驱东进,与之有着生存依托关系的印度戏剧文化也同时向东浸染,但是,它的矛锋却在渐次东传的路途中逐渐磨钝了,变形了。当梵剧传播的前锋达到另外一个强大文化凝聚体——汉文化的边缘地区时,它就在双向引力场的作用下,与东土艺术里的某些实用型形态发生杂糅与融合,形成了新质,蜕变为唐代寺院里的俗讲艺术。其时,中国戏曲正在孕育,它间接地得到了梵剧艺术的营养,随即勃发为东方另外一种成熟形态的戏剧样式。
关键词
梵剧
文化转型
俗讲
佛教文化
戏剧文化
文化凝聚
中国戏曲
戏剧样式
分类号
J809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戏曲与民俗文化论
被引量:
19
15
作者
刘祯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出处
《戏曲研究》
2006年第2期25-39,共15页
文摘
一回归民间与戏曲研究中的民间立场在"纯"戏曲研究中,民间是不怎么被纳入学者们的学术视野的,所以,我们在批判封建文人士夫把戏曲视为"小道"、"末技"时,我们汲汲与留恋的还多是文人士夫的文献文本。
关键词
戏曲
创作
戏曲
研究
民间立场
文化论
花部
缀白裘
民俗活动
《宋元
戏曲
考》
中国
古代
戏曲
中国戏曲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国外保护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
19
16
作者
高燕
机构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出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64,共5页
文摘
对我国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在认定制度、机构设置、传承人保护、市场化开发等方面保护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总结了他们在保护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以期对我国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所启迪。
关键词
中国戏曲
传统戏剧
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验
启示
Keywords
Traditional Opera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分类号
J80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二十世纪戏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被引量:
13
17
作者
吴书荫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2000年第4期122-128,共7页
文摘
当本世纪初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问世后 ,戏曲便从传统曲学的附庸地位脱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戏曲史的研究 ,从一开始就同戏曲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分不开。本文既对近百年来戏曲文献学的发展作了概括的论述 。
关键词
戏曲
文献
《宋元
戏曲
史》
曲学
附庸
王国维
中国戏曲
独立
学科
出版
搜集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古剧脚色“丑”与傩神方相氏
被引量:
18
18
作者
康保成
机构
中山大学
出处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98-108,共11页
文摘
明清人对戏剧脚色生、旦、净、末、丑的来源已搞不清楚,说者虽夥,却多牵强附会。即如对“丑”,就有几种不同的臆测。《道听录》认为:“生为熟,丑为好,旦为夜,贴为帮,净为闹,末为始。”这是“反义”说中的一种。“丑为好”,或许指丑角的表演滑稽可笑,受人欢迎。还有人认为,丑是十二生肖中的牛,牛很笨拙,而丑很伶俐,故反用其义。周祈《名义考》的说法最奇特,他认为生、旦、净、丑的名称来自四种动物,
关键词
“丑”
中国戏曲
傀儡戏
中国
古典
戏曲
脚色
师公戏
丑角
傩神
《四库全书》
中国
戏剧
分类号
J809.2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2015年中国戏曲发展态势研究
被引量:
17
19
作者
谢柏梁
赵建新
吴新苗
梧桐
王馗
熊姝
李晓天
汪人元
党宁
边文彤
梁汉森
杨玉
郭宝玉
董新颖
周丽娟
阙艳华
王美凝
梁墨玉
苏凤
尹松健
肖艳杰
王定东
刘荃
胡颖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中国戏曲评论中心)
机构
不详
中山大学
中国戏曲学院戏剧文学系
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中国戏曲评论中心)
出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39,共18页
文摘
2015年是中国戏曲转型发展至为关键的辉煌之年。一年来,我国的戏曲剧目创作与演出、戏曲导演的成果与探索、戏曲音乐的发展与推进、戏曲舞美的丰收与反思、戏曲理论的研究与争鸣、戏曲影视的崛起与衰落、戏曲艺术的海外传播、戏曲艺术进校园、戏曲互联网传播等方面,从总体上汇聚起了中国戏曲艺术激动人心的基本发展态势。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剧目创作
戏曲
演出
戏曲
传播
2015
发展态势
Keywords
Chinese Theatre
2015
Development Trend
分类号
J80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
被引量:
17
20
作者
王晓华
机构
南京大学 博士生
出处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4-52,共9页
文摘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一,布氏建立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逻辑线索;二,布氏戏剧理论的局限性;三,布氏对后世影响的实质。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陌生化
戏剧理论
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
西方戏剧
中国戏曲
社会学
中国
戏剧
“陌生化”
陌生化效果
分类号
J805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中国戏曲的乐本体——兼评“剧诗”说
施旭升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7
34
原文传递
2
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
王晓华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25
原文传递
3
悲喜相乘——中国古典悲、喜剧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蕴
王季思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0
26
原文传递
4
明人改本戏文通论
孙崇涛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22
原文传递
5
广元南宋墓杂剧、大曲石刻考
廖奔
《文物》
1986
24
原文传递
6
古代数字“三”的观念与小说的“三复”情节
杜贵晨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7
22
原文传递
7
三大戏剧体系审美理想新探
孙惠柱
《戏剧艺术》
1982
23
原文传递
8
论泛戏剧形态
黄竹三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22
原文传递
9
论二十世纪中国戏曲的现代化探索
胡星亮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
1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二胡乐曲的传统与创新
林俊卿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16
原文传递
11
中国戏曲脚色的演化及意义
元鹏飞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21
原文传递
12
二十一世纪戏曲生态形式
谢艳春
《当代戏剧》
北大核心
2010
2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论中国戏曲导演
阿甲
《文艺研究》
1983
2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从梵剧到俗讲──对一种文化转型现象的剖析
廖奔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17
原文传递
15
戏曲与民俗文化论
刘祯
《戏曲研究》
2006
19
原文传递
16
国外保护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与启示
高燕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论二十世纪戏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吴书荫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2000
13
原文传递
18
古剧脚色“丑”与傩神方相氏
康保成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9
18
原文传递
19
2015年中国戏曲发展态势研究
谢柏梁
赵建新
吴新苗
梧桐
王馗
熊姝
李晓天
汪人元
党宁
边文彤
梁汉森
杨玉
郭宝玉
董新颖
周丽娟
阙艳华
王美凝
梁墨玉
苏凤
尹松健
肖艳杰
王定东
刘荃
胡颖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中国戏曲评论中心)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
王晓华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1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250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