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2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被引量:202
1
作者 傅衣凌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8年第3期1-7,共7页
由于历史学家的学术使命感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从近代资产阶级史学到现代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问题一直是中国历史研究的最重要课题之一。寻求解决历史遗留给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的沉重包袱的钥匙,在很大... 由于历史学家的学术使命感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从近代资产阶级史学到现代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问题一直是中国历史研究的最重要课题之一。寻求解决历史遗留给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的沉重包袱的钥匙,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中国史学工作者的学术价值追求,许多研究都直接或间接地、有意或无意地试图解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如何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以及受该结构制约、规定的社会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社会 马克思主义史 近代资产阶级 中国史 历史研究 中国封建社会 历史 忧患意识 价值追求
下载PDF
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 被引量:64
2
作者 桑兵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1-204,共14页
自梁启超倡导“新史学”以来,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逐渐加强,其中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而这方面引起的主要变动,便是民史概念的提出以及努力使民众成为历史表现的中心和主体。经过民国学人的探索,史学的“眼光向... 自梁启超倡导“新史学”以来,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逐渐加强,其中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而这方面引起的主要变动,便是民史概念的提出以及努力使民众成为历史表现的中心和主体。经过民国学人的探索,史学的“眼光向下”和社会学人类学的重心下移合流,民史的重建渐具雏形。但要避免中国历史研究的初民化,充分发挥社会学人类学影响史学的潜力,如何回到历史现场,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 民史 历史表现 中国史 影响史 中国历史 社会人类 西方社会 变动
原文传递
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 被引量:52
3
作者 黄国信 温春来 吴滔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60,共15页
The marriage of historiography and anthropology gave birth to historical anthropology.For historians,historical anthropology is a research approach and research trend:it adopts anthropology’s field research methods,a... The marriage of historiography and anthropology gave birth to historical anthropology.For historians,historical anthropology is a research approach and research trend:it adopts anthropology’s field research methods,and emphasizes the historicity of the research subject;it tries to keep a distance from the research subject,and makes every effort to collect materials directly from the field.On this basis,it forms a research trend stressing time and process as well as space and structure;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analysis,examination,se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data;emphasizing “participatory experience” and a sense of historical presence,and also stressing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all classes and organizations.This trend stresses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process of regions,and stresses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not be constrained by rigid limits of time and space,but rather take human beings as the center of their research,and problems as its basis,to break dualistic opposites of “state vs.locality”,“general knowledge vs.local knowledge”,“big traditions vs.small traditions”,and so on,and to further develop modern regional social history.Two cases—the chrysanthemum festival of Xiaolan Town,Zhongshan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and local self-government in the Jiangnan region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can b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nd modern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研究》 社会史研究 社会人类 中国史 20世纪 近代史研究 发展 中国近代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 被引量:42
4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25,共21页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林甘泉当二十世纪的第一线曙光出现时,古老的中国正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起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巨大政治变革。但就社会性质而言,中国仍然停留在半殖民...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林甘泉当二十世纪的第一线曙光出现时,古老的中国正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起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巨大政治变革。但就社会性质而言,中国仍然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到了1949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 中国历史 郭沫若 二十世纪 唯物史观 实证史 历史研究 王国维 顾颉刚 中国史
原文传递
史学的求真与致用问题 被引量:41
5
作者 刘家和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2-118,共7页
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不同学术传统对于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的不同看法,这部分也可以说是问题提出的缘由;第二,关于史学的求真问题;第三,关于史学的致用问题;第四,关于史学的求真与致用关系问题。以下让我们来作具体分析。
关键词 求真与致用 经世致用 中国史 相对主义 客观主义 司马迁 优良传统 司马光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原文传递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中国历史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张萍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47,158,共14页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学术发展的要求,也是历史研究向纵深方向拓展的体现。作为历史信息存储、显示、管理、分析系统,近年来,国内相关数据平台越建越多,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也初见成效,在历史气候、河流...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学术发展的要求,也是历史研究向纵深方向拓展的体现。作为历史信息存储、显示、管理、分析系统,近年来,国内相关数据平台越建越多,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也初见成效,在历史气候、河流地貌、市镇经济、乡村聚落、水利社会、环境变迁、古代城市、古地图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研究方法等九大领域都有突出的表现。GIS进入中国史学研究领域不仅带来研究方法的变革,同时也使历史研究理念更新,促成历史文献、古地图、遥感影像、考古信息等多元史料的应用,帮助我们完成一些动态追踪与多要素综合性研究。当然,目前受学科界线限制,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建设薄弱,推介手段缓慢,这些因素都成为制约GIS方法应用于中国历史研究的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史 研究与应用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国刚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8-170,共23页
关键词 唐史 中国史 回顾与展望 篇幅 研究领域 地点 隋唐五代 研究史 作品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 被引量:28
8
作者 俞旦初 《史学史研究》 1982年第3期56-69,共14页
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中国史学,既是十九世纪末戊戍变法时期史学的继续和发展,又是辛亥革命以后一个时期的新史学运动的先导和前奏,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这个时期的史学,以往的史学史研究,一般论述较多的是... 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中国史学,既是十九世纪末戊戍变法时期史学的继续和发展,又是辛亥革命以后一个时期的新史学运动的先导和前奏,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这个时期的史学,以往的史学史研究,一般论述较多的是几位著名学者的几种著名的作品,如章太炎的《中国通史略例》、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夏曾佑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还有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等等,都在不同的方面给我们增进了科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研究 中国通史 文明史 中国史 中国历史 初考 历史研究 日本 新史思潮
下载PDF
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与现代中国史学 被引量:24
9
作者 李伯重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2-24,共3页
关键词 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现代 中国史 历史环境 理论基础 出发点 社会形态
全文增补中
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被引量:24
10
作者 朱佳木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2,共9页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历史研究》坚定不移的办刊方针。2006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本刊编辑部承办的“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的...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历史研究》坚定不移的办刊方针。2006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本刊编辑部承办的“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的二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就涉及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史学要走向新的繁荣,仍然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应努力使唯物史观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体现了部分与会学者对于如何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看法。角度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期望唯物史观欣欣向荣、发扬光大的心愿则息息相通。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本刊热切欢迎广大史学工作者踊跃来稿,就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问题阐释自己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社会科 《历史研究》 工作者 办刊方针 现代史 中国史
原文传递
“近代”、“近世”,历史分期与史学观念 被引量:25
11
作者 方秋梅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64,共11页
本文考察了古典时间名词“近代”和“近世”在清末民国时期词义的演化及其给中国史学近代化和近代中国史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认为清末民国时期“近代”和“近世”词义的翻新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时间分期法 ,促进了中国通史研究的近代... 本文考察了古典时间名词“近代”和“近世”在清末民国时期词义的演化及其给中国史学近代化和近代中国史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认为清末民国时期“近代”和“近世”词义的翻新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时间分期法 ,促进了中国通史研究的近代化 ,促进了专门史、边缘史、近代史研究的发展 ,同时又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间分期法 中国史 近代史 “近世”
下载PDF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 被引量:19
12
作者 罗志田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38,共23页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罗志田从中国学术史发展演化之内在理路看,民国初年有一个显著的现象,即经学从学术中心落向边缘而史学从边缘移往中心(详另文)。陈寅恪论民初史学转盛之原因说:“近二十年来,国人内感民族文化之衰颓,...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罗志田从中国学术史发展演化之内在理路看,民国初年有一个显著的现象,即经学从学术中心落向边缘而史学从边缘移往中心(详另文)。陈寅恪论民初史学转盛之原因说:“近二十年来,国人内感民族文化之衰颓,外受世界思潮之激荡,其论史之作,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王国维 章太炎 考据史 中国史 今文经 胡适 清代汉 乾嘉 术史
原文传递
公众史学的定义及学科框架 被引量:21
13
作者 钱茂伟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6,共7页
学科意义上的公众史学是研究公众历史的写作及通俗传播的学问体系。实践层面的公众历史是指公众可以消化的历史作品,它可以是写公众的小历史作品,也可以是公众写的大历史作品。公众史学的学科框架主要有五个部分,即通俗史学、应用史学... 学科意义上的公众史学是研究公众历史的写作及通俗传播的学问体系。实践层面的公众历史是指公众可以消化的历史作品,它可以是写公众的小历史作品,也可以是公众写的大历史作品。公众史学的学科框架主要有五个部分,即通俗史学、应用史学、小历史书写、公众写史、口述史学。公众史学涵盖了小历史书写,这是一种适应公民社会的新史学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 公众史 公众历史
下载PDF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 被引量:20
14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45-160,共16页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于沛今天,我们已经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史学的衰败,并被资产阶级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所代替,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个...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于沛今天,我们已经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史学的衰败,并被资产阶级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所代替,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史理论 中国史 唯物史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 西方史理论 文化形态史观 苏联史 发展 斯宾格勒 历史哲
原文传递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若干趋势 被引量:16
15
作者 何平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7-79,共13页
关键词 中国史 历史研究 历史编纂 《历史研究》 太平天国革命 史料考证 历史 资本主义萌芽 解释理论 魏晋封建说
原文传递
中国文明有历史吗——中国史研究在西方的缘起、变化及新潮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晴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27,共16页
自18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历史,但囿于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他们一般将中国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亚述等已经衰落的文明等量齐观,既否认中国人有历史观念,又否认中国传统史学的价值。他们的研究,突出“历史的西方”与“非历史... 自18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历史,但囿于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他们一般将中国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亚述等已经衰落的文明等量齐观,既否认中国人有历史观念,又否认中国传统史学的价值。他们的研究,突出“历史的西方”与“非历史的东方”的对立。这种状况,一直到二战之后才有所改变。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费正清学派”,便是这一改变的一个标志,突出表现为走出了传统的欧洲汉学,以研究近现代中国为特点。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的新一代中国研究者,进一步努力清除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提倡“从中国发现历史”。这一努力在近年,又由于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影响,更有显著的表现。但对中国文明、历史的性质及其优劣的评价,最终还需要由中国人自己来做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 中国史 西方中心论 费正清 柯文 何伟亚
原文传递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史学的前景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晴佳 《东岳论丛》 2004年第1期11-19,共9页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现代主义是现代工业发展、现代社会成熟的理论成果;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或曰信息社会发展形成的思想结晶。在史学研究领域,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史学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现代主义是现代工业发展、现代社会成熟的理论成果;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或曰信息社会发展形成的思想结晶。在史学研究领域,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史学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历史研究兴趣的转移。现代主义历史研究以揭示历史演变的大趋势为目的,即历史一线发展进步论;以中心、精英为主要研究对象,即西方社会中心论,西方精英史学,西方民族国家史学等。后现代主义历史研究则以打破历史一线进化、注重非中心、非精英和非理性的活动为主要特点(法国历史思想家福科等为代表人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社会史研究的兴起是其最为显著的标志。第二是对现代主义历史认识论的根本颠覆。现代主义的史学认识论以实证主义观念为基础,即在主、客严格区分的前提下倡导"科学史学"、"客观史学"等。后现代主义则通过"话语的转折","语言学的转折"等理论对现代主义史学的"科学性"、"客观性"加以否定,重新界定了历史研究的性质和意义,重新区分了历史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影响十分重大,争议也十分激烈。对中国史学来说,20世纪是中国史学界全盘接受西方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世纪。进入21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 历史研究 中国史
下载PDF
海洋人文类型:21世纪中国史学的新视野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国桢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7,共3页
关键词 海洋人文类型 21世纪 中国史 社会价值 历史研究
下载PDF
“整体”与“区域”关系之惑——关于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杨念群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30,共8页
近30年来的中国史学研究,一直寻求打破由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单一诠释路径,在方法论探索上呈现多元竞进的局面。此一局面的形成既是改革开放的时势推动使然,也有史学方法受各种思潮影响而发生内在理路变迁的复杂原因。从大的方向上观... 近30年来的中国史学研究,一直寻求打破由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单一诠释路径,在方法论探索上呈现多元竞进的局面。此一局面的形成既是改革开放的时势推动使然,也有史学方法受各种思潮影响而发生内在理路变迁的复杂原因。从大的方向上观察,中国史学有一个从着重以时间界标划分历史演进结构的分析模式转向注重考察历史进程的空间分布态势的转化过程。具体就方法论而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史界对人类学诠释模式的汲取引发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区域转向”,并连带导致新文化史研究的兴起,两者都日益关注对基层社会组织和民众日常生活状况的书写。但以上探索路径的变化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那就是过去史界所热衷讨论的诸如历史发展趋势之演变、走向、规律等等“大问题”渐遭冷遇,由主流退居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史研究 文化史研究 现状 政治意识形态 历史进程 90年代以来 基层社会组织 中国史
原文传递
海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及其思考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政惠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5-182,共18页
了解和探索海外对中国史学的研究,主要为了中国史学的建设和发展:本文以主要篇幅考察了美、加、英、法、韩、日等一些国家对中国史学的研究状况,从对他们的研究中了解我们自己、了解世界史学。坚持中国民族史学发展特色和有条件融入国... 了解和探索海外对中国史学的研究,主要为了中国史学的建设和发展:本文以主要篇幅考察了美、加、英、法、韩、日等一些国家对中国史学的研究状况,从对他们的研究中了解我们自己、了解世界史学。坚持中国民族史学发展特色和有条件融入国际史学大家庭,是我们发展中要处理好的两个大问题。海外对中国史学的研究经验能为我们提供正面和反面的诸种借鉴,是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建设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 中国史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