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梅兰芳的“表情”与“京剧精神” 被引量:30
1
作者 邹元江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6-107,共12页
梅兰芳并不是"京剧精神"的最高体现者,梅兰芳也不是中国古典戏曲审美形态的终结者。梅兰芳的戏曲美学观是混杂的。"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精神"实际上是一个特定历史时代戏曲美学思想泛西方化、泛斯坦尼化的产物。... 梅兰芳并不是"京剧精神"的最高体现者,梅兰芳也不是中国古典戏曲审美形态的终结者。梅兰芳的戏曲美学观是混杂的。"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精神"实际上是一个特定历史时代戏曲美学思想泛西方化、泛斯坦尼化的产物。梅兰芳对"表情"的重视显然是与"京剧精神"相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 精神 京剧 表情 中国古典戏曲 戏曲美学思想 审美形态 历史时代
原文传递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被引量:20
2
作者 徐朔方 《社会科学战线》 1978年第2期208-216,共9页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他的《中国近世戏曲史》里第一次以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他们是同时代人,同在一六一六年逝世,但是远隔重洋,当时两个民族之间很少有文化交流的可能。事实只能如此。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汤显祖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杜丽娘 文学语言 传奇 中国文学 中国古典戏曲 作家
原文传递
古剧脚色“丑”与傩神方相氏 被引量:18
3
作者 康保成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98-108,共11页
明清人对戏剧脚色生、旦、净、末、丑的来源已搞不清楚,说者虽夥,却多牵强附会。即如对“丑”,就有几种不同的臆测。《道听录》认为:“生为熟,丑为好,旦为夜,贴为帮,净为闹,末为始。”这是“反义”说中的一种。“丑为好”,或许指丑角的... 明清人对戏剧脚色生、旦、净、末、丑的来源已搞不清楚,说者虽夥,却多牵强附会。即如对“丑”,就有几种不同的臆测。《道听录》认为:“生为熟,丑为好,旦为夜,贴为帮,净为闹,末为始。”这是“反义”说中的一种。“丑为好”,或许指丑角的表演滑稽可笑,受人欢迎。还有人认为,丑是十二生肖中的牛,牛很笨拙,而丑很伶俐,故反用其义。周祈《名义考》的说法最奇特,他认为生、旦、净、丑的名称来自四种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丑” 中国戏曲 傀儡戏 中国古典戏曲 脚色 师公戏 丑角 傩神 《四库全书》 中国戏剧
原文传递
黄佐临的戏剧写意说 被引量:17
4
作者 孙惠柱 龚伯安 《戏剧艺术》 1983年第4期7-8,共2页
“写意”是黄佐临同志在对中国古典戏曲与西方传统话剧进行比较之后对戏曲的实质所作的概括,更重要的是,它是整个佐临戏剧观的核心。佐临从五十年代初起就开始酝酿创立一种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新型话剧,《抗美援朝大活报》是第一个尝试。... “写意”是黄佐临同志在对中国古典戏曲与西方传统话剧进行比较之后对戏曲的实质所作的概括,更重要的是,它是整个佐临戏剧观的核心。佐临从五十年代初起就开始酝酿创立一种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新型话剧,《抗美援朝大活报》是第一个尝试。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道路时,受到布莱希特史诗剧的影响;布氏是有系统理论的,但佐临不想照搬。他向往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艺术,也在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表述。他努力研究中国的戏曲乃至各类古典艺术,这方面修养日益提高。一九五八年,他在实践道路上迈出了第二步——《八面红旗迎风飘》;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意说 黄佐临 布莱希特 戏剧观 中国特色 五十年代 戏剧艺术 不断探索 中国古典戏曲 系统理论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前言 被引量:7
5
作者 蔡毅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43-144,共2页
中国古典戏曲序跋,内容丰富,数量可观,是研究我国戏剧艺术的资料宝库.它对于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美学,中国戏曲作家、作品、创作、理论、表演、导演、演出、音乐等传统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弥足珍贵.而这类资料,长期以来散落于浩如烟海... 中国古典戏曲序跋,内容丰富,数量可观,是研究我国戏剧艺术的资料宝库.它对于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美学,中国戏曲作家、作品、创作、理论、表演、导演、演出、音乐等传统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弥足珍贵.而这类资料,长期以来散落于浩如烟海的戏曲古籍之中,不仅查找不易,加之由于古籍存藏、管理上的原因,漫患湮没,自不能免.长此下去,如此珍贵之资料,则有散佚不存的危险.事实上,遭受十年浩劫之后,以往我们知道的不在少数的戏曲资料,如今业已不明去向和下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跋 中国古典戏曲 汇编 作家 中国戏曲 作品 剧目 戏曲古籍 曲律 戏文
原文传递
《唱论》今析——兼与《燕南芝庵〈唱论〉新释》一文商榷 被引量:11
6
作者 韩德森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7-102,共6页
关键词 《唱论》 民族声乐艺术 声乐理论 声乐研究 中国古典戏曲 金元时期 中国传统 宋元 论著 时代
原文传递
英国学者杜为廉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2
7
作者 朱伟明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8-143,共6页
关键词 中国戏剧史 戏曲表演 戏剧表演 中国古典戏曲 西方人 英国人 英吉利人 关汉卿 翻译法
原文传递
浙江元人散曲用韵研究——与《中原音韵》比较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惠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77-82,共6页
本文以隋树森编辑的《全元散曲》中所收录的19家浙江元人的1354首散曲(包括套数)为实际语言材料,系联归纳出浙江元人用韵的19韵部,结合江浙一带的吴语方言分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方面对浙江元人散曲用韵的通、独用情况... 本文以隋树森编辑的《全元散曲》中所收录的19家浙江元人的1354首散曲(包括套数)为实际语言材料,系联归纳出浙江元人用韵的19韵部,结合江浙一带的吴语方言分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方面对浙江元人散曲用韵的通、独用情况进行音理上的分析考察,并与周德清《中原音韵》的19韵部相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音韵》 张可久 《广韵》 用韵研究 元散曲 入派三声 沈宠绥 浙江 中国古典戏曲 入声韵
下载PDF
略论明末清初苏州作家群剧作中的“戏中戏” 被引量:5
9
作者 李玫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4-40,共7页
略论明末清初苏州作家群剧作中的“戏中戏”李玫在我国戏曲形成、生长之初被兼收并蓄进去的诸种艺术成分,如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等,都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成熟,在戏曲艺术的熔炉里,按照戏曲表现的需要,按照戏剧的结构原则溶化成... 略论明末清初苏州作家群剧作中的“戏中戏”李玫在我国戏曲形成、生长之初被兼收并蓄进去的诸种艺术成分,如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等,都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成熟,在戏曲艺术的熔炉里,按照戏曲表现的需要,按照戏剧的结构原则溶化成戏曲艺术整体中的组成部分。但在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中戏” 作家群 明末清初 戏曲艺术 娱乐性 中国古典戏曲 戏曲演出 中国戏曲 穿插表演 表现手段
原文传递
英语学界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新动向(2007-2011) 被引量:7
10
作者 程芸 何博 《戏曲研究》 CSSCI 2012年第3期171-189,共19页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逐渐重视引介海外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以后还出版了专论此问题的博士论文,近年则以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教授的几篇宏文最为引人注目。②本文之所谓"新动向",既是对学界相关工作的补充或延续。
关键词 中国古典戏曲 戏曲创作 小忽雷 文本细读 传奇戏曲 文化诗学 元杂剧研究 戏曲 魂旦 戏曲研究
原文传递
戏曲的经典化形式:折子戏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107,共9页
折子戏是中国古典戏曲中可以与杂剧、传奇并列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传奇向一种新的戏曲样式的发展。折子戏的产生,约在明代中后期。折子戏的形成与发展,与传奇自身的发展要求、人们的审美需要、戏曲的基本精神以及它作为表演... 折子戏是中国古典戏曲中可以与杂剧、传奇并列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传奇向一种新的戏曲样式的发展。折子戏的产生,约在明代中后期。折子戏的形成与发展,与传奇自身的发展要求、人们的审美需要、戏曲的基本精神以及它作为表演艺术的特点密切关联。折子戏最初脱胎于全本戏,在长期的创作、表演和接受过程中被加工、完善、淘沥、选择,最终成为戏曲经典,堪称戏曲的经典化形式。折子戏,依其题材内容和情感倾向,大体可分为悲剧、喜剧和闹剧三种类型;根据唱、念、做、打的表演方法,呈现出四种主要的形态。折子戏在艺术形式、表演技巧、审美效果以及推动戏曲的全面进步等许多方面显示出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戏曲 折子戏 传奇 经典化
下载PDF
虚拟戏剧空间设计:当中国传统戏剧遇上虚拟现实技术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妍 胡华华 李晞睿 《文艺评论》 CSSCI 2016年第12期103-110,共8页
中国古典戏曲——也即中国传统戏剧,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古希腊戏剧与印度梵剧成熟早但却后继乏陈,而中国传统戏剧自公元10世纪成熟至今,始终活跃在中国文化舞台,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剧 虚拟现实技术 空间设计 古希腊戏剧 中国古典戏曲 中国文化 梵剧 印度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悲剧论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丹飞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1期68-73,共6页
中国悲剧理论的诞生,理应是在有了悲剧这种文学样式之后.宋元时期,中国戏剧产生并兴盛了起来,中国悲剧也随之产生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只是人们还没有明确地以“悲剧”一词冠之.“悲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王国维等人从西方引进的.但... 中国悲剧理论的诞生,理应是在有了悲剧这种文学样式之后.宋元时期,中国戏剧产生并兴盛了起来,中国悲剧也随之产生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只是人们还没有明确地以“悲剧”一词冠之.“悲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王国维等人从西方引进的.但并不能就此说,此前中国的古代就没有悲剧这种艺术形式.乾隆58年(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出使中国,曾与乾隆一起观看戏剧演出.他在他的《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说:“戏场所演各戏,时时更变.有喜剧,有悲剧.虽属接演不停,而情节并不连贯…….”马嘎尔尼用tragedy一词,明确指出中国戏剧中是存在着悲剧的,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悲剧是符合当时一个普通西方人的悲剧观念的.中国悲剧发展到清代是承继了前代悲剧的传统的.面对这一文学形式的存在,中国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不可能视而不见,只是他们对悲剧常冠以“怨谱”、“苦戏”、“哀弦”等名称,而且也没能形成蔚为大观的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悲剧理论体系.我们只是在他们的戏剧理论著作、戏曲序跋和戏曲评点中窥见星星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悲剧 中国古典戏曲 悲剧情感 王国维 《琵琶记》 悲剧理论 《宋元戏曲史》 《桃花扇》 祁彪佳 中国悲剧
下载PDF
《元曲选》的历史命运 被引量:4
14
作者 邓绍基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12-120,共9页
明人臧懋循所编《元曲选》,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总集,对元杂剧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但晚近不止一位中国戏曲史研究家,对《元曲选》持严厉的批评态度。其间既有前代传统看法的影响,也有当时治学特点的绾摄。
关键词 《元曲选》 中国古典戏曲 汤显祖 元杂剧 元刊杂剧三十种 历史命运 元刊本 元明杂剧 古今杂剧 太和正音谱
原文传递
俄罗斯对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翻译和研究
15
作者 高玉海 《长江学术》 2024年第3期77-89,共13页
相较于中国古典戏曲在俄罗斯的翻译和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在俄罗斯的翻译更少,但俄罗斯汉学家对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既有数量可观的单篇论文,也有专论元杂剧特点、明杂剧历史的专著,甚至出现了专论戏曲演出的著作,所... 相较于中国古典戏曲在俄罗斯的翻译和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在俄罗斯的翻译更少,但俄罗斯汉学家对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既有数量可观的单篇论文,也有专论元杂剧特点、明杂剧历史的专著,甚至出现了专论戏曲演出的著作,所论内容涉及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创作与批评、角色与演出等方面。俄罗斯汉学界对中国古典戏曲史的关注始于20世纪初,研究持续时间最长;对戏曲创作和批评理论的研究较晚,大概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到国内《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出版的影响开始的;关于角色和演出的论述不多,但也有少数汉学家长期深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汉学 戏曲理论 中国古典戏曲 元杂剧 明杂剧
下载PDF
试论八股文“章法理论”对李渔曲论的浸染 被引量:3
16
作者 姚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6年第6期99-103,共5页
八股文的“章法理论”对李渔曲论的浸染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的:一,由此及彼,以八股文“章法理论”作为建构曲论的逻辑起点;二,取类引譬,直接援引八股文“章法理论”的理论成果,丰富曲论的理论内涵。这种“浸染”使李渔的... 八股文的“章法理论”对李渔曲论的浸染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的:一,由此及彼,以八股文“章法理论”作为建构曲论的逻辑起点;二,取类引譬,直接援引八股文“章法理论”的理论成果,丰富曲论的理论内涵。这种“浸染”使李渔的曲论得以突破前人曲论“散金碎玉”的缺陷而建立起严整、完备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股文 李渔 曲论 戏曲理论 章法 戏曲结构 戏曲创作 中国古典戏曲 逻辑起点 理论内涵
下载PDF
插图版画与中国古典戏曲的传播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春宁 《中华戏曲》 CSSCI 2009年第1期219-232,共14页
关键词 中国古典戏曲 插图版画 中国古代戏曲 传播 戏曲题材 艺术价值 中国 画史
原文传递
中国戏曲母题学与母题数据库的建设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政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数据库 母题 中国古典戏曲 古代戏剧 文化交流史 分支学科 戏曲理论
原文传递
论田汉话剧的民族特色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鹰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6-60,共5页
众所周知,话剧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但是,一旦它来到中国的大地,同中国的戏剧艺术家的审美视域和民族心理积淀相遇合,便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戏剧艺术的某些特色;无论这种“呈现”是自觉还是非自觉,但它却是一种无庸置... 众所周知,话剧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但是,一旦它来到中国的大地,同中国的戏剧艺术家的审美视域和民族心理积淀相遇合,便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戏剧艺术的某些特色;无论这种“呈现”是自觉还是非自觉,但它却是一种无庸置疑的客观存在。这种现象,在田汉的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曲 《秋声赋》 中国古典戏曲 戏剧艺术 《丽人行》 话剧创作 西方话剧 艺术手法 民族特色 早期剧作
原文传递
清代花部戏《打渔杀家》英译对比研究
20
作者 张亚楠 《海外英语》 2024年第4期55-57,共3页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中国古典戏曲的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西文明互通、互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古典戏剧翻译越来越多地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这对于中国戏曲走出国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意义重大。基于清代花...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中国古典戏曲的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西文明互通、互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古典戏剧翻译越来越多地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这对于中国戏曲走出国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意义重大。基于清代花部作品《打渔杀家》四个英译本中的正、副文本的优劣与异同,探讨《打渔杀家》英译策略,旨在为清代花部作品英译相关研究带来一定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渔杀家》 清代花部戏 英译 中国古典戏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