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诗论意境说的美学、哲学和历史学 被引量:2
1
作者 蓝华增 《文艺理论研究》 1986年第6期55-62,共8页
要真正理解中国古代诗论意境说的深刻意义和来龙去脉,必须对它进行美学——哲学——历史学的全方位考察,首先抓住其美学意义的核心问题,然后剖析它的哲学思想根源,最后深入到历史学中去考察它产生的土壤。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一中国诗学... 要真正理解中国古代诗论意境说的深刻意义和来龙去脉,必须对它进行美学——哲学——历史学的全方位考察,首先抓住其美学意义的核心问题,然后剖析它的哲学思想根源,最后深入到历史学中去考察它产生的土壤。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一中国诗学的基本问题、审美中心和最高成就作出透视。一、美学意境是由“意”和“境”这两个对立面构成的,这是西方和中国古典美学作为艺术和美的本质性范畴“意象”所包含的“意”和“象”二元的东方诗美学升华.中国古代诗论对这一范畴中客体的一元,除称为“象”外,更多的是称为“景”和“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抒情诗 意境说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中国诗论 古代诗论 美学意境 儒家思想 中国古典美学 美学意义
下载PDF
黑格尔的抒情诗美学与中国古代抒情诗美学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蓝华增 《文艺理论研究》 1985年第4期89-94,共6页
读黑格尔《美学》,发现他的抒情诗美学:内容上以“意象”为中心审美范畴,表现上以“显喻”“隐喻”为手段这一基本点,同中国古代抒情诗美学:内容上以“意境”为中心审美范畴,表现上以“比”“兴”为手段这一基本点,二者之间有着许多近... 读黑格尔《美学》,发现他的抒情诗美学:内容上以“意象”为中心审美范畴,表现上以“显喻”“隐喻”为手段这一基本点,同中国古代抒情诗美学:内容上以“意境”为中心审美范畴,表现上以“比”“兴”为手段这一基本点,二者之间有着许多近似之处,所使用的概念也较为切近。但是,由于这两个抒情诗美学体系所赖以产生的民族和历史的背景不同,二者的理论内涵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诗学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还,是以叙事为主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抒情诗 意象 美学 审美范畴 浪漫主义 柏拉图 西方抒情诗 艺术境界 浪漫型 黑格尔
下载PDF
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叙事性研究——以唐(诗)绝句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微微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15-217,共3页
以唐(诗)绝句为考察对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叙事性进行比较深入而细致的分析。首先应该对叙事的概念作符合中国国情的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对叙事诗与抒情诗的界定含糊不清,因而不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实... 以唐(诗)绝句为考察对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叙事性进行比较深入而细致的分析。首先应该对叙事的概念作符合中国国情的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对叙事诗与抒情诗的界定含糊不清,因而不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实际。其理论根源在于对西方文学理论的误用。在此基础上,应该对中国的叙事概念进行重新界定,以便为绝句的叙事性研究奠定基础。基于故事情节完整性,可以给绝句划分为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叙述故事片段的两大类别。通过对绝句这样一种抒情诗体的叙事性的研究,可以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民族特色并重新确立中国古代抒情诗阅读与欣赏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抒情诗 唐(诗)绝句 叙事性
下载PDF
谈中国抒情诗的环境描写
4
作者 胡元坎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35-39,共5页
众所周知,叙事类文学以叙事为主,作者创作的中心任务,是“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抒情诗就没有人物与环境的描写了。中国诗词作品就常常以“代言体” 的方式,截取生活片断,描绘出感人的人物与环境... 众所周知,叙事类文学以叙事为主,作者创作的中心任务,是“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抒情诗就没有人物与环境的描写了。中国诗词作品就常常以“代言体” 的方式,截取生活片断,描绘出感人的人物与环境。即使是那些表面上不描写人物的山水诗,其抒情主人公“我”,不就是身处这山水景物的自然环境中的“人物” 吗?叙事文学比较发达的西方,主张“人物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抒情诗可观的中国,认为“心不孤起,仗境方生”,主张“诗之为道,缘情而发,亦即境而生”。中国抒情诗篇幅短小,抒情是其根本特性,“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是它的任务,它注重抒写的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典型情感及其借以萌生、赖以存在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主人公 抒情诗 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 春江花月夜 景物描写 典型环境 自然景物 感物兴情 中国古代抒情诗
下载PDF
有寄托与无寄托略论
5
作者 佟启巾 《丹东师专学报》 1999年第02X期48-50,共3页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在《宋四家词选》序论中又云:“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这是有寄托与无寄托说的...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在《宋四家词选》序论中又云:“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这是有寄托与无寄托说的出处之所在。后来,况周颐《蕙风词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词曲 中国古代抒情诗 寄托遥深 比兴手法 寄托者 社会意义 辛弃疾 马致远 婉约词 《介存斋论词杂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