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9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376
1
作者 吴玉鸣 张燕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5-30,共6页
如何协调高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及资源耗竭的关系涉及到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承载,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于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18项指标构成的"经济增长与环境... 如何协调高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及资源耗竭的关系涉及到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承载,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于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18项指标构成的"经济增长与环境"系统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熵值赋权法对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尚处于低强度低协调的低水平耦合阶段;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区域耦合强度与协调程度在空间上还没有达到良性共振,在空间分布上不具有对应性。要改变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低的现状,各个区域需要依据各自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耦合协调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向良性的、可持续的耦合协调方向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 耦合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
下载PDF
IPCC-AR4模式对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的情景预估 被引量:111
2
作者 江志红 张霞 王冀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7-799,共13页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提供的13个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情景下(高排放SRESA2、中等排放A1B、低排放B1)中国区域未来100年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21世纪中国气候预估显著变暖、变湿,世纪末变...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提供的13个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情景下(高排放SRESA2、中等排放A1B、低排放B1)中国区域未来100年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21世纪中国气候预估显著变暖、变湿,世纪末变暖范围在1.6℃~5℃之间,年降水量增加1.5%~20%。在A2、A1B和B1情景下,21世纪末期增暖幅度依次为5.3℃、4.3℃和2.8℃,平均3.5℃,年降水量预估增加依次为11%、9.6%和6.4%,平均达7.5%。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地理分布显示:北方增温幅度大于南方,降水的增加也主要集中在北方。冬季变暖最明显,降水则在冬、春季增加较显著。模式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新一代全球系统模式对21世纪中国气候变化预估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AR4 情景预估 中国区域
下载PDF
1951-2006年中国区域干旱化特征 被引量:113
3
作者 马柱国 任小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4期195-201,共7页
利用1951-2006年中国区域160个站的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区域近56a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与干旱化联系的事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减少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的西北东部、华北及东北;在南方,西南的降水减少趋势与上述地区... 利用1951-2006年中国区域160个站的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区域近56a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与干旱化联系的事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减少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的西北东部、华北及东北;在南方,西南的降水减少趋势与上述地区具有类似特征。气温基本为增温趋势,而西北东部及西南地区气温也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转折性变化,由80年代中期以前的降温趋势转为其后的增温趋势。地表湿润指数分析的结果指出:我国西北东部、华北、东北及西南地区当前正处于一个干旱化过程,但不同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干旱化的持续时间和位相却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 气候变化 干旱化 地表湿润指数
下载PDF
几种再分析地表气温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74
4
作者 赵天保 符淙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4-606,共13页
应用台站观测资料对ERA-40、NCEP/NCAR、NCEP/DOE和JRA-25等几种再分析地表(2m)气温资料在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年代和季节的气候均值、年际变化和变率特征及其气候趋势等所反映出来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几种再分析产品... 应用台站观测资料对ERA-40、NCEP/NCAR、NCEP/DOE和JRA-25等几种再分析地表(2m)气温资料在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年代和季节的气候均值、年际变化和变率特征及其气候趋势等所反映出来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几种再分析产品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中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1979年以后的资料可靠性更高一些。但相比而言,它们在冬季的可信度一般要高于夏季,东部地区的可信度一般要高于西部地区;ERA-40和JRA-25再分析产品的适用性要高于NCEP/NCAR和NCEP/DOE再分析产品;其中,JRA-25在均值、年际变化和变率特征的描述上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而ERA-40在长期气候变化趋势(44年)的描述上则要明显优于NCEP/NCAR再分析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 地表气温 再分析资料 观测资料 适用性评估
下载PDF
中国区域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基于复合系统模型与30个省区面板数据 被引量:68
5
作者 张毅 陈圻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0-74,79,共6页
采用复合系统模型计算了全国30个省(区)物流业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全国与东、中、西3个地区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调度,并进一步分析了经济最发达的4个区域的协调度在研究时段内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对物... 采用复合系统模型计算了全国30个省(区)物流业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全国与东、中、西3个地区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调度,并进一步分析了经济最发达的4个区域的协调度在研究时段内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对物流业子系统贡献最大的序参量是周转量,受各个地方政府2005年加大物流业投入影响,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物流业子系统贡献也明显上升。对经济子系统而言,城镇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人均工资先后对经济子系统贡献最大。总体上,东、中、西3个地区协调度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 物流业 经济子系统 发展协调度 复合系统 系统模型 面板数据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Degree Research Panel Data Model Compound System 有序度 固定资产投资 系统协调度 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 模型计算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与人口迁移关系之研究 被引量:52
6
作者 王桂新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0-56,共7页
经济因素,历来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异,又是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差距以及不同收入水平与差距地区之省际人口迁移状况的考察分析,发现在80年代后... 经济因素,历来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异,又是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差距以及不同收入水平与差距地区之省际人口迁移状况的考察分析,发现在80年代后半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异对省际人口迁移也具有重要影响;这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差距 省际人口迁移 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经济收入水平 人口比例 高收入地区 地区经济 人均国民收入 迁移率 中国区域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59
7
作者 汤绪 杨续超 +2 位作者 田展 Gnter Fischer 潘婕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962-1968,共7页
气候变化将对我国的农业气候资源产生重要影响,评估其潜在影响可为制定未来农业区域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在IPCC SRES A2和B2情景下21世纪末期(2071年-2100年)的气候预估数据,利用农业生... 气候变化将对我国的农业气候资源产生重要影响,评估其潜在影响可为制定未来农业区域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在IPCC SRES A2和B2情景下21世纪末期(2071年-2100年)的气候预估数据,利用农业生态地带模型AEZ(Argo-ecological Zones)模拟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稳定≥10℃积温所反映的热量条件显著改善,由积温所反映出的种植制度也发生明显变化,各种植带界限明显北移。由于气温的升高,导致参考作物蒸散普遍增加。降水的增加使得西北地区干旱状况有所改善,生长期延长。我国东南部的中、南亚热带地区则由于降水过多而使得生长期有所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气候资源 中国区域 PRECIS AEZ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一个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被引量:57
8
作者 高学杰 石英 Filippo GIORGI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11-922,共12页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NCAR/NASA全球环流模式FvGCM/CCM3的输出结果,对中国及东亚地区进行了当代1961~1990年和在IPCCA2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末期2071~2100年各30年时间长度,水平分辨率为20km的气候变化模拟试验.首先...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NCAR/NASA全球环流模式FvGCM/CCM3的输出结果,对中国及东亚地区进行了当代1961~1990年和在IPCCA2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末期2071~2100年各30年时间长度,水平分辨率为20km的气候变化模拟试验.首先分析了全球和区域模式对中国及东亚地区当代气候的模拟情况,结果表明,两模式对中国及东亚地区500hPa高度场、地面气温和降水模拟均较好.相对于全球模式,区域模式提供了气温和降水更详细的空间分布信息,对夏季的季风降水型模拟也有了很大改进.对未来气候的模拟表明,冬、夏季和年平均气温都将明显升高,但全球模式模拟出冬季北方更大的增温,而区域模式模拟的夏季增温相对在华北、内蒙古至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更大.两个模式对冬季降水变化的模拟相对比较一致,但在夏季表现出很多差异,全球模式的模拟以总体增加为主,区域模式则除东北、黄淮和西北地区外,以普遍减少为主.对上述差别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此外还给出了区域模式所模拟的气温和降水年际变率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区域气候模式 中国区域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植被叶面积指数时空分布——机理模型模拟与遥感反演比较 被引量:47
9
作者 黄玫 季劲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057-3064,共8页
叶面积指数是表征植被冠层特征的重要参数,同时也是决定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它对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范围的叶面积指数只能通过遥感反演和机理模型模拟获得,而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取的叶面积指... 叶面积指数是表征植被冠层特征的重要参数,同时也是决定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它对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范围的叶面积指数只能通过遥感反演和机理模型模拟获得,而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取的叶面积指数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在0.1°×0.1°经纬度网格上模拟产生了中国区域叶面积指数并与两套使用不同遥感反演方法生成的叶面积指数在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方面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说明中国区域植被叶面积指数分布主要受水分条件限制,整体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趋势。中国区域植被生长的季节变化受季风影响显著,与气温及地表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一致。中国区域叶面积指数整体呈现夏季高、春秋季次之而冬季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AVIM2 遥感反演 样带 中国区域
下载PDF
RegCM3对21世纪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模拟 被引量:42
10
作者 高学杰 石英 +1 位作者 张冬峰 GIORGI Filippo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74-381,共8页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日本ccsR/NIEs/FRcGc的MIROC3.2_hires全球模式输出结果,对中国及东亚地区进行了1951—2100年,在IPCCSRESA1B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水平分辨率为25km的连续气候变化模拟试验.首先分析了区域模式...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日本ccsR/NIEs/FRcGc的MIROC3.2_hires全球模式输出结果,对中国及东亚地区进行了1951—2100年,在IPCCSRESA1B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水平分辨率为25km的连续气候变化模拟试验.首先分析了区域模式对当代气候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可较好地再现中国地区地面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及数值.对未来21世纪中期和末期气候变化的模拟表明,未来平均气温将明显升高,且随时间推移,气温升高幅度增大,升温高值区集中在高纬度和高海拔(青藏高原)地区.21世纪中期,冬季降水除青藏高原外以增加为主,夏季降水在中国西部西北地区增加、青藏高原减少;东部地区降水变化呈正负相间的分布.21世纪末期,降水变化分布除个别地方外,和21世纪中期一致,但变化幅度增大.此外,将此模拟结果-9以往RegCM3在另一个全球模式驱动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以了解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中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区域气候模式 中国区域 数值模拟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土壤湿度变化的时空特征模拟研究 被引量:41
11
作者 李明星 马柱国 牛国跃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288-1300,共13页
建立基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的陆面模式(CLM3.5)大气驱动场(ObsFC),驱动CLM3.5模拟了中国区域1951~2008年的土壤湿度变化.其结果与站点观测和遥感反演及不同陆面模式模拟的土壤湿度比较检验表明CLM3.5/ObsFC合理再现了中国区域土壤湿度... 建立基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的陆面模式(CLM3.5)大气驱动场(ObsFC),驱动CLM3.5模拟了中国区域1951~2008年的土壤湿度变化.其结果与站点观测和遥感反演及不同陆面模式模拟的土壤湿度比较检验表明CLM3.5/ObsFC合理再现了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时空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并且基于观测资料建立的大气驱动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CLM3.5模拟土壤湿度的准确度.土壤湿度模拟分析显示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具有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总体特征和干湿相间分布的带状结构.土壤湿度的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和内蒙古西部地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江淮地区和长江流域.土壤湿度的长期变化,干旱和湿润地区湿度呈增加趋势,干旱区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变化最为强烈,湿润区除1970前后和2003年之后变化较明显外,整个序列比较稳定;半干旱地区呈减小的趋势,且20世纪90年代以后下降趋势更加明显.1951~2008年干旱、半干旱和湿润典型区平均体积百分比土壤湿度分别变化了2.35,-1.26和0.08.不同区域土壤湿度变化趋势和强度有明显差异,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35°N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变化 时空特征 CLM3.5 中国区域
原文传递
1901~2013年GPCC和CRU降水资料在中国大陆的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37
12
作者 王丹 王爱慧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6-462,共17页
利用1901~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气象台站实测降水资料,对东英吉利(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和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GPCC)的降水资料分别从季节、年际和年代际... 利用1901~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气象台站实测降水资料,对东英吉利(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和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GPCC)的降水资料分别从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961~2013年CRU与GPCC降水资料均能较准确地描述中国大陆地区的降水特征,且在东部较西部地区、夏季较冬季与站点实测降水情况更为一致。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不同区域并在其季节、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通过比较降水偏差绝对值的百分比、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等统计量后发现:CRU在青藏高原和其它较大的山脉附近与站点实测降水的差别较大,且年均降水趋势在西北一带的阿尔金山脉、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比实测降水的年均趋势小、甚至出现趋势相反的情况。此外,CRU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也偏小。而GPCC数据不论是降水量还是降水趋势都更接近实际情况。在1901~1961年,通过与65个长期气象观测站点的降水时间序列比较发现,CRU在110°E以西地区与站点观测的降水资料间的差别较大,而GPCC与站点观测资料的吻合较好。最后,利用1961~2013年两套降水资料和站点实测资料分别计算了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简单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的干旱变化,发现GPCC对旱涝的时空变化特征的描述比CRU更接近站点实际观测;并且CRU也没有反映出1997年夏季中国地区出现的严重干旱情况,而GPCC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了这一干旱事件特征。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认为,就中国大陆地区长时期降水资料而言,GPCC的适用性优于CR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 观测降水 GPCC(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 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 资料评估
下载PDF
基于均一化资料的中国极端地面气温变化分析 被引量:34
13
作者 王岱 游庆龙 +2 位作者 江志红 武文博 焦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52-1363,共12页
利用经过质量控制和均一化处理的中国693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对极端气温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区划分,并分析了11个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高温指数(极端最高气温、夏季日数、暖夜... 利用经过质量控制和均一化处理的中国693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对极端气温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区划分,并分析了11个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高温指数(极端最高气温、夏季日数、暖夜日数、暖昼日数、持续暖期和生长日)在各区呈增加趋势,而极端低温指数(极端最低气温、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持续冷期)在各区呈减小趋势(极端最低气温除外,呈增加趋势),其中夜间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程度最大(暖夜日数增加和冷夜日数减小最显著);每个指数在大部分区域均有明显的趋势转折,极端高温指数的转折时间基本在1995-1998年之间,而极端低温指数的转折时间在1985-1986年和1995年前后。极端高温指数转折前/后有减小/增加趋势,而极端低温指数正好相反(但极端最低气温除外,转折前/后有减小/增加趋势)。几乎所有区域的极端气温指数均与平均气温呈显著的相关,其中阈值指数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 均一化 极端气温指数 趋势
下载PDF
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人为硫酸盐气溶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29
14
作者 高学杰 林一骅 赵宗慈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9-176,共8页
使用新版RegCM2区域气候模式, 单向嵌套澳大利亚CSIRO R21L9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在CO2加倍情况下引入人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气候效应, 进行了其对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 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气候效应, 对地面气温为降温作用,... 使用新版RegCM2区域气候模式, 单向嵌套澳大利亚CSIRO R21L9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在CO2加倍情况下引入人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气候效应, 进行了其对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 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气候效应, 对地面气温为降温作用, 其中在冬半年和在南方更明显; 对降水的影响为全国各月平均降水将以减少为主, 年平均降水变化的基本特点为在中国东部以减少为主, 西部以增加为主。但无论温度还是降水变化的数值都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效应 区域气候模式 中国区域 人为硫酸盐气溶胶
下载PDF
中国硫酸盐气溶胶及其辐射强迫的模拟 被引量:28
15
作者 高丽洁 王体健 +1 位作者 徐永福 闵锦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2-619,共8页
根据2000年污染源排放资料,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和欧拉输送模式模拟了中国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的分布,估计了硫酸盐气溶胶对地面—对流层大气系统造成的直接辐射强迫,并估算了间接辐射强迫。结果表明,硫酸盐的分布集中在华中、华东和西南地... 根据2000年污染源排放资料,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和欧拉输送模式模拟了中国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的分布,估计了硫酸盐气溶胶对地面—对流层大气系统造成的直接辐射强迫,并估算了间接辐射强迫。结果表明,硫酸盐的分布集中在华中、华东和西南地区;硫酸盐的柱含量、辐射强迫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直接辐射强迫表现为冬春季强,夏秋季较弱,全年平均辐射强迫值为-0.71W·m-2;间接辐射强迫表现为夏秋季强,冬春季弱,全年平均值为-0.48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 硫酸盐 气溶胶 辐射强迫模拟
下载PDF
中国近15年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1
16
作者 王银牌 喻鑫 谢广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6-434,共9页
利用MODIS 04_L2气溶胶日产品统计其月度、季度及年度均值数据,研究中国大陆地区近15a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空间分布状况;通过Spearman秩相关检验法,探讨中国大陆地区近15a的AOD年均值与季均值的逐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我国... 利用MODIS 04_L2气溶胶日产品统计其月度、季度及年度均值数据,研究中国大陆地区近15a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空间分布状况;通过Spearman秩相关检验法,探讨中国大陆地区近15a的AOD年均值与季均值的逐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我国AOD多年均值高值中心主要位于四川盆地、南疆盆地、华中地区、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关中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有小范围的高值区;低值中心主要位于川西和藏东南、内蒙和冀北交界以及河套地区.在逐年变化趋势上,西北地区AOD值主要呈下降趋势,其中川西和藏东南、陕甘宁交界呈显著下降趋势;东部地区AOD值主要呈现上升趋势,且华中地区、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以及关中平原呈显著上升趋势;在全国范围内AOD年均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趋势不显著;AOD值随季节变化较显著,具体表现为春夏较高、秋冬较低;AOD高值区以及呈上升趋势的地区基本都处在胡焕庸线东南,表明人类活动对AOD值影响比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气溶胶光学厚度 中国区域 长期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基于全球模式对中国极端气温指数模拟的评估 被引量:29
17
作者 王冀 江志红 +1 位作者 宋洁 丁裕国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7-236,共10页
对IPCC所提供的7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输出信息(年霜冻日数、生物生长季、温度年较差、暖夜指数、热浪指数),利用同期(1961-2000年)中国地区极端气温观测资料检测并评价模式的预估效能。结果表明,这些模式对中国地区的极端气温都具有一定... 对IPCC所提供的7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输出信息(年霜冻日数、生物生长季、温度年较差、暖夜指数、热浪指数),利用同期(1961-2000年)中国地区极端气温观测资料检测并评价模式的预估效能。结果表明,这些模式对中国地区的极端气温都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同时各个模式的模拟场都有各自的系统误差;综合评价,在7个模式中GFDL-CM2.0和MIROC3.2(hires)两个模式对中国区域极端气温的模拟效果均为最佳。模拟所得的最优指数为霜冻日数,其后依次为:暖夜指数、热浪指数、气温年较差和生物生长季;而就空间分布结构来看,除暖夜指数的模拟效果较差之外,其余指数均能较好地模拟出其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未来极端气候预估 中国区域 极端气温指数
下载PDF
顾及垂直递减率函数的中国区域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 被引量:30
18
作者 黄良珂 彭华 +3 位作者 刘立龙 李琛 康传利 谢劭峰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2-442,共11页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水汽监测的关键参数。针对中国区域地形起伏较大的特点,本文构建了顾及精细季节变化的Tm垂直递减率函数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2007—2014年的Global Geodetic Observing System(GGOS)atmosp...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水汽监测的关键参数。针对中国区域地形起伏较大的特点,本文构建了顾及精细季节变化的Tm垂直递减率函数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2007—2014年的Global Geodetic Observing System(GGOS)atmosphere格网数据建立了中国区域的Tm格网新模型(简称为CTm模型)。以2015年GGOS格网数据和无线电探空资料为参考值,对CTm模型进行精度检验,并与常用的Bevis公式和GPT2w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以GGOS格网数据为参考值,CTm模型的年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RMS)分别为-0.52 K和3.28 K,相比于GPT2w-5和GPT2w-1模型,精度(RMS值)分别提高了27%和13%;②以探空数据为参考值,CTm模型的年均偏差和RMS误差分别为0.26 K和3.75 K,相对于GPT2w-5和GPT2w-1模型,精度分别提高了21%和16%,尤其在中国西部地区,CTm模型表现出更为显著的优势。此外,将CTm模型用于GNSS水汽计算,其引起的水汽计算RMS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29 mm和1.36%。CTm模型不需要实测气象参数,因此,在中国区域的GNSS实时高精度水汽探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m模型 垂直递减率函数 GNSS大气水汽 中国区域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分析 被引量:28
19
作者 厉无畏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0-25,共6页
中国是一个地大人多,但人均资源占有并不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如何处理好区域间发展的均衡与效率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是一个地大人多,但人均资源占有并不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如何处理好区域间发展的均衡与效率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政策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众所周知,任何一项政策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目标,为便于研究中国区域发展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政策分析 东部沿海地区 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政策 中国区域 均衡发展 效率优先 东部地区 三大地区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构想──菱形发展战略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宪法 《开放导报》 1997年第Z1期46-48,共3页
关键词 梯度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 增长极 中心城市 新构想 中国区域 经济技术联系 生产要素 新兴工业区 中国经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