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0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近50年潜在蒸发的变化 被引量:126
1
作者 谢贤群 王菱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83-691,共9页
利用彭曼-蒙梯斯公式和常规气象资料计算中国北方地区潜在蒸发(也称蒸发力)变化,分析实测蒸发皿蒸发的变化,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潜在蒸发和蒸发皿蒸发呈波动下降趋势。日照百分率、风速下降和湿度增加影响了潜在蒸散和蒸发皿... 利用彭曼-蒙梯斯公式和常规气象资料计算中国北方地区潜在蒸发(也称蒸发力)变化,分析实测蒸发皿蒸发的变化,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潜在蒸发和蒸发皿蒸发呈波动下降趋势。日照百分率、风速下降和湿度增加影响了潜在蒸散和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从能量观点来说,太阳总辐射的下降是潜在蒸发和蒸发皿蒸发减小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气湿度增加和人类对于能源消耗的增加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下降。因太阳总辐射的下降引起潜在蒸发的减小量约占总潜在蒸发减小量的78%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发 中国北方地区 变化趋势 原因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性 被引量:99
2
作者 郭志梅 缪启龙 李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6-182,共7页
从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来看。通过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 从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来看。通过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的增温大于西北和华北地区;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比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更加显著;冬季增温比夏季显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大多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变暖突变。9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明显偏高。但是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的多年变化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气温变化特征 50年 突变性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20世纪80年代 平均气温 全球气候变暖 2000年 年变化特征 变化趋势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90年代 增温 中后期 特殊性 西北
下载PDF
我国北方4 ka 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2
3
作者 夏正楷 杨晓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7-674,共8页
史前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调查表明 ,4kaB .P .前后是我国北方异常洪水多发的时期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在这一时期普遍出现不同形式的史前异常洪水事件。异常洪水事件的出现与当时的降温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气候变冷引发的相对... 史前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调查表明 ,4kaB .P .前后是我国北方异常洪水多发的时期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在这一时期普遍出现不同形式的史前异常洪水事件。异常洪水事件的出现与当时的降温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气候变冷引发的相对湿度加大和降雨量增多可能是造成这次异常洪水事件的主要原因。出现于华夏文明诞生前夕的史前异常洪水事件对华夏文明的演进势必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黄河上游的山间盆地和下游的黄淮海平原 ,异常洪水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导致这些地区早期文明的衰落 ;而位于我国地貌大势二级阶梯与一级阶梯之间的中原地区 ,尽管洪水也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 ,但它并没有导致早期文明的衰落 ,恰恰相反 ,先民们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 ,通过与洪水的争斗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华夏文明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洪水事件 自然灾害 气候背景 中国北方地区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分析Ⅲ.中国北方地区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种植制度界限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91
4
作者 李克南 杨晓光 +2 位作者 刘志娟 王文峰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88-2097,共10页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北方地区的热量和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以及北方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种植制度界限变动情况。【方法】基于中国北方地区14个省(市、自治区)308个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综合分析热量和降水资源的年际和...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北方地区的热量和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以及北方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种植制度界限变动情况。【方法】基于中国北方地区14个省(市、自治区)308个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综合分析热量和降水资源的年际和空间变化趋势。结合中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分析从1950s—1980年和1981—2007年种植北界的空间位移情况。在种植制度北界变化敏感地带选择典型站点,运用作物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法计算由一年一熟春玉米、春小麦及冬小麦种植模式改变为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导致的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结果】(1)中国北方地区气温普遍升高,≥0℃积温带北移西扩,温度上升的累积效应十分明显,≥0℃积温为每10年升高65.5℃。年降水量呈带状分布,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全区年降水量呈减小的趋势,年降水量每10年变化-90—23mm,平均为每10年减少10.6mm。(2)在热量和降水共同影响下,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凉温作物一熟区(Ⅱ)面积减少,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Ⅲ)在东北地区面积增加,而在西北和华北地区面积减少,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温凉作物一熟区(Ⅳ)面积增加,黄淮海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Ⅵ)向北移动,总体而言北方地区东北部种植界限空间位移显著,而西南部变化不明显。(3)在种植制度北界变动的敏感地带,作物生产潜力明显改变:在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温凉作物一熟区变化为一年二熟区,作物生产潜力增加1979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增加15.3%;在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改变为一年二熟区,作物生产潜力增加7912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增加155.2%;在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春小麦种植改变为春玉米,作物生产潜力增加2873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国北方地区 种植制度 生产潜力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化年代际特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83
5
作者 李新周 马柱国 刘晓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7-284,共8页
用CRU和ECMWF资料分析了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干旱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干湿发生显著转变,西北东部和华北地区变干趋势明显,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现象严... 用CRU和ECMWF资料分析了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干旱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干湿发生显著转变,西北东部和华北地区变干趋势明显,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现象严重;中国北方地区当前的干旱化时空格局与东亚夏季风异常特征密切相关,夏季风减弱以及由此造成水汽输送量减少是导致干旱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低层大气反气旋环流增强和气旋性环流减弱是引起干旱化的异常环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水汽输送 东亚夏季风 中国北方地区
下载PDF
我国北方沙区气候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65
6
作者 尚可政 董光荣 +1 位作者 王式功 杨德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7-392,共6页
我国北方沙区 ,由于东西跨度很大 ,各沙区之间气温、降水及湿润度存在着较大差异。西部的沙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少、气候干燥 ;东部的沙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多、气候相对湿润。春季各沙区都比较干燥。各沙区气温变化基本是同步的 ,而降水... 我国北方沙区 ,由于东西跨度很大 ,各沙区之间气温、降水及湿润度存在着较大差异。西部的沙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少、气候干燥 ;东部的沙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多、气候相对湿润。春季各沙区都比较干燥。各沙区气温变化基本是同步的 ,而降水变化有差异。各沙区夏半年气温与降水之间基本为负相关 ;冬春季节 ,河套沙区和东部沙区有明显的正相关时段。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我国北方沙区的气温总体也在升高 (沙区气温每 10a上升约0 3℃ ,且升温幅度比全国、全球更明显 ,而降水变化却相对较小。各个沙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不尽相同。东部沙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湿润度下降幅度最大 ,暖干化趋势最明显 ;塔里木沙区气温变化平稳、降水及湿润度略增 ;其他沙区气温略升、降水略减、湿润度略降 ,呈弱的暖干化趋势。与气候变化相对应 ,我国北方沙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大 ,而且沙漠化主要发生在东部沙区。预计 2 1世纪初 10a我国北方沙区的气候将进一步暖干化 ,因而土地沙漠化的自然过程也将进一步加快和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区 气象要素 暖干化 中国北方地区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沙漠化
下载PDF
我国北方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65
7
作者 张敏锋 刘欣生 葛正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7-284,共8页
利用地闪定位仪 (DF)探测了我国大兴安岭 (东北地区 )和北京地区的雷电活动。文中详细分析了地闪的空间分布 ,并讨论了不同地区各雷电参量的时间变化规律。两地区雷电活动的季节变化与日变化均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可能与本地区... 利用地闪定位仪 (DF)探测了我国大兴安岭 (东北地区 )和北京地区的雷电活动。文中详细分析了地闪的空间分布 ,并讨论了不同地区各雷电参量的时间变化规律。两地区雷电活动的季节变化与日变化均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可能与本地区的天气背景及地理特征有密切的联系。要较深入地了解上述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 ,将雷电活动与天气因子的结合讨论是必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雷电活动 时空分布 气候特征
下载PDF
中国早期小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60
8
作者 靳桂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20,共10页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考古发现 小麦 早期 粮食作物 旱地高产 古代文明 环境关系
下载PDF
近五年来东亚春季黑炭气溶胶分布输送和辐射效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2
9
作者 吴涧 符淙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119,共9页
通过对 2 0 0 0~ 2 0 0 4年 2~ 4月东亚地区人为和生物质燃烧排放黑炭气溶胶的模拟 ,分析 5年平均的结果 ,发现 :春季 ,东亚地区印度、中南半岛、中国东部存在三个显著的黑炭气溶胶大值区 ,最大柱含量均在 1mg·m- 2 以上 ,印度... 通过对 2 0 0 0~ 2 0 0 4年 2~ 4月东亚地区人为和生物质燃烧排放黑炭气溶胶的模拟 ,分析 5年平均的结果 ,发现 :春季 ,东亚地区印度、中南半岛、中国东部存在三个显著的黑炭气溶胶大值区 ,最大柱含量均在 1mg·m- 2 以上 ,印度半岛的排放能影响中国南方 2 5°N~ 30°N之间区域 ,而中南半岛的排放能影响中国 2 5°N以南的大陆地区。85 0~ 70 0hPa是中南半岛排放输送进入中国的主要层次。中国华北和东北的排放向东输送影响朝鲜半岛、日本等地 ,但中国春季的输出量小于境外对中国的输入量 ;境外注入对中国西部和江南地区影响显著 ,对中国北方地区影响较小。黑炭气溶胶引起晴空和云天大气顶净向下辐射通量增大 ,地表净向下辐射通量减小 ,辐射通量变化最显著地区在中国四川、湖北一带 ,大气顶辐射通量增大最大为 4W·m- 2 ,地表通量减小最大约 - 5 5W·m-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南半岛 辐射通量 气溶胶 地表通量 中国东部 大气 中国北方地区 春季 分布 模拟研究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导致的冬小麦产量波动及应对措施模拟 被引量:32
10
作者 熊伟 许吟隆 林而达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5期380-385,共6页
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气候资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中国未来的农业生产。利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未来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方案A2和B2下的气候变化情景分别与CERES-小麦模式相连接,研究了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地区冬小麦长时间序列的产量波动及产量... 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气候资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中国未来的农业生产。利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未来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方案A2和B2下的气候变化情景分别与CERES-小麦模式相连接,研究了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地区冬小麦长时间序列的产量波动及产量变率的可能变化,及采取两种适应措施后,产量波动及变率的相应变化。结果表明,A2和B2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3个时段冬小麦平均产量和最高产量会有所增高,但产量的年际波动和变率也将明显加大,产量的年际变幅也会显著增加。采取适应措施后,调整播期和改变品种会减少产量的波动和变率,该地区播期适当提前,选用中熟品种是未来气候变化下的较好适应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波动 冬小麦 应对措施 中国北方地区 温室气体排放 未来气候变化 长时间序列 发生变化 气候资源 农业生产 模式模拟 区域气候 中熟品种 变率 高产量 年际 播期
下载PD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ENSO and the Arctic Oscillation on the winter climate anomalies in East Asia 被引量:34
11
作者 CHEN Wen LAN XiaoQing +1 位作者 WANG Lin MA Y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1355-1362,共8页
With the warm/cold phases of the El Ni 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as a background, the impacts of monthly variation in the Arctic Oscillation (AO) on the winter climate anomalies in East Asia are studied with t... With the warm/cold phases of the El Ni 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as a background, the impacts of monthly variation in the Arctic Oscillation (AO) on the winter climate anomalies in East Asia are studied with the NCEP/DOE Reanalysis 2 data and the Chinese station data regarding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ENSO and the AO indicate that the winter climate anomalies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AO in northern China and the ENSO in southern China, when an El Ni o couples with a negative AO month or a La Ni a couples with a positive AO month. These climate anomalies in China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echanisms proposed in previous studies. However, most of China presents a different pattern of climate anomalies if an El Ni o couples with a positive AO month or a La Ni a couples with a negative AO month,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northern China, which are still affected dominantly by the AO. Furth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causes ar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s in both the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interaction and the extratropics-tropics interaction. In the former cases, zonal symmetric circulation prevails in the winter and the extratropics-tropics interaction is weakened. Thus, the influences of the ENSO and the AO on the East Asian climate mainly present linear combination effects. On the contrary, an annular mode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s not favored in the latter cases and the extratropics-tropics interaction is strong. Henc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ENSO and the AO on the winter climate in East Asia present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变化 ENSO事件 冬季气候 东亚气候 北极涛动 大气环流模式 中国南部 中国北方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地区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30
12
作者 王莺 赵文 张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9-158,共10页
在调查和分析中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现状的基础上,选择水资源、农业经济、社会和防旱抗旱能力4个准则层共16个指标构建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高维变量系统进行有效降维,根据方差贡献率建立中国北方地区农业干... 在调查和分析中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现状的基础上,选择水资源、农业经济、社会和防旱抗旱能力4个准则层共16个指标构建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高维变量系统进行有效降维,根据方差贡献率建立中国北方地区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获得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农业经济、社会和防旱抗旱能力脆弱性评价结果,获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干旱脆弱性分级阈值和区划。结果表明:(1)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农业经济、水资源、防旱抗旱能力、社会等5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1.99%、19.25%、14.06%、8.07%和5.32%。(2)中国北方地区农业干旱脆弱性从小到大依次为北京、天津、山东、辽宁、吉林、山西、内蒙古、安徽、河北、河南、陕西、宁夏、青海、黑龙江、新疆和甘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农业干旱 脆弱性 中国北方地区
原文传递
红鳍东方鲀养殖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9
13
作者 马爱军 李伟业 +6 位作者 王新安 岳亮 庄志猛 孟雪松 刘圣聪 谭林涛 侯仕营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6-121,共6页
鲀红鳍东方(Takifugu rubripes),属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rs)、鲀亚目(Tetraodontoidei)、鲀科(Te-traodontidae)、东方鲀属(Takifugu),鲀俗称河、廷巴、腊头、龟鱼等,为近海底层食肉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 鲀红鳍东方(Takifugu rubripes),属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rs)、鲀亚目(Tetraodontoidei)、鲀科(Te-traodontidae)、东方鲀属(Takifugu),鲀俗称河、廷巴、腊头、龟鱼等,为近海底层食肉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因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昂,在中国北方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形成养殖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养殖技术 展望 中国北方地区 北太平洋 中国沿海 朝鲜半岛 经济价值
下载PDF
夏秋季花粉症患者合并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尹佳 岳凤敏 +9 位作者 王良录 何海娟 徐涛 张宏誉 李宏 文利平 孙劲旅 顾建青 韩少梅 叶世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1683-1687,共5页
目的探讨夏秋季花粉症患者中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的关系。方法对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确诊为夏秋季花粉症的1120例患者进行吸入变应原皮内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法玛西亚公司UinCAP100荧光酶联免疫法),同时对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 目的探讨夏秋季花粉症患者中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的关系。方法对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确诊为夏秋季花粉症的1120例患者进行吸入变应原皮内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法玛西亚公司UinCAP100荧光酶联免疫法),同时对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特点及哮喘的严重程度进行标准临床问卷调查和研究。结果夏秋季花粉诱发的变应性鼻炎的平均发病年龄27.9岁,变应性哮喘的平均发病年龄32.6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全部夏秋花粉症患者中,变应性鼻炎占97.9%(1096/1120),单纯变应性鼻炎占45.6%(511/1120);变应性哮喘占53.8%(602/1120),单纯变应性哮喘占0.9%(10/1120)。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53.4%(585/1096)合并季节性变应性哮喘;在季节性变应性哮喘患者中97.2%(585/602)合并变应性鼻炎,30.8%(183/602)需要急诊治疗。结论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的状况在夏秋季花粉症患者中不容忽视,夏秋季花粉是中国北方地区夏秋季哮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季 花粉症 相互关系 季节性变应性哮喘 荧光酶联免疫法 变应性鼻炎患者 法玛西亚公司 发病年龄 对变应性鼻炎 临床问卷调查 中国北方地区 哮喘患者 IGE检测 血清特异性 吸入变应原 2003年 2001年 皮内试验 发病时间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surface thermal-hydrologic processes for different regions over North China during prevailing summer monsoon period 被引量:28
15
作者 ZHANG Qiang ZENG Jian ZHANG LiY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1872-1880,共9页
The observation stations of Northern China are 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the arid Northwest China,the Loess Plateau,and the cool Northeast China.The consistencies,differences,and associated mechanisms of land surface... The observation stations of Northern China are 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the arid Northwest China,the Loess Plateau,and the cool Northeast China.The consistencies,differences,and associated mechanisms of land surface thermal-hydrologic processes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normalization of major variables of land surface thermal-hydrologic processes,using data collected during prevailing summer monsoon period(July and August,2008).It is shown that differences of surface thermal-hydrologic processes are remarkable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because of different impacts of summer monsoon.Especially their soil wet layers occur at different depths,and the average albedo and its diurnal variations are distinctly different.Surface net short-wave radi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is close to that in the cool Northeast China,but its surface net long-wave radiation is close to that in the arid Northwest China.And the ratio of net radiation to global solar radiation in the cool Northeast China is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regions,though its temperature is lower.There a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ratios of surface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 to net radiation for the three regions because of distinct contribution of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to land surface energy balance.The three regions are markedly different in the ratio of water vapor flux to pan evaporation,but they are consistent in the ratio of water vapor flux to precipitation.These results not only indicate different influences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land surface thermal-hydrologic processes in the three regions,but also show that summer monsoon is important in the formation and variation of the pattern of land surface thermal-hydrologic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erent regions of North China prevailing summer monsoon period coordinated experiment land surface thermalhydrologic processes influence factors
原文传递
Changes in mean and extreme climates over China with a 2℃ global warming 被引量:28
16
作者 LANG XianMei SUI Yu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1453-1461,共9页
Based on a 153-year (1948-2100) transient simulation of East Asian climate performed by a high resolutio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3) under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Special Report on Em... Based on a 153-year (1948-2100) transient simulation of East Asian climate performed by a high resolutio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3) under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SRES) A1B scenario, the potential future changes in mean and extreme climates over China in association with a global warming of 2℃ with respect to pre-industrial times are assess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annual temperature rises over the whole of China, with a greater magnitude of around 0.6℃ compared to the global mean increase, at the time of a 2℃ global warming. Large-scale surface warming gets stronger towards the high latitudes and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hile it is similar in magnitude but somewhat different in spatial pattern between seasons. Annu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by 5.2%,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by 4.2%-8.5% with respect to the 1986-2005 climatology. At the large scale, apart from in boreal winter when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in northern China but decreases in southern China, annual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in western and southeastern China but decreases over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Nationwide extreme warm (cold) temperature events increase (decrease). With respect to the 1986-2005 climatology, the country-averaged annual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R5d, SDII, R95T, and R10 increase by 5.1 mm, 0.28 mm d -1 , 6.6%, and 0.4 d respectively, and CDD decreases by 0.5 d. There is a larg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R10 and CDD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平均值 年降水量 区域气候模式 降水事件 专业委员会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地区植被覆盖度的遥感解译及水土保持作用系数推算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高素华 郭建平 +2 位作者 刘玲 刘安麟 邓凤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5-67,88,共4页
采用遥感信息解译了中国北方地区植被覆盖度 ;通过植被覆盖度推算出水土保持作用系数 ;保土作用系数与降水蒸发差呈负相关 ,与植物初级生产力呈正相关 ,其相关性很高 ,可信度均超过 0 .0 1水平。在北方地区保土作用系数有可能成为评价... 采用遥感信息解译了中国北方地区植被覆盖度 ;通过植被覆盖度推算出水土保持作用系数 ;保土作用系数与降水蒸发差呈负相关 ,与植物初级生产力呈正相关 ,其相关性很高 ,可信度均超过 0 .0 1水平。在北方地区保土作用系数有可能成为评价区域生态功能的综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植被覆盖度 水土保持作用系数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成人椎体形态的测量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李志君 李岩 +4 位作者 史常德 马威 张竹峰 隋鸿锦 徐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8期5530-5535,共6页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地区成人椎体形态从C3~L5的连续性变化与脊柱生理弯曲的关系,以及探讨椎体形态是否存在地区差、性别差,旨在补充国人椎骨形态的数据资料,也为人类脊柱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地区成人椎体形态从C3~L5的连续性变化与脊柱生理弯曲的关系,以及探讨椎体形态是否存在地区差、性别差,旨在补充国人椎骨形态的数据资料,也为人类脊柱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3在大连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取来自中国北方的成人干燥游离椎骨(C3~L5)124套,根据髋骨形态和颅骨特征作性别鉴定,男56例,女68例,均为无明显畸形、破损及病理改变。②实验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椎体上、中、下横径,椎体上、中、下矢状径,椎体前、中、后高度。③实验评估:计算椎体垂直指数和椎体横径矢径指数,同时分析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结果:①实验获得了男女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椎体上、中、下横径和上、中、下矢状径及前、中、后高度的平均值。②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椎体垂直指数男性分别为103.7、107.9和102.3,女性分别为101.0、106.5和99.3。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椎体横径矢径指数男性分别为58.9、83.0和73.6,女性分别为58.2、80.0和72.2。③椎体上、中、下横径,椎体上、中、下矢状径,椎体前、中、后高度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绝大多数是男性大于女性。④中国北方与成都及日本东京地区的成人椎体横径、矢状径、高度之间具有明显差别。结论:椎体的形态与脊柱的生理弯曲和承受重量及力量的传递有关。椎体横径、矢状径和高度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和地区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形态 成人 中国北方地区 人体测量学 组织构建
下载PDF
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频数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SVD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唐红玉 翟盘茂 常有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0-576,共7页
选取1957—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暴发生次数资料和北半球500hPa秋、冬、春季的平均高度场资料,对沙尘暴和高度场作SVD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次数各地具有比较一致的变化趋势,表明可能与大尺度气候背景的变化有联系。... 选取1957—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暴发生次数资料和北半球500hPa秋、冬、春季的平均高度场资料,对沙尘暴和高度场作SVD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次数各地具有比较一致的变化趋势,表明可能与大尺度气候背景的变化有联系。变化的最敏感区域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新疆西部、青海西部和东北地区。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发生次数与同期及前期500hPa高度场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前期环流形势对春季沙尘暴频数有一定的指示和预测意义,冬季环流场尤其具有预报指示意义,因为前一年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对我国春季北方沙尘暴发生次数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hPa高度场 SVD分析 沙尘暴 北半球 春季 频数 发生次数 中国北方地区 北大西洋涛动 2000年 平均高度场 中西部地区 变化趋势 气候背景 东北地区 相关关系 环流形势 指示意义 大尺度 内蒙古 敏感区 环流场 前期 冬季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综述 被引量:20
20
作者 王连喜 肖玮钰 +2 位作者 李琪 孟丹 孔坚文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4-119,130,共7页
农业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变化产生的不利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等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由于中国北方地区农业本身的脆弱性,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日趋明显,农业气象灾害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对粮食安全的威胁也日趋严重。针对北方地... 农业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变化产生的不利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等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由于中国北方地区农业本身的脆弱性,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日趋明显,农业气象灾害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对粮食安全的威胁也日趋严重。针对北方地区的三种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和马铃薯所遭受的三种主要灾害旱灾、低温冷害及霜冻风险评估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目前三种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北方地区农业风险评估研究提供参考,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估 旱灾 低温冷害 霜冻 中国北方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