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38篇文章
< 1 2 2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 被引量:870
1
作者 翟盘茂 潘晓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10,共10页
利用中国近50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分析北方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频率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夜间温度极端偏低的日数显著趋于变少;白天温度偏高的日数则趋于增多,只有华北南部例外。同时我国... 利用中国近50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分析北方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频率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夜间温度极端偏低的日数显著趋于变少;白天温度偏高的日数则趋于增多,只有华北南部例外。同时我国北方日最低气温小于0℃的日数显著减少,这使得我国北方,尤其是东部地区无霜期明显加长。从降水来看,华北地区强降水事件趋于减少,但西北地区强降水事件趋于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极端低温 强降水 中国北方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640
2
作者 毛景文 谢桂青 +4 位作者 张作衡 李晓峰 王义天 张长青 李永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9-188,共20页
本文论述了中国北方(包括华北、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和讨论了主要成矿区带(长江中下游、小秦岭-熊耳山、西秦岭、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大兴安岭南段)及一些大型矿集区(胶东、鲁西和乌奴格吐-甲乌拉)中矿化组... 本文论述了中国北方(包括华北、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和讨论了主要成矿区带(长江中下游、小秦岭-熊耳山、西秦岭、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大兴安岭南段)及一些大型矿集区(胶东、鲁西和乌奴格吐-甲乌拉)中矿化组合和成矿期次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提出中国北方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在200-160Ma,140Ma左右和120Ma左右三个峰期。通过对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的分析研究,认为三大成矿事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后碰撞造山过程、构造体制大转折晚期和岩石圈大规模快速减薄。在200-160Ma时期主要表现为大厚度岩石圈局部伸展有关的岩浆-热成矿,在140Ma左右时期成矿表现为与深源花岗质岩石有关的斑岩-夕卡岩矿床,而120Ma左右时期的成矿是在岩石圈快速减薄过程有大量地幔流体参与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成矿作用 中生代 三大成矿期次 地球动力学背景 中国北方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 被引量:282
3
作者 赵哈林 赵学勇 +1 位作者 张铜会 周瑞莲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5期739-747,共9页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分布于降水量 30 0~ 4 5 0mm ,干燥度 1~ 2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长城沿线 ,其东界和南界为黑龙江的龙江、安达 ,吉林的乾安和长岭 ,辽宁的康平、阜新 ,河北的丰宁、淮安 ,山西的浑源、五寨 ,陕西神木、榆林 ,甘...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分布于降水量 30 0~ 4 5 0mm ,干燥度 1~ 2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长城沿线 ,其东界和南界为黑龙江的龙江、安达 ,吉林的乾安和长岭 ,辽宁的康平、阜新 ,河北的丰宁、淮安 ,山西的浑源、五寨 ,陕西神木、榆林 ,甘肃环县 ,宁夏同心 ;其西界和北界为内蒙古的陈巴尔虎旗、乌兰浩特、林西、多伦、托克托、鄂托克和宁夏盐池。行政区划涉及 9省 10 6个旗 (县市 ) ,总面积 6 5 45 6 4km2 。全区耕地总面积 80 4 .6 9万hm2 ,人均占有耕地 0 .32hm2 ,农、林、牧用地比例为1.0∶1.17∶3.6 7。主要生态问题为 :沙漠化急剧发展、可利用土地资源锐减 ;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严重 ,承载力急剧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其原因除了受自然不利因素影响和现代人为强烈干扰外 ,还有沙漠化的历史烙印、现代农牧交错带的北移错位和经济地理三大原因。该区的退化生态治理应注意 :大部分地区要逐步用榆、柳、松、杏等乡土树种取代高耗水肥的杨树树种 ,采取以灌木为主的乔灌草结合的带状造林方式 ,建立类似原生植被的人工疏林草原植被 ,充分发挥其生态屏障作用。农业应以发展灌溉农业和保护型农业为主攻方向 ,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大力提高生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生态问题 地理界定 空间分布 中国北方 降水量 干燥度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初探 被引量:274
4
作者 徐备 赵盼 +3 位作者 鲍庆中 周永恒 王炎阳 罗志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41-1857,共17页
本文根据古亚洲洋早古生代闭合、晚古生代伸展的观点初步建立了兴蒙造山带早、晚古生代的构造单元。以前寒武纪微陆块为基本划分单位,以它们之间的缝合带或断裂带为界,将兴蒙造山带中泥盆世之前的构造格局划分为"五块四带",... 本文根据古亚洲洋早古生代闭合、晚古生代伸展的观点初步建立了兴蒙造山带早、晚古生代的构造单元。以前寒武纪微陆块为基本划分单位,以它们之间的缝合带或断裂带为界,将兴蒙造山带中泥盆世之前的构造格局划分为"五块四带",从北向南依次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艾力格庙-锡林浩特地块、松辽-浑善达克地块及佳木斯地块;它们之间的4条边界为:新林-喜桂图缝合带、艾力格庙-锡林浩特-黑河缝合带、温都尔庙-吉中-延吉缝合带和牡丹江缝合带。中-晚泥盆世之后兴蒙造山带出现多处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纪广泛分布陆相及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和蛇绿岩、辉长岩、花岗岩及双峰式火山岩,可划分陆相盆地、陆表海盆地、蛇绿岩带、侵入岩带等构造单元。早-中二叠世沉积类型多变,出现陆相、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系,遍含植物和滨浅海相动物化石,具大量双峰式火山岩,可划分出被动裂谷带、主动裂谷带、陆缘型蛇绿岩带和碱性岩带等构造单元。结尾讨论中指出兴蒙造山带内的放射虫化石不能代表二叠纪存在古亚洲洋,而新的古地磁资料支持至少从晚石炭世以来古亚洲洋已经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单元 兴蒙造山带 中国北方 前中生代
下载PDF
1951~2004年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 被引量:261
5
作者 马柱国 符淙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2429-2439,共11页
利用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中国区域地表湿润指数、Palmer干旱指数和反演的土壤湿度,通过对上述3个指标及降水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国北方近54年干湿变化的时空结构,特别是对北方干旱化事实的分析.结果指出:(1)20世纪80... 利用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中国区域地表湿润指数、Palmer干旱指数和反演的土壤湿度,通过对上述3个指标及降水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国北方近54年干湿变化的时空结构,特别是对北方干旱化事实的分析.结果指出:(1)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东部和华北以干旱化趋势为主要特征,这种干旱化的趋势在近15年不断加剧,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2)在54年间,西北东部和华北在年代际尺度上仅发生一次干湿转换,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末期,这与1977/1978全球气候背景的转折性变化有关.而东北地区却有3个转折点,最近的一个产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另两个分别发生在1965和1983年;(3)与北方其他地区的变化趋势相反,西北西部当前正处在一个相对湿的时段,但温度的升高削弱了这种变湿趋势;(4)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北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极端干旱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这与这些地区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干旱化 干旱指标 气候背景
原文传递
试论我国北方地区人工植被的土壤干化问题 被引量:216
6
作者 杨维西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8-85,共8页
我国北方地区以人工林为代表的人工植被建设中正面对一个严峻问题-土壤干化。土壤干化是北方少雨地区人工植被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因植物蒸腾过量耗水造成的植物根系作用范围内土壤水分长时间持续地严重亏缺,天然降... 我国北方地区以人工林为代表的人工植被建设中正面对一个严峻问题-土壤干化。土壤干化是北方少雨地区人工植被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因植物蒸腾过量耗水造成的植物根系作用范围内土壤水分长时间持续地严重亏缺,天然降水已不能有效予以补偿,土壤表层板结.土壤紧实度增大,从而导致植物生长明显衰退以至大面积干枯死亡。土壤干化已成为这一地区人工植被建设的严重隐患。造成人工植被土壤干化的直接原因是植被类型选择不当,群落密度过大和群落生产力过高。人工植被土壤干化的防治对策是,在正确的植被建设思想指导下,依据当地的生物气候生产力因地制宜地选择植被类型,大幅度降低群落密度,合理调控群落生产力,以保持植物蒸腾耗水与土壤水分补偿之间的水分平衡,从而维持群落的持续稳产与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被 土壤干化 生长衰退 防治对策 中国北方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19
7
作者 巨晓棠 张福锁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1期24-28,共5页
运用统计资料和调查研究资料,揭示中国氮肥用量在地区之间和作物之间分配的不平衡现象.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和城郊地区氮肥施用量远高于西北部地区,经济作物远高于粮食作物,氮肥短缺和过量施用并存.中国北方某些地区土壤剖面硝态氮的... 运用统计资料和调查研究资料,揭示中国氮肥用量在地区之间和作物之间分配的不平衡现象.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和城郊地区氮肥施用量远高于西北部地区,经济作物远高于粮食作物,氮肥短缺和过量施用并存.中国北方某些地区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大量累积对水体环境构成了某种程度的威胁.由于大田作物获得较高产量的'平均适宜施氮量(N 150~180 kg/hm2)'与氮素环境安全指标尚有一定距离,中国完全可以实现水体环境安全和农业高产优质的双重目标.氮肥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由不合理大量施用氮肥造成的.因此,中国应制定施肥技术标准和法规,鼓励农民降低氮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土壤 硝态氮 累积 环境 氮肥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区地表湿润状况的趋势分析 被引量:226
8
作者 马柱国 符淙斌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37-746,共10页
利用 1 95 1~ 1 997年中国 1 6 0站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计算的地表湿润指数 Hi =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 ,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 ) ,对比分析了中国华北、西北两个典型干旱区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年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 利用 1 95 1~ 1 997年中国 1 6 0站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计算的地表湿润指数 Hi =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 ,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 ) ,对比分析了中国华北、西北两个典型干旱区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年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 ,并讨论了它与降水和气温的联系。最后 ,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年及各季节变化趋势的地理分布。研究表明 :西北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反 ,前者地表为变湿趋势 ,后者为变干趋势。华北地区的干化趋势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而西北除东部的秋季和西部的夏季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干旱区 地表湿润指数 气候变化 降水 气温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05
9
作者 郭志梅 缪启龙 李雄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8-454,共7页
文章分析了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 文章分析了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的增温大于西北和华北地区;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比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更加显著;冬季增温比夏季显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大多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变暖突变.9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明显偏高.但是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的多年变化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平均气温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型研究 被引量:149
10
作者 何春阳 史培军 +5 位作者 陈晋 潘耀忠 李晓兵 李京 李月臣 李景刚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4-473,共10页
综合自上而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自下而上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从宏观用地总量需求和微观土地供给相平衡的角度,充分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情景模拟和宏观驱动因素反映上的优势与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微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反映上的优势,发展了... 综合自上而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自下而上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从宏观用地总量需求和微观土地供给相平衡的角度,充分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情景模拟和宏观驱动因素反映上的优势与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微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反映上的优势,发展了土地利用情景变化动力学LUSD(Land Use Scenarios Dynamics model)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中国北方13省未来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模拟结果表明,由于LUSD模型充分利用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考虑了土地利用系统宏观驱动因素复杂性和微观格局演化复杂性的特征,因而提高了当前土地利用情景模型的可靠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驱动行为,评估脆弱生态区土地系统变化的潜在生态效应提供帮助.同时,LUSD模型的情景模拟结果也表明,农牧交错带地区是中国北方未来20年土地利用变化比较明显的地区,而耕地和城镇用地则是该区域内变化最为显著的两种用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 情景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系统 驱动因素 充分利用 模拟结果 中国北方 SD模型 脆弱生态区 农牧交错带 自上而下 空间格局 生态效应 系统变化 用地类型 城镇用地 复杂性 相平衡 微观
原文传递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177
11
作者 ZHU RiXiang XU YiGang +3 位作者 ZHU Guang ZHANG HongFu XIA QunKe ZHENG TianY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1565-1587,共23页
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major research project,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past few years by Chinese scientists through an in-depth and systemati... 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major research project,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past few years by Chinese scientists through an in-depth and systematic observations, experiments and theoretical analyse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NCC destruction, the structure of deep earth and shallow geological records of the craton evolution, the mechanism and dynamics of the craton destruction. From this work the foU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1) Significa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exists in the NCC lithospheric thickness and crustal structure, which constrains the scope of the NCC destruction. (2) The nature of the Paleozoic, Mesozoic and Cenozoic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CLM) underneath the NCC is characterized in detail. In terms of water content, the late Mesozoic CLM was rich in water, but Cenozoic CLM was highly water deficient. (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agmatism and surface geological response confirms that the geological and tectonic evolution is governed by cratonic destruction processes. (4) Pacific subduction is the main dynamic factor that triggere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CC, which highlights the role of cratonic destruction in plate tecton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FC major research project research progress craton destruction North China Craton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近50年干旱变化特征 被引量:169
12
作者 王志伟 翟盘茂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61-68,共8页
根据1950~2000年我国629个站逐月降水资料,采用Z指数作为旱涝等级划分标准,根据计算出的Z指数把各地的旱涝情况划分成7个等级,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干旱发生的范围.通过研究干旱范围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而诊断干旱发生严重程度的变化.通过... 根据1950~2000年我国629个站逐月降水资料,采用Z指数作为旱涝等级划分标准,根据计算出的Z指数把各地的旱涝情况划分成7个等级,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干旱发生的范围.通过研究干旱范围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而诊断干旱发生严重程度的变化.通过对近半个多世纪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北方主要农业区不同程度的干旱面积均有扩大趋势,在不同季节以及北方区内的其它区域干旱的发生发展还有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干旱范围 变化特征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151
13
作者 王涛 吴薇 +3 位作者 薛娴 张伟民 韩致文 孙庆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0-235,共6页
对2000年中国北方256×104km2区域内沙漠化土地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现已达到38.57×104km2,其中轻度和潜在沙漠化土地13.93×104km2,占沙漠化土地面积的36.1%;中度沙漠化土地9.977×104km2,占25.9%;重... 对2000年中国北方256×104km2区域内沙漠化土地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现已达到38.57×104km2,其中轻度和潜在沙漠化土地13.93×104km2,占沙漠化土地面积的36.1%;中度沙漠化土地9.977×104km2,占25.9%;重度沙漠化土地7.909×104km2,占20.5%;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6.756×104km2,占17.5%。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后期的沙漠化土地发展状况相比,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演变趋势具以下特征:(1)沙漠化土地仍在蔓延,面积已由1987年的33.895×104km2增加到了2000年的38.569×104km2,13a中净增4.674×104km2;(2)沙漠化土地继续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年平均发展速率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的1560km2、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的2100km2发展到90年代的3600km2;(3)部分旱农区以及农牧交错地区沙漠化土地出现明显逆转,但荒漠草原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继续扩大,并且程度有所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沙漠化土地 遥感监测 植被 影像处理技术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28
14
作者 王涛 陈广庭 +3 位作者 钱正安 杨根生 屈建军 李栋梁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2-327,共6页
中国北方主要包括 :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阿拉善盟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 ;内蒙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和蒙陕宁长城沿线四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我国沙尘暴从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呈波动减少之势 ,90年代在减少中有回... 中国北方主要包括 :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阿拉善盟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 ;内蒙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和蒙陕宁长城沿线四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我国沙尘暴从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呈波动减少之势 ,90年代在减少中有回升 ,2 0 0 0年和 2 0 0 1年更是急剧增加 ,预示着新一轮沙尘暴活跃期已经开始。生态环境恶化和气象条件的变化是我国北方沙尘暴增多的原因。目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 ,减缓沙尘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 ;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 ,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生产活动 ,对于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地区可以采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沙尘暴 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 甘肃 土壤风蚀 内蒙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41
15
作者 符淙斌 温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22-29,共8页
在对东北西部(主要是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进行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北方干旱化和生存环境的现状。它们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生态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北方干旱化形势严峻,生态环... 在对东北西部(主要是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进行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北方干旱化和生存环境的现状。它们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生态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北方干旱化形势严峻,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加剧干旱化的一个主要因素;(3)位于气候和生态系统过渡带的半干旱区具有敏感性和可恢复性的双重特征,是干旱化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4)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规划山川秀美的远景必须遵循生态规律;(5)有序人类活动是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北方干旱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6)生态治理的有序人类活动与包产到户的土地承包政策之间存在矛盾;(7)必须正确处理生态治理的投入、经营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人类活动 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 中国北方 气候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荒漠草原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141
16
作者 李晓兵 陈云浩 +3 位作者 张云霞 范一大 周涛 谢锋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54-261,共8页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利用气候变量实现对遥感植被指数所表示的植被绿度信息的模拟 ,可以尝试作为表达生物圈过去和未来状态的一种途径。利用 196 1— 2 0 0 0年的气温、降水和 1983— 1999...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利用气候变量实现对遥感植被指数所表示的植被绿度信息的模拟 ,可以尝试作为表达生物圈过去和未来状态的一种途径。利用 196 1— 2 0 0 0年的气温、降水和 1983— 1999年的NOAA/AVHRR资料 ,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带性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植被分布区的短尺度气候的年际和季节变化 ,及其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 ,过去 4 0年中该区域年际气候变化表现为增温和降水波动。年NDVI的最大值 (NDVImax)可以较好地反映气候的变化 ,过去 17年中NDVImax出现的时间略有提前。综合分析NDVI、植被盖度、NPP、区域蒸散量、土壤含水量及其气候的年际变化 ,表明增温加剧了土壤干旱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绿度信息 土壤干旱化 气候变化 荒漠草原 陆地生态系统 植被 中国北方
下载PDF
中国北方的典型强沙尘暴事件(1954~2002年) 被引量:135
17
作者 周自江 章国材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24-1228,共5页
利用1954~2002年全国681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以天气过程为单元给出了近49年中国北方典型强沙尘暴的序列,并初步分析了中国北方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954~2002年,中国北方共出现了223例较为典型的强沙尘暴事件... 利用1954~2002年全国681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以天气过程为单元给出了近49年中国北方典型强沙尘暴的序列,并初步分析了中国北方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954~2002年,中国北方共出现了223例较为典型的强沙尘暴事件,其中1979年4月10~12日的强沙尘暴事件的影响范围最大;与沙漠、沙地的地理分布和入侵我国的强冷空气的路径密切关连。强沙尘暴的多发区域主要位于南疆盆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北部;强沙尘暴的多发季节为春季,约占全年的82.5%,冬季次之,夏、秋季较少;49年间,强沙尘暴的发生次数以20世纪50年代最多,90年代最少,呈波动减少趋势,但 2000~2002年又相对增多;强沙尘暴的平均持续时间以 20世纪 90年代最短,比其他年代约短0.5~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典型强沙尘暴 时空分布 天气过程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气候暖干化对粮食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137
18
作者 邓振镛 王强 +5 位作者 张强 倾继祖 杨启国 袁志鹏 刘文婧 徐金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6278-6288,共11页
东北、华北和西北50a来的平均气温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气候变暖明显,尤其冬季增温最显著。区域增暖的极端最低气温远比极端最高气温的贡献大。东北、华北大部、西北东部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a减少20—40mm,尤其春夏季减少最明显。... 东北、华北和西北50a来的平均气温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气候变暖明显,尤其冬季增温最显著。区域增暖的极端最低气温远比极端最高气温的贡献大。东北、华北大部、西北东部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a减少20—40mm,尤其春夏季减少最明显。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干旱化趋势非常突出。在综述我国北方现代气候变化基本特征是暖干化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喜凉作物冬小麦、春小麦、马铃薯和喜温作物水稻、玉米、谷子、糜子等7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品种熟性、种植区域与面积、产量与品质等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特征。揭示了气候暖干化使春播作物播期提早,苗期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营养生长期提前,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延长;秋作物发育期推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长期延长;越冬作物播期推迟,越冬死亡率降低,种植风险减少,春初提前返青,生殖生长期提早,全生育期缩短。使作物适宜种植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扩展;品种熟性向偏中晚熟高产品种发展;喜温作物和越冬作物以及冷凉气候区的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旱作区种植不较耐旱的玉米、春小麦等作物种植面积受到制约。对雨养农业区的作物气候产量影响严重,尤其对不够耐旱的小麦和玉米的气候产量受影响最大;对较耐旱的谷子、糜子、马铃薯等影响较轻。从作物属性而言,对喜温作物水稻、玉米和越冬作物冬小麦有利于气候产量提高;对喜凉作物春小麦和马铃薯的气候产量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提出了从5个方面应对气候暖干化的技术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根据不同气候年型调整各种作物种植比例;针对不同气候区域发展优势作物和配置作物种植格局;采取不同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综合配套技术提髙抵御灾害能力。为粮食作物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气候暖干化 粮食作物 气候生态适应性 应对措施 影响
下载PDF
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趋势的多时段特征 被引量:125
19
作者 马柱国 黄刚 +1 位作者 甘文强 陈明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1-681,共11页
利用CRU(Climate Research Unit)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 对我国北方近100年(1901~1998年)、 50年(1951~2002年)、 20年(1981~2002年)和近10年(1991~2002年)... 利用CRU(Climate Research Unit)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 对我国北方近100年(1901~1998年)、 50年(1951~2002年)、 20年(1981~2002年)和近10年(1991~2002年)干湿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的检测和分析, 突出了在全球增暖背景下温度变化对干湿变化的重要影响, 揭示了中国北方四个不同时段干湿变化趋势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 由于受温度升高的影响, 近100年我国西部地区降水尽管增加但并不存在变湿趋势, 而东部地区降水显著增加的地区明显呈现出变湿趋势, 显著变湿的范围较降水增加的范围大, 且强度明显增强, 这与这个地区温度的降低有关.在近50年, 100°E以东的北方地区是明显的干旱化趋势; 西北西部显著变湿的范围较降水显著增加的范围为小, 而东部干旱化区域的范围较降水显著减少的区域大.这充分说明了增暖能够减弱降水增加对地表水分收支的贡献, 也就是加剧降水减少的干旱化程度.在近20年, 新疆北部尽管降水量有所增加, 但并未改变该地区干旱化的时空格局, 也未发现显著的变湿趋势存在, 这个时段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以干旱化趋势为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在有些地区干湿指标的变化趋势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在20年和近100年时段上, 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处在一个干旱化的进程中, 而华北地区在20年和50年时段上均表现为一个干旱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和气 温增 暖干湿指标 变化趋势 中国北方 变湿
下载PDF
我国北方干湿演变规律及其与区域增暖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122
20
作者 马柱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11-1018,共8页
用中国地区60个站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资料,计算了我国北方地区地表水分收支、蒸发等水分过程.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三北地区(西北、东北和华北)地表水分的历史演变规律及其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特别分析了和区域增暖的关系.结果指出:在北方... 用中国地区60个站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资料,计算了我国北方地区地表水分收支、蒸发等水分过程.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三北地区(西北、东北和华北)地表水分的历史演变规律及其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特别分析了和区域增暖的关系.结果指出:在北方地区,地表水分有其显著的演变规律,不同地区其变化规律不同.而实际蒸发和气温的关系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在1965年前与1965年后的相关关系是完全相反的.分析的结果还指出:当前北方地区的普遍增温是干旱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干湿演变 区域增暖 影响强度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