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董仲舒的五行说与中和论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飞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4-82,共9页
本文是针对董仲舒《春秋繁露》之哲学贡献的研究。《春秋繁露》后半部讨论阴阳五行的部分,对先秦以来的阴阳五行说做了一个系统总结,成为董仲舒天道思想的核心内涵,而其五行说的最大特点,是以五行相生说补充了五行相胜说,提出间相生而... 本文是针对董仲舒《春秋繁露》之哲学贡献的研究。《春秋繁露》后半部讨论阴阳五行的部分,对先秦以来的阴阳五行说做了一个系统总结,成为董仲舒天道思想的核心内涵,而其五行说的最大特点,是以五行相生说补充了五行相胜说,提出间相生而交相胜的思想。在《春秋繁露》的阴阳五行说中,值得特别注意的哲学思想是中和论,主要在三个方面呈现出来对中央土的突出、四时运行中的二中二和、时中思想。这三个方面与《中庸》中的中和论相呼应,开启了后世对中和问题的诸多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繁露》 阴阳五行 相生相胜 中和
原文传递
论《诗经》中的“中和论”美育功能体现
2
作者 黎芷琳 《时代人物》 2024年第12期4-6,共3页
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中和论”美育观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而《诗经》作为古人阐释“中和论”思想时所用的典范与样本,其在诗作内容、创作形式以及情感主旨上显著地体现出曾繁仁先生所阐发的“中和论”当中涵盖的“保... 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中和论”美育观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而《诗经》作为古人阐释“中和论”思想时所用的典范与样本,其在诗作内容、创作形式以及情感主旨上显著地体现出曾繁仁先生所阐发的“中和论”当中涵盖的“保合大和”“中庸之道”“和而不同”“人文化成”等美学理念,并由此发挥出相应的美育功能,通过促进人格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谐,助力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境界的变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诗经》 美育功能
下载PDF
董仲舒的中和论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星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9-19,共11页
“中和”是“中庸”观念的重要分支,源远流长。董仲舒继承发展了上古以来,特别是《中庸》的中和观念,形成了以贵中尚和为主体,阴阳五行为框架,由中致和为途径的理论体系,并从治身与治国两个方面展开中和论的实践应用。分别从养气、养心... “中和”是“中庸”观念的重要分支,源远流长。董仲舒继承发展了上古以来,特别是《中庸》的中和观念,形成了以贵中尚和为主体,阴阳五行为框架,由中致和为途径的理论体系,并从治身与治国两个方面展开中和论的实践应用。分别从养气、养心、衣食住行、男女之法等方面提出了以中和养生的具体方法。确立了中正的政治行为准则,以中和之道处理礼与法、德与刑、王道与霸道二元张力,提出了以礼主法、德主刑辅、以王统霸的治理模式。治身与治国都是由中致和,贯通一体。董仲舒的中和论是构建思想体系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贯穿于其思想体系的不同方面,起着贯通和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中和 构架 实践应用 由中致和
下载PDF
中国古代“中和论”美育观略论 被引量:5
4
作者 祁海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9-193,共5页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说"礼"论"乐"风潮,先秦至两汉时期,儒家从维护、发扬自上古"先王乐教"以至西周"制礼作乐"的礼乐教化美育传统出发对诗、礼、乐等的美育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多方...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说"礼"论"乐"风潮,先秦至两汉时期,儒家从维护、发扬自上古"先王乐教"以至西周"制礼作乐"的礼乐教化美育传统出发对诗、礼、乐等的美育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多方阐发,发展出比较系统的美育观,构成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主体。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中和"观念的形成确立存在着密切联系,"中和"精神弥漫、贯穿于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各个理论层面,成为其核心精神,因而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可以称之为"中和论"美育观。这种美育观与西方古代的"和谐论"美育观既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存在着可以相互补充、融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美育观 儒家 礼乐教化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中和与和谐的中西比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明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5-70,共6页
关键词 中西比较 中和之道 和谐 中国古代 中和 和谐美 《乐记》 主体性 个体个性 黑格尔
下载PDF
略论司马光思想中的几个问题
6
作者 张知寒 《中州学刊》 1985年第4期116-121,共6页
我国学术界对司马光的评价有这么一个比较流行的看法:“司马光在史学上的成就是卓越的;在哲学上是唯心的落后的,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反动的。”对以上看法,我们尚有一些不同意见,谨写在下面,敬请同志们批评教正!
关键词 司马光 扬子 文集 《通鉴》 几个问题 史学思想 “中” 中和 求谏 言路
下载PDF
中古文论中“文质论”的思想渊源与理论旨趣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宁 《励耘学刊》 2005年第2期69-83,共15页
"文质论"是中古文论的核心内容,其独特内涵渊源于先秦两汉儒家文质观以中和之思处理文质关系的理论取向,"文质论"所标举的"文质彬彬"的美学理想,反映了中古文论将自然之旨与儒家中和精神深入会通的理论旨... "文质论"是中古文论的核心内容,其独特内涵渊源于先秦两汉儒家文质观以中和之思处理文质关系的理论取向,"文质论"所标举的"文质彬彬"的美学理想,反映了中古文论将自然之旨与儒家中和精神深入会通的理论旨趣,中唐以后,文论的理论重心发生转向,因此"文质论"的重要性随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质 中和 本质 自然之旨
下载PDF
孔子的文艺思想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青山 《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7年第4期1-6,13,共7页
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也是伟大的文艺理论家。尽管他的文艺观点,诸如“兴、观、群、怨”说、“辞达辞巧”说、“文质彬彬”说、“尽善尽美”说等等都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在的逻辑性。把礼治思想渗透在文艺思想之中,是孔子文艺思想的... 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也是伟大的文艺理论家。尽管他的文艺观点,诸如“兴、观、群、怨”说、“辞达辞巧”说、“文质彬彬”说、“尽善尽美”说等等都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在的逻辑性。把礼治思想渗透在文艺思想之中,是孔子文艺思想的核心;明显地重视文艺的功利性,突出文艺的教化作用,在文艺审美中恪守中和论,是孔于文艺思想的主要特色。他的文艺思想,无论是积极的一面,还是消极的一面,对中国古代的文艺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礼治 功利性 中和 文艺思想
下载PDF
竞技体育技术理性困境的消解——从中国古代中和论谈起 被引量:2
9
作者 袁宏 段金花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3,共3页
通过对技术理性理论渊源以及竞技体育技术理性内涵的分析,对竞技体育所面临的这一困境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古代的中和论,提出以"中和论"之重整体、"中"、"和"等思想消解竞技体育技术理性困... 通过对技术理性理论渊源以及竞技体育技术理性内涵的分析,对竞技体育所面临的这一困境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古代的中和论,提出以"中和论"之重整体、"中"、"和"等思想消解竞技体育技术理性困境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技术理性 中和
下载PDF
和合情绪中和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工智能(下)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立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3,共9页
四、合和同心通达道中和的“和”。在大智能时代,人类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冲突和挑战,和是化解其冲突和挑战的大本达道。和平与和解。心平气和,天下太平,冲突、矛盾、纷争、战争平息,生活安定。《管子》载:“致德,其民和平以静。致道,其... 四、合和同心通达道中和的“和”。在大智能时代,人类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冲突和挑战,和是化解其冲突和挑战的大本达道。和平与和解。心平气和,天下太平,冲突、矛盾、纷争、战争平息,生活安定。《管子》载:“致德,其民和平以静。致道,其民付而不争。”黎翔凤注:“君德及人,以致和静。”a 推致其道德,人民亲附而不争,和平而不会发生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中国传统文化 中和 情绪 和合 心平气和 《管子》 冲突
下载PDF
茶山丁若镛实学与朱熹性理思想比较研究——以《中庸》为蓝本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悦 《韩国研究论丛》 CSSCI 2016年第1期151-167,共17页
伴随朝鲜时期三大论争的激烈展开,韩国对中国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新高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朱子学的弊端日渐显现,注重经世治人的实学思想开始萌动,出现了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茶山丁若镛(1762~1836年)。丁若镛强调"... 伴随朝鲜时期三大论争的激烈展开,韩国对中国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新高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朱子学的弊端日渐显现,注重经世治人的实学思想开始萌动,出现了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茶山丁若镛(1762~1836年)。丁若镛强调"实用、实证",对建立在理气论基础上的朱子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了独特的天道观、修养工夫论及中和论,构建起了自身的实学学术体系。比较丁若镛和朱熹关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忆古思今,对在追求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探索儒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山实学 朱子学 天道观 慎独 中和
下载PDF
“中和论”与“人格论”——论中国古典文学的主客体结构特性
12
作者 王丽 马龙潜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38,共4页
"中和"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艺术的核心范畴,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主导文化精神。艺术叙写人格,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而"人格论"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特点。并且,二者都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结构关... "中和"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艺术的核心范畴,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主导文化精神。艺术叙写人格,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而"人格论"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特点。并且,二者都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结构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主客体结构特性,对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人格 中国古典文学 主客体结构
下载PDF
孙氏武学“中和”论
13
作者 李子蔚 《少林与太极》 2021年第5期46-47,共2页
“起躜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矣!”在《形意拳学·五拳合一进退连环学》中,孙禄堂先生如是写到。这段文字所论述的就是孙氏武学... “起躜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矣!”在《形意拳学·五拳合一进退连环学》中,孙禄堂先生如是写到。这段文字所论述的就是孙氏武学的“中和”论。中和论和内劲论、太极一气论一样,也是孙氏武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更是孙氏武学特有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学 形意拳 孙禄堂 天地位焉 中和 孙氏
下载PDF
太极中和论
14
作者 郭渠 《中华武术》 2012年第2期48-49,共2页
中:分清虚实.调和持中。中在得横.胯平保中。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中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 中:分清虚实.调和持中。中在得横.胯平保中。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中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虚实即是阴阳,分清虚实,是执其阴阳两端.调整平衡而持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中和 右腿 阴阳 拳术
下载PDF
建设中国当代中和论美学——从新实践美学的角度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弓 张玉能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8-226,255,共10页
新实践美学应该坚持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及其话语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继承发扬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建设中国特色当代中和论美学。中国当代中和论美学应该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中和”“中和为美”思想的中国特色美学体系... 新实践美学应该坚持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及其话语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继承发扬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建设中国特色当代中和论美学。中国当代中和论美学应该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中和”“中和为美”思想的中国特色美学体系。中国当代中和论美学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改造的中和论美学,把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生成和发展当作是对立统一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国当代中和论美学应该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阴阳和合”的观点,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范畴体系。中国当代中和论美学应该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和而不同”的观点,构成一个感性与理性、差异性与共同性、自然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多元开放的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美学 新实践美学 中和为美 阴阳和合 和而不同
下载PDF
论古代“中和论”美育观与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
16
作者 祝亚楠 卢政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96-99,共4页
建立在"天人合一"文化理念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中和论"美育观并不是单纯审美、艺术教育,它在根本上是一种审美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当前美育现代性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 建立在"天人合一"文化理念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中和论"美育观并不是单纯审美、艺术教育,它在根本上是一种审美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当前美育现代性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低迷的状况,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忽略了传统文化资源,割断了与传统美育观的联系所致。中国现代美育是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产物而发生的,是"现代性"社会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构建更加和谐、完善的现代美育,中国美育的现代性建设必须从传统美育中汲取有益成分,促进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的持久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和”美育观 现代性 学校美育 借鉴
下载PDF
中和共发论:“一带一路”的全球政治经济学
17
作者 赵可金 史艳 《俄罗斯研究》 2023年第3期24-47,共24页
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关于国际发展的倡议,在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这一倡议聚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全球共同发展,其理论基础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和共发论,基本逻辑是打破西方制度主义迷信,... 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关于国际发展的倡议,在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这一倡议聚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全球共同发展,其理论基础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和共发论,基本逻辑是打破西方制度主义迷信,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充分尊重世界各地多样性的基础上,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推动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国际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十年实践证明,中和共发论突破了欧美国家倡导的发展经济学框架,开创了开放创新共享的全球政治经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中和共发 发展经济学 全球政治经济学
原文传递
曾繁仁美育观初探
18
作者 朱志荣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8期78-81,共4页
曾繁仁以西方美学为基础,从中国传统思想出发,把美育的学理性探究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美育中介论、中和美育论和生活艺术家等重要的美育思想:美育在各育中起"中介"作用,协调主体的心理功能诸要素的关系,显示出多学科综... 曾繁仁以西方美学为基础,从中国传统思想出发,把美育的学理性探究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美育中介论、中和美育论和生活艺术家等重要的美育思想:美育在各育中起"中介"作用,协调主体的心理功能诸要素的关系,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征;美育是通过和谐协调的艺术,培养和谐协调的情感,塑造和谐协调的人格,进而实现人与对象(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协调;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活艺术家",使人们以审美的世界观对待自身,避免精神疾病和心理缺损,从而实现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自然和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繁仁 美育观 美育中介 中和美育 生活艺术家
下载PDF
潘光旦的“中和位育论”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谐社会的构建
19
作者 孙志丽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2期19-21,共3页
老一辈社会学家潘光旦看到了社会学研究中的主体与客体对立、微观与宏观对立的倾向性问题,因而,他力图以人为本,阐述了一种以"协调、汇通、和谐"为主调的"中和位育"的理论和方法。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其发展过程中出... 老一辈社会学家潘光旦看到了社会学研究中的主体与客体对立、微观与宏观对立的倾向性问题,因而,他力图以人为本,阐述了一种以"协调、汇通、和谐"为主调的"中和位育"的理论和方法。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不协调的状态,即"反位育"。我们要借鉴潘光旦"中和位育"思想,加快建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位育 东北老工业基地 和谐社会 潘光旦
下载PDF
古代“中和”美论的起源、发展及其辩证思考
20
作者 谢国荣 《柳州师专学报》 2014年第4期19-22,共4页
梳理了古代"中和"美论的起源及其三个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对"中和"美论进行了辩证思考和恰当的评价:批评了"美即和谐"与"美在冲突"的两种错误倾向,阐述了美即"和谐... 梳理了古代"中和"美论的起源及其三个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对"中和"美论进行了辩证思考和恰当的评价:批评了"美即和谐"与"美在冲突"的两种错误倾向,阐述了美即"和谐的冲突"或"平衡的动态"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美 起源发展 辩证思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