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逆力(Resilience)研究需识别之诸效应 被引量:19
1
作者 席居哲 左志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123,共9页
作为反映严重压力/逆境经历下人的发展个体差异的抗逆力(resilience),体现着发展的成因多重性和结果多样性。由于人们赖于生存的生态系统颇为复杂,要解读"缘何一些人被严重压力/逆境压垮而为数不少者却似未受到高危生存环境的损伤... 作为反映严重压力/逆境经历下人的发展个体差异的抗逆力(resilience),体现着发展的成因多重性和结果多样性。由于人们赖于生存的生态系统颇为复杂,要解读"缘何一些人被严重压力/逆境压垮而为数不少者却似未受到高危生存环境的损伤性影响"这一抗逆力核心命题,就需要深入探查压力/逆境因子、抗逆力相关因子及心理社会功能与发展因子间盘根错节的关系。迄今,研究者业已确认出若干应予充分关注的效应,包括:连锁效应、缓冲效应、中和效应、敏化效应、钢化效应、转折点效应及锚定效应等,这些效应从不同侧面映现了抗逆力发展的机制与过程。深入把握这些效应特征及相互区别,无论对于抗逆力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逆力 连锁效应 缓冲效应 中和效应 敏化效应 钢化效应 转折点效应 锚定效应
下载PDF
抗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与中和效应 被引量:8
2
作者 许崇波 马从林 +1 位作者 赵宝华 朱平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64-466,共3页
用提取的 A 型产气荚膜梭菌 α毒素包涵体免疫 B A L B/c 小鼠后, 取小鼠脾细胞与 S P2/0 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和克隆化,经间接 E L I S A 筛选,共获得 1 A8、1 C3、1 D5、1 D8、1 F1、1 H1 ... 用提取的 A 型产气荚膜梭菌 α毒素包涵体免疫 B A L B/c 小鼠后, 取小鼠脾细胞与 S P2/0 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和克隆化,经间接 E L I S A 筛选,共获得 1 A8、1 C3、1 D5、1 D8、1 F1、1 H1 和 2 E3 7 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 M c Ab)的杂交瘤细胞株。经鉴定,7 株 M c Ab 的 Ig 亚类有 Ig G1(1 D8)、 Ig G3(1 A8、1 C3 和 2 E3)和 Ig M(1 D5、1 F1 和 1 H1)。细胞培养上清和腹水抗体效价分别为 1∶512~1∶1 024 和 1∶106 ~1∶108 。尤为重要的是,2 E3 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 M c Ab 不仅能够中和 α毒素的磷脂酶 C活性和溶血活性,而且能够对致死性腹腔感染小鼠产生良好的被动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产气荚膜梭菌 Α毒素 单克隆抗体 中和效应 杂交细胞株
全文增补中
广州帽峰山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环境效应 被引量:8
3
作者 肖以华 陈步峰 +2 位作者 潘勇军 史欣 徐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8-81,共4页
对帽峰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穿透雨、树干径流和大气降水及地表总径流水的pH值和Pb、Cu、Cd、Hg、Zn等重金属平均质量浓度进行测定,分析森林对水文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的穿透雨和树干径流的pH平均值比大气降水高了约1个pH值单... 对帽峰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穿透雨、树干径流和大气降水及地表总径流水的pH值和Pb、Cu、Cd、Hg、Zn等重金属平均质量浓度进行测定,分析森林对水文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的穿透雨和树干径流的pH平均值比大气降水高了约1个pH值单位,最高可达2.6个pH值单位。树干径流的pH平均值比穿透雨的pH平均值要高,说明树干径流对酸雨的中和效应更为明显。大气降水中重金属平均质量浓度基本是旱季大于雨季,5种重金属的平均质量浓度次序为Zn>Cu>Pb>Cd>Hg。与大气降水相比,穿透雨和树干径流的重金属总体变化是雨季呈降低趋势,变化幅度一般在8.13%~49.38%;但在旱季这一趋势刚好相反。穿透水、树干径流对大气降水的淋溶系数的大小排列为:Pb>Cu>Cd>Hg>Zn。穿透雨淋溶系数都大于树干径流的淋溶系数,总体来说,穿透水对总金属元素的淋溶作用大于树干径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帽峰山 季风常绿阔叶林 酸雨 重金属 中和效应 淋溶效应
下载PDF
抗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单链抗体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被引量:6
4
作者 赵宝华 许崇波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43-547,共5页
应用RT PCR技术 ,从分泌具有中和活性的抗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 ,扩增出抗体VH 和VL 基因 ,连接成ScFv基因 ,并将其克隆至pGEM T载体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XScFv 2E3。经序列分析证实 ,VH 和VL 基因及linker基因... 应用RT PCR技术 ,从分泌具有中和活性的抗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 ,扩增出抗体VH 和VL 基因 ,连接成ScFv基因 ,并将其克隆至pGEM T载体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XScFv 2E3。经序列分析证实 ,VH 和VL 基因及linker基因拼接正确 ,基因全长为 72 6bp ,编码 2 42个氨基酸。随后将其定向克隆于表达载体pHOG2 1,转化至大肠杆菌XL1 BLUE筛选出表达菌株XL1 BLUE(pHOG 2E3)。经ELISA和SDS PAGE分析表明 ,在2 0℃用IPTG诱导培养时 ,表达的ScFv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 2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产气荚膜梭菌 Α毒素 单链抗体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中和效应
下载PDF
桂林市酸雨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陵 黎泳珊 +5 位作者 彭良 周艺 柴发合 莫招育 陈志明 李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93-1401,共9页
为促进桂林市酸雨污染防控,利用2013—2017年桂林市3个监测站点采集的共1147个降雨样品,分析了降雨pH、电导率和水溶性离子成分,结合气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和气象因素影响分析,探讨了桂林市酸雨污染成因,并提出了桂林市酸雨污染防治对策... 为促进桂林市酸雨污染防控,利用2013—2017年桂林市3个监测站点采集的共1147个降雨样品,分析了降雨pH、电导率和水溶性离子成分,结合气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和气象因素影响分析,探讨了桂林市酸雨污染成因,并提出了桂林市酸雨污染防治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2013—2017年桂林市降雨的pH年均值范围为4.85~5.23.酸雨频率范围为42.5%~74.9%,2017年酸雨频率达74.9%.虽然近年来桂林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但是酸雨污染却没有明显减轻,反而在2015年后出现恶化.降雨的离子组成中,SO4^2-和NO3^-是主要的阴离子成分,分别占总离子当量浓度的28.19%和10.82%;Ca^2+和NH4^+是主要的阳离子成分,分别占总离子当量浓度的23.46%和17.64%.酸中和效应分析显示,Ca^2+和NH4^+为降雨中主要的中和物质.②降雨中碱性离子当量浓度的降幅比酸性离子当量浓度的降幅大,这是导致桂林市近年酸雨恶化的重要因素;此外,来自西部和东南部方向的气流对应了较高的降雨酸度和总离子当量浓度,因此污染物的远距离传输对降雨酸度和离子当量浓度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显示,桂林市SO2和NOx排放的持续管控将有利于酸雨污染防治,但桂林市目前实施的削减大气粗颗粒物和NH 3排放的大气污染控制策略对于降雨酸度的影响还需要开展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化学特征 中和效应 防治对策 桂林市
下载PDF
抗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与中和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许崇波 马从林 +3 位作者 朱平 石瑾琪 姚湘燕 冯书章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55-57,共3页
用提取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包涵体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和克隆化,经ELISA筛选,共获得7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A8、1C3、1D5... 用提取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包涵体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和克隆化,经ELISA筛选,共获得7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A8、1C3、1D5、1D8、1F1、1H1和2E3。经鉴定,7株McAb的Ig亚类有IgG1(1D8)、IgG3(1A8、1C3和2E3)和IgM(1D5、1F1和1H1)。细胞培养上清和腹水抗体效价分别为:1∶512~1∶1024和1∶106~1∶108。尤为重要的是,2E3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McAb不仅能够中和α毒素的磷脂酶C活性和溶血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产气荚膜梭菌 Α毒素 单克隆抗体 中和效应
下载PDF
“Unconventional”Neutralizing Activity of Antibodies Against HIV 被引量:1
7
作者 Michael WEN Paul ZHOU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62-470,共9页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re recognized to be one of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that must be induced by an effective vaccine against HIV. However,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antibodies have be...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re recognized to be one of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that must be induced by an effective vaccine against HIV. However,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antibod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o neutralize a broad range of primary isolates of HIV-1 and attempts to induce such antibodies by inununization were unsuccessful. The difficulties to generate such antibodies are mainly due to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HIV-1 envelope spikes, such as high sequence diversity, heavy glycosylation, and inducible and transient nature of certain epitopes. In vitro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re identified using "conventional" neutralization assay which uses phytohemagglutinin (PHA)-stimulated human PBMCs as target cells. Thus, in essence the assay evaluates HIV-1 replication in CD4^+T cells. Recently, several laboratories including us demonstrated that some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HIV-1-specific polyclonal IgG purified from patient sera, although they do not have neutralizing activity when tested by the "conventional" neutralization assay, do exhibit potent and broad neutralizing activity in "unconventional" ways. The neutralizing activity of these antibodies and IgG fractions is acquired through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through opsonization of virus particles into macrophages and inunature dendritic cells (iDCs), or through expression of antibodies on the surface of HIV-1-susceptible cells.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recent findings of this area and point out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strategies against HI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BODY Neutralizing activity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下载PDF
防雷技术中的两个理论问题的研究
8
作者 张勋文 虞昊 《现代电力》 1995年第1期80-84,共5页
从物理学角度对当前防雷技术中争论较大的两个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两个问题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防雷产品“消雷器”能否有效的消雷;防雷技术的接地电阻测量中的物理问题,文章对以上问题的一些错误的观点及防雷技术中的错误予以澄... 从物理学角度对当前防雷技术中争论较大的两个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两个问题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防雷产品“消雷器”能否有效的消雷;防雷技术的接地电阻测量中的物理问题,文章对以上问题的一些错误的观点及防雷技术中的错误予以澄清,以期对我国的防雷工作能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电磁脉冲 中和效应 接地电阻
下载PDF
一组抗人重组IL-6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于鸣 孙瑛勋 +3 位作者 孙启鸿 庞学文 陈勇 沈倍奋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5,共3页
以基因重组的人IL-6免疫了Balb/c小鼠,利用小鼠杂交瘤技术,建立了20余株分泌抗人重组IL-6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并对其中的C_(92)、C_(97)、C_(203)、C_(220)进行了较系统的鉴定,其抗体类... 以基因重组的人IL-6免疫了Balb/c小鼠,利用小鼠杂交瘤技术,建立了20余株分泌抗人重组IL-6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并对其中的C_(92)、C_(97)、C_(203)、C_(220)进行了较系统的鉴定,其抗体类别均为IgG,亚类分别为IgG_(2a)、IgG_1、IgG_(2a)和IgG_(2a)。它们均特异性地识别IL-6,而与多种其它因子和无关蛋白无交叉反应。免疫转印结果显示,各单抗均能识别分子量为17kD的IL-6单一条带,并具有中和IL-6生物活性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中和效应 白细胞介素6 制备 鉴定
下载PDF
基于电液动力学方法的非连续药物传输系统微液滴形成和中和效应分析(英文)
10
作者 郑义 张远 胡峻强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20-327,共8页
应用电液动力学方法形成微液滴是目前非连续药物传输微系统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电液动力学原理,可有效形成微液滴的药物传输系统.系统参数包括:外加电场1 500 V,两电极距离100μm,针管内径20μm,整体体积为2 mm×2 ... 应用电液动力学方法形成微液滴是目前非连续药物传输微系统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电液动力学原理,可有效形成微液滴的药物传输系统.系统参数包括:外加电场1 500 V,两电极距离100μm,针管内径20μm,整体体积为2 mm×2 mm×3 mm.基于微电液动力学原理、微流体效应、带电颗粒中和和药品物理性质,详细分析了微液滴的形成过程,理论计算出微液滴的尺寸和形成时间.根据设计,需要8.5 ms可形成体积为2.83 nL的微小液滴.此项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电液动力学方法的可重复、稳定、可控地形成微流体的药物传输微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液动力学 非连续 药物传输 中和效应
下载PDF
抗CPAα毒素单链抗体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11
作者 赵宝华 许崇波 +1 位作者 段相林 朱平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82-87,共6页
应用RT—PCR技术 ,从分泌具有中和活性的抗A型产气荚膜梭菌 (CPA)α毒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 ,扩增出单链抗体 (ScFv)基因 ,并将其定向克隆于表达载体 pHOG2 1中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pHOG 2E3,转化至大肠杆菌XL1 Blue中 ,筛选出表... 应用RT—PCR技术 ,从分泌具有中和活性的抗A型产气荚膜梭菌 (CPA)α毒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 ,扩增出单链抗体 (ScFv)基因 ,并将其定向克隆于表达载体 pHOG2 1中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pHOG 2E3,转化至大肠杆菌XL1 Blue中 ,筛选出表达菌株XL1 Blue(pHOG 2E3)。SDS PAGE分析结果表明 ,在 2 0℃用IPTG诱导培养时 ,表达的ScFv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 2 5 %,ScFv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 ,但在胞周质和培养上清中也能检测到ScFv蛋白 ,其中在胞周质中表达的ScFv蛋白占菌体可溶性蛋白的 4 %。生物学试验结果表明 ,ScFv基因表达产物不仅能够中和α毒素的磷酯酶C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Aα毒素 生物学特性 A型产气英膜梭菌α毒素 单链抗体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中和效应 致病因子
下载PDF
乙肝疫苗接种者和隐性HBV感染者血清中和效应的初步研究
12
作者 何小敏 邢益平 +6 位作者 陈仁芳 林燕 韩亚萍 刘婷 刘雁雁 李军 黄祖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35-838,851,共5页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者和隐性感染康复者血清体外阻断HBV感染作用的差异。方法:雅培ELISA定量测定乙肝疫苗接种应答者和隐性HBV感染康复者血清乙肝表面抗体,再调整到相同含量,分别和HBV预孵育1 h后感染Hep G2细胞,24 h后巢式PCR检测He...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者和隐性感染康复者血清体外阻断HBV感染作用的差异。方法:雅培ELISA定量测定乙肝疫苗接种应答者和隐性HBV感染康复者血清乙肝表面抗体,再调整到相同含量,分别和HBV预孵育1 h后感染Hep G2细胞,24 h后巢式PCR检测Hep G2细胞中HBV-DNA,评估其阻断效应。结果:同等浓度下,隐性感染康复者和乙肝疫苗接种者血清对野生株HBV感染阻断作用无差异,但乙肝疫苗接种者血清对变异株无阻断效应,隐性感染康复者对变异株仍有阻断作用,其作用明显弱于野生株。结论:隐性感染康复者血清对野生株和变异株HBV均有阻断作用,而乙肝疫苗接种者血清对变异株无阻断效应,提示新型乙肝疫苗应包含更多抗原成分如前S1/S2抗原,以对HBV变异株产生中和效应,应用多种成分的抗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肝移植后变异株HBV再感染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效应 HEP G2细胞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前S1/S2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a”决定簇变异
下载PDF
社会分层与健康不平等的性别差异 基于生命历程的纵向分析 被引量:65
13
作者 郑莉 曾旭晖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9-237,共29页
本研究考察在社会分层与性别分层的交互作用下,生命历程中的两个竞争性理论——"累积优势/劣势理论"和"年龄中和效应理论",哪一个更能解释中国男性和女性所经历的健康不平等。本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q... 本研究考察在社会分层与性别分层的交互作用下,生命历程中的两个竞争性理论——"累积优势/劣势理论"和"年龄中和效应理论",哪一个更能解释中国男性和女性所经历的健康不平等。本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追踪数据和成长曲线模型发现,性别对社会分层导致的健康不平等及其发展有独特的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处于健康劣势,这一劣势是因为女性从教育和收入所获得的健康回报比男性低。此外,女性之间因为教育和收入导致的健康不平等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缩小,男性之间的健康不平等程度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因此,本研究不支持健康不平等的"累积优势/劣势假说",而是在女性群体中支持"年龄中和效应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层 健康不平等 性别分层 生命历程 累积优势/劣势 年龄中和效应
下载PDF
收入差异下的老年心理健康不平等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丹 白鸽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8-117,共10页
基于2005-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的四次追踪数据,采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分析了基于收入差异的老年心理健康不平等变动趋势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第一,由收入差异导致的老年心理健康不平等随年龄增长呈收敛趋势,符合年龄... 基于2005-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的四次追踪数据,采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分析了基于收入差异的老年心理健康不平等变动趋势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第一,由收入差异导致的老年心理健康不平等随年龄增长呈收敛趋势,符合年龄中和效应理论;第二,身体失能是年龄中和效应存在的关键原因,身体失能比增龄在缓和由收入差异导致的心理健康不平等中的调节作用更大;身体失能降低了收入对老年心理健康不平等的影响作用;与低失能老年人相比,在高失能老年人中基于收入差异的心理健康不平等随年龄增长的收敛趋势更加明显。因此,应推动全人口、全周期健康管理,提高低失能老年群体的收入水平,并完善高失能老年群体的心理慰藉服务体系和社会功能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健康不平等 积累优势理论 年龄中和效应理论 失能老人
下载PDF
中国农业农村碳中和效应时空分异与动态演进特征
15
作者 熊媛媛 苏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8-388,共11页
[目的]分析中国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碳中和效应的变化特征和动态演进趋势,定量揭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特征和内在动因机理,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农村“碳中和”进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大农业视角,运用排放系数法选取37... [目的]分析中国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碳中和效应的变化特征和动态演进趋势,定量揭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特征和内在动因机理,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农村“碳中和”进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大农业视角,运用排放系数法选取37类碳源和28类碳汇指标,测算了中国2000—2020年21期30个省(市、区)农业农村碳中和效应,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Kernel-Density方法观测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①中国农业农村碳中和效应呈平稳上升趋势,年均递增2.79%,环比增速总体处于波动上升态势,其中碳汇增速明显快于碳排放增速。②中国农业农村碳中和效应空间分布不均衡程度明显增加,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省域差异明显:排在前10位的省(市、区)占全国碳中和效应的66.42%,而排在后10位的省(市、区)仅占全国的4.72%。③碳中和效应水平呈现: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态势,各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种植业是减排增汇的最大源头。④中国农业农村碳中和效应密度函数曲线中心整体向右偏移,各省(市、区)空间差距逐步扩大,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结论]低碳经济与现代农业相互交织,各地区应当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农村领域碳中和发展规划,实现区域间碳中和协同机制,加速农业农村碳中和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 中和效应 时空分异 动态演进特征 中国
下载PDF
防静电织物
16
《纺织科技进展》 CAS 1995年第2期66-66,共1页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高分子聚合物的大量生产及其应用,静电以及静电引起的危害时有发生。防静电服作为一种专用产品,其作用是运用静电的中和效应,防止由于静电积聚而产生静电危害。
关键词 防静电性能 防静电织物 高分子聚合物 中和效应 防静电服 静电危害 抗静电 经长丝 静电积聚 现代高科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